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中國正式墮入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日期:2021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中國已墮進修昔底德陷阱。此發展非常危險和可惜,因為中國過去40多年的和平崛起,是歷史上罕見的,不止幫助全中國人民脫貧,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極大貢獻,都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不幸地近日所見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突變,不止引發出一場嚴重的所謂監管風波,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似乎代表頗根本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甚至外交策略改變。
對此發展表示擔心的不止我一個,連長期中國大好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近日也發表文章,直言憂心中美已進入冷戰初期,同時中國大力打擊創業家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且危險地攻擊大量科技行業,包括各種電商、金融科技、社交平台、線上線下教育等等的商業模式,似乎正全面重估市場經濟的定位。羅奇甚至擔心此改變將影響到中國不能達到整體長期發展目標。
應鼓勵企業走出國際 爭取傳媒話語權
我相信近日針對個別行業的監管行動都有一定原因和道理,但絕不應變成嚴重內鬥(我明白內卷和內鬥的所謂區別,但我不忌諱,所以直稱為內鬥)的藉口,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近月我已多番發聲提醒中國慎防形成圍城受困心態,應把眼光放得遠一點,鼓勵企業走出國際,爭取中國傳媒的話語權,與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地位。
先分析一下墮進陷阱的原因,主要有4個:
(1) 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開始,中國已看到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的害處。更必然對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印鈔解決問題非常反感,因為此舉無疑等如把問題輸出國外,由中國和其他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人來買單。
我明白但不完全同意此觀點。美國和西方固然虛偽和採用雙重標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就責備亞洲各國貪腐和揮霍無度,所以解決方法就是即使在金融危機中,仍需勒緊褲頭,大減財政開支,結果弄至多年衰退,且通縮殺傷力遠超通脹,導致無數亞洲企業和人民破產,不少人自殺,在印尼甚至出現過恐怖的屠殺華人事件。
QE的後遺症的確包括嚴重拉闊貧富懸殊,確是近年全球很多地方出現不同規模社會動亂的主要背景原因之一,但這後果應仍遠比在2008年時採取相反收緊政策為佳。經此一役,中國學懂了防範經濟過度金融化,且決定把資本帳收得更緊,或最少大大拖慢了開放的步伐。但問題是此憂慮來得太早了,中國資本市場仍未成功發展起來,體積是增大了不少,但只約等同GDP,且從來不健康,熊市時間遠比牛市長,債市更是仍然混亂,信貸評級搞笑居多。
加速開放資本帳 提升人民幣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2008年後,雖成功把人民幣推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籃子貨幣,A股亦終能加入MSCI指數,即是我從前形容的「金融WTO」,但一如我所料,成功比「工業WTO」更難。最主要竟非外國的阻擋,而是中國仍缺乏打開資本帳的勇氣。結果就是名義GDP落後PPP GDP超過50%,從外國觀點,亦即人民幣滙率被壓低超過50%,所以導致相對中國的嚴重貿易赤字,可說中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我認為中國非常需要加速開放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最重要手法正是收窄貿易平衡,大量輸出人民幣,加深相互投資和貿易關係,使到西方更難與中國脫鈎,有助確保世界和平。
