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應該是在某個卡通台,播放了個至今我都不知道名字是啥的動畫。我見到日本昭和時期一個平靜的日子,突然間市中心發生爆炸。無盡的光芒襲向市民,我見著某個女童被白光吞噬,眼球掉出來後,整個人瞬間蒸發。年紀尚小的我,難以接受如此衝擊的畫面,便向父親詢問這是甚麼,父親告訴我說這是二戰原子彈爆炸。
那是我對原子彈最早的印象,畫面此生難忘。後來我才知道那畫面應該是出自《赤足小子》中的原爆畫面。這動畫如果放在今天播,大概也不能播放那段原子彈爆炸的那幕戲。雖然如今的我知道原爆下的人體根本不會發生這些恐怖變化,但對我而言,這些恐怖的畫面卻真切表現了原子彈的情緒張力。
(動畫畫面,慎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f4Q6ZigLY
我對原子彈或核彈的下一個印象,出自小學時的國產遊戲《大富翁4》。當別人在地格上興建房子時,你可以用飛彈將其炸毀,但土地產權的所有人依舊是不變。不過如果是選擇使用核彈轟炸,不但房屋會被摧毀,就連土地的所有權狀都會消失,該土地會變成無持有人的狀態。當時的我對這些設計相當不瞭解,只知道是因為核彈比較強,所以才有這些效果。
約莫是高中物理課,老師開始講述鈾235的基本知識原理後,我才懵懵懂懂的透過那複雜的數學,理解這東西何以能有這麼大的威力,但卻也僅僅是在武器價值上理解這東西的意義。後來隨著對政治和歷史的涉獵,我慢慢理解核武器的重大戰略意義,以及它無可取代的震攝意涵,甚至才慢慢體會甚麼叫做「冷戰」。
二戰時期,主持原子彈《曼哈頓計畫》的奧本海默,之所以投入原子彈研究,有相當原因是希望能透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現,讓戰爭快速結束,藉以拯救更多的人類。但在納粹敗退後,原子彈首次被用於廣島時,他深刻表示後悔這項研究的成果。
核彈相比於尋常炸彈,意義確實不同。柏林雖在二戰中被幾乎摧毀殆盡,但德國人用歷史記憶重新建立起都市,過去的歷史意涵和精神似乎仍在。但廣島長崎被原子彈炸過以後,幾乎是夷平了整座城市的痕跡,在歷史上留下似乎永遠無法抹去的痕跡。即便真按照原址重建的紀念碑或建築,也都無法被賦予原子彈轟炸前相同的意義。
最近因為沉迷《文明帝國VI》,幾個同樣在玩的朋友便詢問我對於遊戲中核武器的看法。我表達了相當程度的反感,我僅僅在遊戲中使用過寥寥數次的核武器,只因為每次轟炸下去時,都市人口的驟減以及對區域的毀壞,讓我總在螢幕面前無法想像。我無法想像一座都市的建築、人民和歷史記憶,被核武器徹底夷平的畫面。
換言之,我認為核武器之所以換來了和平,有相當理由是這武器不只在物理意義上能徹底摧毀敵人,更能在精神意義上將敵對文明徹底抹去。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要了解歐洲怎麼看2020這種總統大選,可以先從歐洲怎麼看美國開始。我們常說歐美歐美,其實從歷史來看,從移民和探索到征服和開發,很多歐洲人會把美國看做歐洲的延伸,當初歐陸受到納粹統治的威脅時,美國出手相助,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都說這是新世界拯救舊世界。二戰後,美國「馬歇爾計劃」把相當於今天1280億美元...
