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沒資格也不願當「全球火藥庫」我們要自信擔當「世界晶片庫」
作為外交與國際事務背景的民意代表,昨天志偉主持了一場「拜登總統就職100天系列:美中新冷戰?台灣該何去何從?」的座談會,邀集了兩岸與國際關係產官學界的頂尖學者與官員,包括兩岸關係專家趙春山教授、經濟專家李淳副執行長、國際關係學者尹麗喬研究員、外交資深官員徐佑典,以及前美國外交部門官員Patrick Mendis等人,探究此刻國際新局勢下,台灣該如何展現自己的價值?
志偉想提出呼籲,台灣並不是「世界火藥庫」,而是應該自信地成為「世界晶片庫」、「防疫的智慧寶庫」。台灣不可以成為籌碼,也不可以變成旗子,在這個框架之下,台灣必須審慎思考自己的價值與位置。再者,此刻的美國正處於「T型復甦」的關鍵期,台灣即使再關鍵終有一天也會被取代,必須盡快尋求下一個利基。因此,政府要看到GDP的背後的隱憂,扛起未來的責任。
--以下為座談會後新聞稿,提供關心台灣國際情勢的朋友參考---
座談會新聞稿:美中新冷戰台灣怎麼走?
何志偉:台灣並非「世界火藥庫」而是自信的「世界晶片庫」與「防疫的智慧寶庫」
29日為美國總統拜登就職百日的日子,美中關係也在百日內有極大變化。然而,台灣位處兩大強權中心,如何在「冷戰2.0」的新時代站穩腳步,成為關鍵價值。民進黨立委何志偉表示,台灣不能成為籌碼,也不可變成棋子 ,我們須對世界表明,台灣並不是「世界火藥庫」,而是自信地成為「世界晶片庫」、「防疫的智慧寶庫」。 他向中國國台辦喊話,「九二共識」既非不可違逆的天條,也不是硬梆梆的法律,台灣人民無法接受,就應思考新的說法,找出和平解決之道。
台灣新動力智庫與立法委員何志偉國會辦公室、亞太青年協會等,今(30)日在立法院舉辦「美中新冷戰?台灣該何去何從?」座談會,分別邀請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教授、外交部北美司徐佑典司長、Swarthmore學院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尹麗喬博士、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李淳執行長,以及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資深研究Dr. Patrick Mendis等人出席,探討中美「新冷戰」國際架構下,台灣的機會和風險。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教授首先表示,美國的對中政策,無論是歐巴馬後期、川普的美國優先論,再到拜登的美中政策,戰略上維持「遏止中國崛起」的政策不變,改變僅只是戰術的層次;至於北京,其目標是要中國強大,要偉大復興,從仰視世界到平視世界。北京最擔心的不是台獨,不過統一過程中美國若是成為了阻力將會使北京感到棘手。
趙春山指出,對中國而言,武統不是唯一選擇,打不是唯一選項,因為當前中國還是覺得不用武力就能達到統一目標,但一旦決定用武,將絕對不惜任何代價。他強調,台灣不應成為美國嚇阻戰的棋子,台灣過去到現在都是不同程度的一張牌,若認為中美關係、台美關係是平行的,此想法是個笑話。
趙春山認為,台灣現在的困境是不能獨、不願統,但是又不能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不統不獨的現狀不可能維持下去,客觀上,最後必須做出選擇。然而,台灣內部並不團結,有盲鬥、投降主義兩種聲音。他指出,台灣在沒有對話機制的情況下,勢必無法預防管控可能產生的擦槍走火。因此,台灣要有「自我防衛能力」與「自我防衛意志」。過去,美國曾因自身利益在1979年結束與台灣的邦誼,未來難保類似情況不會再出現,而其他國家願意協防台灣,也是為了自身利益,台灣也需付出代價。
