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宮廷》
對於研究清代的宮廷飲食乃至於部份的傳統魯菜,這本《食在宮廷》是舉足輕重的一本著作。不過,這本書的原作者卻並非中國人,而是一位日本女子。
原名嵯峨浩的愛新覺羅浩,原是日本藤原北家閑院流嫡傳三條家嵯峨實勝侯爵之女,曾祖父正親町三條實愛是明治维新初期的功臣(明治維新後改姓嵯峨),祖父嵯峨公勝是貴族院議員和侯爵。嵯峨浩的祖母中山南加,則是明治天皇的生母中山慶子的妹妹。
嵯峨浩於1914年誕生於日本東京府,1937年4月3日,與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傑在東京千代田區的九段軍人會館(現九段會館)結婚。
而溥傑當時是在1928年到日本的學習院高中留學。在此之前,他與後來成了張學良情婦,後來成為畫家,逝世前捐贈多件現存於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作品的唐怡瑩有過一段婚姻。1933年三月,溥傑從學習院高中畢業後的那年九月進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本科,並在1935年七月畢業,進入日本步兵第五十九連隊做為實習士官。而嵯峨浩正是日本關東軍為了強化「日滿一體」,而為溥傑精挑細選的妻子。
嵯峨浩與溥傑結婚後,於1937年九月回到滿洲。由於當時的「滿洲宮廷」還是沿用著清朝舊制,連廚師也是清宮出來的。因此,愛好烹飪的她,就是向宮廷廚師長常榮氏等人學習烹調的。《食在宮廷》這本書原本是用日文寫的,1961年由東京ハースト婦人画報社出版。中文版則由曾任中國食品報社副總編輯與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研究員的王仁興教授翻譯,並於於2012年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這本書分成介紹清朝的宮廷、清朝宮廷的食事、清朝的歷史、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的食事、承德離宮等的第一部份,以及介紹了包括松鼠黃魚、燒明蝦、瓦塊魚、紅燒肚當、紅燒鯉魚、糟熘魚片、清炒蝦仁、抓炒魚、炒魷魚、乾燒鯽魚、拌蝦腰、燻魚、清蒸比目魚、蟹肉海參、紅燒魚翅、奶汁二白、燴蟹肉、清蒸鯉魚、酥魚,豆瓣鯽魚、燴兩雞絲、白斬雞、燴雞蓉、清蒸口蘑鴨、肥雞火燻白菜、豆絲鍋燒雞、叫化雞、炸八塊、雞片燒豆腐、雞丁蝦仁、炒木樨肉、荷葉肉、紅燜肘子、燒羊肉、扒羊肉、酥肉、蘇灶肘子、腰丁腐皮、炸丸子、炒肉末、紅燒獅子頭、焦熘裡脊、爆三樣、扣肉、白肉、紅燒肉、熘肉片、糖醋櫻桃肉、蔥椒羊肉、鍋肉蘿蔔、齋菜、冷菜、花果類菜、鍋子菜、湯菜、宮廷點心、宮廷小菜等166種宮廷菜餚的來歷、用料、做法、注意事項及食用方式等的第二部份。
其實清宮飲食要一直到了乾隆的時代才開始逐漸重視起來,而其風味特色,根據嵯峨浩的說法,則有山東烹調、滿族固有烹調、以及蘇杭烹調等三種。
由於明朝時,宮廷廚師多為山東人,因此山東烹飪在清朝宮廷中也原封不動地留了下來;滿族固有飲食,則源於其遊牧生活所承襲的以羊、雞等獸禽肉,尤其是羊肉菜為日常飲食原料的烹調方式;至於蘇杭烹調,則是因為乾隆前後兩次巡視江南都到蘇、杭二州,因此特別喜愛當地美食,還命蘇州廚師張東官為御廚。
1945年日本戰敗後,溥傑、溥儀在奉天機場被蘇聯紅軍逮捕。 而嵯峨浩則和末代皇后婉容一起,作為戰犯隨部隊輾轉東北。婉容死後,嵯峨浩和女兒愛新覺羅・慧生被釋放,並經過一年多的輾轉回到日本。
1955年的時候,嵯峨浩的大女兒愛新覺羅・慧生寫信給周恩來,希望與能讓自己與母親與失聯多年的父親取得聯繫。1960年,溥傑獲得特赦後,嵯峨浩終於自東京經香港,於1961年5月12日到達廣州與溥傑團聚。
