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28關鍵評論 《省出一棟房:24招易上手的存錢絕技》:用三小方法爭小利、存小錢,拼出大財富
關鍵原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573
本書為超業房仲泰源將自己的親身經驗:從負債到買房的實戰方法歸納彙整集結,以實戰經驗分享省錢的方法與財富累積思維、體質培養的工具書。......↓
文:陳泰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省錢絕技,我也有我的「順便哲學」,無論是採買、聚會、旅遊等等,甚至未必跟錢有關的任何事,我總想著怎麼做才能一石多鳥。我把這樣的價值觀應用在生活中,凡事「順便一下」總能讓我省下不少錢、時間與精力,以下是我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6個例子。
情況1:收到紅色炸彈時
以前只要收到紅色炸彈,我都會厚臉皮跟新人說:「非常感謝你的邀請,但我負債中,若不嫌棄,我願意擔任婚禮主持同時演唱情歌,希望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給予祝福(暗示折抵紅包)。」有的親友欣然答應,有的表示流程已安排好但不介意我只給少少的紅包錢,有的則說:「沒關係,等你還清負債後我們再聚。」言下之意就是要我不用出席,我也只好裝傻回覆:「感謝你的諒解!」
如今我已還清負債卻仍保持這個詢問的習慣,把握住每次收到喜帖的機會,看看能否爭取從「親友」變「工作人員」,這樣的轉換,不僅讓我省下要包給新人的禮金,往往還能拿到新人的紅包呢!而在給予新人祝福的同時,也能順便滿足自己的表演慾望,還能賺外快且飽餐一頓,餐後我也會順便將剩菜打包回家,替自己省掉下一餐的費用,簡直是一舉數得!
情況2:手機或行動電源需要充電時
我的手機從不在家充電,都是利用在公司時充電,也會順便充行動電源,如此一來,回到家裡也能享用到公司的電。
順帶一提,前陣子我的行動電源壞了,我不直接購買,而是在臉書發文許願看看有誰願意送我,我用請客當作交換,這種以物易物的模式(午餐換行動電源),也讓我藉此順便跟沒見過面的臉友及僅有一面之緣的同業有了交流機會;另外還有一位因為換新手機,所以用不著行動電源的好同事,也將他原本的行動電源送給我,讓我頓時多了四顆行動電源,不用再擔心在外時電不夠充了。
情況3:經過房價較低的區域時
我住在物價頗高的台北市中山區,而我有個每週看二輪電影的習慣,於是都會趁去景美看二輪電影的時候,順便採買水果。
因為景美的房價基期相較北市其他區域,甚至是新北市的新店都來得低,所以店租不高,物價自然便宜;同樣的水果在中山區跟景美夜市(文山區)的價格就是不一樣,平均價差至少一成!
另外,景美夜市還有一家歷史悠久,在地人都知道的小甜甜手搖飲料攤。同樣的飲品比其他連鎖飲料店的價格便宜至少10塊錢以上,像我平常不喝手搖飲的,因為現在一杯的價格普遍都50元起跳,而當我花超過50元買飲料,卻喝到地雷飲品時心情會很差!但只要去景美,我都會來上一杯珍珠鮮奶茶或是蜂蜜檸檬加蘆薈,可口又高CP值的飲料喝了就是爽!
情況4:搭捷運時
現行悠遊卡採「搭乘次數越多折扣越多」的遊戲規則。
由於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機車,使用悠遊卡的頻率很低。但只要我當天的行程需要搭捷運,我就會順便使用家人的悠遊卡,如此便能將搭乘次數累計在同一張卡片上。
情況5:吃吃喝喝時
想喝汽水時,我都會買「纖維+」(內含膳食纖維)或「奧利多水」(內含Oligo 寡糖),不然就是「CC檸檬」(內含維他命C);這樣除了能享受喝碳酸飲料的爽快,也能順便幫助消化或補充其他營養素,讓飲料不至於太沒營養。
情況6:出遠門拜訪友人時
每當要去中南部拜訪友人時,我都會昭告天下以爭取演講機會,這樣不僅能與好友們相聚,也能順便賺演講費。
以2020年為例,我去高雄與台中拜訪友人,同時爭取到3場演講(大家房屋、21世紀不動產、有巢氏房屋),除了賺演講費,搭乘高鐵的交通費也能跟邀約單位申請補助,演講現場順便賣書又再多賺一筆錢。
結束後,同行通常會續攤請我吃飯,這些林林總總,讓我出一趟遠門往往沒花到錢,反而還倒賺不少呢!