外交部北美司司長徐佑典回應趙春山說表示,現在全球趨勢是兩強對峙,台灣不會選擇有敵意的一方,但也不會僅只單邊押寶。徐佑典回憶過去川普上任的第100日,當時大家對未來茫然,全世界的外交部對川普政府全然陌生;時至今日, 拜登當選後,外交部盤點了拜登的國安團隊,許多主管國家安全與亞洲議題的資深官員在過去四年間都與蔡英文總統及台灣國安團隊有第一手互動。再者,拜登就職典禮正式邀請我國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而非過去駐美代表處向美國國會議員辦公室索取邀請卡,足見拜登政府下的台美關係持正面態度。
徐佑典強調,過去20多年來,台灣有很多機會,但基於種種因素,往往讓那些機會跑掉了。但中國在拜登上任後,一直釋放訊號,盼美國恢復雙邊戰略對話,但美國至今都沒有回應,雖然美國強調在部分議題與中國合作,卻也不怯於批判中國,也就是說,現在機會又再度回來了,台灣應要好好把握住機會,把許多努力合作的項目制度化。
Swarthmore學院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協同研究員尹麗喬認為,不要把台灣視為工具,而是用「兩性關係」來看待兩岸與國際關係「中美都想追到的伴侶」,台灣是有機運可以玩平衡的遊戲。他指出,在美國政界,與中國競爭並與台灣強化關係已是美國兩黨共識,因此台灣沒有押寶問題,也沒有能力押寶。
尹麗喬說,在美中阿拉斯加會議前,拜登政府先展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進行元首峰會,突顯拜登政府走的是打群架的多邊主義,而非川普時帶一對一的單邊主義。
然而,尹麗喬也認為,「四方安全對話」聯盟不會成為亞洲北約組織,因為印度與日本各有各自的盤算與顧慮,印度傳統上採不結盟立場,同時與俄羅斯交好,且深怕美國利用印太戰略同時用以制衡俄國;再者,日本菅義偉政府現階段以舉辦東奧及抗疫為優先,其他如韓國與東協諸國亦有經濟考量。不過,Quad的正面效應在於促使歐洲擴大參與亞洲事務。尹麗喬認為,美國應把中國看成風險,採取措施控管,而非視為競爭者,避免過於激怒中國,引發負面連鎖反應。
出席與會的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執行長李淳表示,拜登其實是少見百日內俐落明快的總統。他指出,美中關係就是拜登競選時提出的「競爭性共存」,明確將美中關係定位為「戰略性競爭」關係,並且指出美國將中國視為對手而非敵人,目標就是要強化自身實力、聯合志同道合盟友,確保勝出。因此,日前美國國會所提出的《2021戰略競爭法》即是要從經濟、科技、國際話語權、供應鏈移轉、數位能量、對抗假消息到強化與包含台灣在內的盟邦合作等方面,全面啟動與中國大陸的競爭性對抗。
不過,李淳也說,中國也已逐漸降低對美國依賴,投資移往歐洲、東南亞等地,再者,中國秉持「多做少講」不再高調提倡其國家戰略。他認為,台灣勿再多進行《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等談判項目,因此,台灣要講拜登團隊聽得懂的話,考量國家安全戰略性競爭,就企業的未來沙盤推演,加速內部盤點台灣的科技與貿易瓶頸。
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資深研究Dr. Patrick Mendis提出,以目前趨勢來看,美國現階段仍維持整體戰略模糊,但有逐漸出現清晰的戰略態勢。但他認為,中國雖然禁止進口台灣鳳梨造成兩岸的鳳梨問題浮上檯面,但是台灣還是必須還是要和中國進行貿易交流,這對台灣是有利的。然而,即便如此,台灣仍應保持自身尊重人權承諾的民主價值,在與中國進行貿易同時,維持既有的價值體系,體現不同差異。
何志偉最後指出,台灣不可以成為籌碼,也不可以變成旗子,在這個框架之下 台灣必須審慎思考自己的價值與位置。美國正在k型復甦的關鍵期,台灣即使再關鍵終有一天也會被取代,必須盡快尋求下一個利基。他呼籲,政府要看到GDP的背後的隱憂,扛起未來的責任。
