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當大旱、雨災接連而來,水資源管理不是只有建水庫一招】
今年上半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是有紀錄以來降雨量最低,台中地區早早撐不住,4月初開始「供五停二」分區供水策略,直到6月梅雨挹注才終結無水可用的日子。然而降雨量最不平均的南台灣,明明南化水庫也快見底、高屏溪攔河堰供水量只剩四分之一,但一直都沒有發生停水的紅色警戒,為什麼?高屏溪沿岸,枯水期仍能穩定供水的「伏流水」及地下水井等設施是其中關鍵。
台灣取伏流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屏東林邊溪的二峰圳,百年來穩定提供當地生活與農業用水,成為屏縣重要文化景觀。高屏溪最早的伏流水取水站也從日治時期建置,政府曾一度想以水庫建設取代,直到莫拉克風災後才又重新規劃,其中兩個取水站2020年才竣工,每日最高可提供79萬噸民眾用水,並在這次的大旱中,更體現伏流水工程對水資源管理的效益。
伏流水設施跟水庫相比,有何優劣差異?全台灣都可以做伏流水工程嗎?在極端氣候時代,為了不再為無水所苦,在開發泉源之外,也應深度改革用水的經營管理……https://bit.ly/3mM8UDn
★提供觀點,促進思辨,#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地球公民基金會 #水資源 # #伏流水 #報導者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20的網紅從從唐從聖官方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由聖工坊授權提供...
二峰圳 在 跟著左豪吃不胖&親子樂活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門騎車啦
集合集合!
免門票好停車景點,來玩啦。
#二峰圳暫不供水
二峰圳 在 陳吉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百年圳路灌溉萬千頃田,奔流臺灣歷代農業風華】
最近公視的史詩大劇 #斯卡羅 蔚為話題,引起國內追尋臺灣本土歷史的熱度。其實先民遺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精神與記憶,還有許多即使是現在來看也是劃時代的建設,至今都還在造福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與農人的生活及耕作息息相關的就是水圳了,遍布臺灣各地的古圳,300多年來,日復一日地引水流淌,灌溉廣袤的田地,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臺灣最早的水利灌溉系統,可以追溯到荷治時期。我們的祖先在臺南建造三筊埤古水道引官田溪水,比八田與一建設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還早了2百多年。三筊埤古水道工程範圍南北長達92公里、東西長32公里,一直到1920年代都還具有灌溉功能。總說臺灣以農立國,正是先民的智慧,讓「農」可以成為臺灣的國本。
進入清治時期,由於人口增加,米價上升,對於農田生產力的需求也提高,因此這個階段臺灣各地陸續開發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圳路,讓水田總面積增加到超過20萬公頃。其中較為知名的有嘉義的將軍圳、道爺圳(現整併為道將圳);新竹的隆恩圳;彰化的八堡圳;臺中的葫蘆墩圳;臺北的瑠公圳及高雄的曹公圳。這些圳路的建設,每一條都為臺灣創造了一座糧倉,讓原本空有肥沃卻看天吃飯的土地,化為百年餵養的良田。
日治時期建設最有名的要屬每一個臺灣人都耳熟能詳的「嘉南大圳」了。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八田與一技師十年鑿一圳,嘉南平原15萬甲阡陌,從此不再是看天田,至今都是臺灣最重要的糧食生產重鎮。其他像是屏東二峰圳、桃園大圳以及臺中白冷圳,都是當時最尖端的水利技術結晶。
300多年來,生活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摩頂放踵,踏遍島嶼的每一個角落,貫通的圳路何止百條,為臺灣的農業發展扎下深厚的基礎,即使放眼整個東亞,我們的農田水利史也步步都是傲人的足跡。百年圳水就像臺灣人的意志一樣連綿不絕,潺潺流過農人的額間變成辛勤的汗水、從粗黝的指尖滴下化為豐收的稻穗。這圳水還會繼續奔流到未來,承載臺灣永續的農業,生生不滅。
二峰圳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防汛抗旱 #節約用水
💧一起加入節約用水的行列吧!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a1ovmPDJM
另外,關於水庫清淤主要有三個方式,第 1 種是陸上機械開挖、第 2 種是用抽泥船水力抽泥、第 3 種方法是排砂隧道,如曾文水庫防淤隧道。詳情可看這部影片:
https://youtu.be/DkN4wRJbIBU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11 我們用的是什麼水?
