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卡繆及其「人本主義」下的反抗
#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但是我必須對您說:這一切無關英雄主義,是關係到正直。我的想法或許令您發笑,但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
『正直是什麼?』藍柏突然神情嚴肅地問。
『我不知道一般的定義是什麼,但對我來說,它的定義就是做好我的工作本分。』」──Albert Camus《瘟疫》
1947年出版的小說《瘟疫》,是一份大疫年代的圍城紀事。卡繆既描寫疫情封城下具體的個人生活,同時細膩捕捉在一視同仁的疾病面前,集體的人性如何應對。瘟疫為全人類揭櫫的共同命運,便是死亡與面對死亡──我們又該如何回應,生而為「瘟疫患者」的命運?
試圖看清問題的本質,往往是回應難題的第一步。在各種面對瘟疫的人性反應中,不乏有人將瘟疫視為天主為了懲罰罪人,而降下的旨意。但瘟疫畢竟一視同仁:當年幼的孩子飽受折磨後死去,醫生不禁怒喊:難道這孩子也是罪人嗎?苦難到底毫無意義,如同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洞見:瘟疫不是神罰,疾病毫無意義、更無需隱喻。
──瘟疫沒有意義,但起身對抗瘟疫的人們有。如同小說開頭,貫穿整份紀事的醫生李厄如此自白:確實,我們降生的這個世界,會讓無辜的孩子在苦難中死去;而厭倦這般世界的李厄,依然出於對人類集體的關懷,決定貫徹一種正直、一種唯一能夠對抗瘟疫的方式──站在受害者那一方,反對不公與妥協;與所有受苦的人一同身處圍城之中,「一起愛或一起死,別無他途。」整本小說李厄穿梭瘟疫的身影,化為他回應記者藍柏與摯友塔盧的字句──要對抗瘟疫,只能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或是努力「當一個人」。
──這就是卡繆的「人本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ism)的目空一切不同,「人本主義」恰恰關乎睜眼看清:我們首先是人,並終究要以這個身分共同生活。唯有認清生而為人無從逃避的苦難和命運,我們才能真正地反抗,並從中尋得「真正的良善與崇高的愛」;否則一切將只是過度膨脹的英雄主義,與自認能夠為此殺人的盲目正義。
但反抗何其困難。瘟疫一如人生,無非「一場永無止盡的挫敗。」所有的勝利都只是暫時的;如果對抗苦難是場漫長的戰役,我們甚至不知道是否該渴望和平──和平不過是戰敗後,由死亡帶來最終的寂靜。無論醫者多麼盡力反抗,曾在眼前的一切有天終成回憶;薛西弗斯們又為何要繼續他們的苦行?
苦難沒有意義,但起身對抗苦難的人們有──降生於苦難與相應的荒謬之中的我們,反抗成了唯一證明生命價值的方式。然而,反抗依舊困難;卡繆沒有忽略,無論多麼正直的反抗者,「總有一刻人是懦弱的」。而他對此的回應是,我們仍應心懷憧憬──我們不能放棄渴望愛、渴望「人類的柔情」。
「一個沒有愛的世界就像一個死寂的世界」──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說,《瘟疫》早已預示:在經歷直面生命荒謬本質的第一階段,以及決意起身反抗的第二階段後,卡繆創作生涯未盡的第三階段──「愛的哲學」。苦難與荒謬無從逃避,我們也不可能時刻正直堅強,只能切記不能麻木,因為「習慣於絕望比絕望本身更糟糕。」而儘管推動我們向前的,僅僅是「人和人那卑微又偉大的愛」,也因為這樣的愛不假外求,終究成了「人本主義」反抗者最好的動力。
卑微而偉大──如同厭惡這個世界、但關懷人類命運的李厄,在小說末尾下的註腳──
「人的身上,值得讚賞的比應受蔑視的多。」
人本主義 定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但是我必須對您說:這一切無關英雄主義,是關係到正直。我的想法或許會令您發笑,但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
⠀⠀⠀⠀⠀
『正直是什麼?』藍伯突然神情嚴肅地問。
⠀⠀⠀⠀⠀
『我不知道一般的定義是什麼,但對我來說,它的定義就是做好我的工作本分。』」
⠀⠀⠀⠀⠀
— —《#瘟疫》卡繆
⠀⠀⠀⠀⠀
⠀⠀⠀⠀⠀
面對傳染疾病,英雄主義往往是事後附加的,沒有任何一個一線防疫人員、醫護人員秉持著逞英雄的想法在對抗這波來勢洶洶的疫情,但是什麼趨動著他們堅守崗位?大家總說時窮節乃見,「正直」或許遙遠了一點,那份道德感、那份兢兢業業,卡繆予以一個聽起來並不高貴,卻擲地有聲的詞彙:「將心比心」。
⠀⠀⠀⠀⠀
人們傾注全力對抗大規模傳染疾病的過程,就是傾注全力對抗死亡的過程,注定成為一場永無止境的潰敗,為數不少的專家、事後諸葛公開發表各種論調、猜忌與陰謀,最終都指向「徒勞」二字,但歷史的軌跡顯示,「不管用什麼方法對抗,反正就是不能屈膝認命」,1947 年的《瘟疫》至今儼然以重複上演的預言形式存在。
