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迎香 】
木柵集應廟 九年輪祀迎香慶典祈安遶境
#木柵集應廟 #張尪公 #尪公 #九年輪祀迎香 #保儀尊王 #申國夫人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中山 繁樹 Shigeki Nakayam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集應廟 116台北市文山区保儀路76號 No. 76號, Baoyi Road, Wen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16 0229394498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位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2樓,是來自福建省...
保儀尊王申國夫人 在 信仰與文化的視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牛轉乾坤 財盈滿貫 】
感恩 木柵集應廟 保儀尊王老祖 申國夫人老嬤
#發財金 #木柵集應廟 #保儀尊王 #申國夫人
保儀尊王申國夫人 在 中山 繁樹 Shigeki Nakayam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集應廟
116台北市文山区保儀路76號
No. 76號, Baoyi Road, Wen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16
0229394498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位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2樓,是來自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的張姓先民創建的廟宇,分香自福建泉州安溪縣大坪集應廟。當地學子時常到本廟祈求考試金榜題名,只要來本廟祈禱的學子考中理想學校,廟方即會辦桌慶祝,俗稱「狀元宴」。
簡史
清康熙年間,福建省安溪縣大坪有高、林、張三姓移民,前往臺灣臺北,由大坪集應廟奉請尪公(保儀尊王)聖像、夫人媽(保儀尊王的配偶,封「申國夫人」,又稱尪媽或尪娘)聖像與香爐,隨行護佑,議定三姓輪流奉祀,而後三姓人士各自開墾,分別遷居北投、淡水、景美、木柵、大安、新店、深坑、石碇各地。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事件,臺北情勢嚴峻,三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取出三聖物: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拈鬮分配,高姓人士拈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拈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拈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以建廟奉祀。
清德宗光緒甲午年(西元1894年)張姓人士建廟,1978年重修,建造二樓廟宇。
祀神
主祀
主祀雙忠,即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因其忠烈可風,幾乎全中國都有香火奉祀,在安溪暱稱為尪公。宋時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另有「尊號互易」之說,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是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安溪的雙忠信仰,以大臺北一帶最盛。
雙忠公
景美集應廟
萬隆集應廟
汐止忠順廟
木柵忠順廟
深坑集順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rmg402hNkk/hqdefault.jpg)
保儀尊王申國夫人 在 哥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文武尊王 #保儀尊王 #保儀大夫 #集應廟 #淡水 #申國夫人
片中的守城近兩年,應指張巡守衛的雍丘與睢陽二城,特此更正。
特別感謝 獎品贊助:
迷匠手藝工坊 https://www.facebook.com/mijiangart/
https://shopee.tw/mijiangart
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che_wen_/
我的FB:https://reurl.cc/Y1mog0
拍攝地點:
淡水聖江廟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5巷27號
義山集應廟 新北市淡水區下圭柔山35之3號
坪頂集應廟 新北市淡水區小坪頂路18-3號
-背景音樂 BGM-
月夜蝶~君ヲ想フ~
Yugen by Keys of Moon
大樹-その旅の終わりに-秋山裕和
PerituneMaterial_Shizima3
PerituneMaterial_Oboro
구름이 피워낸 꽃 팬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zJlWepgXWI/hqdefault.jpg)
保儀尊王申國夫人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位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2樓,現是木柵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分香自福建安溪大坪集應廟。當地學子時常到本廟祈求考試金榜題名,只要來本廟祈禱的學子考中理想學校,廟方即會辦桌慶祝,俗稱「狀元宴」。
清康熙年間,福建省安溪縣大坪有高、林、張三姓移民,前往臺灣臺北,由大坪集應廟奉請尪公(保儀尊王)聖像、夫人媽(保儀尊王的配偶,封「申國夫人」,又稱尪媽或尪娘)聖像與香爐,隨行護佑,議定三姓輪流奉祀,而後三姓人士各自開墾,分別遷居北投、淡水、景美、木柵、大安、新店、深坑、石碇各地。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事件,臺北情勢嚴峻,三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取出三聖物: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拈鬮分配,高姓人士拈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拈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拈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以建廟奉祀。
清德宗光緒甲午年(西元1894年)張姓人士建廟,1978年重修,建造二樓廟宇。
主祀雙忠,即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因其忠烈可風,幾乎全中國都有香火奉祀,在安溪暱稱為尪公。宋時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另有「尊號互易」之說,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是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據說安溪的雙忠信仰,是由河南光州供奉尪公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傳入,而後他們亦把此信仰帶入臺灣,以大臺北一帶最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p8JqKKGrl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