(2)COVID疫情絕對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毫無疑問,對比全世界,中國治疫是非常成功的,雖然仍有近5000人死亡,但相對西方,肯定等如救了最少近300萬條寶貴生命;加上中國慷慨,領先對國際伸出援手,輸出大量勇敢醫護人員、防疫用品和疫苗,其實非常值得表揚,但由於中國媒體力量太弱,反而經常被抹黑,實在令人氣惱。
但我也曾指出,從某角度看,中國治疫可能有點太成功了,令國人形成牢固的零容忍心理,政府因此不能或不敢改變接近完全封關的政策。一眨眼,措施已維持了一年半有多,連香港本地個案清零已超過50天,仍毫無與中國內地和澳門通關迹象。我明白「Delta變種病毒」仍然全球肆虐,但多種疫苗,包括輝瑞-BioNTech的疫苗「復必泰」,似乎對防範重症和死亡仍非常有效,中國毋須介懷,應加快審批和推廣,和馬上研究混合接種不同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國封關程度超明朝 如自我孤立
據觀察,中國可能繼續封關至明年中,甚至明年底,事態其實非常嚴重;老實講,封關的嚴緊度已超過明朝程度!我已多次指出,封關的害處遠超過經濟損失那麼簡單,最大壞處有兩方面,首先是斷絕了正常人民的商業、學術、文化和外交住來,等如中國自我孤立,與外國的誤會和矛盾只會日益加深。第二,更可怕的是停止與外面的實體接觸,互聯網亦是部分封閉的,所以逐漸形成圍城自困心態,更容易產生偏執症(paranoia),經常杯弓蛇影,以為裏裏外外,到處都是敵人。這亦是內鬥加劇的成因之一吧。
(3)兩年前香港的動亂,肯定也是改變中國政策思維的一個機重要催化劑。雖然在香港一事上,毫無疑問,全國絕大多數人民是支持中央和香港政府的止暴制亂政策,亦因此事令到中國人民更團結。
香港問題固然有其獨特歷史、文化和政經原因,但為何過去兩年,全球超過100個地方,包括美國本土,都有形式極度相似(包括衣着、雨傘作保護、武器等等)的暴亂?除QE是一個共通導火線,明顯社交平台和整個全球互聯網文化,亦是一個超重要傳播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新聞、科學、迷信和各種意識形態的「危險」渠道。即使在疫情上,連美國政府也知道facebook(美:FB)和Twitter(美:TWTR)等,負上極大責任,簡直可說滿手鮮血。
中國一向維穩至上,當然必須未雨綢繆,即使小規模動亂的機會亦不容許出現,所以加強監管整個互聯網是必然的後果。當然反壟斷和網路國家安全等考慮也是真實的,美國也有類似擔憂,但美國確以資本為主,人命為次,可說非常錯誤,令到監管太慢,結果養虎為患,但他們同時也考慮到facebook和Google等新媒體,對展現美國霸權的重要性。中國應如何做法,我沒有完美答案,只可說監管是一個平衡遊戲,更是一門藝術。
中國倘自主半導體技術 未必利全球安全
(4)最後,美國過去4年,率先墮進修昔底德陷阱,危險的零和遊戲思維,發動全方位貿易、金融、媒體、意識形態和科技戰,嚴重刺激中國反思和檢討自己所有政策,既是必須的,亦是無可避免的。結論跟我多年前的觀察一樣,相信我是全球有數最早指出的,中國核心科技最弱一環正是半導體,必須急起直追,重點不在設計,而在製造。而且瓶頸不止在芯片,更缺乏的是半導體生產設備。
我當然完全同意,亦十分支持,但我當年亦同時提醒中國,不可讓半導體成為一種沉迷,反成為加速墮進陷阱的誘因。不幸的是近日中國政策以至投資者,都似乎對半導體有點沉迷。
問題有三方面,第一,欲速則不達,清華紫光的下場就是個好例子。盲目投入大量資金,企圖收買人才和技術,但管理層缺乏知識和經驗,加上美國多方面故意留難、禁運和制裁,結果發展速度遠遜預期,公司卻債台高築,陷入財困。過去5年,除NAND技術稍為追近國際水平,DRAM、邏輯芯片、代工、EDA和生產設備等發展,仍未盡理想,進口芯片比例,只從90%略降至約85%。
第二,如中國真能達到自主所有半導體設計和生產技術,其實對全球貿易和安全都未必是好事。本來高科技就是最需要全球一體化底下的國際合作,家家有求才能促進貿易和技術發展,亦有助維繫國際安全。
第三,中國既是泱泱大國,理應胸襟廣闊,能同時有效和平衡地監管各行各業,為何突然判斷只有硬件技術如半導體、電池和電動車等才算高科技,才配在A股上市。剎那間,互聯網從雲端跌落凡間(爛gag),甚或更低些少。物流(Logistics)從來都是「線性最優化」(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的高級數學難題,現今被貶為不值一文的低端送白菜商業模式!