⠀⠀⠀⠀⠀
卡繆冷靜理性而努力保有人性溫度的書寫筆觸,在在強調抗疫是眾人之事,無一能置身事外,帶領觀眾對當今亂象保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性與批判性。或許在沒有疫情肆虐的時候,會覺得瘟疫這件事情何其遙遠,但在疫情嚴峻的時刻,此書字字句句如實反映出現狀的荒謬以及難以置信。
⠀⠀⠀⠀⠀
「人無法掌握災難,所以認為它是不真實的,只是一場很快會過去的噩夢。但是它不一定會過去,並且噩夢一場接一場,會過去的是人,首當其衝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者,因為他們不知防範。我們的市民同胞並不比其他人更值得怪罪,只不過忘記了謙遜,如此而已,他們以為一切都還有救,這就意味著災禍是不可能發生的。他們照常經商買賣、準備遠遊、保有自己的意見。他們何能想到瘟疫會抹殺未來、商旅、討論?他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只要災禍發生,沒有人是自由的。」
⠀⠀⠀⠀⠀
剛開始人們對瘟疫的降臨毫無意識,感受到的只有生活不便、利益受損,第一個反應必定是怪罪當局。接著是放逐與孤獨,群起獵巫的同時,也會過度吹捧英雄主義,灰色地帶消失無蹤,然問題始終不在人性的善惡或好壞,而是自以為無所不知的無知。後來,比絕望更悲慘的往往是習慣絕望,體悟到世界上有很多力量能夠超越恐懼,好比貧窮,好比麻木,好比無知,死亡與苦難遂成為最公平的事物,不分階級,不分貴賤。
⠀⠀⠀⠀⠀
瘟疫無預警發生,無預警銷聲匿跡,人們船過水無痕,似乎尚未從中得到任何教訓,即使瘟疫再度捲土重來,這些過程想必會循序漸進重演一遍。這亦是《瘟疫》歷久彌新之處,縱然為一場永無止境的潰敗,這段反抗疾病、反抗死亡、反抗沉默、反抗一切的紀錄及見證過程,才得以創造出亙古不朽的價值,書末彷彿訴說卡繆提筆的初衷:「也單純為了告訴人們在這場災難中學到的東西:那就是,人的身上,值得讚賞的比應受蔑視的多。」
⠀⠀⠀⠀⠀
⠀⠀⠀⠀⠀
「『就算如此,但您所說的恢復正常生活是什麼意思?』
⠀⠀⠀⠀⠀
『電影院會上映新片。』塔盧微笑著說。
⠀⠀⠀⠀⠀
但是寇達沒笑。他想知道這是不是表示瘟疫不會改變任何東西,城裡一切將如同往常重新開始,,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塔盧認為瘟疫對這城市有所改變,卻也可能並沒改變。當然,居民最大的願意一直都是盼著『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從某方面而言,什麼都沒改變,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人們即使再希望也不可能忘得一乾二淨,瘟疫至少會在人心裡留下痕跡。」
人本主義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atreon國際運動場 】當「奧運應否政治化」變成相當政治化的議題,不少人卻忽略了奧運和民族主義掛鈎的本身,本來就不是必然產品。比賽那些國旗國歌英雄愛國事,都是人為建構的概念。今天被稱為「現代奧運之父」的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其實是法國民族主義者、多於今天我們定義的世界人本主義者。他復興奧運的導因之一,是法國在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大敗,促使他相信加強體育教育是拯救法國的途徑;顧拜旦畢生推動的童軍,本來也為同一目標服務。否則,現代奧運完全可像古希臘那樣,以城市為單位,又或以贊助商為單位;這裏的民族主義,源自一重建構......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051918
▶️前《蘋果日報》體育版Roger:打不死精神,化整為零創辦《體壹》平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olG-tzab8
人本主義 定義 在 5.5-人本主義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 - YouTube 的必吃
《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系列課程一(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系襲充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