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徒弟」和「老師」或「師父」之間的互動,不是從理論的闡述,而是傾向於故事的模式談一談我的感受。
話說當年我前去香港修行,那時跟的師父,嚴格來說,我們每天同門與師父都沒有交流的,我們全部人的近乎沒有互動,我吃過早餐後(後來在在佛堂吃早午餐了),上到佛堂,在自己的位置不是念咒就是靜坐,整個佛堂雖然至有僅僅3-6人常來,不過全程我們都不交流的,也沒什麼談話,因爲一交談就會被訓話。
所以我們這幾位都是到了之後,就在自己的位置打坐唸咒,佛堂沒書,要看書回家看,這裏都是打坐唸咒的。
我傾向於打坐比較多,累了就做大禮拜,然後唸咒一陣,就繼續打坐。
如果要我每半年做一次總結的話,我不懂自己的「氣習」,「脾氣」,「性格」有沒有改變,人事問題有沒有長進(懂得處理人事與否,或者懂得與人相處否),我是全然不知道的。
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說修儒家,中庸中庸,你的中和功夫用在怎樣的關係就會展現怎樣的變化,如用在父子關係上,互動時的靜時致中動時致和,能不能用到仁孝,有互動 情緒纔會變,沒互動,大家都不交流,我無法判斷……
唯一問的是,僅僅限於我的心會不會靜下來,有沒有入定這個身心問題罷了。
當然,這樣全天候磨練,坐得比較久的功夫,那時候還是鍛鍊回來的,譬如當年的高峯期,我是可以雙盤三個小時的,呵呵不是指入定三個小時,包括雙盤看書看電影是可以耐得住三個小時。
這個耐力是有的。
至於說,我的見地智慧有沒有提升呢?
用今天的角度來判斷,我是沒有任何長進的,意思就是三年是有盤腿坐得久,但是見地是完全沒有提升,智慧是沒有提升的。
怎樣提升呢?
師父不太鼓勵多閱讀,有時候我在家閱讀時間太久了,耽擱了,回到佛堂也會被罵。
我們唯一有談話比較多的,就是去到師公哪裏,在哪裏也不會像跟博學和尚相處一樣,會有腦洞大開的體驗,意思就是說,每隔兩個月相見,我都沒有因爲見面而增值腦袋,因爲我們見面都是僅僅談論是非,如盧勝彥找他,送了一疊美金給他,然後就拿那疊美金給我們看,如是云云。
話說有一次在佛堂,有一位師兄問起靜坐某些境界的問題,當「師父」回答了,那位徒弟再問下去,我的記憶是隻要一旦問了兩個問題,就會開始被罵,然後下一句就是你懂不懂得敬師重法實修?
那段時間,老實說,真有不太敢問的心裏反應,因爲你不懂自己問了之後會不會被罵,然後很自然想將自己的問題暫時給牙下去,什麼都不問是最安全,然後再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解釋,還是敬師重法實修最重要。
寫到這裏,我必須要說一說,當年南懷瑾先生寫了一首詩,給了馬一浮和袁煥仙看,袁老就罵說:這種還叫做寫詩嗎?
一直以來,南懷瑾老先生都有說過自己少年是很「自信」的,結果袁老當衆說他,這樣還是寫詩嗎?
要求南老回去讀一百次《伯夷叔齊列傳》,這文章南老說自己在小時候就讀過了,心裏雖然不服氣,不過還是回去被逼翻閱重讀,重讀之後,發現了,以前沒有發現奧祕的地方,現在發現了許多奧祕和厲害的地方。
對我來說,只要學過權謀心戰狼性,能多讀六家評述和伯夷叔齊,你會看到很多銷售和說話的藝術含金量在裏面的。
南老先生的言下之意就是說,他的老師是有一邊修改他的氣習,同時又提升他見地的兩把刷子,一刀下去,兩邊修改和提升都做到了。
我不是說要像袁老這樣當衆罵學生那個學生就能提升,我們可以從維摩叢書看到袁老寫給他學生每一封信看到徒弟的習性的。
當衆罵不是重點,關鍵時刻是師父推一下,然後拉一把的提升法,如果把會罵和教訓,那根本不是好老師。
切勿把手指當明月。
一個眼明手快的好師父,即便你不是跟他生活在一起,如果他跟你丟了一些勁爆的資訊給你,或者平平無奇的資訊給你,他就是有辦法從你看到這個資訊的迴應和提問當中,看到「你到了哪裏」,然後決定用拉一把,或者推一下,才能做到提升的。
不過,這種提升,還得做徒弟的看得懂,然後接得到。
用南老做例子,如果袁老罵了之後,南老沒有回去再翻閱的話,南老也未必發現其中奧祕——再說,南老雖然不服氣,不過肯翻閱 也算得上是接得住,他是先接得住(肯去接),然後纔看得懂。
至於很多人,他會罵,但是未必會給你一個方向的,如果沒有給任何方向,被罵的人一定是糊糊塗塗的。
即便我跟博學和尚,博學和尚是不會怎麼罵人的,但是,博學和尚也是會先推薦你讀一本書,然後什麼都不說破,就看你給出什麼迴應,他是可以從你的迴應當中,馬上知道該推你入更深一點的水,還是拉你去更高的地方。
我在教李小魔方塊時,每次李小都會問很多爲什麼,她學魔方塊的個性是跟李子完全不一樣的,李小偶爾會挑出一兩個爲什麼我不可以這樣對著這一面執行這個步驟方程式來做呢?