02:45 有自來水就沒問題了嗎?
04:01 造成臺灣缺水的 4 大因素
06:52 政府的因應措施
09:02 我們的觀點
11:10 提問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河川汙染浩劫 台灣缺水國全球排第19:https://bit.ly/37jz1b1
→ 大缺水時代,來了 CSR@天下:https://bit.ly/3cPjGjt
→ 台灣缺水 三大原因:https://bit.ly/37lFx14
→ 驚!台灣進入枯水期 水庫蓄水量如續下降恐乾旱 (2019.02):https://bit.ly/3dQjQIQ
→ 台商回流投資570億 「缺水」將成隱憂?(2019.03) TVBS:https://bit.ly/3dRrToz
→ 水耗竭-2018水庫乾涸現場 - 蘋果日報調查報導:https://bit.ly/3hfCwnd
→ 台灣降雨量比全球多2.6倍 卻是缺水國家 - TVBS:https://bit.ly/2MI4fz2
→ 臺灣真的缺水嗎? - 科學月刊:https://bit.ly/2BKFeAW
→ 台灣水庫即時系統:https://bit.ly/3faMmF8
→ 台灣缺水如何解?透過穩定又永續的「河川伏流水」留住水! 泛科技:https://bit.ly/2YkEtX1
→ 水的秘密基地-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 我們的島:https://bit.ly/2zj2CVl
→ 台灣飲、用水的前世今生:從國家化到市場化 巷仔口社會學:https://bit.ly/3fetjdj
→ 歷年各縣市供水普及率 - 水利署統計資料:https://bit.ly/2AVfCku
→ 乾旱專題報導(一):台灣2015乾旱的面面觀:https://bit.ly/3cPUDNt
→ 乾旱專題報導(二):臺灣的旱象:https://bit.ly/2UusGEs
→ 乾旱專題報導(三):乾旱所造成的社會衝擊:https://bit.ly/2B06I59
→ 乾旱專題報導(四):台灣水資源之困境與調適:https://bit.ly/3dP1N5D
→ 乾旱專題報導(五):科技如何解決水資源問題:https://bit.ly/30qFhfw
→ 乾旱專題報導(六):未來面臨的水資源問題:https://bit.ly/2Uw97LX
→ 台灣梅雨變化的調節機制:https://bit.ly/30EuY83
【 延伸閱讀 】
→ 高屏水荒荒 - 我們的島:https://bit.ly/3dQhppH
→ 30年蓋4座水庫,也難以搶救台灣水情 - 天下雜誌:https://bit.ly/37hUDnY
→ 臺灣水資源環境空間永續利用:https://bit.ly/2MM7mpC
→ 台灣的水出了什麼問題? 天下雜誌:https://bit.ly/3hfxqHG
→ 缺水危機的錯誤邏輯 - 獨立評論@天下:https://bit.ly/3cQSYXV
→ 農業用水7成太浪費?農委會研究:農用水入滲地下水,每年可補注6座翡翠水庫的量 - 上下游:https://bit.ly/2XPJ4BG
→ 水資源的汲取與消耗 世界農業用水調查 - 環境資訊中心:https://bit.ly/3cMLPYn
→ 兩溪之水哪裡去 - (工業用水)我們的島:https://bit.ly/3hcgP7G
→ 聰明節水與造水- 科學人:https://bit.ly/2XLMsgK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RQ6sfCoMQ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