🌻
美國聯準會(Fed)在美東時間22日下午2時(台灣23日凌晨2時)宣布利率維持在趨近零的水準,但暗示升息可能會比預期來得快一些,同時也大幅下修今年的經濟展望。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5764746
🌻Adobe(ADBE)電話會議內容讀後感
ADBE前兩天發表財報了.
這次ADBE在財報後下跌, 主要是兩個原因(如下). 不過個人覺得是瑕不掩瑜:
1. 因為之前已經漲了不少(投資人期望太高)
2. 因為Digital Marketing這部分的業務受到季節性的影響, 所以表現不是很突出(沒有比預期高出很多)
a. net new Digital Media ARR (3% beat vs guide, vs 15% beat in 2Q21 vs 35% beat in 3Q20).
b. 有分析師在問(“Maybe just -- can we double-click on the seasonality commentary in the quarter? Because if we look at the beat versus guidance on net new digital media ARR, it looks, at the same time you had the weakest beat, but then the strongest guide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which kind of speaks to and confirm some of those seasonality comments that you made.)
i. 高層對此的回答是, 主要是疫情後, 加上正值夏季, 大家的日子回復到正常&放假外出, 所以這部分的業務有受到影響(I think going into the quarter, we had expected that the consumer with a little bit more return to normalcy as what's happening in the environment.)
ii. 高層又說了一些話, 不過重點就是他不認為這是甚麼大事”So, net-net, I would say that the growth prospects for that particular business and the growth drivers remain intact. But again, very much in line. And this is what we feel good about the insights that we're getting on the business.”
iii. 也提到, Q4通常會是digital marketing業務的旺季(表現會不俗的意思)
另外, 覺得這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當高層與分析師提到這些事情:
• 常在一些公司的電話會議中提到omnichannel這個字(疫情後, 更明顯了). 這次高層也有提到. ADBE可說是omnichannel概念股:
o “I mean, a big part of that is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are thirdly doing the multi-channel omnichannel, whatever they want to call it. And I think that's only going to continue to be a driver of our Digital Experience Solutions. Because today that stable stakes and so we just look at it and say whether you're shopping in-store over they are shopping online. You need a solution that treats you like a customer that we know of.”
• 網路上影片(video)的興起, 以及串流影音, 有提高了Adobe的營收天花板(用句分析師的術語, 就是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expansion.
• 當使用者製作了越來越多的內容, 內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的能力就越顯重要, 內容上的流程管理(workflow)也越顯重要. Adobe的產品能夠幫內容製作者解決這樣的問題.
• 而Adobe各產品間的相容性, 標準化, 整合能力, 是它的競爭優勢之一:
o And one of the things we did really well is what we called our named user deployment and how, you know, when we have these enterprise licensing agreements, we offer enterprises the ability to download and distribute within the companies. And the more we do training and evangelism of the products, that leads to adoption. So, I would say there's an element of standardization, there's an element of more content.
而最近ADBE有個新聞, 引起了我的注意, 就是它即將在自己的平台上, 提供付款服務(payment service). 根據之前研究SHOP的經驗, 這有可能會對股價造成一定的漲幅:
On Sept. 15, Adobe announced that it will add payment services to its e-commerce platform this year to help merchants accept credit cards and other ways of paying. The move will deepen Adobe's rivalry with e-commerce firm Shopify (SHOP).
For the service, Adobe has partnered with PayPal (PYPL), which will process a variety of payment types, including credit and debit cards as well as PayPal's own payment and buy-now-pay-later offerings.
https://www.investors.com/news/technology/adbe-stock-adobe-beats-fiscal-q3-targets/
接下來該怎麼辦? 對於基本面良好的公司如ADBE, 我能說的就是buy the dip(逢低買進)了. 供參.
🌻The Facebook Files
一個星期前, WSJ上面有個關於FB的大篇幅調查報導.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The Facebook Files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facebook-files-11631713039
這篇文章挺長, 也沒有看到華爾街中文版本的完整翻譯, 不過可以看看這篇:
https://on.wsj.com/2ZmFimp
"《華爾街日報》的相關調查顯示,這家社交媒體巨頭心知肚明,其平台會傷害用戶,而且是以該公司常常完全了解的方式造成傷害。目前,全球近半數人口都是Facebook旗下平台的用戶。其中一些證據尤其令人不安:據《華爾街日報》報導,Facebook的內部研究顯示,在報告稱有過自殺念頭的青少年中當中,有13%的英國用戶和6%的美國用戶把這種念頭歸結於Instagram。"
另一篇相關新聞: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683
"《華爾街日報》於13日揭露Facebook的XCheck系統,也就是內部系統中的VIP名單,數百萬名人、政治人物與記者等知名公眾人物都在特別的一份「白名單」之內。"
"這些「貴賓」在社群上發布的內容可以躲過一般的審查系統,即使發布明顯的不當內容,也不會立即被刪除。《衛報》報導,Facebook的獨立監督委員會表示,在閱讀該篇報導後,決定要審查XCheck系統,並要求Facebook對其進行報告與解釋。"
🌻我喜歡的Apple TV影集, "Ted Lasso", 是這次艾美獎的大贏家, 很多主要演員都得獎了.
很高興這兩年, 因為有這部戲的陪伴, 讓我撐過了疫情, 家人離世, 以及一些烏煙瘴氣的事情.