供應鏈瓶頸英文 在 BCG in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面對疫情,企業不需要害怕「朝令夕改」-即時做出決策,而後再不斷修正,反而是確保組織靈活變通的恰當做法。
有鑒於各企業因應疫情的能力不一、疫情可能造成的進一步衝擊以及妥善準備能帶來的價值,我們認為值得將現階段的所學進行彙整。根據我們對疫情的持續追蹤分析以及協助全球各地客戶的經驗,BCG亨德森智庫總結了12條經驗,幫助企業因應局勢發展、進行溝通,並汲取和活用經驗教訓。
1. 每日更新疫情動態
疫情瞬息萬變,情勢日日不同。我們團隊最初決定每72小時更新一次疫情動態,但隨後改為每日更新,此舉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更新數據,更是為了全盤調整我們對疫情的整體觀點。
2. 當心新聞炒作
新聞機構往往追求時效性而非全面性,有時甚至對客觀事實、主觀認知和臆測揣摩不加區分。一天的新聞報導極有可能會左右企業隔天對疫情總體形勢的判斷。在聽到最新的新聞報導,決定採取行動之前,請以批判性的角度思考資訊的來源。
3. 提供內部權威資訊
當今資訊四通八達,員工從很多管道可以直接獲得資訊。企業管理層很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外部的資訊和相關報導如此之多,內部無需再多做什麼。但我們發現定期將事實彙整為最新疫情概況及其影響,實則能為企業創造巨大價值,因為如此一來,便可避免員工浪費時間臆測實情,或甚至對事實各自做出假設。
4. 謹慎對待專家觀點和預測
每次流行病爆發的情勢都不同且難以預測,我們仍在摸索當前疫情的主要特點。即使有專家指導,我們也需要以迭實證的方式持續更新對疫情現狀和有效防控措施的認識。
5. 不斷重整對局勢的認知
許多人往往以為對大局形成判斷、制定相應行動計畫,化為白紙黑字以後,就可一勞永逸了。成語中的「朝令夕改」在此時反而有其必要。
但大型組織很難如此靈活。管理階層常希望在有十成把握的情況下才下達計畫,而一旦下達,又為了避免留下優柔寡斷、思慮不周的印象,或避免引發組織內部混亂,不願再持續修正計畫。在迅速變化的形勢下,建立滾動式更新的文件(living document),持續更新當下的最佳觀點以及紀錄更新時間,能有效幫助企業在多變局勢中學習和調適。
6. 防範官僚主義
涉及爭議事件、敏感事件和焦點事件時,往往需要高層管理、企業關係、法務、風控等部門共同評估。各部門對於最佳溝通方式往往各有見解,最終形成過於籠統保守的觀點,且流程也緩慢繁雜。
此時的關鍵是要組成一個值得信任的小組,充分授權,讓他們可以在戰術性決策上迅速應變。在每天都充斥著大量新資訊的關鍵時期,溝通上的過度管理可能反而造成傷害。要利用外部事件的節奏來指導內部流程,而不是拘泥於內部流程,本末倒置。
建立滾動更新的文件可以加快內部腳步,因為這樣可以避免重複簽發及審批的無謂流程,同時還能夠降低風險,因為它容易更新,必要時也能隨時撤回。此外,在溝通時明確區隔事實、假設和臆測,有助於將訊息傳達地更加細膩完整。
7. 確保因應方案在七個面向上的平衡
• 溝通:員工很可能已經接收到了相互衝突的資訊,因此對於該怎麼做才對感到焦慮或不知所措。因此,在傳達政策時,務必秉持及時、清楚、平衡的原則。此外,傳達時也應說明資訊脈絡以及政策背後的思維考量,讓員工對政策有更深度的認識,並在意料之外的情境下能夠主動作為,例如,員工度假的地區成為旅遊禁區,或約聘員工應該如何安排。
• 員工需求:對於交通或聚集的限制將導致員工產生對教育、醫療、日常用度等的需求。企業應該對此有所預期,並制定出解決方案來因應這些需求,並將所有員工需要的資訊匯集至一個共享空間,供員工查詢。這種需求往往因地而異,因此政策也應分層制定。
• 差旅:差旅政策須明確說明員工允許出差的地點、事由、所需授權,以及差旅政策的修訂時間。
• 遠端工作:政策的適用範圍、運行機制以及修訂時間也須清楚說明。在家辦公在某些地區較為少見,因此企業應該做好需要額外說明的準備。
