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王建煊的溫度計》
*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在夢中的城市裡,他正值青春,而到達依西多拉城時,他已年老,廣場上有一堵牆,老人們倚坐在那裡看著過往的年輕人,他和這些老人並坐在一起。當初的慾望已成記憶。 —-卡爾維諾 《看不見的城市》
* 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汪國真《我喜歡出發》
* 那就折一張闊些的荷葉,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夾在唐詩裡,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余光中《滿月下》
* 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無遺憾,如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席慕容 《無怨的青春》
*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艾里希·弗洛姆《愛的藝術》
* 我的溫度計 隨著她升降——王建煊2021/09/27
我和妻子蘇老師結婚58年,一直是「無子西瓜」。我年輕身體健康,工作一帆風順,工作忙碌。家務大小皆由妻子蘇老師一手包辦,蘇老師是真正的一家之主。
失智的她
日子很快,現在我們都已83歲,我有攝護腺癌,蘇老師患失智症,雖都不嚴重,但總是在末日陰影中。
蘇老師失智雖甚輕微,但仍時露失智特徵,看在我的眼裡,心中感覺不是滋味。很難想像,一個活潑能幹的人,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他常問我:「我媽呢?」我說:「她已過世,去天家了。」我爸爸呢?「也去天家了。」他們什麼時候來看我們?「他們不會來看我們的,但有一天我們會去天家看他們。」我們什麼時候去呀?我說:「這個我們不知道,只有神知道。」那你去問神呀!我說:「我怎麼有辦法去問神呀!」蘇老師很輕鬆的說,你就說是我叫你去問祂的不就可以了嗎?
蘇老師是我的溫度計
類此看似笑話的事,時有發生。你可能會覺得好笑,但對我來說,有時真想哭。
跟我在一起生活了58年,這麼能幹的人,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呢?我的心立刻回到她健康時代,過往的一切都歷歷在目了。心情十分低落,我的心情溫度計的溫度隨著她的身體狀況下降。
蘇老師是我的溫度計。
新冠肺炎期間,我們幾乎是足不出戶。有時間,就讀聖經,終於把整本聖經完整地讀了一遍。我經常在教會站講台,但始終沒把聖經完整的讀過一遍,真是慚愧,這次終於一了心願。
在讀聖經時,有的字不認識,蘇老師認識,有讀錯的,蘇老師會糾正我,我心中溫度計的溫度又上升了,因為這表示她的認知仍然清晰,我十分欣慰。
蘇老師食慾甚差,一餐只吃一點,有時幾乎是意思一下。看醫生,吃開胃藥也沒有甚麼用。每到用餐,我的溫度計就降溫,心情低落。但偶而她也有多吃一點的,溫度計立刻增溫。
患失智症的人有時會嗜睡,動不動就睡,一天可睡15個小時,看到心裡,溫度計降溫。有時中午蘇老師睡了一小時就自動起來了,太好了,溫度又上升。
愛是溫度計的指標
有天晚餐時,我要牽蘇老師去餐桌用餐,她把我臭罵了一頓,拒絕用餐。我很難過,不是因為她罵我,而是因為這種現象,在失智症裡稱為是「黃昏症候群」。就是到黃昏時刻,不知是陽光問題,或是其他原因,病人會出現怪異行為。
想到可憐的蘇老師,情不自盡,會傷感好一會,溫度計降溫了。
當我們愛一個人,關心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變成那個人的溫度計,愛得越深,溫度計的靈敏度愈高。
人世間除了夫妻之愛外,就是父母子女之愛。孩子學業成績變差或進步,孩子生病或痊癒,父母心中溫度計,溫度都會立刻變化。
為了所愛之人升溫
東京奧運結束不久,自己國家運動員金牌,全體國人歡呼,溫度計溫度躍升,因為人民愛國家。
有對夫妻,妻罹癌,夫有小三,一直以為妻病,最多一年就要離世,但妻子活到第三年還沒走。小三打手機留言給男的說:她怎麼還不走呀!我們要等到甚麼時候呀?留言剛好被病妻看到,妻子哭到沒有聲音,她心中的夫妻溫度計,已降到冰點。
盼望我們大家心中都充滿了愛,以致所愛者的一舉一動,我們都關心不已,深同感受,都會使我們的溫度計,敏感的跳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陶傑跟大家窺探詩的殿堂,講葉慈、李商隱、余光中如何借用夜間的意象寄語情人。 愛爾蘭詩人葉慈是 20 世紀文學大家。當年愛爾蘭由英國統治,本土傳統受英國文化所支配壓制。在民族意識推動下,葉慈等文學人推動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培植愛爾蘭文學,推廣愛爾蘭語為日常用語,為愛爾蘭人自我定位。 文化獨...
