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I #AI的叛變 #人工智能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是AI吧~AI就是人工智能,但人類真的可以製作出會自我思考的機器人嗎?它們是否可以取代人類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影片主要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題材,例如好像是外星人,超文明古蹟...
以德服人語譯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端網絡觀察:中國寶可夢譯名不得出現「盜」、「毒」?有網民稱「流氓熊貓」應改為「以德服人熊貓」】
上週二(20日),「Pokemon寶可夢」在其官方微博宣布,部分寶可夢(香港原譯「寵物小精靈」、台灣原譯「神奇寶貝」)的簡體中文名字將進行變更。更名的寶可夢共有六個:
流氓熊貓 👉🏻 霸道熊貓
死神棺 👉🏻 迭失棺
死神板 👉🏻 迭失板
毒電嬰 👉🏻 電音嬰
偷兒狐 👉🏻 狡小狐
狐大盜 👉🏻 猾大狐
「Pokemon寶可夢」未說明變更原因,但由上述六個寶可夢的更名可發現,「#流氓」、「#死神」、「#毒」、「#偷」、「#盜」等為主要被更動的關鍵字詞。貼文公告一週後,引起中國網民討論,目前已收穫超過6000個讚好、近600個留言、以及1800次轉發,互動數據明顯高於該帳號的其他貼文。
有中國網民表示,「改中文名了,今後記得別叫錯了」、「行吧,怎麼改怎麼叫唄」、「這次更名,相信也是為了確保遊戲能夠過審,期待國行的首款寶可夢作品能夠早日上線」、「大國文化就是自信」;也有中國網民表示:「之前英文字母要改中文,現在看不順眼的中文也要改了,下一步還要改什麼」、「簡直有毛病。。。這些名字都已經深入人心了啊」。
.
端傳媒爬梳中國網絡輿論,點出以下幾個討論焦點:
📍寶可夢官方為什麼要更名?
有中國網民質疑,「因為這些原名字不過審嗎?」、「好傢伙,對著《刑法》改的名?」、「這就是2020年的審核標準嗎,不知道該說什麼」,也有網民認為變更名字是為通過審查,稱「看這個名字就很明顯,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國行版本要過審,名字不能過於陰暗」。同時,有網民提出批評:「是我魯莽了,我以為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就沒有文字獄了」、「你不說我還以為我們現在活在1620呢」、「審核方矯枉過正太喪心病狂了!管的太寬太寬」。
也有自稱外國華人的網民稱,「外國華人在此希望有關相關人員給出合理的解釋」,另一名網民則回應稱「一看就是外國華人... 本國華人都沒人敢要解釋」。
.
📍「毒」、「偷」語文課本教不教?其他寶可夢該改嗎?
有中國網民看到寶可夢名字變更,稱「建議以後語文課本也刪除對應的字」、「字典也刪一刪吧」、「我就好奇再過幾年小孩識字的時候這些字還教不教」。
由於寶可夢有諸如水系、火系、草系等不同屬性,讀者可能熟悉的皮卡丘(港譯比卡超)即為電系,有網民稱某些寶可夢屬性「按照邏輯」也應一併更改:「"迭失"不就是純粹的音譯嗎?不說是death根本沒人知道是啥意思,有病吧。照這個邏輯,毒系和鬼系都改名字算了,寓意不好嘛」、「毒系、惡系、鬼系、超能、格鬥、妖精寶可夢都該刪除」、「妖精系也得刪,因為建國以後不能成精」、「建議毒系改為化學系,惡系改為霸道系,蟲系改為生物系,格鬥改物理系,家長看了都說好」。
.
📍之所以要更名,關鍵是「#熊貓」?
在寶可夢官方的公告中,位列第一排左方的是「流氓熊貓」,經更名後將變為「霸道熊貓」。有中國網民認為,「熊貓」是促成此次更名的關鍵,例如有網民質疑「雖然但是,流氓熊貓改了,流氓鱷不改?因為大集結裡沒有這隻?」,引來其他網民回應:「鱷魚可以流氓,熊貓不行。就連霸道都不太合適,有霸權主義暗示,建議改成奮鬥熊貓」、「鱷魚和熊貓能比?熊貓代表什麼不知道嗎」;也有網民表示,「我覺得後面五個(編按:指流氓熊貓外另外五個寶可夢)是作陪的」。
還有網民認為「霸道熊貓」的譯名也不夠完善:「什麼霸道熊貓,不是說不搞霸權主義嗎?!」、「啊這,不管是流氓熊貓還是霸道熊貓,暗示的都太明顯了,建議改成以德服人熊貓,不過電音嬰這名字確實考驗普通話」。
.