人不OVER枉少年
上述例子,無非是想與大家分享,我的確靠賣房子賺了不少錢,但真正讓我致富的,其實是「順便哲學」。
當你把這一系列的行為內化為觀念並植入腦中,從此每天早上醒來到晚上回家睡覺前所做的每件事,所展現出來的順便行為,長期累積下來省下的時間、金錢、精神,肯定讓你驚喜不已!
累積財富的三小方法
積少成多是大家都懂的概念。可「真正懂」又能付諸實踐的人有多少?在這裡分享我身體力行的染個方法,希望你也覺得受用。
一筆錢,拆成多筆小定存
定存除了保本加微利,也是我們在尋找進場投資時機點之前最合適的資金停泊處,不管利率再低,至少比活存高一點而且隨時可解約,變現超容易。
只是,當你有一筆閒置資金時,該將這些錢全部綁在一起還是拆成多筆小額定存呢?後者的方法是我看《佑佑努力記3年從零存款到百萬》這本書學習到的技巧,我覺得很棒,好處如下:
除非你刻意查詢,否則紙本存摺與網路銀行登入時只會顯示活存餘額,創造存款變少的錯覺,換句話說,只要讓「活存維持低度水位」,就能讓人在平時有意識地少花點。
靈活彈性,同時把利息極大化!人們無法知道明天跟意外哪個先到,金錢運用亦是,我們無法預測何時急需用錢。因此,假設你目前有10萬元並把它轉為一筆定存,哪天突然急需用到5萬元時卻得被迫解掉10萬元定存,是不是很可惜?然而,假設你拆成兩筆定存(各5萬元),當你急需用錢時只需要解掉其中1筆即可,另外1筆仍然可以存到期滿,讓利息領好領滿。
過水ShopBack網站,再用行動支付刷信用卡
現金的議價幅度通常比信用卡高,當你要消費時記得問老闆「付現是否有優惠」,如果有就用現金,畢竟信用卡會讓店家的利潤被銀行剝一層皮,你得到的折扣自然縮水。當然,如果付現跟刷卡的金額一樣,那就選擇刷卡。
選擇刷卡時,請先確認是否可以使用行動支付,如果是單純把信用卡綁定在手機裡的那種(像是Apple Pay、Google Pay),在折扣上雖然跟實體卡片一樣,但至少方便查帳,對理財也有幫助,記得,多數有錢人都有記帳的習慣。
如果店家可以接受的行動支付包含像是「街口支付」或「LINE Pay」之類的,那就盡量用,因為除了信用卡本身的回饋之外,上述的行動支付也可以享有額外的虛擬貨幣折抵(街口幣與LINE POINTS),也就是「消費一次,雙重回饋」的概念。
至於「ShopBack」,它可是我現在網購前必過水的網站,以我每月買書的習慣為例,我會先進入ShopBack網站再連結到網路書店找書,下單時用LINE Pay刷信用卡,如此將ShopBack、LINE Pay及信用卡結合,讓你一次性消費獲得「3重」回饋,超級划算!
