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幻想是救贖的力量
當你發現做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幻想是唯一可以協助你脫離痛苦的方法。這裡的痛苦包括:
—發生一些你不想發生的事情
—過往你不願意想起的回憶
—持續被用言語或肢體虐待霸凌
—渴望陪伴但是卻持續感到寂寞
—無法逃脫的,身體或心靈的傷害
還有一些痛苦是來自於矛盾。
很多文章都跟你說,你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包含我自己好像也講過XD),但人是活在情境底下的生物,有些時候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可能也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又不知道自己離開之後還能夠做什麼;不是很滿意現在的對象,可是在一起這麼久了,離開也捨不得;不想要在尋求父母的認同,可是心裡面還是默默渴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懂⋯⋯這些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就是痛苦的來源。
不論是上面哪一種痛苦,我們從小就學會用幻想的方式來讓我們暫時逃離痛苦。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沒有這些火柴,她可能在寒冬當中會歷經重大的創傷,覺得為什麼爸爸不愛自己,把自己丟在大街上;但還好有幻想,她才能夠避免靈魂崩解的命運——在幻想的世界裡,微弱的火光照出烤雞、聖誕節大樹,還有慈祥的奶奶,讓殘酷的世界裡面,還有一點點可以期待的溫暖。
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會跟自己說:撐到年底就可以輕鬆了、先度過這個禮拜可以喘口氣了、完事之後,就不會壓力那麼大了⋯⋯我們會用一些話來安慰自己,讓自己可以堅持往前走下去;連一步都走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放空、幻想那些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例如:跟 #車銀優 在一起、如果樂透中獎了要去哪裡渡假等等, 這些 #腦嗨 的部分(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用語),陪你一起度過舉步維艱的人生。
可是,除了幻想之外,我們還能不能夠做點什麼,幫助那些走投無路的人?
在這次的節目當中,我們會介紹台灣世界展望會案例中,在創傷裡面挨餓、受虐的女孩的故事,忠有個女孩,家裡面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吃,為了去和隔壁村子的人借糧,在路上被前任性侵,重點在她懷了小孩之後,這個男生還死不承認⋯⋯在當地的文化底下,女孩求助無門,就像賣火柴的少女一樣,就要被心靈的創傷凍死。一直到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志工在發放糧食的時候發現異樣,趕緊替她安排庇護所、並提供後續的協助——這一刻開始,女孩的希望不再只存在於幻想,而是真的有人能夠給她力量,她也開始協助更多跟她有同樣遭遇的女性。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著許多無法言說的痛苦,但在承受這些痛苦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藉由幻想,讓自己撐過那些幾乎無法再度過的夜晚。同時,我們也可以伸出自己的手,試著去溫暖在世界角落,於寒風當中賣火柴的女孩們,或許你還沒有辦法讓自己脫離痛苦,你對自己目前的人生也很無助,但你的一根火柴,可能會點亮她們人生的希望。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jg1m5n
——
台灣世界展望會 World Vision Taiwan
「資助1000個女童」計劃
https://bit.ly/3k28rLn
#圖源
https://kknews.cc/story/34bv4p8.html
#海苔熊心理話 #童話分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
「借物少女後續」的推薦目錄: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Re: [負雷] 借物少女艾莉緹-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有雷【推薦】吉卜力懷舊動畫電影《借物少女艾莉緹》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Netflix 借物少女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Netflix 借物少女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吉卜力工作室×台灣影迷俱樂部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借物少女後續 在 48 吉卜力二創。StudioGhibli。同人繪By Hoelex ideas 的評價
借物少女後續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漫長的電影史上,有一些作者風格會不斷地後世導演借鑒與模仿,但也有特定某些導演的風格,是不會被複製的。例如,沒有人會去模仿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他的電影,永遠會是獨一無二的。
.
1970年,剛從電影學院畢業的洛伊.安德森獻上首部劇情長片《瑞典愛情故事 A Swedish Love Story》,轟動影壇,票房大有斬獲。該作以青春之戀為題,輔以時下流行歌曲,詩化了少男少女的叛逆情懷。但第二部長片《旅店怪咖 Giliap》(1975)卻是市場與口碑雙輸,幾乎宣告了他導演之路的死刑。
.
洛伊.安德森整整離開影壇25年,以專職廣告導演為生。原以為將與電影告別,卻沒想到他透過極短篇幅的廣告製作,漸漸訓練自己對影像構圖與細節的敏銳度,甚至摸索出他往日的一貫風格。
.
