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諮詢的孩子,一進門脫好鞋,立刻衝往動態遊戲區,玩起地上的迷宮板,而媽媽則是衝到靜態繪本區。「學校老師推薦我來這裡諮詢孩子的問題,真的是來對了!」媽媽一邊看著繪本,一邊興奮地跟我說。
還來不及問是哪所學校、哪位老師,媽媽繼續接著說「老師說我孩子情緒有問題,可以在生活中多加訓練。老師你這邊那麼多繪本,可以推薦我該給孩子看哪本嗎?」
我眼角餘光看看孩子,那是個幼兒園大班的小女孩,正認真地玩著迷宮板,看來沒有專注力的問題。「媽媽是想要利用繪本幫助孩子情緒控制或情緒表達嗎?」我問。
「是啊!生活中不就是看繪本嗎?看一些講情緒議題的繪本,讓孩子知道不可以隨便生氣!」利用繪本幫孩子沒有錯,但是媽媽可能誤會了「生活中」的意思。
我正要跟媽媽進一步解釋的時候,突然「碰」的一聲,原來是小女孩把迷宮板丟向牆角。我大概了解孩子的問題了!看了看手錶,問了問媽媽諮詢後有沒有其他行程,媽媽搖了搖頭,「那我們今天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喔!」我先跟媽媽預告。
我走向小女孩,她看到我,眼神中帶點恐懼又有點憤怒。我拿起一片迷宮板,丟向她剛剛丟的那一片旁邊,接著我再望向小女孩,她的眼神沒有那麼銳利了,我坐到了她旁邊,大喊一聲「丟東西好舒服喔!」
小女孩被我的行為嚇到了,因為跟一般大人會阻止她亂丟東西不一樣,感覺上遇到了同類。她順手又拿起一片迷宮板,正要丟出的時候,我擋住了她的手,跟她說「可是這樣板子會很痛耶!迷宮沒有排好很生氣對不對?」她點點頭。
「那我跟你說,你可以跟我說『我生氣了』,來!試一次!」我引導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情緒,然後我張開手掌,請她跟我擊掌,而且有多生氣,就拍多大力!
練習幾次後,我讓孩子自己玩,然後過去跟媽媽聊聊。「老師你怎麼可以教她打人?」我還沒坐穩,媽媽立刻發問。
「每個人都需要情緒發洩,但是我們卻常教孩子『不要生氣』,所以孩子變得要壓抑情緒,等到哪天情緒累積滿了,整個爆發開來,那可能是我們都無法招架與處理的!」媽媽沒反應,看來在思考我講的內容。
「我讓孩子知道的是,她生氣的時候,可以來找我說,並且可以得到不會被指責的情緒發洩。」剛說完,又聽到木頭碰撞聲音,「不好排!」小女孩丟了一片迷宮板,然後走向我,「我生氣了!」等她講完,我伸出手,讓她狠狠地打我一掌。
「你很棒!你有過來跟我說妳生氣了,但是下一次不要丟東西喔!因為你可以過來拍我的手啊!」我彎下腰跟小女孩說,她聽完,點點頭後跑回去繼續玩。
我轉過頭繼續跟媽媽說,「我讓她先把情緒發洩在我身上,您剛剛有看到,她是打我的手,而不是打其他地方,所以她其實有聽進去我講的,只是一時衝動,還是丟了東西。」在後來的諮詢過程中,小女孩玩了各種不同的玩具,失敗後變得沒那麼大的情緒表現,也會過來跟我說,而我把「擊掌」改成了「跟媽媽抱抱」。
「老師!我懂了!就是讓她用抱抱的方式來舒緩情緒對不對!」媽媽立刻了解我的用意。趁這個時候跟媽媽說明一下「生活中的訓練指的是在生活過程中引導孩子做正確的情緒表達,不見得是拿繪本給孩子看,因為那很容易陷入『教學』的氛圍,而孩子會口頭表達懂了,但實際上不見得她會記得媽媽教了她什麼!」
「那就不要用繪本囉!」媽媽問。「當然不能這麼說!如果孩子願意閱讀,繪本當然有她的效果,我覺得不用刻意尋找哪類繪本,可以帶孩子到書店,先找出她喜歡的繪本才是重點!」
「但是她喜歡的繪本不見得是教情緒的繪本啊!」媽媽提出疑問。「所以需要我的協助啊!」我拿出我的皮皮小隊長繪本,請媽媽確認這是不是一本教情緒的繪本。
「這是訓練專注力的吧?」媽媽懷疑地問我,「對!我來用這本教情緒表達!」我講完走向孩子,引導她坐到角落,開始跟她看繪本。
從故事一開始村長宣布沒有聖誕禮物開始,我就開始跟她討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該怎麼辦?怎麼跟大人說?等等之類的話題,甚至開始玩起家家酒,過程中我故意不給他東西,而小女孩開始嘗試「說服」我。這場原本一個小時的諮詢,我們用了兩個半小時。
最後,媽媽問「老師!那我孩子什麼時間可以來上課?」「啊?不是孩子來上課喔!是你跟她一起來玩,然後我告訴你該怎麼對她的情緒表現適當地引導!」我嘗試幽默地回答。
安排好了課程時間,媽媽離開又問「老師!那個迷宮板是做什麼用的?」「那是訓練持續性專注力、視知覺能力的教具!以後來上課我會再仔細告訴你玩法,還有更多用途!」
不得不草草結束這場諮詢,因為,我真的累了。
#最後一張照片 #你能找出九塊看起來一樣的迷宮板 #其中有一塊不一樣嗎?
#預約諮詢及了解詳情 #請加Line ID: @abctaipei
https://lin.ee/ACFk3ut
Search
你能找出九塊看起來一樣的迷宮板 在 台灣遊戲獨立(Indie)開發者Group - Facebook 的必吃
歡迎來我們的粉絲專頁看看,我們會定期更新遊戲內容跟新玩法~ ... 你可以透過其確保遊戲有給你想的那個人 ... 獨立遊戲開發者對作品與商業化之間,往往需要找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