我真的有點後悔從前提出的4個高科技不等號:
1. 硬件>軟件
2. 製造>設計
3. GPU>CPU
4. 記憶體>邏輯
現在幾乎全都應驗了,彷彿成為中國的發展藍圖!可能我應該把它改為等號!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及Google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7586934382&issue=20210730
企業社會責任壞處 在 Dolly's Leben in Deutschland 朵莉德國生活愛分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公公是婆婆的哆啦A夢
#文長慎入
上個月婆婆問公公:地下室的洗手槽能不能供應熱水?因為有些手洗衣物需要浸泡跟洗滌,每次冬天碰冷冷的冰水,真的手都凍壞了。
我們的地下室有幾個房間,都是我們的儲藏空間、大冰箱放置處、個人工作室及工具間,還有一個獨立洗衣間,由於大家沒長時間待在地下室,也因為夏天可以去下面避暑並可以儲藏食物,所以沒有暖氣。
也因此在冷冷的地下室手洗衣物,真的好冷呀........🥶🥶🥶🥶🥶
然後公公就說:沒問題,交給我☺️
他就開始動工了,約莫三天後........
自己做的洗手槽完成了✅
我真的覺得我公公可以實現我們任何的家居願望,動作快,做事又細心!
全部手工作,白鐵洗手槽是買的之外,桌子都是自己做的,然後現在有熱水供應了🥰我今天去洗衣間洗我的騎馬靴,真的有熱水,太感謝我公公了!而且地下室也有網路,真的可以在下面一邊洗衣、掛衣、折衣,然後一邊聽音樂跟看電視😊家越變越舒服了啊😌
我很感謝我公公自己常手作一些家居用品,或改造家居空間,讓我們一家子都可以更便利更舒服的生活。
除此之外,公婆間的互動也很值得學習,他們始終尊重對方、為對方著想,答應的事情決不會食言,如果做不了,也不會應付性的答應,而是會直白的告訴對方無法達成,不輕易給對方期待,若是有什麼東西壞了,影響到日常生活都會馬上想辦法解決,若自己能做的,就盡快落實,自己無法做,就會馬上聯繫專業人士,絕不擺爛。
就像我桌子壞了,丹尼去工作,我就請公公幫我修理,他馬上當天交貨😂😂😂怕我需要用。
如果全家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互助合作,不僅家庭關係更和諧,經由合作也可減輕每個人的負擔,再者,多為家人著想,也會相互傳染,都不想對方太辛苦,那家務就這樣自然的被分掉了。
還有對家人也要尊重,請、謝謝、對不起要常掛嘴邊,不要認為誰做這個是理所當然,放大每件家人完成的日常瑣事,心存感恩的稱讚,也會讓做事的家人有滿滿的成就感,如此才能讓每個家庭成員更開心的對對方付出。
家永遠是可以靠的大靠山。
我公婆跟爸媽也是我們夫妻的典範。
👉以上文互助合作做政治議題小探討
幾天前WHO的事件吵得沸沸揚揚,甚至對要不要支持這個組織,大家都有不同的見解,但也要知道這組織的運作核心是什麼?!說明一下個人淺見。
依照我在德國所搜集到的資訊,目前WHO的運作資金約75%是來自民間捐贈,民間認真來說也就是世界上數ㄧ數二的各大財團,例如:微軟等等......然後約25%是來自各個參與的國家,其中的一半資金是來自美國,也就是說大約12.5%是來自美國。目前美方停止金援,也等於12.5%的資金沒了,但中國似乎可以補資。
對於一個組織的運作除了有我們看見的政治意圖外,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合作及資訊流通,本來每個組織的結合就會有好處及壞處,人們不應該它有壞處就全盤否定它存在的價值。