「二戰德國人口」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閒聊] 二戰數國人口統計-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二戰后德國為快速恢復人口,用了個無恥的辦法,讓女人羞於啟齒 的評價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換日線Crossing - 【為何德國這麼多越南裔人口?】#德國移民 ... 的評價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德國人口問題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二戰德國人口 在 德國人口問題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二戰德國人口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二戰德國人口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半熟倫敦 #EP20 #不靠海的曼徹斯特
#聯合副刊專欄 #ManchesterByTheCanal
多年前有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每當向人提起要造訪曼徹斯特,總有人問「去看海嗎?」要是曼徹斯特是個人,他可能會感到有些不甘吧,竟然因一部電影而被後來才命名的美國曼徹斯特給搶去風頭。事實上,內陸城曼徹斯特曾是世界紡織工業的中心,若三百年前來到這座城市,或許也真的能夠看見海。
棉花海。
位於英國中部的曼徹斯特被譽為工業革命的故鄉,十八世紀紡織廠林立,不遠的港口城市利物浦是奴隸三角貿易的據點,擁有交通便利的優勢,那些從美洲殖民地來的棉花便會運至曼城加工,一座座蒸汽機與紡織廠讓整座城市日夜持續運轉,為曼徹斯特的工業城市地位奠下基礎,工業革命的風潮也由此傳播至歐洲、美洲和全世界。
二十一世紀的現今走進曼徹斯特,幾乎難再感受當年繁盛的痕跡,由於二戰時期遭納粹德國轟炸,重建後城貌與建築較現代。身為英國人口第二大城,擁有的絕不僅是工業成就,兩百年前發生在市中心聖彼得廣場的「彼得盧大屠殺(The Peterloo Massacre)」是源於人民對《穀物法》引發高昂糧價的抗議,這起事件被視為影響後來的憲章運動,也催生曼徹斯特《衛報》的成立。
引擎聲漸歇,工廠黑煙也早散去,這座城市依然承繼當年先鋒精神,在不同層面上開花結果。曼徹斯特市區並不大,當中有個區域直接命名為「同志村」,除了有眾多咖啡廳和特色小店,也有同志酒吧與變裝皇后表演,公園裡的涼椅坐著一個雕像,那是艾倫圖靈(Alan Turing),他是一名對現代人工智慧有偌大貢獻的偉大數學家,也是因為性向而在晚年被政府迫害、最終輕生的受害者,更是將被印上英鎊的人物。若當年工業革命定義了這座城市,艾倫圖靈也許是曼徹斯特想呈現給新一代的象徵,這位走在時代尖端,卻反遭逢時代殘酷對待的先驅者,現代人們選擇記憶,並且以包容與接納來歌頌這段歷史。
路上電車駛過,我搭了幾站後來到英國媒體城(MediaCityUK),這座建在運河旁的媒體園區集結了BBC、ITV等媒體,街上也常能看見戴著電視台識別證的員工,河的對岸便是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新與舊在曼城交會,充滿活力與能量。
現在的曼徹斯特,工業革命的煙塵只停駐於博物館,外頭城市仍然不斷前進,我在曼徹斯特待了三天,而這座城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網頁版:https://reurl.cc/EZ87LR
#MediumWellLondon #05SEPTEMBER2021
IG: www.instagram.com/pengshaoyu
二戰德國人口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要了解歐洲怎麼看2020這種總統大選,可以先從歐洲怎麼看美國開始。我們常說歐美歐美,其實從歷史來看,從移民和探索到征服和開發,很多歐洲人會把美國看做歐洲的延伸,當初歐陸受到納粹統治的威脅時,美國出手相助,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都說這是新世界拯救舊世界。二戰後,美國「馬歇爾計劃」把相當於今天1280億美元的重建資金,其中四分之一給了英國;五分之一給了法國;十分之一給了西德。所以這種跨大西洋阻止共產主義蔓延的共識是一致的。
因為歐美這種國際秩序從杜魯門到歐巴馬,12位戰後美國總統,不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總統執政,歐美關係雖然曾受到考驗,但不曾崩壞,但我們先來看看歐洲是怎麼看川普的。他大喊「美國優先」,退出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對歐盟進口產品徵收大量關稅、對反歐的普丁俄羅斯採取和解政策、找北韓金正恩等獨裁者作秀,對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克爾等支持民主的領導人反而沒有這麼在乎。德國《柏林日報》還報導,說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在新書中提到,川普曾稱梅克爾是「北約裡面最會跳踢踏舞的人」,就是說她很會閃躲,川普還在電話上向法國總統馬克宏抱怨,說德國是北約裡面糟糕透頂的夥伴。而且川普在支持英國脫歐的過程對歐盟充滿敵意,加上最近防疫不利、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的帶來的分裂,應該都已經讓歐洲人感到越來越危險。
