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还没看完,现在最新的又出了。😱明天可以打球钩鱼爬山了,可以堂食了,父母完成疫苗接种可以携带17岁以下孩子。😄早夜市可以开了,差不多开完了‼️‼️
1.在NRP的每个阶段,允许制造业的哪些必须品服务运营?
根据每个阶段允许运营的制造业必须品服务清单见附件一。
2.我的公司可以24小时营业吗?
制造业的公司可以照常运营,包括24小时轮班运营的公司,其运营必须符合授权的SOP。制造业SOP可从MITI网站www.MITI.gov.my和NSC网站www.mkn.gov.my下载
3.我可以使用公司拥有的商用车将货物运送到NRP区域的某个位置吗?
对运输货物和服务的公司的商用车辆可以使用员工通行证或雇主确认书以及MITI的运营批准书移动/运营。
4.我是否可以使用第三方公司的商用车将货物运送到NRP区域的某个位置?
是的,前提是第三方公司拥有交通部的运营批准书。
5.允许多少制造部门的员工在车内运输和分销公司的产品?
在经济或工业活动的供应链中,允许在车辆内运载货物的人数取决于商用车登记证。有关更多信息,请咨询交通部。
6.使用公司车辆(公司货车和公共汽车)的员工是否有车辆容量限制?
NRP 1期和2期公司车辆的载客量为50%;NRP第3阶段为100%。
7.无论疫苗接种率如何,员工在制造业的上班率如何?
NRP第1阶段:政府已将24小时运营的员工出勤率设定为60%,其余40%必须采用在家工作(WFH)的做法。
NRP第2阶段和第3阶段:政府已将24小时运营的员工出勤率设置为80%,而剩余的20%必须采用在家工作(WFH)的做法。
8.是否允许员工出于工作/业务目的跨越地区/州?
是的,这是允许的。员工必须携带员工通行证或雇主信件以及最新的MITI CIMS 3.0信函。
为了促进工人的流动,并确保工人的流动是出于合法的原因,特别是那些跨越任何地区/州的工人,MITI建议雇主根据附件II中的模板发布工作证明说明。
请注意,任何滥用MITI CIMS 3.0信函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CIMS 3.0信函具有二维码,PDRM可以扫描二维码以确认信函的真实性。
9.居住在强化行动控制令(EMCO)区域内的员工是否允许在EMCO区域外工作?
不允许。
10.如果制造业的公司不遵守SOP,我该怎么办?
如果一家公司不遵守SOP,可向
卫生部cprc@moh.gov.my; 或者是aduan的内政部。sop@moha.gov.my; 或人力资源部通过为工人工作(WFW)申请。
也可以直接向警方报告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covid19aduan@miti.gov.my(仅适用于制造业的公司)。
11.如果工作场所出现确诊的情况,雇主应该怎么做?
首先,雇主必须根据NSC发布的NRP一般SOP向最近的地区卫生办公室(DHO)报告阳性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随后,业主必须按照NSC发布的NRP一般SOP中概述的程序实施所需的控制措施。应注意的是,是否需要关闭该场所将根据DHO的风险评估决定。
12.通过一站式中心(OSC)委员会离开和进入马来西亚的申请是否照常继续?
对在NRP期间,允许通过OSC委员会为公务目的申请短期商务访客离开和进入马来西亚。但是,地区/州间流动的批准须经PDRM批准。
公司还应定期从马来西亚移民局(JIM)网站查看高风险国家的入境禁令清单。
13.保暖和溶解工业的含义是什么?
是指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定位高容量机械/设备,以确保机械/设备能够长期使用。
某些制造部门中未被列为基本服务的公司允许在10%工人(24小时)的限制下运营,以确保机器/设备处于热度范围模式。
未能在员工的监督下确保机器/设备处于待热模式,可能会导致意外事件,例如造成机器损坏、场所火灾以及其他事件,例如可能对周围环境有害的污染。
对于获得待热模式批准的公司,不允许进行任何制造/生产活动。
14.请按阶段说明NRP下MITI CIMS 3.0信函的使用情况?