許多貧窮、落後國家的經濟預算無法編列至WHO,所以經濟較好的國家就必須幫助他們,提供協助,這是一種我好,大家也可以好的想法。
因為這組織75%資金來自民間,當然也有風險,怕這些世界強人的權力支配的幅度增大,怕他們挪為私人的用途,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不過,礙於道德正義,目前這些民間企業還不敢明目張膽的用世界組織來實行個人權力。
目的還是要幫助其他比較弱勢的國家,讓世界的平衡牽制達到一定的程度,當然不可能公平,但就社會責任及正義,幫助弱勢國家是經濟較好的國家應該做的事。
所以以WHO來說,它不只是管新冠肺炎而已,全世界有參加的國家都透過這個組織進行資訊交流及合作,不只是人的傳染病、禽流感、狂牛症、伊波拉病毒、登革熱、非洲豬瘟等等,世界有成千上萬關於健康議題的問題,撇開主事者個人行為,誰不參加都是損失。
因為一個國家爆發一個健康問題,會因為它沒參加這個組織,而延誤通報,甚至被那個國家封鎖消息,反而更嚴重,對世界都造成威脅,這更是一個平台大家可以利用,將各國資源整合、彼此相互的合作及資訊傳遞。
雖然它現在蒙上政治意圖,但絕非全盤否決它曾經幫助過的地方、甚至以後可以提供各國的健康合作。
不要在一個籃子裡因為幾顆不對的蛋,就把整籃雞蛋都丟了,這是會令人惋惜的。
許多貧窮國家是很需要這樣的世界組織協助的,無論政治意圖是否強盛或不強盛,至少這組織還是在各方面有其進展。
世界上許多人的生活並不安好,人如果無法活下去,怎麼還有奢侈時間討論政治議題呢!他們只在意活下去,活得好一點,對他們而言,一個組織若能幫助他們的生活獲得改善、減少風險,那他們就會參與。
一個組織形成,本就有風險,更何況是約75%民間出資,有可能會變出資的人是老大,不過以全世界的需求來說,貧窮亂世的國家真的需要金錢及資訊合作的幫助。
所以說多數國家還是會支持WHO,因為現階段這組織的作用還是以全球資訊流通及資助貧窮國家解決健康議題為主,應該以大層面來看這組織的價值,以提供自己國家資源及做法,協助找出解決之道,當然有政治意圖的確不妥,不過這就是政治值得討論的地方。
撇開政治立場,這樣的組織台灣想加入,也是因為我們需要各國的健康議題資訊流通,不只是它可以即時幫助我們,而我們也能即時提供協助。
不應該把每個世界組織因為政治化,而覺得它不需要存在。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不要因為政治而蕩然無存。
世界還是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協助。各取所需之外,也要發揮人道關懷。世界本就不是公平、也不是正義化身。但能夠往公平正義、社會責任多靠攏一點,那怕是0.0000000000001毫米都是進步。
其實有智慧的人都猜得到美國撤資的目的,因為疫情持續蔓延,需轉移注意力,並把責任甩到十萬八千里。
但想想這不就是人性嗎?!好事都是自己,壞事都是別人。
如果大家對全世界的國家有些許認識,就會發現這個方法是許多國家都在做的事呀!誰會自己承認自己執政時的作法是錯誤,而向人民道歉!大家不是都會推責......不然就是藉機攬權。
這其實也是一種政治學,危機處理溝通及領袖溝通,這可都是專業技巧。政治才會有其可批判空間。
人無完人,也非完美,仔細思考後,其實小至平常生活都是相似的。
在生活上我們一直都會努力承擔自己的錯責嗎?我們一輩子都做得很完美嗎?錯都攬自身、對的事都給別人?