只花紙鈔,不花硬幣
記得,硬幣不是拿來花的,而是拿來存的!我始終保持一個習慣,在只能用現金的每次消費行為中,只花紙鈔,不花硬幣。每次買完東西後找零的錢幣,不論是1塊、5塊、10塊或50塊錢,我一回到公司就立刻存進撲滿,這讓我產生「錢怎麼這麼快就花完了」的錯覺。
而每到農曆新年前就是我的殺豬公日,我都會有一種「突然多了這些錢」的驚喜感!這些多出來的錢,我通常拿去旅遊、買新衣、吃美食犒賞自己,有時想不到可以做什麼,就把它存進銀行裡繼續滾雪球。
以前還沒使用信用卡時,我大約每3~4個月就能殺豬公,使用信用卡之後大約每半年殺一次豬公,現在行動支付興盛,我存零錢的速度被拖慢了,目前的頻率則是一年一次。而每次結算的金額,最低也有1.5萬元,最高紀錄還曾經達2.6萬多元,都快要可以付我兩個月的房租了!
馬桶裡有錢,你撿不撿?
某日中午我去速食店用餐,發現廁所馬桶裡面竟然有10元硬幣,我想撿,可是想到那是排泄物的必經之處,縱然水看起來是清澈的仍心有障礙。
換作是你,拿還是不拿?請不要跟我說「跟店員講我的錢掉進馬桶請幫我撿」這種話,我會揍你。而我是這樣想的:
想像自己是負債狀態。
手髒了,洗手就好,反正沒人看見。
要知道,生出10元的利息並不容易,你必須先有6000元的錢母並搭配年利率2%的理財工具(現在銀行的定存利率已經連1%都不到了),還要花1個月的時間才能生出這10塊錢。因此,如果我不撿,不是看不起10塊錢,而是看不起它背後6000元的錢母。
於是我便鼓起勇氣伸手拿,然後趕緊用肥皂連同硬幣一起洗手。
請重視每一塊錢
在《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一書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有錢人自居守財奴,重視每一塊錢。」這讓我想到過去我也曾看過類似財經書籍所舉的情況,看到路邊有一塊錢,你撿還是不撿?
不撿的代表人物:比爾蓋茲。因為他一分鐘幾百萬元上下,撿錢的時間不如拿來賺錢。
撿錢代表人物:香港首富李嘉誠,某次一枚銅板掉出來滾到臭水溝,他試圖去撿;美國股神巴菲特,他搭電梯時發現地上有一塊錢,他看同乘電梯的人都沒有要撿,於是他撿;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他的名言之一就是「賺一塊錢不是賺一塊錢;存一塊錢才是賺一塊錢」。
比爾蓋茲不是有錢人,而是超級富豪,那我們呢?伸手進馬桶拿錢與洗手時間加起來不過一分鐘,你一分鐘賺得到10元嗎?你工作時薪有達600元嗎?比爾蓋茲在逛街吃飯與朋友聊天時依舊有被動式收入,你有嗎?如果你是負債狀態或處於努力存錢累積財富的小資族,想想李嘉誠,他連臭水溝的錢都要撿,你有什麼理由不撿?你怎麼可以不撿?
順帶一提,為何有些人不花心思做預算與記帳卻一樣可以成為有錢人?因為他們刻意營造一種「缺錢感」,這樣就不用擔心會亂花錢了。
說了這麼多,如果沒有執行都只是空談,行動吧!讓我們一起用三小方法爭小利、存小錢,拼出大財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省出一棟房:24招易上手的存錢絕技》,台灣遊讀會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省錢hen好玩──2年存百萬祕技不藏私大公開!
本書的案例生活化,以「一般人生活中會遇到的」食衣住行等面向來分析,提供大家意想不到的省錢方法,幫助你的存款累積;此外,本書的手法簡單易懂的做法與建議,並輔以泰源親身體驗認證,讓你不用靠投資、理財也可以按部就班輕鬆存出買房金;以及,書中的觀念是心法也是新法:除了方法的教學,還會從「觀念」出發,幫助你既學會實務操作,也能理解其中原理並自行應用到其他面向。
即便你不懂理財、不會投資,只要掌握原則與心法,還是可以從現有狀態中「開源節流」,存出自己的多桶金。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1/07/210628-24.html
以物易物例子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譚新強:加密貨幣對實體世界的挑戰
文章日期:2021年5月7日
【明報專訊】上周末巴郡在洛杉磯舉辦虛擬股東大會,雖然巴菲特已年屆九十,老拍檔芒格更已九十有七,但全球投資者仍非常留意他們兩老對任何投資的評價和意見。巴郡今年表現亦非常好,升了超過22%,遠遠跑贏大市,實在寶刀未老!