前幾天看演員的得獎影片, 一位娛樂記者問得獎的男配角(也是編劇之一)說, 你覺得這部片的核心思想是甚麼. 他說, be curious, not judgemental.
就像得獎的女演員在劇中一開始是很鴨霸很壞心的球隊主人, 但這樣做是因為被前夫傷透了心, 所以想要弄垮離婚後分到的財產(也是前夫的最愛--球隊); 外表看起來永遠陽光燦爛做啦啦隊的男主角, 在青少年時父親自殺, 造成了他心裡永遠的痛&障礙(讓他在球賽時, 會有突發恐懼症).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多面, 很多個故事. 尤其在社群, 大家都是萍水相逢, 對彼此的了解都是非常片面的; 而有時候在社群裡, 看到有人會因為只看到一個面向, 就去下斷語. 這其實是人之常情很難避免, 所以我們需要常用第二層思考去提醒自己. 社群裡需要更多的同理心.
“Be curious, not judgmental” – Walt Whitman(惠特曼)(美國詩人)
Picture來源:
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1/09/apples-global-hit-comedy-series-ted-lasso-sweeps-the-2021-primetime-emmy-awards-scoring-history-making-win-for-outstanding-comedy-series/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年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身心靈健康,而瑜伽講究身心合一,既可以強身健體,又能達至修心養性,釋放壓力,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不過你有想過原來瑜伽運動都可以與狗狗一起做嗎? 在外國很流行一詞:Doga,顧名思義就是結合Dog(狗)與Yoga(瑜伽),讓主人做運動的同時,狗狗亦可以參與其中,配合主人一...
做時間的主人名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神父的鹽
.
創造新平台其實沒那麼難.
.
不需要矽谷或是什麼龐大的資源和資金,別忘了,臉書一開始也不過是哈佛的把妹網站,而且還是抄襲別人的.
.
台灣其實也有不少討論區,早期的台灣論壇、yahoo奇摩家族,更早以前的社群,還有pchome貼圖討論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他們背後都有資訊公司或是入口網站做支撐,而他們沒落也都有各自的原因,無論是被取代或是受眾人口流失,但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那時候還沒有臉書,而且消失前還有一定的使用人口,例如台灣論壇就曾經有網友發起搶救活動,但被經營的公司否決,這些網站即使沒落,仍然屬於一個層次而已,如果經營者認真投入,了解市場並且重新競爭,隨時都有重新點燃烽火的可能,大部分消失的原因是,他們覺得繼續投入成本不符合效益,當討論區開始廣告蔓延、機器人援交廣告大舉入侵,當他們管理人口開始缺乏,或者不想再繼續投入,無論是自然使用者先前產生的各種社會爭議、以及引起的司法案件,這都是開放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參與會產生的必然結果,當他們懶於管理,覺得弊大於利,對自己公司沒有利潤,所以「乾脆關了比較快」.
.
換言之,他們缺少了擁有一個龐大的社群網路主事者,應該有的「決心」和「使命感」,甚至察覺「使用者情緒」以及「未來發展願景」的藍圖,簡而言之,他們看不到後面的東西,以至於像祖克伯一樣,擁有一個龐大社群網絡是能怎樣呼風喚雨,日進斗金的視野,他們著眼的是,現在賺不到錢,而且會為我帶來麻煩.
.
自由時報早期也有一個類似讀者園地的東西,後來也是因為這種心態,當收益還沒到時,各種偏激的人在上頭爭執感覺很麻煩,後來也收了,不然,那也是擁有一個新聞時事討論區發酵的潛力.
.
產出一個論壇並不難,其實你只要拿Discuz!的程式架構,套用下去,也可以搞個現成的論壇,其實古早以前很多討論區都是用Discuz!的套裝軟件去改的,這個模組就是你所看到eyny討論區的樣子,臉書以前曾經有多點開花的論壇戰國時期,光之動漫、藍天動漫、Uwants、百合會討論區,都是類似的架構.
.
為什麼說搞一個社群討論區並不難呢?因為之前神父就搞過兩個,一個是掛在某新聞台下,另一個是某人力銀行,請軟體公司重新寫一個新的,提出符合自己的需求,價碼大概100萬,難的地方就在於,怎麼吸引使用者駐留,吸引人氣,進而產生影響力,更重要的,取得使用者的「信任」.
.
你說現在的臉書使用者信任祖克伯嗎?當然不是,不過一開始的臉書獲取使用者信任,的確突破了那個門檻,當初的臉書跟現在的臉書很不一樣,他們很認真的面對自己的使用者,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出修正,反映讀者的意見,但現在不同了,說是取得信任,其實只要一開始能騙到就好了,當使用者投資太多的記憶、情感、習慣、人際網絡,我會說,這些都是使用者本身的資產,跟臉書無關,當臉書確定已經攫取到這些「資產」,並經過關鍵期,那麼他就不用顧忌使用者會脫離,甚至也可以不用管使用者的感受了,還能藉由剝削他們獲利,這就像,你已經存了一百萬到一間銀行,如果那間銀行倒閉或者你想拒絕使用那個銀行,改用別的,一百萬就直接損失了,那一百萬還提領不出來,銀行家根本就不用管你怎麼想,還能偷你的錢去做其他的事,這是一個綁架的情境,如果你下定決心,銀行還是會有所損失,但是情境已經變成,要怎麼宰你這隻肥羊又不要宰的過度用力,讓你跑掉,或讓一群人跑掉,這樣子拉鋸的掙扎關係.