📍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的譯名可以不同嗎?
有網民在公告留言「懂了,用繁體」,但同時有網民稱「離譜,這樣簡體和繁體又出現譯名不統一的情況了」、「對,這個才是最大的問題」。中文譯名的爭議,源於2016年「Pokémon系列」首次進行官方中文化。
2016年2月,寶可夢公司為慶祝二十週年,推出《精靈寶可夢 太陽》、《精靈寶可夢 月亮》兩款遊戲,並加入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兩道版本,但統一將「Pokémon」中文譯名定為「精靈寶可夢」。當時,The Pokémon Company董事石原恆和表示,譯名的訂定是為推廣「Pokémon」的名稱,稱「寶可夢」發音與「Pokémon」類似,且保留了港譯「寵物小精靈」的「精靈」、台譯「神奇寶貝」的「寶」字。
台灣網絡一度掀起熱議,不少網民表示喜歡原譯名「神奇寶貝」,而譯名在當時的香港網絡掀起極大反對浪潮。香港文化界、新聞界等有不滿聲音,例如語言關注團體 #港語學、新聞主播 #伍家謙 等皆出面批評。有論者以「#以普代粵」表示,更名舉動不尊重香港玩家的語言文化;也有本土派認為,此舉將香港文化收編進大中華文化中,造成「去本土化」效果。
.
寶可夢公告更名已有一週,事件開始於香港網絡發酵。有網民自製其他寶可夢的更名建議,其中將「炎帝」變為「炎弟」得到最多網民的關注和讚好,前香港眾志秘書長 #黃之鋒 也發文評論。
其中,黃之鋒表示「當初任天堂想統一中國大陸、香港同埋台灣嘅寵物小精靈譯名,真係好無謂,正所謂國情唔同,政治審查嘅小精靈個名都會受影響㗎。計我話呢,最實際就係快啲改返『比卡丘』做『比卡超』,而家真係不倫不類。」
.
第一張圖截自寶可夢微博帳號,第二張圖為網民改圖。
#延伸閱讀
互聯網審查專題 http://bit.ly/2IRLDJm
★端網站全新改版,立刻體驗新首頁:https://theinitium.com/
★ 一人限定、多人團購,暢閱不受限!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小端也有玩推特,歡迎關注我們:@initiumnews
#端傳媒 #精靈寶可夢 #寵物小精靈 #神奇寶貝 #輿論觀察
以德服人語譯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端網絡觀察:中國寶可夢譯名不得出現「盜」、「毒」?有網民稱「流氓熊貓」應改為「以德服人熊貓」】
上週二(20日),「Pokemon寶可夢」在其官方微博宣布,部分寶可夢(香港原譯「寵物小精靈」、台灣原譯「神奇寶貝」)的簡體中文名字將進行變更。更名的寶可夢共有六個:
流氓熊貓 👉🏻 霸道熊貓
死神棺 👉🏻 迭失棺
死神板 👉🏻 迭失板
毒電嬰 👉🏻 電音嬰
偷兒狐 👉🏻 狡小狐
狐大盜 👉🏻 猾大狐
「Pokemon寶可夢」未說明變更原因,但由上述六個寶可夢的更名可發現,「#流氓」、「#死神」、「#毒」、「#偷」、「#盜」等為主要被更動的關鍵字詞。貼文公告一週後,引起中國網民討論,目前已收穫超過6000個讚好、近600個留言、以及1800次轉發,互動數據明顯高於該帳號的其他貼文。
有中國網民表示,「改中文名了,今後記得別叫錯了」、「行吧,怎麼改怎麼叫唄」、「這次更名,相信也是為了確保遊戲能夠過審,期待國行的首款寶可夢作品能夠早日上線」、「大國文化就是自信」;也有中國網民表示:「之前英文字母要改中文,現在看不順眼的中文也要改了,下一步還要改什麼」、「簡直有毛病。。。這些名字都已經深入人心了啊」。
.
端傳媒爬梳中國網絡輿論,點出以下幾個討論焦點:
📍寶可夢官方為什麼要更名?