有人問到他們對Bitcoin的看法。巴菲特始終較聰明和圓滑,笑說早料到必有人問,但要跟政客學習避免回答吃力不討好的敏感問題,結果真的不答,把燙手芋拋給性情較直的芒格。芒格直說熟悉他性格的人就知道對他提起Bitcoin,猶如鬥牛勇士對公牛耍弄紅布,公牛必氣沖沖衝過去。他率直地說他極度憎恨Bitcoin的成功,更不歡迎一種對綁匪和勒索犯有用的貨幣。他亦不喜歡送數十億美元給那些隨便在空氣中發明這些金融產品的人,覺得整個發展令人惡心,更認為對人類文明的利益相反!
老人家語重心長,並有一定道理,但現今Bitcoin和其他加密貨幣紅到發紫,所以網民的反應非常負面,大部分人都認為巴菲特及芒格兩人的一套投資理論已過時,完全不明白加密貨幣的價值。著名對冲基金經理Dan Loeb說,巴菲特及芒格經常提出只應投資熟悉的東西,缺乏長期學習精神,變成故步自封,所以錯失很多好的投資機會。他更指出,如聽了芒格意見而在過去一年做空了Bitcoin,已必全軍覆沒。
巴郡從不派息 與黃金加密幣無異
我理解芒格的憤怒,因為Bitcoin不受監管,所以相信不少罪犯用來作交易。更重要的是,Bitcoin崛起的目的,正是要顛覆原來的金融秩序,而巴菲特和芒格,當然就是原來秩序的最重要守護者之一。我認為較諷刺的是芒格批評Bitcoin,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必定是認為它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好聽的可稱之為「數碼黃金」,同樣沒無現金流,但黃金至少是金光閃閃,摸得到的實物,Bitcoin則完全虛無縹緲。但回頭想,巴菲特收購了巴郡超過50年,自此從未派過息,解釋是他投資能力比小股東強,亦避免股息的雙重稅務,有一定道理。若從DCF金融分析角度來看,怎樣計算一件永不派息的資產,跟黃金甚至是Bitcoin又有甚麼區別?
記憶中,曾有投資者問過巴菲特:「巴郡永不派息,如何識別巴郡與一個龐氏騙局?」巴菲特頓了一下然後回答:「真的不容易,主要分別只是對他個人品格的信心吧!」說到底,Bitcoin亦一樣,也是只有一個信字。
加密幣市值達2萬億美元 不可忽視
明顯愈來愈多人信Bitcoin,不止只是年輕人,情况已開始「機構化」,更已洐生出不少ETFs和其他相關投資工具。今年Bitcoin已升了超過90%,市值超越了1萬億美元,按某些人計算,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貨幣。當然加密貨幣何止一隻,第二位的以太幣(Ethereum)今年升了更多的3倍;狗狗幣(Dogecoin)靠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一句戲言,更升了誇張的130倍!加密貨幣總市值已達2萬億美元,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資產類別。
Bitcoin已開始被公認為有一定儲存價值的用途,即已通過貨幣的其中一個定義,但交易實在麻煩,亦缺乏其他「增值服務」(value added services),所以不少人認為以太幣的發展空間更大,正因為它包含所謂「智能合同」(smart contract),可以利用它來發展出很多新的功能和產物,包括數年前的ICO,近月火紅的NFT藝術品,以及最新的DeFi Apps,各種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務,包括存款、貸款和匯款等等。
虛擬世界漸成生態圈 觸動央行神經
現今虛擬世界的發展很厲害,我真的有朋友買了一些電腦遊戲內的「地產項目」,竟然認為有投資或最少炒賣價值。早前更有一間NFT火星屋的拍賣,以288個以太幣成交,當時折算約50萬美元,現在已升值一倍!虛擬世界已逐漸形成自己的生態圈,感覺有點似Farmville之類遊戲,現在更豐富化,加上一個經濟和金融系統。