• 穩定供應鏈:設法以安全庫存、替代資源以及與供應商共同解決瓶頸,來穩定供應鏈。當無法快速解決問題時,可以共同制定計劃,實施臨時解套方案,並向所有利害關係人溝通這些規劃。
• 業務追蹤與預測:危機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波動。建立快速彙報機制,以便掌握業務受影響的程度和範圍、所需做出的緩解措施以及營運作業恢復的速度。遭遇危機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下績效管理,市場遲早都會看出哪些公司對挑戰的應對最為有效。
• 為大局做出貢獻:作為企業公民,應該協助同一條供應鏈上的企業、產業同業、社區以及當地政府。想想在醫療上、溝通上、食品補給上還是其他方面,企業能夠做出哪些貢獻。著眼急劇社會需求與自身具體能力的交集何在,實踐交集所在,也就是實踐企業自身的使命。
8. 在制定政策時以韌性(resilience)為原則
環境穩定時,效率至上是無庸置疑的,這也是大企業中常見的思維。然而在因應高度變動以及難以預期的挑戰時,最關鍵的目標是擁有韌性。擁有這種能力,企業才能在難以預知、充滿變化及潛在的不利事件中安穩度過,甚至進一步繁榮發展。我們研究具有強大韌性的體系時發現,這些體系在危機應對中,普遍展現出六大共通特點。
• 備援:擁有額外可供調配的製造產能,有助於緩和供應鏈波動。短期內,企業可能需要跳脫常規來源尋求解決方案,但長期而言,企業可以在體系中設計適當的冗餘。
• 多元化:當一家企業擁有多種管道可以完成訂單,效率可能會降低,但在危機情況下則更具彈性及韌性。同理,兼容多元觀點可以對於制定解決方案大有幫助。企業需要建立具有認知多元性的危機管理團隊,這種團隊在構想解決方案時往往有更多想法;如果企業文化鼓勵表達、尊重多元化觀點,則更是如此。注意不要只把危機看作一個財務或後勤問題的單方面挑戰,而只安排財務或後勤相關的人員組成危機管理團隊。
• 模組化:高度整合的系統或許能運作得很有效率,但是一旦受到干擾,則很容易觸發雪崩式的連鎖效應,系統甚至可能全然潰散。相反地,模組化的系統,也就是工廠、組織單位或供應源頭能以不同的方式組合的系統,擁有更強大的韌性。幾年前,豐田(Toyota)的一個關鍵的制動閥供應商發生火災,但由於豐田的供應商(即使是非常不同零部件的供應商)之間可以互換生產,供貨在幾天之內就恢復了。試問自己的企業如何重塑供應系統,讓企業在短期和長期都能夠模組化運作。
• 演化能力:建立系統時,企業可以選擇追求最優運作和最高效率,也可以著重演化能力,意即在遇上新的機會、問題或資訊時持續改進的能力。要應對新冠疫情這樣的危機,演化能力的價值就會被突顯出來。在這種局勢下,正確答案無從得知,任何預設答案也可能錯誤或落後時局,但是可以透過反復迭代和學習,從而找到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誠然,我們可以透過事後回顧過學取很多教訓,但短期內最為有效的策略,便是著眼當下,觀察哪些方案有效,再按成效調整行動。
• 深思遠慮:我們無法預測新冠疫情的進程或其影響,但我們可以設想可能出現的惡化情境,並測試企業在這些情境下的復原能力。例如,可以模擬疫情全球擴散、區域性擴散和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等情境。現在的防疫重點已從遏制中國疫情轉為防止海外地區出現新的疫情爆發,我們其實已經到了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轉折點。對企業而言,明智的做法是重新審視可能的最糟情境,並針對每一種情況制定應急策略。