拜登則是歐巴馬時期的副總統,也是在美國參議院工作了36年的老將,對歐洲人來說,他就是一個多邊主義者和國際主義者。對受到脫歐、俄羅斯普丁還有川普威脅的歐洲來說,拜登當然比較有希望讓美國重回正軌。除此之外,拜登對歐洲還有特殊的個人情感,他曾經對媒體說自己的祖父曾告訴他:「喬,記住,你身上最好的一滴血是愛爾蘭血統」,他也講說走在愛爾蘭
梅奧郡巴利納的街道上有多感動,因為他的曾曾曾祖父在移民美國之前就住在那裡。所以有些英國人覺得他應該對英國有特殊的情感,上任後可能組成英美聯盟。
可是川普的祖父也出生在巴伐利亞王國,也就是今天的德國啊,他也自己說身上流著德國人的血。但是川普這個月就傳出川普要大量裁撤駐德美軍,從3萬4千多減少到2萬5千多。其實德國在戰後復甦很成功,現在德國算是富裕,所以這個駐軍並不是要保護德國的。在蘇聯解體將近30年後,美軍駐紮在德國其實是一種對歐洲承諾的象徵,除了對抗俄羅斯,也有到中東和非洲行動的便利。不只是這樣,川普上任以來,多次批評德國,還要求德國把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2%,還說柏林不這樣做的話就是拖欠。甚至去年,美國對歐盟徵收25%的鋼鐵關稅和10%的鋁關稅,這個做法大大影響了德國的汽車工業。他還威脅要對進口汽車徵收關稅,根本就是要激怒柏林。
所以德國人不反對川普連任都很奇怪,畢竟他一上任就讓美德戰後幾十年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變得很複雜。德國外長馬斯甚至說,就算川普下台,雙邊關係也很難修復。他強調說川普已經讓跨大西洋關係變得很糟。這不是說有一個民主黨總統的人就能改變,因為歐美關係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
歐美這麼多年都是靠北約這個防衛合作組織形成一種西方的軍事力量。但是北約的章程裡面聲稱 「共同遺產 」是歐美團結的基礎,這句話對美國人來說,讀起來一年比一年古怪;尤其美國人口結構早就已經轉型。現在美國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8歲,大部分的人對於冷戰已經沒有什麼記憶,更不用說構成大西洋聯盟這種歐美同盟情感基礎的世界大戰了。
跟1948年相比,現在更多的年輕美國人是亞裔或拉丁裔。跟過去一個具有絕大多數歐洲血統的美國已經不同。但是毫無疑問的若拜登選上,他所主持的白宮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與歐洲合作,緩和貿易分裂,不會像川普把歐盟當作另一個民族國家而反對。但是你說歐美會走得更近,現實來說大概很困難。
歐洲人感覺就是不喜歡川普也不care拜登,但至少拜登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俄羅斯態度強硬,相信巴黎氣候變化協議,是伊朗核協議的堅定信徒。而且看起來外交老手拜登現在想要一把抓,除了對中國友好,在反對脫歐下,跟英國還有歐盟都想保持好關係。不過隨著美國疫情失控國力大傷,現在的國際局勢有可能讓拜登這樣左右嗎?這些都是未知數,前提還是他要先維持領先的民調而且拿下總統位置再說。你怎麼看川普與拜登的對決呢?歡迎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loC7c0KIZM/hqdefault.jpg)
二戰德國人口 在 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IG旅遊日記:rebecca_tsai
https://www.instagram.com/rebecca_tsai/
⚠️帛琉更改了入境免稅香煙的限制,由以往的200支改為19支。影片內容有誤~是一包菸不是一條菸,謝謝網友😊
⚠️ 內容純屬個人想法,主要是為帛琉行的一切留下「記憶」,別對號入座🙏🏻,另外,很感謝網友們 提供/補充 很多寶貴資訊💕👍🏻
-
👉️【帛琉Palau|潛水天堂】上帝的水族箱—水母湖|牛奶湖|藍色珊瑚礁|鯊魚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Ohl9vHaWk&t=259s
👉️【帛琉Palau|德國水道】有看過Manta便便嗎?&下水前安全檢查Pre-dive che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brKFdLf2E&t=210s
👉️【帛琉Palau|藍洞、藍角】此生必去美哭景點~帛琉出海要繳人頭稅(出海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Z3rCx0WZk&t=43s
👉️【帛琉Palau|玻璃城、烏龍水道】帛琉最有趣的潛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G1lEgt3Gc&t=206s
👉️【帛琉Palau|Iro Maru 二戰沈船】二戰沈船變身小丑魚101大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mxvcGLr20o&t=1s
👉️【帛琉Palau|新斷層】新斷層看大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Ca933tv9k&t=71s
👉️【帛琉Palau|AOW證照解鎖】83 dive center海中打雞蛋實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yP-AtPHp0
.