如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保持距離,河水不犯井水,仍較簡單,但當虛擬世界開始滲透進入實體世界,情况變得複雜,尤其觸動各大國政府和央行神經線,必須馬上作出反應。早前有間在美國邁亞密(Miami)的豪宅,以455個Bitcoin成交(當然亦已升值),除相關印花和佣金外,相信買家亦需先付出因Bitcoin上升的高昂資產增值稅,因為美國政府不承認Bitcoin是一種貨幣,只把它當為一種資產,所以就需要打現在的20%增值稅(總統拜登建議增至近40%)。
不止如此,早前更有傳聞財長耶倫有計劃新增一項高達80%,針對加密貨幣的增值稅。中國更早已禁止所有境內的加密貨幣交易,但仍無法阻止超過一半的Bitcoin和以太幣挖礦活動仍在中國進行,而其中約一半在新疆,亦因此早前有些外國人呼籲杯葛從新疆挖出來的「Blood Bitcoin」。此舉不止荒謬,如能做到,豈不是證明Bitcoin並非完全保密,最少能知道每個幣的來源地。
各國監管封殺虛擬貨幣
當虛擬貨幣挑戰實體世界中,各國對操控貨幣和金融系統的專利權時,必有反應,由調查到監管,甚至封殺都有可能。最初在中國成立的Binance公司是個好例子,開始時做挖礦,後來成為交易所,現在更發行自己的加密貨幣,更開始提供一些與股票掛鈎的交易服務,因此導致德國和英國監管機構進行調查,而公司總部已全球搬遷多次,由中國內地搬至日本,然後台灣,再之後去了馬爾他,後來又去了百慕達。一聽就知不妥,情况有如一些非法賭博、色情或盜版視頻網站。
發行貨幣是每個國家的基本獨家權利,貨幣政策更是重要的調控手段。尤其對擁有美元「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專權)的美國而言,不論挑戰者是中國人民幣,還是Bitcoin,都絕不會輕易拱手相讓給任何人。但不少國家為免被新文化淘汰,亦明白新技術確有一些優點,所以爭相研究發行CBDC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主權數碼貨幣),其中領先表表者之一當然就是中國的「數字人民幣」(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
Bitcoin的誕生可說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各國政府和尤其是美國聯儲局推出QE印鈔政策的一種反抗。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羅馬帝國的沒落,其中一個主因就是濫發貨幣,連金幣的含金量都逐漸下降,直至國民失去信心,導致超級通脹,交易回歸到以物易物制度。但過去十多年,QE並未帶來超級消費品通脹,只有帶來資產通脹,後果稍有不同,老百姓幸而未有受到百物騰貴而捱餓,但貧富懸殊差距不停拉闊,導致社會矛盾加深,世界各地出現大小規模動亂。
QE亂象 Bitcoin判對症惟下錯藥
所以可說Bitcoin是判對了症,但下錯了藥,因為無論改用Bitcoin為儲備貨幣,或回歸到黃金本位,都是不切實際,缺乏適應經濟增長經常變速的彈性,更極可能出現嚴重通縮問題,比通脹更棘手。
以太幣的生態圈比Bitcoin豐富得多,但發展仍未成熟。感覺上「智能合同」有機會可被用作一種高科技的「以物易物」的平台,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超越資本和社會主義之爭的一種嶄新經濟制度的雛形呢? 我沒有答案,大家只可以拭目以待。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0329282302&issue=20210507
以物易物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趙婷的《遊牧人生》拍得浪漫崇高,她讓我們感受到遊牧人的尊嚴,但是也會讓我們在自省之後,為那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剝削、貧窮與病老」深感恐懼。
.