余光中 運動 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一月主題:鄉土與城市 ◎主編/宇路
「鄉土精神,該是腳踏實地,從鄉野的大地出發。詩人不但能抒懷個人的感受,而且也能激喚起普遍性的體驗。詩人關懷鄉土,關懷鄉土上人們的生活,且也為他們的苦難而歌唱。」
——趙天儀〈鄉土精神〉,《笠》七三期,1976.6
在台灣文學的歷史中,發生過兩次「鄉土」大事件:一是在1930年代,以官方日語、中國白話文和以漳泉閩語為主的台灣話為論爭的「台灣話文論戰(或台灣話文運動、鄉土話文運動)」,以黃石輝為首的本土派主張以漢字為架構,將台灣話文字化,強調「用台灣話做文,用台灣話做詩,用台灣話做小說,用台灣話做歌謠,描寫台灣的事物」,而郭秋生也認為此舉可以啟蒙無產階級大眾,並凝聚台灣民族意識。
而後,第二次事件即是在1970年代開始,著名的「鄉土文學論戰」。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文學上形成懷鄉(中國大陸)文學、反共文學,以及移植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學系統,除了這兩大主流之外,另外有一股支流以「現實主義」為號召,1977年,王拓於《仙人掌》雜誌發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一文,將傳統鄉土文學的意義擴大,而該時代的文學作品,不僅書寫內容由鄉村逐漸轉向都市,也出現明顯的現實批判風格。然而,寫實派卻遭傾向國民黨的《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以及余光中等人大作文章,指現實主義文學是左傾的中共工農兵文學,扣上紅帽子。最後,形成了「右翼+中國傳統+現代主義vs. 左翼+台灣本土+現實主義」兩股意識形態的論戰。也自此,書寫台灣在地的本土意識,逐漸地生根發芽。
1970年代後,台灣開始工業化和都市化,產業由農業移往工業,人口聚集到都市。現代化的演進,使台灣經濟起飛,資本主義興起,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轉變,這時開始的「都市書寫」,是人們對於這一切快速化、便利化、標準化的生活產生的新的體悟。而工業帶來的汙染,也讓許多關心環境和土地的人不滿,質疑批判所謂的進步,是建立在環境與傳統文化的犧牲上。
自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乃至於現在,台灣文學歷經了鄉土的變革,也誕生了都市文學。本月「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將以「鄉土」和「城市」為主軸,邀大家一起來看詩人對土地的關懷如何呈現。
首周(11/2~8)的主題是「寫實的鄉土」,聚焦在詩人描寫土地的人、事、物,以及對土地的抒懷;第二周(11/9~15)「批判的鄉土」,則從現實主義延伸,著重「批判」,如對勞動階級剝削的批判,對工業化的批判,以及對城市的批判;第三周(11/16~22)是「都市的模樣」,人們開始了都市生活,是如何看待都市以及存在其中的產物?第四周「都市的凝望」,探討都市化後對人類的影響,資本主義和科技的制約,給人類造成的各種困境。
讓我們一起遊覽土地和詩歌的世界吧。
--
美術編輯:佳郁(ig:Gayodoodle)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十一月 #11月 #鄉土 #鄉土文學 #土地 #城市 #都市文學 #現實主義
余光中 運動 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81年,7位校園民歌時代的翹楚坐在國父紀念館正門前階梯上合影;由左至右:陶曉清、楊芳儀、潘越雲、王海玲、吳楚楚、鄭怡、蘇來。
2020年9月,他們之中的潘越雲、王海玲、吳楚楚、鄭怡,將參與《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和多位老朋友一同唱好歌🎶 憶青春😊 享美好❤️
1975年6月6日,由臺大海洋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在這場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楊弦將詩人余光中作品《白玉苦瓜》詩集譜曲而成的8首歌謠:《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