我是被問到沒有話好說的,當然,我曾經試過想說:「學魔方塊,你不必問這麼多爲什麼,直接跟着方程式模仿就對了」
我是想過這樣來教訓李小的,但是我還是忍住了,我是這樣說的,你等等,將魔方塊交給爸爸,爸爸試一試不對着這個面向來做一個方程式,直到我自己也用李小想對著的面向去做,成功做到了,我才教李小。
我可以選擇罵李小,只要跟着做就對了,問題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李子學,他可以用這個模式學會六面六方塊,我逼李小用相同的面向他就未必學得好。
有時候我們得想想,做教的那位,或者想教的那位,難道就只有一個板斧?
或者罵的方式 或者施壓的方向是,你跟着做就對了嗎?
師父關心的應該不是逼和聽不聽話,更多的時候是你知道什麼時候用推一把,什麼時候拉一把嗎?
徒弟有時候又得更關心,我有沒有好好接得住呢?
照片的牢騷是如下:
#人都在銳變之中
#一個樂高背後隱藏了李子許多故事和想象力
#我問李子爲什麼這個樂高是這樣不那樣
#李子總說得出一個道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2萬的網紅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 郝毅博 Ben Hedg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首位華裔駐華大使駱家輝宣布辭職的消息引起中國網友熱議,紛猜測他離職的真正原因。對於這位中共官方越批,民間越愛的平民大使,老外主持人郝毅博又是怎麼看的呢?請看本集的《老外看中國》。 按讚加入主持人郝毅博Facebook,一起討論中港台時事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
交談式處理例子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交談式處理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身旁沒有心靈導師時,需要自我找出口!
相信自己是好人,也要求自己一定不要有負於他人的信任。
做自己能力可以承擔的事,甚至於超出能夠承擔的範圍之下盡可能努力付出。
怕大家沒有方向的為我擔心,大麥町在處理事件當中,還是跟各位留言不要擔心,事情是可以處理的。
只是我自己糾結錯還是對?
錯在哪裡?
為什麼一件美好的事情,會變成一件可以被指責的事。
是思慮不夠成熟?還是太感性做事?
人真的是要冷漠才能做好自己嗎?
———
舉兩個例子;
有一次大麥町從市區回來很沾沾自喜的跟我說,他早上幫助了一位危險中的老人。
當他開車途中遇見一個路旁老人很痛苦的在招手,老人90好幾自己開車出來,忽然覺得不舒服需要幫助,攔下大麥町要求他幫助帶他回家。
於是大麥町當下就帶著老人回去。
這個事情我沒有讚美他,反而罵他愚蠢!
生氣他危機處理方式不對。
當下他應該打救護車將老人送到醫院。
若是老人當下狀況不好,有可能死在車上!
雖然是做好事,但可能給自己帶來後面可大可小的麻煩。
——
第二個故事是我的兒子
一天在百貨公司門口等朋友,忽然一個大男人直接在他面前倒下抽蓄,忽然發生的事情讓兒子驚嚇不知所措,但還是邊救邊打電話給救護車,因為怕倒下的人咬到舌頭還要撐開他的嘴巴,這時候救護車那一頭還一直徐徐不慌的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一手電話一手幫助倒下的人,加上自己在驚慌下情緒緊張。直到救護車來!
這過程旁觀的人一堆,沒有一個伸出援手!
兒子回家打電話給我時還言語混亂情緒不平穩,他說他因為慌亂無助情緒無法平復。
經過我的交談讚美他才慢慢穩定下來,第一時間我跟他說不要碰臉,立即酒精消毒,回家衣服全部換洗。
救人是好事第一時間沒有辦法想太多,救了別人可能自己陷入麻煩!
是說事後至今已經確定沒有被感染。萬幸。
有時候真的我很慶幸我的家人跟我一樣都有好心腸,捨身救人絕對不會閃躲,但是往往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而忘記自己,如果能夠被人理解是非常快樂的事,但是被人套上責任時那是非常傷心的事。
有時候外傷可以復原,最多也留下一個傷疤,但是心如果受傷,那是一輩子到死都不會瞑目的。
這個世界真的不是很美好,所以我常常叮嚀我自己要分享正能量。
當我在分享生活時很怕不小心變炫耀,有時要照顧每一位來這兒朋友的情緒,所以有時候我會寫一些抱怨文,讓大家知道生活就是生活沒有100%完美。
但是我努力讓身旁的人感受美好,這就是我會傷心的原因,有些人有些事你就算自覺100%的無償付出,還是不會得到認同。
我要的真的不多。鼓勵就好。
交談式處理例子 在 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 郝毅博 Ben Hedge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美國首位華裔駐華大使駱家輝宣布辭職的消息引起中國網友熱議,紛猜測他離職的真正原因。對於這位中共官方越批,民間越愛的平民大使,老外主持人郝毅博又是怎麼看的呢?請看本集的《老外看中國》。
按讚加入主持人郝毅博Facebook,一起討論中港台時事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benhedgesntd
郝毅博成立微博囉!歡迎大家一起關注並分享心得!