• 脣齒相依:公司是產業、經濟體和社會系統中的重要一員,這些系統也承受著巨大壓力。公司若不帶著全局觀審視其供應鏈或生態系統,能產生的影響將十分有限。有些解決方案能夠解決一家公司的困難,但卻會忽視或犧牲其他公司的利益。這種解決方案會導致不信任情緒孳生,長期將損害公司業務。相反地,公司若在時勢艱難時向客戶、合作夥伴、醫療系統和社會伸出援手,可能可以建立長遠的商譽和信任。應對經濟壓力的關鍵之一是,愈是容易遺忘價值使命的時刻,愈是要忠於履行。
9. 準備應對下一場危機
此次新冠疫情的挑戰不會只發生一次。我們應該預期到疫情還會有後續發展階段,而未來也還會有其他流行病爆發。我們研究了組織有效因應多變危機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最能預測企業能否成功安度危機的變因是:及早準備。現在就開始為下一場危機(或當前危機的下一階段)做好準備,會比在危機到來之後才不得不被動應對要更為有效。
10. 不能只依賴知識層面的準備
許多公司會模擬各種意料之外的情境,以在知識層面做足準備。但是,這些情境必須時時依據企業面臨當下面臨最嚴峻的風險進行更新和個別調整。就連在過去幾天內,企業面臨的風險都因為疫情在新的地區爆發而已然生變。
然而,僅有知識層面的準備並不足夠。有些東西很好理解,但不經預演卻很難形成一種能力。因此,較理想的做法是,應就個別情境進行作戰模擬,模擬壓力下的行為,並從中學習。設置一個「戰情室」,授權一個專責的小組負責決策和執行,避開組織複雜性。
11. 反思經驗教訓
危機平息後,該做的事情不是鬆一口氣後便恢復正常生活,而是要努力抓住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即使在危機仍未止息時,也應將應對措施及其成效記錄在案,以便日後回顧並總結經驗教訓。局勢變化迅速會暴露組織現有的弱點,例如無法做出艱難的決策或過度重視共識,這些都構成改進的機會。
在這方面,飛航安全的全方位學習體系可謂最為有效。每次發生事故,無論是輕微事故還是有人員傷亡的慘重事故,都會根據預先商定的協定,透過詳盡的鑑識調查確定事故的根本原因,並由此提出具有約束力的建議。由於航空業持續從過去的不幸中積累經驗並進行調整,飛行成為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也就不是預料外的事情了。
12. 準備迎接改變後的世界
可以預料到,新冠疫情將在很多重要層面上改變我們的企業和社會。例如,它可能會刺激線上購物、線上學習和公衛投資等領域的發展。這場疫情也可能改變企業布局供應鏈的方式,推動企業加速擺脫對少數大型工廠的依賴。度過危機最為緊迫的這段時間之後,企業應該反思這場危機帶來的改變,以及從中汲取的經驗教訓,並將其反應到公司規劃之中。
* * *
以上譯文為BCG節錄版。
中文全文請見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9520.html
英文原文請見哈佛商業評論:
Read the full article on how company leaders respond to the coronavirus here: https://hbr.org/2020/02/lead-your-business-through-the-coronavirus-crisis
供應鏈瓶頸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鋼材外銷碰壁,台鋼鐵業改淘綠金】離岸風電能創 1.2 兆產值!鋼鐵老闆嘆:當初想轉進風電業,所有人都反對!! (01/15/2020 中央社、BuzzOrange報橘)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美國 2018 年為保護國內鋼鐵業,開始對中國 開徵 25% 進口金屬關稅,影響全球鋼鐵業佈局,再加上 歐盟 2019 年對台灣鋼鐵業啟動反傾銷(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調查,因一不小心就會誤觸傾銷紅線,讓台灣鋼鐵業外銷遇到瓶頸。