楊弦衝破了當時帶有日本殖民地色彩的臺灣流行音樂曲風,掀起了唱自己的歌曲的風潮,為後來20年的臺灣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因而被推崇為「現代民歌之父」。
此後,1975年被稱為「民歌元年」,所以2020年就是民歌45週年了。
【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
演出時間:2020/9/26 (六) 19:30、2020/9/27 (日) 16:30
演出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八段99號)
演出歌手:
丁曉雯、木吉他合唱團、王海玲、王新蓮、王瑞瑜、王夢麟、吳楚楚、李明德、李建復、林子軒、林佳蓉、林亭翰、林隆璇、邰肇玫、金智娟、南方二重唱、洪小喬、范怡文、殷正洋、馬永蒂、馬永霖、馬毓芬、徐曉菁、許淑絹、許景淳、黃仲崑、黃韻玲、葉佳修、趙詠華、趙樹海、潘越雲、鄭怡(以姓氏筆畫排序)
演出票價:1000/1800/2400/3000/3600/4500
網路購票:https://reurl.cc/QdvV9M
現金購票:7-11 ibon
主辦單位: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 / 開麗娛樂
協辦/製作:大大娛樂
熱情贊助:MÜST 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
余光中 運動 詩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次,陶傑跟大家窺探詩的殿堂,講葉慈、李商隱、余光中如何借用夜間的意象寄語情人。
愛爾蘭詩人葉慈是 20 世紀文學大家。當年愛爾蘭由英國統治,本土傳統受英國文化所支配壓制。在民族意識推動下,葉慈等文學人推動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培植愛爾蘭文學,推廣愛爾蘭語為日常用語,為愛爾蘭人自我定位。
文化獨立運動間接促成日後的復活節獨立起義。詩人晚年在法國養病及辭世,九年後,遺體才運回故鄉愛爾蘭下葬。
他的墓銘誌留下了一句詩句:「Cast a cold Eye. 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意思是:當時的貴族(或是英國統治高層)沒有替愛爾蘭爭取該有的權益,因此葉慈在看透生死之後,連躺在墳墓裡都不屑看到那些人。」
【語文陶話廊】
https://goo.gl/P4Qqh1
【他是第一位收錢的詩人,卻遺臭萬年……】
https://goo.gl/Qslftj
余光中 運動 詩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作家陳芳明花了十二年、完成「台灣新文學史」,在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陳芳明說,在寫作期間,他曾經兩度遭到政治現實的打擊,動搖了信心,覺得就要寫不下去,幸好最後還是在文學中找到力量。
厚厚兩大本,還分成上下兩集,這就是政大客座教授、陳芳明,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完成的巨著「台灣新文學史」,也是到現在為止,台灣出現最完整的文學史專書,紀錄從1920年台灣新文學運動啟蒙,一直到1990年末端,橫跨八十年的歲月,在每個年代與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呈現出台灣文學的豐饒、與社會發展的歷程。
不過這本書,因為把台灣文學,從殖民、再殖民、後殖民的史學觀點來劃分,遭到不少質疑,作者陳芳明表示,他心理上已經準備好被丟雞蛋了。而他說生命中,兩度差一點被粉碎了對文學的嚮往,包括美麗島事件,以及前總統陳水扁貪瀆的弊案,差點動搖了要把書寫完的信心,不過最後他還是在文學中,得到救贖。
而詩人余光中也來到新書發表會現場,誇讚這本書是一個里程碑,讓台灣文學得以承先啟後。而面對被誇獎這是偉大的著作,陳芳明開玩笑的說,書不偉大,但只是寫太厚了,不過這是因為台灣文學就是這麼豐富,也希望台灣社會能從中,既要記取歷史教訓,也要領受文學成果。
記者林靜梅 彭耀祖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