http://weibo.com/u/3876251527
訂閱《老外看中國》頻道,觀賞最新精采有趣影片!
http://www.youtube.com/Laowaikanzhongguo
Hello,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老外看中國,我是郝毅博。上個禮拜中國網友們討論最熱烈的其中一個話題是什麼?給大家一點提示,和一個「外國人」有關。不,不是這個劈腿很厲害的老外,不過提到Van Damme這個廣告,大家有沒有看過Channing Tatum惡搞的版本?
好像扯太遠了,對啦,其實我說的是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Gary Locke要辭職的消息,他在上禮拜發表聲明,表示會在明年年初辭職,回西雅圖和家人團聚。
駱家輝除了他的華人身份外,同樣讓中國民眾們訝異的,就是他比較平民的作風,比如說他會自己在星巴克買咖啡、自己排隊買票上長城、或是單膝跪地和小學生交談等等。除了平民的作風,駱家輝在他的任內也觸碰或是處理了一些中共當局很敏感的政治事件,比如說王立軍在2012年攜帶和薄熙來有關的資料和證據逃到成都領事館的事件,後來在陳光誠的案子上,他也扮演了一定程度的角色。同時,他也曾經到訪過西藏,並且不只一次呼籲中共政府要尊重西藏人的宗教、文化和語言。
提到西藏,其實上禮拜也發生了和西藏有關,許多國際媒體都有報導的中國新聞,那就是西班牙國家法院對江澤民還有另外4位前任中共高官發出了國際逮捕令,指控他們涉嫌對西藏犯下種族滅絕罪。事實上這也不是第一次有外國法院對江澤民發出國際逮捕令,在2009年阿根廷法院同樣也依照普遍管轄原則,針對江澤民迫害法輪功學員的反人類罪行,發出了國際逮捕令。
對於這件事我的想法是,一個是這個逮捕令對於中國老百姓肯定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傳達了一個很明確的訊息給中國的領導人,你們作的這些壞事其實不是沒有人可以管的,從這兩個踢足球很厲害的國家開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更強大的國家開始介入這種地球上沒有人願意容忍的罪惡。
再回到駱家輝,針對他辭職的原因,我覺得有三個滿有趣的現象,一個是很多網友覺得他辭職的原因不單純,當然很多人開玩笑說,大概是因為北京空氣太糟,他要回美國洗肺了。這個玩笑式的消息傳到最後連他本人都出來否認了,同時,他也否認了辭職是因為要選美國總統,不過回顧美國駐華大使的紀錄,他的前一任大使洪博培後來確實想要參選總統,不過沒有成功,倒是當年的老布希總統曾經有當過駐華使節。
另一個是,中共官媒或是官員們顯然對於平民大使的作風不太高興,我覺得比較誇張的是光明日報寫的這篇奇文,裡面提到駱家輝是,為美國收攬贏得中國的民心、強化中國民眾崇洋媚外的奴性。這個我真的就不明白了,怎麼這哥們自己買個咖啡都可以增加老百姓的奴性呢?
最後一個就是,針對駱家輝或是平常外國對於中國現狀給的一些建議或批評,中共最常見的回答就是要這些老外們閉嘴,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不過相反的,常常有很多民眾認為這些洋人們管太少了,另外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前陣子大陸網民把白宮請願網站還有歐巴馬的google+當成國際信訪辦的新聞嗎?當然這種看起來滿搞笑的新聞,在某個程度上似乎也反應了中國老百姓在很多方面,對於現在政治體制的一種失望心態,才會造成大家轉而對外力介入而也有所期待。好的,大家可以把想問的問題在YouTube、Facebook或微博上給我留言,今天就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
交談式處理例子 在 2-1 Operating System_作業系統型態 - iT 邦幫忙 的相關結果
交談式 作業系統(Interactive OS). 處理方式:將所有資料都儲存在能由CPU直接控制的儲存設備內,遇有優先次序高的程序式時,CPU立即全力加以處理,在最短的時間內輸出 ... ... <看更多>
交談式處理例子 在 作業系統 - 東海大學個人網站/網路硬碟 的相關結果
Unix在設計上是一種分時及交談式系統,多人多工作業的多工處理作業系統,其核心程式儘量簡化縮小,而另以外部模組來提供作業系統應有的各種服務,方便維護與除錯。Unix同時 ... ... <看更多>
交談式處理例子 在 作業系統的類別 的相關結果
1.整批處理作業系統(BatchprocessingOS) · 2.多重程式作業系統(Multi-programmingOS) · 3.分時作業系統(Time-sharingOS) · 4.交談式作業系統(InteractiveOS) · 5.多工處理作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