他的一系列成名之作包括數支為保險公司拍攝的廣告,其中一支影片描述一個男人在電話亭(置於畫面左側)裡購買車險,當他的保險生效之後,位於畫面右側的汽車立刻被一顆傾倒的樹給碾壓。這類猝不及防的黑色幽默,也成為了他日後以長片復出的拿手絕技。這段期間,他拍了超過五百支廣告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N8TcF0qFU&ab_channel=NazmulHoqueNayeem
洛伊.安德森精華廣告集錦
.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走進商業的洛伊.安德森就不再以藝術家自居,他仍然保有自己的堅持,例如從來不拍頌揚美好家庭價值的廣告,繼續遊走在灰暗邊緣。許多客戶起先或許會有疑慮,但營業額都因為他的廣告飆升,也都乖乖閉上嘴巴。經過這段期間的歷練,也讓他終於存得一筆可觀的資金,得以復歸電影圈。
.
談起這段淬煉出自己創作風格的25年,洛伊.安德森的回應是:「在整個藝術史上,大多數繪畫作品都是委託之作。但他們可以如此藝術,完全不受客戶影響。僅管那是為了錢而創作,你依然會感受到那種自由。」
.
洛伊.安德森曾說自己《旅店怪咖》之所以失利,是因為自己當時喪失了剪接權,作品已經變成不是他想像的樣貌,不難理解他日後對創作全面掌握的執著。在復出首作《二樓傳來的歌聲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2000),他開創了自己的獨有風格,讓每一個鏡頭如同一場獨立的故事,難以看到具體的情節串連。採取深景身、廣角鏡頭,而場景設計也都不合寫實,卻如同一張畫,而畫中的人物宛如鬼魅。
.
談到這種美學的建立緣由,洛伊.安德森說自己是受到藝術史的啟發,因為接觸了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與荒誕主義的作品,讓他決定揚棄對現實主義的依戀,真正讓啟發的電影作品包括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的《遊戲時間 Playtime》(1967)以及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揚帆 And the Ship Sails On》(1983)。
.
他說道:「我從此看到了夢和幻想的豐富性。在夢裡,你是完全自由的。透過夢,我可以嘗試組合各種不搭調的元素。」
.
後續的《啊!人生 You, The Living》(2007)、《鴿子在樹枝上沈思 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2014)繼續延續這樣的風格,並更深層地觸碰歷史與政治的禁區,後者更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使之登上影壇之巔。
.
上述三部片合稱為「人生三部曲」,不過洛伊.安德森仍然沒有打算停下腳步,去年以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為靈感,完成了《千日千夜 About Endlessness》(2019),並在威尼斯影展獲得最佳導演榮銜。
.
在該作中,有夏卡爾(Marc Chagall)畫作的復刻,也有希特勒(Adolf Hitler)與同黨在狼穴面臨大勢已去的窘況,他以一顆又一顆具有歷史意義又看似無意義的生活鏡頭敘述人生百態。其中一顆很容易被忽略的鏡頭,描繪一個父親在泥濘的足球場為女兒綁鞋帶,看似瑣碎,或許卻彰顯了幸福的真貌。
.
洛伊.安德森曾說:「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被問到『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時,他答道:『是看到另一個人眼中的幸福。』我認為這是一個美麗的答案。」
.
許多人認為他的作品有時美好、有時殘酷至極,就像《千日千夜》中也出現了指涉中東人的名譽殺人(honour killing)傳統。洛伊.安德森認為自己更貼近哥雅(Francisco Goya)的觀念,認為自己的創作路徑與之有些類似。從傳統的巴洛克繪畫,一直延伸到晚期的表現主義風格。
.
對此他解釋道:「哥雅向我們講述了他對存在的看法,有時非常悲傷與無望,有時卻又充滿希望,有時卻又非常怪誕與殘酷。但最重要的是,他是基於人文主義來進行創作。我也認為,藝術應該永遠服膺於人文主義。」
.
想要重溫洛伊.安德森經典作品,現在CATCHPLAY+正在舉辦『CP+無限看方案首月$57』的活動。輸入代碼【TGHFF57】就可以享有$57元優惠,任選觀賞 洛伊安德森完整作品。
.
洛伊.安德森連結:https://bit.ly/2J5WSD0
.