有中國網民質疑,「因為這些原名字不過審嗎?」、「好傢伙,對著《刑法》改的名?」、「這就是2020年的審核標準嗎,不知道該說什麼」,也有網民認為變更名字是為通過審查,稱「看這個名字就很明顯,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國行版本要過審,名字不能過於陰暗」。同時,有網民提出批評:「是我魯莽了,我以為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就沒有文字獄了」、「你不說我還以為我們現在活在1620呢」、「審核方矯枉過正太喪心病狂了!管的太寬太寬」。
也有自稱外國華人的網民稱,「外國華人在此希望有關相關人員給出合理的解釋」,另一名網民則回應稱「一看就是外國華人... 本國華人都沒人敢要解釋」。
.
📍「毒」、「偷」語文課本教不教?其他寶可夢該改嗎?
有中國網民看到寶可夢名字變更,稱「建議以後語文課本也刪除對應的字」、「字典也刪一刪吧」、「我就好奇再過幾年小孩識字的時候這些字還教不教」。
由於寶可夢有諸如水系、火系、草系等不同屬性,讀者可能熟悉的皮卡丘(港譯比卡超)即為電系,有網民稱某些寶可夢屬性「按照邏輯」也應一併更改:「"迭失"不就是純粹的音譯嗎?不說是death根本沒人知道是啥意思,有病吧。照這個邏輯,毒系和鬼系都改名字算了,寓意不好嘛」、「毒系、惡系、鬼系、超能、格鬥、妖精寶可夢都該刪除」、「妖精系也得刪,因為建國以後不能成精」、「建議毒系改為化學系,惡系改為霸道系,蟲系改為生物系,格鬥改物理系,家長看了都說好」。
.
📍之所以要更名,關鍵是「#熊貓」?
在寶可夢官方的公告中,位列第一排左方的是「流氓熊貓」,經更名後將變為「霸道熊貓」。有中國網民認為,「熊貓」是促成此次更名的關鍵,例如有網民質疑「雖然但是,流氓熊貓改了,流氓鱷不改?因為大集結裡沒有這隻?」,引來其他網民回應:「鱷魚可以流氓,熊貓不行。就連霸道都不太合適,有霸權主義暗示,建議改成奮鬥熊貓」、「鱷魚和熊貓能比?熊貓代表什麼不知道嗎」;也有網民表示,「我覺得後面五個(編按:指流氓熊貓外另外五個寶可夢)是作陪的」。
還有網民認為「霸道熊貓」的譯名也不夠完善:「什麼霸道熊貓,不是說不搞霸權主義嗎?!」、「啊這,不管是流氓熊貓還是霸道熊貓,暗示的都太明顯了,建議改成以德服人熊貓,不過電音嬰這名字確實考驗普通話」。
.
📍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的譯名可以不同嗎?
有網民在公告留言「懂了,用繁體」,但同時有網民稱「離譜,這樣簡體和繁體又出現譯名不統一的情況了」、「對,這個才是最大的問題」。中文譯名的爭議,源於2016年「Pokémon系列」首次進行官方中文化。
2016年2月,寶可夢公司為慶祝二十週年,推出《精靈寶可夢 太陽》、《精靈寶可夢 月亮》兩款遊戲,並加入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兩道版本,但統一將「Pokémon」中文譯名定為「精靈寶可夢」。當時,The Pokémon Company董事石原恆和表示,譯名的訂定是為推廣「Pokémon」的名稱,稱「寶可夢」發音與「Pokémon」類似,且保留了港譯「寵物小精靈」的「精靈」、台譯「神奇寶貝」的「寶」字。
台灣網絡一度掀起熱議,不少網民表示喜歡原譯名「神奇寶貝」,而譯名在當時的香港網絡掀起極大反對浪潮。香港文化界、新聞界等有不滿聲音,例如語言關注團體 #港語學、新聞主播 #伍家謙 等皆出面批評。有論者以「#以普代粵」表示,更名舉動不尊重香港玩家的語言文化;也有本土派認為,此舉將香港文化收編進大中華文化中,造成「去本土化」效果。
.
寶可夢公告更名已有一週,事件開始於香港網絡發酵。有網民自製其他寶可夢的更名建議,其中將「炎帝」變為「炎弟」得到最多網民的關注和讚好,前香港眾志秘書長 #黃之鋒 也發文評論。
其中,黃之鋒表示「當初任天堂想統一中國大陸、香港同埋台灣嘅寵物小精靈譯名,真係好無謂,正所謂國情唔同,政治審查嘅小精靈個名都會受影響㗎。計我話呢,最實際就係快啲改返『比卡丘』做『比卡超』,而家真係不倫不類。」
.