MITI CIMS 3.0信函的应用说明如下:
a) 对于NRP第1阶段下的区域,MITI CIMS 3.0信函的使用应符合信函第4(i)段的规定,适用于员工容量为60%或10%的待热模式的许可部门;
b) 对于NRP第2阶段和第3阶段下的区域,MITI CIMS 3.0信函的使用符合信函第4(ii)段的规定,适用于员工能力为80%的许可部门;和所有MITI CIMS 3.0批准函必须与NSC公布的NRP通用SOP一起阅读。
😭其他的在下面的图片自己慢慢看太长了,翻译不来。🙏🏻🙏🏻开门,记得分享。😄🙏🏻🙏🏻
会议议程模板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YC 与斯坦福联手开设的创业课程「怎样创立一家创业公司」第 19 课。这一课,分为两个部分完成,本篇为上半部,主讲人 Clever CEO Tyler Bosmeny 总结了自己在销售路上摸索出的经验,告诉大家销售犹如漏斗,是一个不断筛选出目标用户的过程。
Tyler:大家好,我是 Clever 的 CEO Tyler Bosmeny,先简单介绍一下 Clever
这是一款面向学校的产品,它能将学校的资源分享至标准应用程序界面,使开发者利用这些数据开发最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的在线应用。我们公司才成立刚刚两年,但已经有五分之一的美国大学在使用我们的产品。销售恰恰是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关键点,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
在很多外人,甚至是一些创业者看来,「销售」是个神秘的过程。好像我们张口闭口蹦出的都是「广告狂人」般的金句,魅力值爆表;好像创始人只需要致力于打磨明星产品,剩下来的一切交给「神秘的」销售团队就好了。好,赶紧醒一醒,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没有 Don Draper,没有传说中的「销售团队」,创始人本人就是销售人员。
不要说自己没有经验,不要说不知道该从何开始,创始人对产品的热情和对行业的了解就是最大的优势。我本人是数学统计专业出身,本以为自己会在金融机构就职,但是在 Clever,就是由我完全承担起销售的责任。
我在销售之路上首先学到的知识就是,销售犹如漏斗,它是一个不断筛选出目标用户的过程。
销售漏斗第一层,找到那些愿意接你电话的人。
Everett Rogers 提出过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他指出,勇于尝试一款名不见经传的新产品的公司,只占整个市场的 2.5%。
有人会感叹这个比例之低,但是在我看来,这个人数的上限,让销售变成了一场与数字竞争的游戏——只有 2.5% 的人会接起电话,考虑使用你的产品。你现在应该能意识到,有多么庞大数量的电话等着你去拨通。刚到 YC 的前两个月,我接触过的公司超过 400 家。
找到这些人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熟人;二,是通过会议现场。第一点不用细说,第二点,我所说的会议不是 CES、E3 这种,而是说如果一群 CIO 要到某个小城的某家酒店开会,你要先想办法获得他们的出席名单、联系方式,在会议开始前就给每个人发邮件,再跟进到现场,抓住每一个推介自己的机会。Clever 早期的销售工作几乎就是在重复做这件事情,我们的初始用户大部分都是靠这个方法接触到。
跟陌生人发邮件,邮件不需要写得又臭又长,其要点在于简洁明了、直击要害。下面是我的范文,基本上只介绍了「我是谁」,「我们在干嘛」,「希望能和你进一步交谈」。
销售漏斗第二层,电话交流。
如果今天的演讲我只能讲一句话,那我会告诉你们「克制住自己讲话的欲望!」我知道大家都对自己的产品感到自豪,就像那些喋喋不休想告诉别人自己孩子有多棒的邻家大妈一样,这是身为一个创造者的本能,但却不是一个顶尖销售会去做的事情。
我曾经见识过一个出色的销售跟他的客户对话,其中 70% 的时间他都是在询问和倾听客户的需求。他会问「为什么你愿意接受我们的联络?」,「(关于我们产品能解决的用户痛点)你现在是怎么对付的?」,「你觉得这个问题有理想的解决方案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 Uberconference,他们会在你通话结束后自动发送一封邮件,统计出这次通话中你和对方分别讲了多久的话,我觉得这个功能很棒。
销售漏斗第三层,跟进。
下面这张图记录了我与一位客户的交流进程。
这基本就是一个见面-邮件-没回应-邮件-没回应-邮件-电话-邮件-没回应-邮件-邮件-电话-电话-回复的悲惨故事。但是,你敢信吗,他一开始表现得那么矜持,最后居然和我们达成合作了。
我见过许多创始人,一两次邮件没有回应,觉得对方对自己不敢兴趣,轻而易举地就放弃了。而上图显示的客户,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案例了,更多时候过程是更加地曲折。所以你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当然,我这样穷追不舍这个客户,是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态度。如果有一千个人都是这样不置可否,那会耗去大量的时间。你要学会快速地让客户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他很确定自己不需要这样的产品,这反而能让你省出更多的时间来和那些立场摇摆不定的客户周旋。
销售漏斗最后一层,合约协商。
当你已经与许多人进行过交谈,你不断跟进,到了将要出成果的那一步时,事情其实就简单了许多,只需要双方律师反复协商合约。感谢 YC 对创业行为的支持,他们现在公开了成熟的协议模板以供大家参考。
在这一阶段也有几个典型的错误行为。
首先,在签协议的问题上,有些创始人会盯住无关痛痒的细节不放,把创业初期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咬文嚼字上,这时你应该尽快完成协议,以便让公司前进到下一阶段。
其次,要是有客户提出「如果增加某某功能我们就签协议」的要求,请慎思。实际上,你满足了他们这个要求之后,还会有数不清的需求被摆上台面。回答客户这种要求有两种方法,一是「你把协议签了再说」,额外要求的功能,我们会在协议里保证去实现,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跳票。二是「好,那我看看其他用户是不是也有这种需求」,当这些需求真的贴合用户,有更多的用户提出这个需求时,才有必要去实现它。
最后有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免费试用」。「免费试用」这个要求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创业公司需要用户,需要承诺,需要收入,这些都不是「免费试用」能带来的,你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个用户,可实际上等到试用期结束,你又得重新走一遍销售流程。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告诉客户「我们不提供免费试用,我们的产品是收取年费的,但在您使用的前 30 或 60 天,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选择退出。」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漏斗的底部了,终于完成了一单销售。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创立初期采用的工作方法,通常是笨方法,它适合在小范围死磕,但不适合在大范围推广。
Christoph Janz 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有的产品是大象级别的,虽然卖出去的数量少,但是单价高;有的产品是兔子级别的,单价低,但是卖出去的数量更多;依此类推,还有老鼠级别,苍蝇级别。
创始人要在运作的过程中渐渐看清产品的定位,一个明明是兔子级别的产品,却需要你动不动就飞到另一个城市,做 8 个 demo 演示,要花三个月时间协商合约,那是不可行的。这意味着你要更改自己的销售模式,或者更改自己的产品价格。
今天就讲这么多,在公司发展的起步阶段,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我是一路摸索着过来的,相信大家也可以。渡过了起步阶段,世面上会有更多的相关书籍帮助大家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