【帛琉機場通關過程】
00:50 出關與入關過程
【邦交國帛琉的 10大驚奇】
01:54 1. 入境帛琉要先發誓:不破壞環境
02:13 2. 網路龜速,比撥接還慢
02:24 3. 沒大眾運輸工具,搭計程車要請飯店叫
02:46 4. 市區大概只有200公尺,超級小!
03:24 5. 帛琉沒有紅綠燈
03:50 6. 帛琉馬路坑坑巴巴
04:05 7. 出海要買出海證
04:50 8. 買不到椰子
05:32 9. 物價太高,在台灣自備糧食
05:43 10. 食物受外來文化引響,沒有帛琉傳統風味餐
08:46 11. 商店比鄰皆是
09:15 12. 很多商品都來自台灣
11:22 13. 星巴克、牛肉、巧克力都超級便宜
12:54 14. 寶特瓶 / 鋁罐 不能壓扁
13:13 15. 帛琉與台灣屬南島語系
14:03 16. 帛琉母系社會至上
14:44 17. 只有一間郵局,而且一般家庭是沒有住址的
16:14 18. 大使館居然放台灣三太子
【帛琉機場通關過程】
16:59 慶祝帛琉建國25年
-
【邦交國帛琉的小檔案】
有一個島國,被葡萄牙人發現後,才出現在世界地圖上,曾陸續被西班牙、日本統治,也曾受美國託管及援助,才從二次大戰的廢墟重建。這個島國是「帛琉」。
帛琉人口僅有 21,000 人,卻擁有傲人的天然資源,例如富含火山礦物質的牛奶湖、無毒的水母湖、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以及燦爛的星空。若您已厭倦過度開發、人滿為患的渡假島嶼,歡迎來探訪帛琉的原始風貌。
帛琉人口約2萬人,面積大概是2個台北市。步調緩慢悠閒,當地工作的朋友說行政效率非常低落,可能因此開發程度不高,所以能旅遊的景點也不多,帛琉的景點都在海裡。當地氣候濕熱,全年約30度,但與台灣的夏季悶熱不同,體感溫度不會讓人感到非常不適,可能是海洋調節溫度的緣故。
帛琉是個非常漂亮、也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國家,雖然資源不多,但人民都樂在其中啊!分享待在帛琉六天的發現~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FgqeRr7TBY/hqdefault.jpg)
二戰德國人口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亞特蘭提斯 #地心世界 #HenHenTV奇異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今天應該是通往地心世界的完結篇,那很多人還是堅信地球是實心的,因為地震儀所得到的數據是實心的,那大家先來了解地震儀是怎樣運作的。那大家知道最早的地震儀是那個國家發明的嗎?答案是中國,在東漢時期,張衡,東漢時期的最偉大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他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渾天儀就是來觀查天象的儀器,而地動儀則是觀察地震的儀器,這個地動儀叫侯風地動儀,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都有一個含著龍珠的龍頭,而每個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個蟾蜍在接應,如果龍珠掉進蟾蜍口裡,那就意味著那個方位有可能有地震的發生。
那麼現在的地震儀要怎樣探測地球是實心呢?