我想身為普通人,應該都沒有這麼高尚的靈魂,當然非要說可能有例外,不過,如果大家都這樣,世界就很太平,也可能不那麼精彩了。
歐盟的存在主要也是因為歐洲經歷過好久的戰爭,因為戰爭死了好多人,因為戰爭讓許多人生活困苦,國家更陷入極大困境及造成巨大損失,太害怕重蹈覆徹,所以有能力的國家就應該給沒能力的國家協助,不分你我,不計較哪國多出錢?多出資源?哪國給少錢?要給弱勢國家有個感覺:不要怕,你們處於困境時,後面有我們當靠山,不再太計較國家個人得失,大家好,自己才會好,大家合作力量會更強,但這組織當然也有問題的,像難民的問題,就遲遲沒有相對應的方法,而現在因為新冠肺炎,更順勢不談這議題(因為很難解決),基於人道立場其實是不妥的,也因此目前很多利比亞(戰爭中)的難民就這樣在大海上漂流、熱死甚至渴死,歐盟中接近利比亞的國家沒一個伸出援手,令人心痛不已。
所以組織合作的重要性才是一個運作核心,集合各國的資源,才能讓力量更強大。誰都不應該缺席的。每個國家都有其重要的存在。
給大家參考我在德國從各國得到的小訊息,並跟大家分享看法。
#個人淺見勿筆戰
#資訊解析
#只願全世界的災難都能平息
#難民跟環保議題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議題
#有時候不要只想自己應該多想想別人
企業社會責任壞處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雄市長選戰分析 📊
在昨天的市長選戰辯論中,好過日初步針對政策面整理分析,提出以下報告。至於過去政績、個人能力、甚至人品道德等問題,受限篇幅等原因(小編覺得有耐心看完下文的讀者一定都很不簡單),則暫時不作深入探討。
◾️提出牛肉
在這場辯論中,各候選人均提出了一定量的實際政策,且可以發現,高雄的經濟轉型問題、青年就業生育問題,普遍獲得各候選人重視,被認為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作為出發點,的確是許多市民的期盼。若在未來選戰之中,能對短、中、長期的產業結構問題做一徹底梳理,對高雄未來發展方向是極具意義的,甚至也能一併探討到環境、社會、地方政治的弊病。
◾️共同缺點
然而,這場辯論中,我們也發現缺少了不少東西。
「本次辯論表現最好的候選人是陳菊」
這是昨日臉書上流傳的笑話,也凸顯受限於黨內初選框架,各候選人不能、不敢直指高雄弊病進行批判。也會減少改革轉型的訴求力道。相對來說,政策面最像「在野黨」的候選人是趙天麟,林岱樺則在選務上相對爆出較多火花。而劉世芳謹守現行市政框架,陳其邁位居領先,出菜保守,都相形被動。
◾️五大面向
好過日歸納,候選人的政策大致上集中在五大面向:經濟產業、勞動社福、環境污染、區域交通、和文教觀光。
以經濟而言,所有候選人均提到「產業轉型」重要性,劉延續目前產業項目與土地規劃;陳強調遷都效應;趙強調現金補助、引資招商和擴充基建;管則提到產業輔導與青年發展。
勞動社福而言,各候選人的確均注意到青年就業、少子化、高齡化三位一體問題,管、劉、陳三人強調托育等政策措施,趙強調現金補助,林則較提出教育和偏鄉機會等議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林是唯一講了要落實勞基法的候選人,但也只有短短幾句而已,並未提到勞檢、工會、勞工意識等確實措施。
環境污染方面,劉、陳兩人對空汙等論述甚少,趙、林、管則明確將空汙列為重要政策。林更是唯一提及「馬頭山」之候選人。但相對而言,各候選人相對沒這麼重視永續發展指標的重要性和經濟效應。
區域交通來說,各候選人均強調軌道建設為主,但較多強調「延伸線」,對市內路網補充、公車、自行車、步行環境等配套措施缺乏論述。另外,趙是較為強調擴充公路網路的候選人。聯外交通而言,僅管較強調空運機能。高港機能雖各候選人有提及,但均無進一步論述。
文教而言,趙提出運動觀光,林提出文化觀光等措施,仍以拼經濟直接收益為主,各候選人深入論述較為缺乏。
◾️個人特色
接著我們針對各候選人辯論綜合政策分析。
劉世芳嚴重受限於「陳菊的接班人」這點,講政策好像覆頌市府出版品。而也是因為這樣,幾乎所有政策均是已在執行或官方提出的想法,好處是結構完整,壞處是缺乏新意。好在是黨內初選,其他候選人均「高度讚揚」陳菊政績,否則劉世芳將會花費許多時間來解釋「是否施政不力」這個問題。在辯論中也可看到,對於負債、人口,劉世芳均強調要在全國的結構上改革,似乎有意淡化市府角色。劉世芳交叉詰問中「公辦重劃」,乃針對地方傳聞陳其邁有意鬆綁而來,但這拳打在棉花上,未收效果。反倒劉世芳之後浪費自己答題時間補充追打,技巧上顯得較不高明了。亮點是劉世芳自我揭露了「職業婦女、單親媽媽、原住民媽媽」,後補充托老托幼政策,這是她在整場辯論中,較顯溫情的時刻。