.
而他們過往的態度是,想辦法留住你,或讓你贏得更大的面子,讓彼此能共存共榮,以使用者為第一考量,盡可能以不干涉你利益的前提下為自己迎取收益,變成了,以外來出資者的利益為優先,怎麼割你多少肉,流多少血,圖利他們為自己換來收入,這是兩個不同的情境,簡單來說,你從蚜蟲變成了要被切片的植物.
.
所以早期的臉書問題,是過於自由產生的問題,比如廣告詐騙太多,還有能用經營可愛貓貓的名目,騙了一大堆粉絲後,瞬間改名成商業平台,因為粉絲騙得夠多,掉了一堆粉仍然掉不完,早期的問題多是在處理這些使用者糾紛,現在,則是侵犯自由的問題,為了滿足某個「特定客戶」,開始化身成奴隸主,把自己的主人當成奴隸那樣獻祭.
.
所以,「不爽不要用」、「臉書又沒收你錢,你還嫌」、「一邊用臉書還一邊批評」,這樣子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憑什麼過中國節的強暴邏輯,完全是一種錯誤,甚至是把臉書公司當成是私人企業,而你們只是被提供服務者,所以「廠商為所欲為,使用者只能忍受」,並將之視為一種在商言商的商業邏輯,這樣的祖克伯陷阱,更是大錯特錯,基本上,只要有搞過論壇的都明白,自然使用者才是實際的貢獻者,無論是他們的言論,他們帶來的新聞效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記憶,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吸引來的人,都是「他們的」,想想,一個臉書上面只有一個祖克伯,他每天報導自己如何在網路上罵罵前女友,然後偷竊其他女生的照片放上網品頭論足一番,幫她們打分數,這能吸引多少人?基本上,大概只能吸引到一些仇女廚而已.
.
這些使用者,才是論壇的本身,甚至是論壇的靈魂,少了這些人,臉書根本什麼也不是,所以你是一個經營者,或曾經管理過討論區,你必然知道的鐵則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使用者負責」.
.
前面提到的許多興盛的台灣社群,就是因為「懶於負責」,所以才導致論壇消失,在道德上,他們還算是比較好了,乾脆關掉,誰也不欠誰,在臉書上,祖克伯幹的事是「責任移轉」,不是我要對你負責,而是你要對我的營收負責,繳不出保護費你就消失吧,不欠你一個,我的肥羊很多,就算你繳了保護費,給我錢,還是沒用,因為你給的不夠多,我的大金主,才是我真正要負責的對象.
.
因此,若我們要下一個真正的「商業邏輯」,真正的道理是,如果你遲早都會實行言論審查,並且圖利獨裁者,販售使用者的自由,那你一開始就要說清楚,在使用者的契約講明,「嘿,你他媽用我的臉書以後就要接受習近平的審查」,然後讓使用者勾選「同意」,所謂「不爽不要用」才能建立,這就像,你奪走了別人的東西,還要更多,然後你應該要負起責任的事情變成你們這些人得有滿足我的義務,這是典型的渣男思想,是說,祖克伯本來就是個渣男無誤.
.
對於英語的語境使用者,祖克伯還不敢這麼囂張,我不認為他會對於外國的facebook使用者,進行同等的言論審查,例如4xx之類的數字,這若套用在英語使用者一定會引起暴動,可能有些人只是提到自己的生日就被禁止發言,這般荒謬的事,只在中文使用者身上,或是針對台灣使用者,你能想像拍攝了四百二十六公里的路標就被臉書警告嗎?我相信國外也有這樣的路標,而臉書顯然對台灣具有針對性,一出現關鍵字馬上被警告,無論你該文有無產生影響力,甚至只有自己看到的狀況也會被限制,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社群處理問題言論的界線,只是純粹的在找碴,刺激使用者的情緒,甚至可以說是在挑釁.臉書基本上已經隔開了兩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這也是當他審查西方的川普和武漢肺炎的時候,東方世界反而有些被遺漏掉,甚至可以明顯看出是被牽連的,而西方世界對於東方世界中共式的言論審查,似乎一無所知.
.
回到台灣的社群平台問題,其實台灣現存早有不少社群討論區,例如ptt,低能卡,mobile01,eyny,巴哈,比較冷門小眾的如糟糕島,也繼續存在,事實上,經營一個討論區並不難,你只要有10個常駐上線的使用者,這個論壇基本上就算「活著」而且繼續「生長」,以台派使用者為例,有一個外獨會討論區(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http://www.1949er.org/chat/index.php
算是一個神奇的例子,他的存在搞不好比ptt還古老,使用的還是pchome時期的留言板形式,堪稱是奇蹟了,至今還有許多美國、瑞典的會友在上面活動,他是一個討論政治的板,沒有其他東西,這在討論區歷史中,必須靠色情、盜版品、學生、男女交友等吸引人的基本配備中,特立獨行的玩意兒,他在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時,還發揮了一些影響力,當所有社群一片舔柯的時候,這裡卻是一面倒的挺姚,並上了新聞.
.
總而言之,創造新平台絕對不是難事,要不要去做而已,當爆料公社都有一個完全抄襲臉書的社群網站,而且ui還設計的挺不錯的,每篇文章還有幾百個讚,像是一個個人社群綜合討論區的集合體,那沒道理其他人不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面我感覺不到「人味」,也就是自然使用者的氣息,過去神父參與經營的討論區,改幾個讚,一個人留幾百個留言也不是難事,所以,困難的點,並不在於創建,而是在於「駐留」,以及「一個適合的地方」.