也有歷屆金馬入圍得獎好片如《返校》、《大佛普拉斯》;新科金馬影后陳淑芳飾演的 《孤味》短片前作、還有和侯孝賢導演合作的《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也可以重溫影帝莫子儀的知名前作《台北歌手》、《相愛的七種設計》等好片,活動期間內兌換代碼看片還有資格抽iPhone12等好禮!
.
CATCHPLAY+ #洛伊安德森 #千日千夜 #二樓傳來的歌聲 #啊人生 #鴿子在樹枝上沈思
借物少女後續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土語言Q&A|第三話:本土語言有字嗎?台語篇】
「台/客語有字嗎?」
「原住民族語為什麼寫成英文的樣子?」
想必許多剛接觸本土語言議題的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目前的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強調華語教學、將華語當作教學媒介傳授知識,本土語言則是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造成傳承困難。
然而,所有的本土語言皆有自己的文字,台語、客語向來有漢字傳統,西方傳教士來台時帶來教會羅馬字,在教會中也有使用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愈來愈知名的台羅、客羅則是於2000年後由教育部制定而成。原住民族歷經荷治、日治到現代都歷經過文字化,使用過羅馬字、假名字等不同文字系統,現在普遍使用的是2005年公告的教育部「公告版」羅馬字。
本土語言的文字發展歷史十分豐富,也曾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時期,以下將依語種分類,著重介紹目前仍然流行,抑或由政府整合推動文字系統,本篇將先從台語起鼓。
▎漢字書寫
古代中國文人學習官話、以文言文行書,極少用本身的母語進行白話創作,但是也出現各地方語言的白話文學。台語的白話漢字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傳奇作品《荔鏡記》,內容詞語係由潮州話及泉州話混合寫成,其漢字選用除了有本字之外,也使用許多借音字、訓讀字、自創俗字等不同的方法來書寫泉/潮州話。《荔鏡記》版本眾多,用字不甚統一,卻也是閩南地區以白話漢字書寫的濫觴。
清代以降,閩南地區開始出現以通俗漢字記錄閩南民間歌謠的小冊子,也就是「歌仔冊」,歌仔冊隨著漳泉移民傳到台灣,到了日治時期達到盛行巔峰。歌仔冊的目標受眾是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普羅大眾,因此用字相當簡單淺白,較少使用艱澀漢字,而偏重借音字,許多俗用字的使用即是源自歌仔冊。
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文壇對於鄉土文學該使用中國白話文或台語文而引發台灣話文論爭,支持台灣話文派的黃石輝撰文主張台灣文人必須貼近一般大眾,寫台灣的文學,創作語言、文字應使用台語,達成言文一致。此論點得到郭秋生、賴和等人支持,也有後續創造新字等討論,賴和更是嘗試用台語寫小說的第一人。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加強日文教育、禁止漢文書寫,這波台灣話文運動也隨之戛然而止。然而,其中以台語書寫白話新文學的想像及嘗試,對後世台語文影響甚鉅。
2000 年後,政府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推動鄉土語文教育。此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編纂《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提供前線教師參考資料,同時試圖使台語文用字統一。編纂的過程中有十幾位語文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研商選字原則,數年後分批公告「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2007年公告第一批 300 字,至2009年總共公告700個常用推薦漢字。
教育部的推薦漢字原則上尊重傳統,考據傳統上的本字、訓用字、借音字等等,以訂出易教易學、兼顧音字系統的適合漢字。推薦漢字的出現是台語文字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使得不只增加台語漢字的固定性,更使體制內的台語教學更有依據。
▎白話字書寫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羅馬字母拼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為基督教傳教士於福建廈門創設並推行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或「教會羅馬字」。
白話字的雛形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歐美基督教會積極向海外拓展,傳教士通常會先學習當地語言以利宣教。1810年代,英國倫敦宣道會的宣教師在東南亞麻六甲開辦「英華學院」,因當地大多為閩系華僑,通曉官話者為少數,宣教師遂開始研究福建話。
因當時大多數中國平民不識字,難以閱讀譯作漢字的基督教經典,傳教士於是另尋他法。1850年代左右,廈門地區的傳教士以拉丁字母及符號為基礎,發展出可以準確拼寫廈門話拼音文字系統,稱作「白話字」。傳教士發現,使用這套文字系統可有效降低信徒學習識字的時間,遂在閩南地區大力推廣,也用白話字編纂字典、翻譯聖經、聖詩。