幸好,政府近年加速離岸風電市場運作,也促進鋼鐵產業升級,2019 年底更出現全台第一個完工的 水下基礎組裝廠 ,成為離岸風機一大助力!只是,台灣鋼鐵業想靠綠能產業創下好成績,得先過哪些難關?(責任編輯:黃梅茹)
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發電所能夠帶給我們的,絕對不僅僅止於增加潔淨、低碳、環保、永續的綠電這單一面向而已,整個過程中所連帶產生的效應包括增加就業機會,提升本土經濟產值,促進產業升級等等多重面向的利益,將會陸陸續續地展現在國人面前。
中鋼旗下子公司興達海基占地面積 27.5 公頃,緊鄰在興達港,是中鋼斥資 68 億元專注在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生產廠,今年開始生產沃旭 56 座套筒式水下基礎,未來目標年營收百億元。
去年雙十國慶後兩天,秋末冬初本該是人煙稀少的台北港,這天卻湧入大批熙來攘往的人潮、車潮,世紀鋼以辦喜事的心情舉行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基樁對接儀式,總統蔡英文出席見證台灣本土第一支基樁誕生,宣告台灣要開始「大賺綠能產業的錢」。
想淘綠金不容易!因當初沒人看好離岸風電產業
時間快轉 2 個月,因中鋼集團投資興達海洋基礎公司,租下高雄興達港 34 公頃面積,興建水下基礎廠房與重件碼頭,投入資金上看新台幣 68 億元,12 月中竣工典禮請來的舞龍舞獅喧鬧聲也劃破 10 多年來寂靜,曾被列入「蚊子港」名單的高雄興達港華麗變身,轉型成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基地。
不同廠商、不一樣的地點,看似毫無關聯,其實都是為了同一件事,離岸風電產業在短短 3 個月內頻傳佳音,一掃之前國產化陰霾,更為近年來深陷貿易保護主義泥沼的鋼鐵產業,打造出一條淘綠金的「新絲路」。
過去台灣沒有離岸風電市場,如今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廠商似乎真的看到商機無限。中鋼旗下興達海基總經理呂武雄興奮地說,若以東北亞範圍來看,台灣算是率先發展離岸風電,日本、韓國現在才要開始。而新光鋼董事長粟明德形容「光是在台灣,離岸風電就有 10 至 20 年榮景,未來更有機會赴東南亞接單」。
離岸風電正在帶動台灣產業升級發展,世紀鋼堪稱是最風光的離岸風電概念股,在 2018 年以前,股價都在面額新台幣 10 元上下,2018 年宛如分水嶺,股價一度衝至百元,儘管後來下修,但仍力守在 70 元大關,成為新一代鋼鐵股王。
不過, 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回想,自己第一次提出想切入離岸風電的念頭時,遭到當時股東與董事反對,沒人看好,因為風險太大。
風險大是因為離岸風電鋼件有個特性 ——「笨重」。所有鋼材重量、厚度與直徑,都會比傳統鋼材大上好幾倍,例如,一般汽車鋼板厚度落在 1 至 2 毫米,離岸風電所用鋼材厚度可達 15 公分,等同一個拳頭大小。
換言之,廠商手上現有設備不見得能用,必須添購新機具設備,一輛運輸車、一部吊車可能動輒千萬至上億元,口袋不夠深或市場不成熟,是業者不敢貿然投資原因。
如今政府帶頭衝出一條離岸風電新契機,設定 2025 年離岸風電 5.7GW 裝置容量,後續 10 年再釋出 10GW 目標容量,有了政府加持,廠商才敢投入。但是砸重金買設備,也不見得拿到門票,因為技術層次又是一大門檻。
重砸 1 億元,只為邀國外電焊師來台技術移轉
離岸風電整套水下基礎高達 80 公尺,約 30 層樓的高度,超過 1000 噸重,而製作水下基礎最大的挑戰是焊接與尺寸控制。 為了追趕技術,中鋼先從內部篩選出平均年資 10 年的資深焊接人員,再請西班牙 Nervion 來台進行為期 3 個月技術移轉與指導,「這些外籍電焊技師每人每天在台顧問費用是以萬元起跳,算算光花在外籍技師費用至少 1 億元」,呂武雄說到。