陳其邁原本民調一路領先,本次辯論上策略顯得保守,將較多時間放在「講故事」,訴諸市民情感,加強個人決定參選之正當性。同時也是花最多時間讚揚同志,較少時間進攻的候選人。然而,在政策面上,其邁就顯得略顯空洞,僅在「經濟首都、部會南遷」,以及「托育、幼教」等強化年輕人返鄉政策上較多著墨,較為可惜。
趙天麟本次主軸明確,火力四射。政策面上強調「拼經濟、下猛藥」,在企業補助,生育補助上,都祭出「重金」。另外,也引用經濟數據,在提升電動車到50%,體育賽事收益100億等例子上,提出簡潔的「數字目標」,整體而言較能被閱聽人了解。然而,也會讓人擔心「633」殷鑑不遠,政見偏向「大建設」型,一方面採取直接補助,一方面又積極擴增基礎建設的措施,是否能如他所說,將舉債控制在四年分別為60-60-30-30億的範圍?在細膩的政策工具上,恐怕還需要說明。
林岱樺是唯一出身舊高雄縣候選人,辯論中也和其他候選人做出區別,在政治面上,多次強調選戰收入節約、公開,顯然對劉世芳意有所指。在政策面上,提出市民經濟,活化現有設施,硬體擴增部分較少。社福支票也較少,而是強調國際雙語教育等措施,並在結論中,提到一次要處理違反「勞基法」業者。另外林也是各候選人中,唯一明確反對馬頭山廢棄物掩埋場,唯一提出碳交易平台,鼓勵防治空汙環保產業的候選人,在這點上值得肯定。相對來講,林提出政策概念較多元,但許多未再詳細申論,到底只是幕僚寫的稿,還是有明確配套執行面,可再觀察。
管碧玲表現四平八穩,空汙、經濟問題均有提到,也花了一點時間講述過去政績。在交通上,是唯一花較多篇幅強調航空運輸的候選人。另外也提到終結南電北送,南高屏水電共同治理等區域問題。同時也花了不少篇幅提到青年就業、兒童養育問題。雖然論述風格和趙相差很多,但政策建構著重面向卻是較為相近。只是管更注重控制財政,喊出兩年平衡,兩年還債的口號,並提出公務體系撙節等配套,亦即增加資本門,減少經常門預算,這點應值得深入論辯。
◾️缺少部分
我們一再提到,人民的感受是候選人必須要傾聽的。而宏觀、實證的觀點,與可執行的務實面,是制定政策時不可忽略的。
從各位好過日讀者的寶貴意見中,我們看到切身之痛如空汙(劉、陳未提及),如行人環境、道路品質(全部未提及)這些走在路上馬上會體會到的議題,反而並不是每個候選人都在意。
或許大家可能會說有些太小的問題辯論講不完,但若以宏觀的角度來說,環境、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如何兼顧?天然人為災害風險如何妥適管理?經濟轉型要計畫還是自由競爭,政府扮演何種角色?
這些國際上針對都市治理最熱門的議題,似乎各候選人也沒有完整提到。而針對「深度結構改革」,以及「揚棄、淘汰過去遺毒」等問題,則是「不敢作答」。
例如重工業如何永續發展,如何確保兼顧環境標準下的產值與創造力升級? 或是勞權保障、嚴抓違規、控制噪音、限制車輛成長、限制土地炒作等政策,均較少候選人敢直接面對。我們期待幾位民進黨候選人,以及其他黨派候選人,在未來選戰中能提出完整看法。
有鑑於此,好過日近期也將推出「人民版的市政白皮書」,集合大家的需要和國內外實證研究,讓這些檯面上的人物看看,市民想要的是什麼?負責任的政治家,不能逃避爭議的議題,不能逃避現有結構的缺失。這些都是我們會一一揭露出來,正面對決的!
本文同步刊登於六都春秋
https://goo.gl/kS8E9r
#高雄 #好過日 #市長初選
企業社會責任壞處 在 Facebook 的必吃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Fujifilm BI Taiwan ...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力行企業社會責任、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獲得客戶中國人壽 表揚為「2021年度優良供應商」。 感謝全體同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