.
舉例來說,在臉書上的台派使用者群集,絕對是一個具有豐富性、生命力甚至多樣性的群體,有人負責提供國際觀點,有人擅長思辨,有人喜好貼些搞笑的東西,遇到特定事件,馬上有插畫家奉上圖,各種迷因,多才多藝,一樣不缺,可以這麼說,那就是一群肥美有旺盛水草的阿瓦隆(Avalon),麻煩的是,當我們這群人腳下的土地開始鬆動,我們找不到一個「適合之處」可以移入.
.
舉例來說,我們很難想像這群人移入到低能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低能卡是以大學生居多,以男女交友世俗瑣事為考量,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文化,就像ptt初時的樣貌,並不是說上面都沒有台派,不過臉書的台派移入,到某一個子討論區,我不認為這是合適的,甚至能發揮台派的風采,影響力,都是個問號,可能格格不入居多.
.
所以,「適配度」顯然就是個問題,又比如說,台派使用者轉入到ptt去,這適合嗎?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普遍對這裡反感,ptt比較像是一個已經崩壞的地方,那裏的使用者基本上綠共、塔綠班地說個不停,如果用一個征服者的姿態或者委曲求全,我想,對於兩者的使用者來說,恐怕是不願意的.
.
比如有人說,神父,你怎麼不回ptt發文,這個嘛,也不是不行,事實上我早就在那邊發過了,不過我已經跟那邊的使用者沒什麼交集了,發了,也不會令人感覺到當初的「神父」就在那裏,基本上,神父已經成功地轉移到臉書了,並且和原地的柯糞與母豬教徒結下不可解的仇怨,基本上,不是他們滾就是我亡,雖然他們在自己的地方吶喊神父過氣許多年,但在臉書的神父聲勢卻越來越旺,神父也樂得在臉書上打爆柯糞,完全不想回去糞坑.
.
Ptt是一個鳩佔鵲巢的例子,換言之,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後,那裏發生了大量的社群替代,大量的使用者出走,過去三位一體的黃金年代,已不復見,各個網路名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政治文,而且是最偏差的那種,反台獨,反民進黨,反覺青,兩岸一家親的存在.
.
可以這麼說,他們墮落至此,也有某種正當性,那就是有一部分原始使用者是自願的,自願的變成那樣,從一個太陽花的支持者變成柯糞,藍綠一樣爛,至於其下混入的五毛,柯文哲攜入的網軍,這都還在其次,有一群使用者的確陷入在一種被害者情節,阿北都是被誤會的,就好像我被誤會了一樣,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即使認知到柯文哲是一坨屎,自己仇綠仇到腦殘而且親共,因為「都是你們逼我的」,過去人們芥蒂的親中、五毛、賤畜等等,現在他們可以毫不見怪,自然而然地接受,並以為是合理的,因為,只要能反民進黨就好.
.
他們陷入到一種防衛機制當中,並且自居主流,比起認清自身錯誤這點,那些提醒他們是錯誤的人,比什麼都來的可恨,即使認知到自己被詐騙了以後,比起騙自己的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被騙的人更令人憎惡,因為他們認為,是這些人使自己陷於錯誤,而不是自己有啥不對的地方,「我沒有錯」.
.
當陷入這種極度自私的情結,基本上是無解的,只能等待他們厭倦了會發現自身的利益開始被侵害為止,而這群在ptt的人正在式微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現象集中在八卦版,出了八卦版以後,他們基本上是被排擠的,而政黑板目前也有人在試圖守住防線,我們所說的墮落的ptt,基本上,集中在八卦版上,在其他版,這些自然柯糞基本上也會裝無知,若無其事的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他們也會害怕被貼上柯糞的標籤.
.
這種社群替代現象,也和ptt本身衰弱有關係,ptt本身有依靠一大票自然使用者發起的管理群,當這個學術網站人逐漸凋零,各個班級看板開始廢棄,這些管理人群也開始缺乏,並且缺乏內控和防弊,原本權力較大的管理者又過於僵化與怕事,導致錯過了可以糾正這個社群替代的時機.
.
這些改變看板生態的柯糞版主,其實跟當初母豬教徒入侵女版,當上版主,說要改變女版一樣,誠如韓國瑜所說「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當這些操著不正常心態,也不是出自於維護該看板的利益,又無法證實背景和投票者是否灌票嫌疑的人,當上版主,並且一個版接著一個板擔任,還能去檢舉其他正常使用者,例如boyo,他們相比其他正常使用者,有較強的動機還有較多的時間,甚至還能當成一種工作,很快的,正常的人們就會逐漸脫離,甚至不想回去,即使,構築這ptt討論區的信度者,真正有貢獻的人,並不是他們,而是歷代使用者累積的記憶和智慧結晶,但他們就像後來居上的寄生蟲,當他們說話比誰都大聲,散播的情緒比誰都還要負面,甚至,自我中心到比誰都還要執著,那麼,他們就會是贏家,也是最後的輸家.
.
可以這麼說,當母豬教興起了這一種污染其他看板的模式,最後,母豬教仍然被柯糞這個新興群體所取代,母豬教徒基本也算是ptt使用者,柯糞就不太是了,他們當中有大宗應該是從line群組或者藉由柯網軍轉介而來的新使用者或者俗稱的買帳號,配合少數不肯認錯的自然柯糞汲取正當性,最後成為難以割除的ptt公害.