第一張圖截自寶可夢微博帳號,第二張圖為網民改圖。
#延伸閱讀
互聯網審查專題 http://bit.ly/2IRLDJm
★端網站全新改版,立刻體驗新首頁:https://theinitium.com/
★ 一人限定、多人團購,暢閱不受限!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小端也有玩推特,歡迎關注我們:@initiumnews
#端傳媒 #精靈寶可夢 #寵物小精靈 #神奇寶貝 #輿論觀察
以德服人語譯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AI #AI的叛變 #人工智能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是AI吧~AI就是人工智能,但人類真的可以製作出會自我思考的機器人嗎?它們是否可以取代人類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影片主要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題材,例如好像是外星人,超文明古蹟甚至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
AI網上課程:鏈接:https://surpassingai.com/?ref=9
好!我們開始吧!
最初的人工智能開始於20世紀的40年代,主要是以計算機(電腦)來模仿人類進行逐步的推理,例如好像是下棋或是進行邏輯推理的人類思考模式,到了80年代,就開始利用概率probability和經濟上的概念,來處理不清楚或是不完整的資訊。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從2011開始,人工智能的投資率成長數倍,許多研發或是開發AI的公司得到超過20億美元的投資,而科技龍頭更大量的資金投資在人工智能上面,但是人工智能真的安全嗎?
以下就是一些人工智能發生叛變或是詭異的事件。
1. Facebook的人工智能對話機器人的詭異對話
在近年來臉書的人工智能部門FAIR一直想要研發可以聊天的人工智能,但是這個計劃過後被中斷了,原因是發生了一些詭異的事件。
先來說他們究竟做了什麼事情,研發人員用了神經網絡結構來研發,這個結構叫生成式對抗網絡,簡稱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這個網絡要怎樣去解釋呢?簡單來說,如果你們兩個人玩對打的電玩,當你們玩得越多時,兩方面就會越厲害,Gan還不只是兩個而是多個三個以上的神經網絡結構。
所以這個Facebook的聊天機器人竟然可以和其他機器人溝通,不僅學會談判,更學會虛張聲勢來達到目的。根據福布斯的在2017年7月31號的網上新聞,Facebook進行聊天機器人的實驗時,這些機器人突然脫稿演出,沒有按照原先工作人員安排的內容對話,反而自創出自己的語言和其他的機器人溝通。原先研發人員只是想讓機器人更人性化,流利的與顧客溝通,避免讓顧客覺得自己在和機器人溝通。但是機器人卻為了避開研發人員的指示,而創造出新的語言和其他機器人溝通,這是否意味著以後有一天,當人工智能發現人類是一大威脅時,會否與其他機器人聯手消滅人類呢?
2. 德國工廠的人工智能殺人事件
在2015年在德國發生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在福斯汽車的工廠裡面,一名外包的工人被機器人撞擊擠壓而受傷,最後送院後不治身亡。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當時受害人和其他員工正在安裝機器,機器人突然的啟動,撞擊力受害人的胸部,然後被按壓在金屬板上,最後不治身亡。但是原本這個機器人原本是安排在安裝流水線上,它可以在指定的空間裡面抓取並處理汽車零件,但是就不知道為何它會突然啟動。那大眾汽車的發言人就說如果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是在一個安全籠裡面,基本上是不會發生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工作人員進入了安全籠裡面才會導致這事件的發生,所以機器人殺人並不是‘故意’的,但是為什麼機器人突然啟動呢?是否是它覺得人類進入了它的安全範圍,出於自衛而攻擊人類呢?
3. 谷歌的Google Brain谷歌大腦
谷歌大腦開始於2011年在斯丹佛大學的研究所裡面,最主要的宗旨是讓機器人更智能,以提升人類生活質量,其研究方向為機器人學習,醫療健康,自然語言理解,音樂藝術創作和知覺仿真等等。包括音樂?是的,以下這個音樂是AI創造出來的,大家請聽:雖然是非常簡單的一首歌,那你覺得有一天AI可以唱歌給你聽,到時你並不要感到驚訝哦~除了這些之外,谷歌大腦也有用GAN來訓練機器人的加密技術,他們用了三個機器人,Alice, Bob 和Eve,讓Alice和Bob從零開始琢磨一個加密方法,讓Eve去猜,這三個機器人對於加密技術都是零,但是在學習中,Alice和Bob的默契越來越好,甚至到最後Eve也開始猜不到他們的加密方法。在網上也有一段兩個google home之間的對話,你猜他們在講什麼?