地質學家認為,在你腳下可能隱藏著數以千噸的鑽石,在多深之下呢?答案是160千尺下面的克拉通根處,克拉通,來自希臘文的Kratos,這個不是戰神的名字嗎?意思是強度,或是指古大陸,穩定地塊,大陸核心等等。是在五億年裡面沒有變化過的大陸地塊,有些甚至在20億年前已經存在的。
那麼他們是如何知道我們地底裡面這個克拉通根處有著大量的鑽石呢?答案是地震波,那地震波有兩種,一種叫面波,就是大量摧毀地面上建築物的罪魁禍首,另外一種叫體波,則是在地球內部散播,體波有兩種,一種叫P波,一種叫S波,P波則非常的快,而且擴散得非常的快,而S波則慢條斯理的慢慢擴散。P波可以通過固體和液體傳開,但是遇到液體會有折射的現象,而S波則只能在固體中傳開,而遇到液體則會反射回來。
到了這裡,大家應該猜到他們是如何測量地球內部吧,打個比方,如果在地球12點的地方發生地震,那麼大概在三點半到五點這個地方是測量不到P波,是因為p波經過了有液體性的物體,而發生折射的現象,所以在三點半到五點,還有六點半到八點半之間測量不到P波,而S波遇到液體則會反射,因此在11,12,1,2點之間會偵測到S波的反射。那麼用這種方式就可以證明地球是實心嗎?
非也。
在1929年,新西蘭發生大地震,世界各地的地震儀都有記載這次7.3級的大地震,但是奇怪的是原本不應該會測量到P波的影子區,竟然也偵測到微弱的P波,那又要如何解釋呢?
他們就猜測地球中心是液體性,但是中間是有核心,而核心是固體的。那就是說地心可能是有兩層,液體性的一層還有固體性的核心。
如果地心空心的外殼是液體包裹著,而核心是巨大的蓋亞核心,那地震波偵測到的是否不能分辨他是空心和實心呢?
那我們來看世界各地海域的無底洞,什麼?海洋也有無底洞,那麼這些一天高達三萬多噸的水流去哪裡呢?
在印度洋有個海底黑洞,位於北緯5°13′,東經69°27′,半徑大約三個海里,這裡的洋流屬於熱帶洋流,受熱帶的季候風所影響,一年會有兩次流向相反的洋流,而這片海域被偵測到有著異常的振動還有電磁的反應,造成很多船隻在這裡沉沒。在1992年,澳大利亞的探測船哥倫布號在這裡進行探測,證明這是新發現的海底黑洞,它的振動頻率較低但是波長,因此推測它是由中心往外輻射的巨大引力場,到現在為止還沒解開的謎。而在希臘也有發現海底黑洞,每天有將近三萬噸的海水流向無底洞,他們就想偵測那些海水究竟流向哪裡,就用130公斤的塑膠粒子倒進這片海域裡面,他們在想,如果可以發現一些塑膠粒子的行踪,就可以解開海底黑洞的謎,結果他們找了一年都無法找到,據了解,那個海底的無底洞是流向地心裡面,然後消失在裡面,好像一個巨大的漏斗一樣。
莫非這些海水流向地心世界裡面?
人類以為他們解開了一個謎團,但是謎團後面又有另外一個更大的謎團。
那在這裡也回答大家的一些問題。雖然不能全部回答,只能選一部分的來回答。
1. 那地底人會魔法、超能力嗎?
沒有魔法,一些超能力是通過基因編碼所獲得的。
2. 現在還有人魚嗎?而人魚是在海底還是地底裡面呢?
有,在海底,在以色列附近的海域。
3. 能問問他知道伏尼契手稿的用意嗎?
一本草藥書
4. 道西戰爭 費城實驗 蒙托克計劃 彩虹計劃是真的嗎??
真
5. 地底人有無可能幫暖化的地球表面降溫呢?
Maybe
6. 關於伏尼契手稿是不是地底下的植物? 還有為什麽不來帶領或指引我們進入下一個緯度呢?