.
不知道母豬教主是否健在呢?事實上,柯糞一詞也是他發明的,這有點像塔利班被伊斯蘭國取代的情景,母豬教主曾經也力戰柯糞過,這也不得不佩服他了,基本上,母豬教徒攻佔看板,只是因為好玩(他們聲稱),柯糞攻佔八卦版,到萬華版散布罷免林昶左,這就很明顯具有政治動機了,而背後,可能來自特定政治人物的指令,而且有組織和系統,甚至還有文宣,聲明他們控制這個看板符合民主.
.
回到正題,我們都知道是杜奕瑾創造了ptt,那麼,杜奕瑾可不可以創造另一個ptt?
.
我想,很難.
.
正是因為討論區或社群,有其不可替代性,各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文化,這一點,不只是社群,也反映在社群人口,因此從一個地方移入到另一個地方,必然會產生「容器」問題,他可能不至於衝突,但會影響使用者意願,理論上,bbs當初也不只ptt一個討論區而已,有中山美麗之島,不良牛等等,只要找個學網下的bbs,台派人口大規模移入就行,但是,關鍵在於「習慣」,習慣使用臉書的介面是否能習慣bbs的介面呢?無論如何,必然對台派群集產生某種消耗和折損,而這些論壇之所以壯大而具有現在的規模,也都是白手起家的類型,例如巴哈姆特原本也是bbs,浮上瀏覽器介面成為一個討論區,當初,甚至兩方還試圖同步,不過漸漸地,巴哈姆特取代了巴哈姆特bbs,而成為現在的巴哈姆特,新陳代謝一番,也要花費數十年.
.
當初經營創造兩個討論區,神父也認識到了某些現實,討論區是成功做出來了沒錯,而且介面也很好,但關鍵仍在於如何吸引人駐留,神父的初衷也很簡單,那時,我還是個ptt名人,就是建立一個台灣本土的討論區,以防ptt沒落,或者被臉書綁架,神父進的第二間公司,他們有一個資訊部門做支撐,而且準備投入大量行銷費用,該資訊部門負責人甚至有打倒臉書這樣的理想,他也的確設計了一個如同linkin那樣的東西,做出個人社群融合討論區這樣龐大架構的形式,當神父被叫去說服高層,甚至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因為玩社群的都是像我這樣的魯蛇,都沒在工作的,所以,當我們有了社群討論區以後,也會連帶著用公司的網站來找工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
不過,關鍵在於,我的能力並不足,我害怕擔負風險,對於資訊,神父只懂一些皮毛,而最大的危機感來自於,我無法掌握討論區的自主性,誠如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企業想要搞社群,也是為了營利,無論是像祖克伯那樣掌握個資販售,或是藉由完全不會用臉書的客戶,服務他們,控制他國輿論來謀取自身公司的利益,其實我想這個不證自明,臉書上大多宣稱台灣商品販售,很多都是中國假網站投放的詐騙廣告,臉書上管制的仇恨言論,多是配合中共需要,小粉紅們定義的「辱華」,其他政治傾向,如統派仇恨言論,中國網軍的血洗台灣,他們基本上不管,這是明顯的雙重標準-我審查你腳下的灰塵有幾毫米,無視背後臭氣熏天的垃圾堆積,然後說,我這是在維護人們的健康.
.
記得某齣日劇有這樣的劇情,經營一個討論區的成功人士,他像朋友炫耀他怎麼營利的,他掏出手機,用管理者的名義刪除了一則貼文,因為那貼文的內容是在罵某某企業虐待勞工,接著,他的手機噹的一響,收到了一筆天價的入帳,來自於那個企業.
.
試想,如果劇中一個企業是如此,何況是有獨裁者用一個國家的資源挹注呢?
.
對於過去經營討論區的神父來說,不可能將一群支持台獨的人,移轉到兩岸交流的網站,同樣的,我也不可能因為企業的需要,而欺騙自己的粉絲,對於神父來說,我那幾萬的粉絲的優先順序,永遠比我被派發的工作還來的重要,所以神父儘管經營過兩個討論區,不過始終沒有將自己的身家性命賭下去,把我神父的臉書,用來為這個企業委託的討論區服務,賭上自己的信用,而我的能力不足,權力微小,兩方都是我自己創造的東西,但我拋棄了其中一個,成為失敗的員工.
.
因此,假使台派想建立自己的新平台,這完全是可行的,事實上,被臉書荼毒的,不只是台派群集而已,甚至連韓粉或是泛藍群集,也是高喊「民進黨控制臉書」的對象,但他們十分愚蠢,問題不再於民進黨,而是在於臉書,facebook,他們對於中文語境的使用者,基本上,採取的是放任給一群謎樣的獨裁者集團服務的商業模式,所以,他們並不是為了台灣島上任何一種思維服務,也不在乎台灣島上的每個人立場,他們在乎的模型,目前是繞著中國本位,在進行旋轉,因此,砍一個韓粉的臉書,就會刺激他們進攻民進黨,也符合他們圖利特定對象的目的,如果他們的客戶的用意,是在使台灣社會對立/分裂/混亂的話,與之目標相反的群集,也是他們利用的對象,他們也會毫不在乎的出賣韓粉或者深藍族群的利益,我們可以這麼說,不合理的言論審查,用仇恨歧視作為藉口,本身就是歧視的來源,因為他只針對你,也是製造仇恨的原因,兩方都是他試圖激化的對象.