只不過,他們的大女兒慧生,卻在1957年她19歲時,因為與同為學習院大學二年級的青森縣出生的男同學大久保武道相戀,被身為貴族的母親強烈反對,而在該年12月10日,被發現與大久保武道頭上有彈孔地一同陳屍於伊豆半島的天城山,被判定為一起殉情事件,成了當時轟動一時的「天城山心中」(あまぎさん しんじゅう)。
然而,在慧生的母親嵯峨浩看來,卻是種種跡象都顯示慧生並不喜歡大久保,甚至還對大久保的追求感到困擾,因此認為應該是大久保脅迫慧生與他同死的單方面情殺事件。
#食在宮廷 #嵯峨浩 #清朝宮廷飲食
九 條 禽肉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萊豬已開放進口,但到底何時真正輸入台灣?有業者透露,一月下單最快四月來台。不過,中華民國禽肉行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春來掛保證,目前國內豬肉充足,加上九成業者宣示不進美豬,預估到今年第二季以前,都不會有美國萊豬輸台。
3日新北市副市長謝政達則前往超市視察萊劑標示狀況。日前行政院認定地方食安自治條例規定「瘦肉精零檢出」與中央相抵觸,新北市政府將採取行釋憲手段因應。
🐽 元旦萊豬叩關,關於萊克多巴胺的五個問答
https://newslab.pts.org.tw/news/322
🐽 歷史總是相似? 扁馬蔡開放美豬牛大事記
https://newslab.pts.org.tw/news/324
🐽 中央一錘定音 地方喊釋憲 誰管最嚴?
https://newslab.pts.org.tw/news/323
九 條 禽肉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喔好,一天一摩洛哥!
從野生動物、到乞丐驢子、再到美食華服,趁我在Azrou有時間可以慢慢寫,我們一樣一樣來,這樣大家才知道我不是對摩洛哥一無所知,而且來摩洛哥玩,就一定要來找我跟貝桑帶撒哈拉深度導覽,才有可能在地又深入啦哈哈!
您知道北非曾有大量野生鴕鳥嗎?
您知道摩洛哥也有鴕鳥養殖場嗎?
不知道的話,這篇一定要看唷!
───
標題:《鴕鳥在摩洛哥》
鴕鳥是最大型的鳥類,無法飛行,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七十公里,生活在北非的亞種稱為紅頸駝鳥,
在1938年,法國作家Gautier的紀錄裏,北非柏柏爾族對鴕鳥習以為常的程度,就像法國農民對狐狸一般習慣,不同的是,狐狸對法國農民來說,是狡猾且有害的,然而鴕鳥因為他的蛋、肉、羽毛跟脂肪的經濟效益,不時被獵殺.
直至廿世紀七O年代,仍可在摩洛哥的Oued Eddahab發現野生族群,爾後幾乎全然消失於野外,主要原因在於當時法國殖民者過度獵捕,就為了需要美麗的鴕鳥羽毛來裝飾法國巴黎時尚女子頭上的那頂帽子,或者讓歐洲上流人士可以穿著鴕鳥羽毛點綴的華服參加奢華舞會,無數野生鴕鳥被濫捕,數十年之間,野生族群於摩洛哥境內消失.
一、〈鴕鳥在古代生活裡的運用〉
在一些史前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不少鴕鳥蛋殼的碎片以及鴕鳥羽毛的殘留.從西撒哈拉至摩洛哥,再到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鴕鳥在史前岩刻畫最常描繪的主題之一,由此可見鴕鳥對史前人類物質生活上的重要性,其意涵可能與豐盛及幸福相關.
進入歷史時期,考古資料證實鴕鳥蛋用於古迦太基喪禮儀式裡,舉凡Carthage及 Gouraya,西班牙的 Villaricos以及伊特魯里亞的Tarquinia,以及六世紀的Cyrène等.
由當時希臘及拉丁語文字記載裡,可得知鴕鳥仍是北非常見的動物,鴕鳥形象時常出現在古羅馬馬賽克藝術、基督教與異教徒的燈的裝飾,以及墳墓浮雕與古羅馬競技場的馬賽克裡.