不是, 是一本草藥書。上面的字母是簡化的希臘字母, 羅馬時期各地開始簡化字母的書寫, 但是沒有完全統一簡化, 有的地方簡化出來的字母和現在使用的羅馬字母不太一樣, 就比如現在俄羅斯使用的希臘字母與希臘現在使用的字母也不完全一樣. 比如波蘭語字母中有 ć ś ż ł ę ,意大利字母沒有 J K W X Y,德語字母中有ß. 部分國家的手寫體與印刷體不一樣,但這些國家都曾經在羅馬帝國版圖中,手稿中使用的是手寫體,部分字母類似現在的法語手寫體.
7. 蜥蜴人不殺戮人類在地心吃什麼!?
通過光明會的人口販賣舉行儀式與克隆。
8. 遽聞蜥蜴人以前是食人的,後來轉變成可以吸食人類的負面能量而存活,又有人說,因為地球昇華了,所以蜥蜴人現在也不食人或吸食負能量(恐懼、恐慌、憤怒、抱怨...等),請問現在的蜥蜴人主要是以什麼能量來存活?
還在食人,吃之前利用儀式讓受害者恐懼釋放出負面能量.
9. 有再講講泰樂斯(桃樂市)城,或者布達拉宮的下面,…………幾個通往地心的入口,地心有多少種族在裏面包括蜥蜴人
主要就兩個,南極北極.種族多少之前說了.
10. 昴宿星人是指利莫理亞嗎 我有時侯會感覺和夢見到玉石神殿和亞特蘭提斯的水晶龍石殿,跟祭司有關嗎? 祂們說的語言是古德語嗎 但是溝通用心靈意識,我有片面的記憶,有時還跟認識的人會有點交流,很神奇到說不出來
雅利安人的語言大部分繼承於lyra,所以德國日爾曼部落的雅利安人的語言類似於lyra,但只有一些日常用語差不多,延伸出來的專業術語不一樣.
11. 新人類(地球人)之前說是有十二個類人族的基因組成,請問是那十二個呢
記不清了.只記得主體.
12. 那個鐵球發出光的原理是什麼 地心裡面用什麼發電的
意識能量自然凝結而成的能量水晶,. 用水晶配合蓋亞核心的光發電.
13. 此外 關於納粹 納粹當年先進的科技是否跟進入地心跟外星人接觸有關呢 網上貌似有一張外星人跟希特勒的握手照片 不過那個好像是小灰人 個子比較矮
那是齊塔灰人,飛行器技術方面的東西和他們有點關系.
14. 漏了一點 德國曾經有一只專門隊伍 主要負責搜索古代文明的文物 比如約櫃什麽的 聽說也到過西藏 至於是不是那兒進入的 就不得而知 不過德國二戰後消失了很多科學家 而南北極德國很早就進入了 至今還有南極基地的傳言 南極也發現過金字塔
南極基地名字似乎叫新柏林,二戰結束後媒體報紙都在宣傳戰爭結束了,實際上沒有結束.美國在南極繼續與希特勒開戰, 還投放了三顆原子彈到南極, 但是在空中就被德軍擊毀了, 這是造成南極臭氧層空洞的真正原因, 並不是表面教科書所說的因為人類使用空調產生的氟利昂造成的.
他們誰勝誰敗這不清楚.在南極的大多數都是希特勒精挑細選出來的雅利安A級人種, 基因高度純種, 為了建設他理想的民族型國家, 他在昴宿星極端主義那裏得知了每個不同人種的基因起源, 因此他的堅決反對跨種混血的,他也恨自己體內有猶太人的基因.
好了,這個通往地心世界的系列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我們會說靈界幽靈邪靈這些無形的世界,敬請期待,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XI_XZ92Z_Q/hqdefault.jpg)
二戰德國人口 在 二戰后德國為快速恢復人口,用了個無恥的辦法,讓女人羞於啟齒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 <看更多>
二戰德國人口 在 換日線Crossing - 【為何德國這麼多越南裔人口?】#德國移民 ... 的必吃
而在德國,最多的亞裔移民居然不是來自人口眾多的中國,而是越南,其人數甚至是中國的兩倍以上。 越南移民的歷史,可以從二戰後的東德開始說起。 ... <看更多>
二戰德國人口 在 [閒聊] 二戰數國人口統計-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嚴格來說,二戰各國人口數字的變化,大多非常難以精確掌握,比如說最能確定
人口數字的,是美英法義,蓋他們本土的疆界變化較小,能掌握的戶政資料也比
較齊全.