兩百年前,美國人(或是進入美國的新移民),會走入西部沙漠,是因為「掏金夢」。一百年前,在1920年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經濟大恐慌(1929)之前,那是歷史上著名的「咆哮的二零年代(Roaring Twenties)」,是個充滿希望又喧囂騰歡的金色時代,科技與經濟齊飛,富裕的美國夢籠罩在美國與歐洲,彷彿任何人只要努力,都有機會成為億萬富翁。許多人熟悉的《大亨小傳》(Great Gastby, 2013)就是在這樣時空背景下的故事——富裕、奢華、美國夢。
.
但是,2021的今天,會驅車走入荒涼的沙漠,不再是因為奢華富裕的美國夢,而是經濟崩潰與貧窮纏身的遊牧人生。由 2007 年開始浮現的美國次貸危機,在 2008 年席捲全球,也造成美國本土的經濟大衰退。《游牧人生》的故事就是由此事件開始。
.
《遊牧人生》主角芬恩(Fern,法蘭西絲麥朵曼 飾)之所以成為旅行車游牧者,就是因為在經濟大衰退之後,Empire 鎮民賴以維生的石膏工廠被迫關閉,導致整個公司鎮被迫廢鎮、郵遞區號取消,鎮民不得不離開,另尋他處居住求生。
.
芬恩只是在經濟大衰退之後,美國的其中一個被迫游牧的例子,因為貧窮,許多無法負擔房子與生活的美國老年白人,被迫轉而居住在二手的休旅車或露營車,四處尋找零工機會,以便維持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
.
無論是古代或是當代游牧者,帶著家當四處為家,或許的確有少部分是出於浪漫情懷,但是絕大部分的游牧者,則是因為環境所迫。古時,土地貧瘠而無法發展農業與定居的荒地,衍生出蒙古區域的游牧者或是浪跡天涯的吉普賽人;而 21 世紀的美國游牧者,同樣也是因為環境貧瘠難以生存,而不得不改以低成本的方式保持尊嚴地生存在人群邊緣。
.
故事最後,芬恩再次回到 Empire 小鎮,回到自己曾經的家與公司,回味與先生過去共有的人生。芬恩此刻的生活或許不夠優渥方便,但是因為美好的回憶,讓她內心盈滿愛與幸福。
.
雖然貧窮與老之將至,但是《游牧人生》在這些社會邊緣的游牧者身上看見溫暖、浪漫與自由。他們從未放棄希望、始終熱愛生命。
.
但是,《游牧人生》終究還是個關於貧窮、剝削、與老人的悲傷故事。這是 21 世紀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現實,不只美國,相信世界上大部分以資本主義運作的國家,都會面對到被迫貧窮的老人問題。在美國,他們逐漸形成當代西部游牧群族,在日本,就是獨居老人與孤獨終老的社會問題。
.
在趙婷鏡頭下的游牧者,不需要他人憐憫的眼光,因為他們已經透過 Bob Wells 在社群提倡的游牧生活法則,創造以物易物與大方贈與的支持系統,頂著尊嚴且懷著夢想地認真活著(survive,書本的副標)。
.
寫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同時在殘酷現實的邊緣仍舊瞥見幸福之光 (silver lining),這就是趙婷的《游牧人生》,是種被迫卻又自主、漂流卻又自由、貧窮卻也滿足的 21 世紀新型貧老人生。
.
在電影銀幕上看起來自在浪漫,但是假若有天被迫貧窮真的降臨到我們自身,我們將如何自在無懼地面對呢?這就是在看過《游牧人生》之後,籠罩內心又久久揮之不去的巨大震撼。
.
.
「浪漫《游牧人生》背後的殘酷現實,21 世紀的新型貧老人生」
全文在此:https://tinyurl.com/yj75sa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