興達海基與 20 家夥伴合作,目前已有 280 名焊接人員通過認證,未來將組成 300 名的焊接大隊,未來台灣也將成為亞洲最多的高級銲工的國家。
技術移轉費用昂貴是因為離岸風電開發商所要求的焊接技術等級為「6G」,為目前所有產業別中要求等級最高,舉例來說,離岸風電鋼材多半是圓管,但又因為巨大關係,往往需要用仰角方式焊接,維持仰頭姿勢之外,還要拿捏焊接時的溫度,入熱度一下子太高,可能會融化焊道壞了整個鋼材。
培訓過程幾乎是要顛覆這群資深焊接人員過往抱持的邏輯,以前老師傅在焊接不做預熱動作,如今強制預熱達到一定溫度才能開始作業,或是過往經驗就是焊愈快愈好,因為老闆都會希望快快做完、快快出貨,但是在離岸風電的規範卻是「不求快」。呂武雄坦言,一開始同仁們很不適應,要調整工作慣性,時常接到抱怨。
「不求快」是因為離岸風電有個特殊規定,只能允許焊壞修補 2 次,第 3 次鋼材就會報銷,鋼廠就要自行吸收上百萬元損失,自然是以品質為優先。
一名業界人士也透露,這些培養出來的高階焊接人才,帶動國內產業升級轉型,也因為其焊接水準相當高,未來也能適用於國防工業,政府推動的國機國造政策,等於間接跟著受惠。
離岸風電產業有望創 1.2 兆產值
總統日前在世紀鋼台北港場合致詞時指出, 從水下基礎工程到各式零組件國產化,估計離岸風電產業有望在國內創造出新台幣 1.2 兆元產值;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開發長許乃文也說過,光是 CIP 在彰芳暨西島開發案,總計落實國產化訂單,已經遠遠超過 300 億元。
其實,在落實國產化過程,開發商難免會碰到困難,例如,經濟部要求風機零組件之一的功率轉換模組(PCM)須落實國產化項目,不過 PCM 向來是風機製造商技術 Know How,因而傳聞風機業者三菱重工維特斯(MHI Vestas)無意在台設立 PCM 機艙組裝廠。
許乃文坦言,政府在執行國產化政策過程,「這塊踩得非常堅定」,最後與中鋼攜手合資找地蓋廠,才得以成功說服 MHI Vestas 來台組裝。
可以想見,開發商不僅是開發風場,也扮演溝通橋梁平台,因此為了強化「在地連結」,沃旭日前宣布原本擔綱亞太區政策事務暨企業傳播總監汪欣潔從今年元旦起晉升為首位台灣總經理。
沃旭表示,目前在丹麥沃旭台灣公司並未有「總經理」職務,後續將加強與台灣政府以及當地供應商的溝通,才會新增總經理職務,並做這樣的安排。
對於台灣廠商來說,這是一塊看得到、吃得到的大餅,政府打造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不僅是「加質」人才素質,也是「加值」供應鏈附加價值。
鋼鐵業外銷深陷保護主義泥沼,靠綠電殺出血路
回顧去年以來,鋼鐵產業陷入貿易保護主義泥沼,包括美國的 232 條款、澳洲、泰國、印尼等,去年 8 月歐盟也啟動對台鋼鐵業的反傾銷調查,各國堆疊起貿易障礙氣氛濃厚,動輒就會誤觸傾銷紅線,加上美中貿易戰讓鋼鐵業外銷動能熄火。
如今,離岸風電政策猶如政府打造出來的「新絲路」, 廠商先在台練兵,未來將有機會赴國際市場,讓台灣鋼鐵業從陸上建設案到海上風場開發案通通包下,創造出「海陸」雙布局。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buzzorange.com/2020/01/15/how-offshore-wind-power-influence-tw
♡
供應鏈瓶頸英文 在 蔡英文Tsai Ing-wen - 台灣和美國的經濟合作,不能停也不會 ... 的必吃
1️⃣供應鏈韌性:共同解決關鍵供應鏈之瓶頸,並針對半導體供應鏈,提高安全性及韌性。 2️⃣經濟脅迫: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共同應對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