當然,美英本土自不待言,軸心國頂多轟炸過而已,變化不大.而法義兩國兩國
雖然在歐陸,可是兩者在統計上比較不出問題,這也許能說是常敗國的好處.
此外,大英國協會員,如加澳紐與南非,也是屬於帳面清楚的國家,自不在話下.
盧比荷等西歐小國則是一團亂麻,不過還能整理出頭緒就是了.
再來當然是日本,計算上會比較複雜一點,但不至於凌亂到無可救藥.
相對的,慘勝國如中蘇,或是慘敗國如德國,都是一團爛帳,很多計算都是估計
值,尤其是蘇德兩國在戰前戰時戰後,都有大規模屠殺本國公民,或是強制遷移
佔領區居民的行動----當然不只是蘇聯如此,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
尼亞,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等中歐與東歐國家,大家都一樣糟糕.比如說蘇聯從
1920年代到1960年代,計畫性的"搬移"境內的少數民族,據了解這個數字可能高
達三千萬人,這些人之中,多少人是重複計算(也就是被迫搬家不止一次),多少
人遭到屠戮,多少人被驅逐出境,多少人只是去了一趟西伯利亞再回來(雖然大
部分都回不來),多少人真的被算做蘇聯人,多少人雖然不是蘇聯人,卻被充作蘇
聯兵或奴工,恐怕連蘇聯人自己都搞不清楚這樣的數字.
蘇聯已經是一團爛帳,德國也是爛帳一團.蓋德國自1936年起,直到1945年止,
計畫性的移民中歐與東歐,同時自然也計畫性的消滅"多餘"的人口,其方式不過
就是屠殺,奴役,流放等手段,跟蘇聯別無二致.比如說像住在波蘭東部的斯洛伐
克人可能在1939年,被蘇聯人趕出家園,跑到中部;1941年被納粹趕回東部;1944
年再被蘇聯游擊隊趕回中部;然而又在1946年不被波蘭共黨當局承認為波蘭人,
被送到斯洛伐克,然而捷克斯洛伐克無力收養他們,他們也不想要待在那裡,於是
1948年他們就假裝自己是德國人(這些年他們至少會了六國語言),不過他們卻都
移民到奧地利.
(然後1970年代,部分移民加拿大,然後老一輩的在1991年返回二戰前波蘭領土,
卻在1993年再搬家到夏威夷----因為居然不習慣當地的氣候了.當然,這是後話.
雖然這種特例應該不算很多,但可能有數百萬人之譜.)
如果就總體情況而言,若只是比較德蘇人口變化,大致如下:
前已言之,德蘇人口統計混亂,不過就已知的兩國官方統計數字來論,蘇聯人口在
戰前,也就是1941年,人口逼近兩億;戰後(1946)年,人口壓到1.7億,而蘇聯要到
了60年代中期,人口才開始超過1941年的數字.
德國就比例上來說,1939年,人口剛剛突破八千萬,實際上真正可用的人口不多,
蓋德國人口在1933年,也頂多才6600萬,併吞奧地利與捷克之後,才暴漲到7800萬
人--不過住在原德國境內的人口,僅6970萬人.1939年終於突破8000萬,不過推估
原德國境內人口數字應在7000萬人上下.
德國在戰後的人口數字,也就是在1946年時,初步估計兩個德國加起來有6500萬人,
期間算少了500萬,1950年代中期,才與1933年的人口數字打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德國2005年人口為8252萬人,其中9%是外來移民,也就是743萬人.8252-743=7509.
這個數字不會有太多變化的情況下,60年才增加1000萬...
--
https://gps.wolflord.com/
歡迎大家參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240.19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