自1865年開始,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先後等人來台宣教,將白話字傳入台灣。1885年,巴克禮牧師甚至在台南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府城教會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今《台灣教會公報》),內容皆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記載教會事項、各地新聞、文學創作等等,至今仍持續發行,累積大量豐富文獻。白話字在台灣的台語教會內發展悠久,也曾向外觸及非教會族群,如日治時期蔡培火著名的社論《十項管見》(Cha̍p hāng koán kiàn)即是用白話字寫成,台灣文化協會也曾短暫開辦羅馬字講習會。
然而,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先後推行國語運動,白話字受到不小的壓迫,也造成目前社會上多數人不曉得或不曾聽過白話字,但是至今台語教會系統內仍然是堅持使用白話字佈道。
▎台羅書寫
台羅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簡稱,與白話字同樣屬於拉丁化的台語文字系統,為中華民國政府制定,且正在推動的羅馬字方案。
雖然白話字歷史悠久,但是近代部分學者認為白話字有其缺點,紛紛提出修改方案。有人認為要改為更符合音韻學的音標;有人主張應改為與英語相近的通用拼音,方便大眾學習;當然也有堅持回歸白話字傳統的聲音。從1990年代起,各派之間便多有討論、爭執,最終各家在2005年達成共識,整合彼此論點。教育部遂於2006年公告整合的拼音方案,也就是台羅。
台羅是以白話字為基礎做出小幅度的改革,修改部分聲母、韻母及標調方式,具有類似國際音標(IPA)的特質,不過基本上與白話字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兩者間的轉換並不困難。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羅為目前受官方支持的台語羅馬字,體制內的教育資源皆由台羅寫成,如《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官方競賽、認證考試或者學校台語課的內容皆是以台羅為羅馬字的標準。也因為如此,台羅較為人所知,漸漸往台語羅馬字的正書法發展。
以上為三種最通行的台語文字系統,而目前台文界主流的書寫方式的是將漢字、羅馬字(白話字或台羅)混用,稱之「漢羅濫寫」(hàn-lô lām siá),以解決部分字詞仍沒有漢字,或者漢字過於冷僻而不利閱讀的問題。
參考資料:
中島利郎(2003)(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高雄市。
洪惟仁(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1),頁81-108。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
姚榮松(201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學誌,第1期,頁143-204。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蔣為文(2009)。蔡培火 kap 台灣文化協會 ê 羅馬字運動之研究。台灣風物,第59期 (2),頁41-65。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灣流音樂祭】
▎時間:2020.10.17
▎地點:台大舊體後草皮
▎票價: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台大學生會文化部、台大台語文社
▎協辦單位:台北藝埕扶輪社、台語正常化推動聯盟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部
▎演出者:siàu-lú khah-lah少女卡拉、風籟坊、雅維茉芮Yaway·Mawring、百合花、春麵樂隊、林生祥。
借物少女後續 在 有雷【推薦】吉卜力懷舊動畫電影《借物少女艾莉緹》 - Dcard 的必吃
《借物少女艾莉緹》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2010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劇情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瑪麗·諾頓的奇幻小說《地板下的小矮人》其為米林宏昌所執導的首部 ... ... <看更多>
借物少女後續 在 Netflix 借物少女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必吃
400 張包含《神隱少女》、《崖上的波妞》、《借物少女艾莉提》、《風起》等等動畫電影為首波釋出名單,後續也會有《龍貓》、《魔女宅急便》等作品,製作人鈴木敏夫 ... ... <看更多>
借物少女後續 在 Re: [負雷] 借物少女艾莉緹-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沒記錯的話 宮崎峻故事好像都有背後的故事(隱喻) 不能單從表面看.
像波妞的內容...後來才知道好像原來全死了冏..
光有一段波妞和男主角划船找媽媽 遇到另一船父母+子那段
本來只是單純的幾個畫面 我也沒想太多
結果在" 接接在日本" 部落格
講出真正背後的故事後...
我才冏....
故事網址
https://jjoxo.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9958.html
所以這次的借物少女
或許又是借用某個故事或是又有某種隱喻才是....
===========
後續補充:
在JapanMovie版,Ruke大大有詳細的說明改編處了:)
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瑪麗‧諾頓的作品【地板下的小矮人】
詳細還請大家移駕到那邊參考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51.139.2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