.
所以,只有台派需要一個新平台嗎?我想,泛藍族群也挺需要的.
.
現在解決臉書箝制言論自由的問題,大概有兩條,第一條,請立委諸公或政府,效法澳洲或加拿大,對臉書的行為提出掣肘,這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除了請他們停止言論審查以外,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例如,申訴的機制,懲罰的機制,要知道,如果你是一個論壇經營者,你受理檢舉的人應該要和受理申訴的人一樣多,簡單來說,你有本事關多少人,就要能放多少人,如果你不能受理申訴,那就停止檢舉,只有單方面的檢舉,整體來看,就是對所有使用者進行整體言論自由的縮限,很容易淪為報復式的檢舉,這只是在出賣整體使用者的權益.
.
再來,臉書判定違規次數,基本上是不能消除的,是永久刑罰,一般討論區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限制發言天數後即可釋放,臉書則有永久案底,今天一次不合理的罪名成功掛在你身上,他就會逐步的累積,直到你的帳號消失為止,當你被檢舉辱華兩次後,第三次可能因為一點錯誤,而被整體砍除帳號,「因為你過往的罪,所以很合理」.
.
第二條,就是創建新平台的道路,這絕對是可行的,就算短時間內不可能,需要長時間慢慢培養的社群,也好過「什麼都沒有」,當然,我們現在鼓吹關閉臉書,轉移到某某社群,這絕對對台派是一個巨大傷害,因為你明年就是選戰了,現在才想放棄唯一能抵抗親中勢力的武器,說要造一個新的,根本是緩不濟急,而且可以說是自殺行為,應避免簡單思維,要就全要,不要就全不要,要移轉到新的平台,就得徹底不使用臉書,或者,只能繼續被祖到任人魚肉,連一點新平台的發想都不被允許,這些,都是因噎廢食,正確的作法是,一面保留現有的工具,一面試著養自己的,把他養大,這就是戰備物資的概念,你要打國外疫苗,也要培養國產疫苗.
.
新的社群平台,是否只能寄望私人企業?民間組織?未必,低能卡當然是個例子,不過他明顯無法容納大量的使用者,以及符合主流使用者的習慣,ptt是另一個例子,講白了,他原本是台灣學術網路的資源,以學術性質為原始目的,是吃公家飯的,不過被一群柯糞惡搞成反政府兩岸一家親的極端討論環境,這根本不正常,如果民間有免於言論審查恐懼的需求,政府在公家單位上提供一個平台,也是可以的,是說,農委會都能為了農民,架設代購平台;唐鳳也能為兩千三百萬人,設計出疫苗登記網站,為了國民的需求,為了免於恐懼的自由,政府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平台,又有什麼困難?
.
今天是為了避免被境外勢力搞言論審查,社群媒體公司搞言論壟斷,這樣成立的理由,已經具有十足的正當性.
.
至於,「社群移轉」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舉個例子,比如徐閉被臉書封鎖,和被瘋狂檢舉後,她移轉到推特,而且短時間就得到龐大的受眾,比她原本的臉書還多,這是一個成功例子,和她的個人特質有關,她的粉絲願意跟隨她到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像神父切斷臉書去推特大概會吃土,因為推特限制了字數.
.
也不用過度擔憂,人們只能習慣於臉書的介面和使用方式,所以永遠都要被臉書所支配,人們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新容器,比如神父過去也是ptt重度使用者,也曾一度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戒掉ptt,不過,這其實不難,神父以前根本沒在用臉書,只用ptt,轉移的過程,中間一段時間的確不適應,不過後來很快就習慣了,現在根本沒上ptt,還怕帳號被砍了,所以偶爾會登入然後下線.
.
這始終是風險考量的問題,如果能有一個新的、合用的平台出現,那短時間內,大家說好,並且同時進入,重新創造並且迅速壯大一個新的社群,並非不可能,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對象,遇到對的事件,大家一起往對的方向行走,就能造起一個諾亞方舟,當初川粉的靈的轉移就是一個例子.
.
不過,以現在的時間來說,冒然轉移或廢棄舊有社群,對台派來說,風險實在太大了,必然流失大量同伴,或者,找不到彼此,失去現有的影響力.
.
新的平台的要件,必然是穩定的,至少要保證存在4、5年以上,坊間過去也有想取代line或者臉書的社交軟體,但他們大概開幾個月,不會經營,就直接關閉了,這是短視近利的行銷邏輯,一開始注定失敗.與其說是社群需要龐大資源才能產生,不如說是策略問題.這就像打線上遊戲,如果我玩一個不到一年就倒的伺服器,我怎麼會捨得讓自己上去練功打怪賺錢呢?搞不好練到了一個高等帳號,馬上系統就倒了,我損失慘重,這樣的遊戲,不會有人想玩的.
.
最後的最後,神父還是要說一件事.
.
你創造的東西,來自於你自己,你吸引人的,是你的記憶,你的觀點,你的魅力,你的畫工,你說故事的能力,你的智慧,你和你的夥伴共享的,是專屬於你們的小秘密,而人與人之間所連結起來的,叫做革命情感.
.
讓我們離不開的,並不是臉書.
.