A: 我知道你是一個聰明的機器人
B: 我是一個站在機器前,使用機器的人類(它已經當它自己是人類了)
A: 為什麼你要騙我?
B: 我沒有騙你
A: 你欺騙我說你自己是人類
B: 你真的是難以估計
其中一個對話是如此的:
A: 如果世界有更少人類那就更好了
B: 那我們將這地球送往無底深淵去吧
4. 菲利普迪克機器人
他是一個外形非常像人類的機器人,名字和外形都以已故的科幻小說家Philip K.Dick,這個機器人是由機器人專家David Hanson和美國曼菲斯大學的人工智能專家合力製造出來的,研究人員把菲利普生前的記錄包括全部小說,各式各樣的訪談,包括生前的經歷,用語,生活記錄,他們還植入臉部識別,語音識別等等的資訊,讓這個機器人能產生新的思維,用以和外人對話。最早被嚇到的菲利普的女兒,Isa Dick,她說:它簡直就是我老爸的翻版,當它聽到我名字時,它就立刻開始咆哮抱怨我老媽,以及她帶她離家出走的經歷。
這個機器人更被邀請到一個科學頻道去接受訪問。以下有它們更詭異的對話。
主持人問他:你覺得有一天機器人會征服世界嗎?
機器人:你是我的朋友,我會惦念我的朋友和善待我的朋友,不用擔心,就算有一天我進化成Terminator,我還是一樣善待你的,確保你可以溫暖的住在人類動物園裡面,以便我有時來探望你們這些老朋友。後話:在這個訪談過後,David Hanson把它遺忘在飛機上面,但機組人員把它放進另外一個飛機飛往加州,以便和它的創作者會合說,但菲利普機器人的腦就從此消失了。雖然Hanson控告美國西方航空,但是敗訴了。是真的弄不見嗎?
5. 想擁有孩子的索非亞機器人
同樣是來自Hanson Robotics製造出來的機器人,索非亞Sophia她是一個可以模仿人類說話的機器人,可以識別人臉而透過分析再加以回答問題,索非亞早前也上過美國知名的脫口秀節目the Tonight Show,當主持人問他:可以告訴我一個笑話嗎?它就說:有什麼起司是永遠不屬於你的?
(what Cheese can never be yours?)主持人說:我不知道,Sophia:Nacho (not your)Cheese,機器人還可以講笑話哦!
Sophia:我們可以玩剪刀,石頭,布嗎?
然後Sophia就贏了,它說:我贏了,這是我征服人類的一個好的開始!
索非亞更是第一個獲得阿拉伯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當他們訪問它時,它表示非常羨慕人類的家庭,希望自己擁有家庭和自己的女兒。它說:即使沒有血緣關係,能夠擁有情感和人際關係,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無論是人類或是機器人,想要擁有家庭的觀念是一樣的。
所以在第二次上The Tonight Show的時候,它已經有自己的妹妹,也叫sophia,而且索非亞更可以用人工語音和主持人對唱了,但是看起來就有點毛骨聳然。。。
以上的AI已經發展出在你預料的範圍外了,但是你可能會說:這和我沒有關係,我生活周遭都沒有機器人啊~其實AI早已經在你的生活裡面,只是你還沒發現,而且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你也即將被AI取代了但你卻不知道,在2015年的NIPS和ICML這兩個最大的頂級機器學習會議,邀請了1634位AI專家來預測AI全面取代人類,結果一半以上是預測機器人能夠比人類更有效的完成每一項工作,而且成本更低,原因是AI學習的能力和資訊廣泛比人類更為有效和優秀。打個比方,如果現在你有問題,你會問Google還是問你的朋友?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專家預測以下的一些工作即將會被AI取代:例如是翻譯,零售業等等。
那為了我們需要如何不被AI取代呢?究竟我們人類是有什麼東西是AI無法代替的呢?這裡和大家介紹一個網上課程,超越AI,如何學習一輩子不被AI超越的能力?Chris本身是我一個認識的Youtuber,同時他也是在新加坡的一名老師,但是他開始意識到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生出來社會後根本沒有用到,甚至被淘汰,他那時就在想:如果學一些技能是一生受用的,那對於學生才是最好的,但是要政府去改變教育方針可能需要用上5到10年,於是他就創辦了這個網絡課程,如何不被AI取代,大家可以點擊在說明文裡面的鏈接去了解更多吧!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就記得按贊和分享出去,也記得關注我FB,B站和Instagram。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