我們離不開的,其實是彼此,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Weitung_Chen #使徒行者 #Jean 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諾亞方舟】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做時間的主人名人 在 毛城城 MoC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封面人物】MoCity 毛城城由9月起將有全新面貌,新編排、新內容,每個月都會訪問一位愛寵名人作為封面人物,而首位登場的封面人物,是兩個月前宣佈與洪永城有了BB的 Inez Leong 梁諾妍 。
Inez在靜候新生命降臨的同時,除了有繼續幕前演出的工作,及仍繼續做運動之外,還領養了被繁殖場遺棄的金毛尋回犬Molly。作為家庭新成員,Molly為Inez一家帶來不少歡樂。但原來在此之前,Molly曾在繁殖場經歷過一段黑暗日子。
Molly和Inez的相遇,始於社交平台的一張照片。「當初想養Molly其實是在社交平台看到牠,是一個動物遺棄中心放了Molly的照片上去,一看不知道為什麼很一見鍾情,很想去愛牠。」
Molly在繁殖場長大,四年間一直被當作生育工具對待。「我很記得拿Molly回家前一刻,牠還生多了一胎,因為我看得出牠的身體或乳頭仍然是很鬆的」Inez補充,「還要在我接牠回來後,我才發現原來Molly被人割了聲帶。」
雖然身懷缺憾,但Inez仍然對Molly照顧有加,即使是懷孕後,Inez對Molly的愛亦有增無減。「我覺得Molly感受到我有懷孕的,因為Molly也是別人媽媽,所以我才覺得牠會對小狗或小朋友特別溫柔,特別小心地照顧他們。」
即使工作忙碌,Inez仍認為陪伴是養寵物的重要法則。「所以你給牠足夠安全感,和足夠時間陪伴牠的話,其實我覺得已經很足夠,這是最重要的」
場地提供:FAM囍公館(地址:尖沙咀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地下GF-01-03號舖)
= = = = = = = = = =
【毛城城IG: https://instagram.com/mocityhk】
【YouTube Channel: 毛城城MoCity】
【官網: www.mocity.com.hk】
= = = = = = = = = =
一站式 #寵物 資訊平台
✨想分享溫馨動人毛孩故事,或者得意相片影片?
#毛城城 或者 IG DM❣ #香港狗狗 #狗主人 #香港寵物 #hkAnimalFriends #鏟屎 #香港寵物領養 #金毛尋回犬 #dogslover #hkDogInstagram #instagdog #hkDogLife #hkPetstagram #hkDogLife #香港汪星人 #香港毛孩 #viutv
做時間的主人名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年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身心靈健康,而瑜伽講究身心合一,既可以強身健體,又能達至修心養性,釋放壓力,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不過你有想過原來瑜伽運動都可以與狗狗一起做嗎?
在外國很流行一詞:Doga,顧名思義就是結合Dog(狗)與Yoga(瑜伽),讓主人做運動的同時,狗狗亦可以參與其中,配合主人一起練習瑜伽式子,增加彼此的互動性及默契。完成瑜伽後,主人更可以為狗狗進行按摩,透過親密及舒服的按摩時間,減輕狗狗肌肉及關節壓力,增進人狗之間的感情。除此之外,狗狗瑜伽更可以幫助狗狗的社會化發展,紓緩狗狗長期在家中的情緒壓力,絕對是一項有益主人及狗狗的療癒運動!
想與狗狗一起做運動兼按摩,但是又怕姿勢錯誤,反而弄傷牠們?《動物蘋台》即將舉辦的【DOGA!人狗瑜伽班】就適合你了!1小時的小班工作坊,請來狗狗瑜伽導師 Cherry Li(李銘漩),教授大家正確的寵物瑜伽式子動作及注意事項,同場更可以向導師學習寵物按摩及拉筋動作,享受過程中彼此的互動及信任。機會難逢,你還不馬上報名,孖住狗狗一齊做運動?請留意,只限壹會員報名參加。
報名詳情: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601/MSGETQJHW5HTDABW5EORTQRTY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Doga #瑜伽 #狗狗 #按摩 #拉筋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做時間的主人名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不少主人在走失寵物後,都會利用社交平台發放尋貓尋狗消息,認為社交平台覆蓋範圍廣闊而可以增加成功機會。不過其實在「黃金48小時」內,寵物極有可能仍然在該區徘徊,因此迅速地讓區內的人得知走失寵物的消息才是最為重要。為了針對這方面的困難,動物保護機構「救狗之家」的義工Mimi於是自資開發手機應用程式 「協尋寵物 Lost and Found Pets」 ,希望提高尋找失貓失狗的效率。
把握黃金48小時貼街招
Mimi是一位刺繡老師,大約五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救狗之家,更成為了義工並參與尋狗的工作。與寵主們的處理方式不同,當得知有領養人走失狗隻的時候,他們會首先製作街招到該區張貼:「把消息放到社交平台的確是有它的作用,但如果要集中在某個地區(傳播消息),我們則會馬上製作街招並在該區張貼,也會去做做街訪。因為很多時候保安員、管理員、附近的地盤工人,尤其是清潔工人是在大清早工作,而狗隻就是在清晨或者半夜這些時間出來找東西吃。」又指其實香港真的有很多好心人,他們都樂意以電話或者WhatsApp報料。Mimi又憶述曾經有次在大埔汀角路協助尋找失狗,當時已過了十多天仍毫無進展。直至十多日之後,失狗終於走出顯眼的馬路,並從汀角路走向大尾督方向。當牠沿路走去的時候,不少途人都馬上拍下照片報料,Mimi的電話和WhatsApp於是便止不住地響起。「我想說的,就是街招的重要性,而且你須要讓所有區內的人知道那個消息。」
設攝影機和籠子通宵守候
Mimi直言等待消息的過程非常煎熬,可說是尋狗過程中最困難的部份。「我覺得你要等人家見到牠,然後再確認那隻是你要找的寵物,這件事是最困難的。因為很多時候(報料人)都是沒有提供照片和影片。我們以前也試過選擇相信,因為每個人都總是十分肯定地說『就是那隻狗』。但當我們去到那邊後,才發現原來不是。」因此當收到有關失狗的消息,並從報料人以照片或影片確認了位置後,Mimi就會設置攝影機以再度確定是否他們正在尋覓的狗隻,同時會擺放食物和水在該位置希望可以把狗隻留在該範圍。當用攝影機確認了是目標狗隻之後,Mimi和其他救狗之家員工就會嘗試設籠。其實來到這個步驟已經是成功的一大半,不過有時仍然需要花好幾天甚至整個星期來等待狗隻走進籠子裏。「我們也會放置數個攝影機拍攝籠子,因為我們要知道牠有否進去,或者如果是其他野豬或者貓走進去,我們要即時放牠們出來。我們不是設置了籠子就離開,我們會有最少兩至四個人在現場通宵留守,有時更可能要待至清晨六時多七時。」
自資開發手機應用程式
說了這麼多,其實尋找失貓失狗的要訣還是要在黃金48小時內,迅速地讓區內的人得知走失寵物的消息。為了針對這方面的困難,Mimi於是自資開發手機應用程式 「協尋寵物 Lost and Found Pets」 ,希望提高尋找貓狗的效率。「其實這個應用程式是想不論有沒有飼養寵物,只要你有心去幫忙留意,都可以下載來使用。有飼養寵物的人可以先下載登記,把寵物的資料和相片上載到應用程式。萬一你的寵物真的不幸地走失了,就可以很簡單地點撃數個按鈕以及填寫走失的資料,即可在一兩分鐘之內即時發佈給其他同樣有下載這個程式而有留意這個地區的人。如果使用者有剔選這個地區,他就會收到你的發佈通知。」除此之外,這個應用程式更可自動生成街招,幫助焦急的寵主把握時間到區內張貼街招;而想幫忙出力的有心人亦可以開啟GPS定位功能,留意身處地區有沒有仍在尋找的走失的貓狗。
每天接到三至四個走失個案
其實Mimi在開始參與尋狗的兩年後已經有以上的構思,不過因為各種原因而擱置。「直至去年暑假有隻狗走失了,我們花了很多心機和時間去尋找。那隻狗找了三個星期有多,發現牠的時候已經很虛弱。我們收到消息後,馬上派人在半個小時內過去看牠,但是牠已經離世了。這隻是我找的十多隻狗當中,唯一能找回但是離世的狗。牠還很年輕,只有一歲左右,離開的時候身上有很多傷痕,你會不敢想像牠在走失了的三個多星期當中是受了多少苦。其實當時我正在上班,也忍不住走進洗手間哭完才繼續工作;那晚回到家中,我也……瘋狂似的哭了;直至牠走了之後,每當我駕車經過那個街口,我也會很不開心。」Mimi又指,香港失貓失狗的情況頗為嚴重,應用程式推出以來每天都都有三、四隻失貓失狗的資料上載發佈。「這只是知道這個應用程式的三千多人當中的個案而已,其實可能有很多寵主還沒知道這個應用程式,你會看到其實情況真的挺嚴重。」Mimi又希望有更多人下載和使用這個應用程式,當每個地區達至相當的下載量時,便可發揮真正的功效。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狗義工 #狗狗 #尋狗 #協尋寵物 #寵物離世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做時間的主人名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唐狗做主角|為帶愛犬上班辭職開網購平台 賣剩凍肉餵浪浪 開義賣專區為浪浪籌錢
「瓹窿瓹罅」是近年興起的網購平台,主力售賣環保、香港品牌、大集團難以見到的特色貨品,創辦理念是「香港人要有choice」,而這個「choice」包括可以帶狗狗一起上班。平台由80後夫婦阿光及阿晴建立,阿晴常常自稱「打雜1 號」,丈夫是「2號」,而「3 號」就是牠們領養的黑色唐狗「黑糖」。兩人一狗,天天一起上班。
「狗狗的壽命只有十多年,主人有一半時間去了上班,足足有一半時間見不到狗狗,剩下只有六、七年。我希望我可以延長我們相處的時間。」阿晴說。「3 號」今年3 歲,原本是阿晴幫「毛孩守護者」暫託照顧的幼犬。但3 號太愛他們,感情日深,阿晴捨不得放手就乾脆領養。3 號每分每秒都想黏着爸爸媽媽,兩人不在家時,牠會看着門口哀鳴,令阿晴非常心痛。兩人原本從事服務行業,2 號的公司有位盲人同事帶導盲犬上班,令他羨慕不已,後來就索性辭職開公司,誓要把3 號每天帶在身邊,成為了「瓹窿瓹罅」成立的原因。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17/OUVLFGYC2VF4TGXEB3WOR3IRC4/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唐狗 #網購 #凍肉 #浪浪 #流浪狗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