在史前時代的岩刻畫裡,極少出現狩獵鴕鳥的圖案,當時鴕鳥可能不被當獵物捕殺,人們更渴望的是鴕鳥蛋以及鴕鳥羽毛,鴕鳥蛋非常珍貴,鴕鳥蛋殼可以切割製成瓶子、碟子、首飾抑或貨幣.在古羅馬時代,遠從非洲進口的鴕鳥蛋可說是桌上珍饈,據說鴕鳥蛋殼還能治頭殼撞傷.走入伊斯蘭時代後,鴕鳥蛋便失去了宗教與葬禮上的功能.
若說史前時代,對鴕鳥的捕獵較少,那麼進入利比亞-柏柏爾時代後,人們開始為了鴕鳥的肉、脂肪及羽毛而進襲獵殺.
雖然柏柏爾族會吃鴕鳥肉,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旅行家Jean Léon l’Africain卻認為鴕鳥肉嘗起來噁心黏膩,圖瓦雷格人烹調鴕鳥肉的方式可能是將之加到蔬菜中燉煮,若獵得大量鴕鳥肉品,則將之做成肉乾,賣給駱駝商隊.有些奴隸很喜歡吃駱駝蛋做成的煎蛋,或者是放在灰燼裡悶熟來吃,蛋殼則成了最佳奶油容器.
鴕鳥皮革用途極多,可製成涼鞋、弓繩、盾牌、馬鞍或皮袋.古時的鴕鳥脂肪可是具有療效,藉由塗抹來治療風濕、膽汁疾病以及骨折,同時也是圖瓦雷格婦女的化妝用品之一.從長骨取出的骨髓放入耳裡,可治療耳聾.
二、〈紅頸鴕鳥的復育〉
近年來,摩洛哥政府積極進行復育,1996年6月,在Souss-Massa國家公園引進於查德野地捕獲的約三十頭野生紅頸鴕鳥,此時數量已達一百五十頭,是撒哈拉地帶,半圈養的紅頸鴕鳥裡,數量最大的地方.2008年,將園內約二十頭鴕鳥贈送給突尼西亞國家公園.2011年,又從德國漢諾瓦動物園引進廿四顆紅頸鴕鳥蛋以進行育種,保護已面臨滅絕的世界自然遺產.
三、〈鴕鳥養殖〉
鴕鳥肉在歐美亞與黑色非洲都相當受歡迎,以色列甚至有集約化養殖,以供出口.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南部及突尼西亞亦有顯著發展.
法國殖民初期,鴕鳥養殖在摩洛哥曾經非常盛行,在殖民時期法國遊客的筆記裡,曾提到她在一九一O年代造訪Meknes的鴕鳥養殖場,原本鴕鳥在摩洛哥並不罕見,然而鴕鳥美麗的羽毛為引來大量獵殺,使得鴕鳥在荒野愈來愈少見,只剩蘇丹豢養的鴕鳥可以為他的朋友們提供美麗的羽毛.
摩洛哥鴕鳥養殖在長期中斷之後,直到2000年左右,一位卡薩布蘭加農場從葡萄牙引進第一批鴕鳥進行養殖.
鴕鳥是一夫二妻制,一顆蛋的孵化期為四十二天,孵化後,餵以大麥、玉米、向日葵、麥麩和苜蓿混合的飼料,八到十個月後,即可進行宰殺.
鴕鳥養殖的經濟價值高,以摩洛哥先天氣候條件來說,幼鴕鳥在飼養十個月之後,即可重達一百公斤,每公斤肉價約在十塊到十六塊歐元之間,售價與牛肉相近.鴕鳥在長到三十個月之後,產下七十顆蛋,兩百到三百公斤高蛋白質、低油脂且抗生素殘留極少的優質肉品.
此外,鴕鳥皮是非常優質的上等皮革,甚至比鱷魚皮更為高價,羽毛附加價值高,每年光是日本就進口八十噸鴕鳥肉以及兩千平方米的鴕鳥皮革,是而中國專家認為鴕鳥養殖的利潤遠高過其他禽類與牲畜,
傳統禽類養殖在摩洛哥相當普遍,北非氣候也適合鴕鳥生長,無論土地、技術、經驗與專業知識,都應該可以發展鴕鳥養殖,然而目前鴕鳥養殖在摩洛哥並不盛行,只有卡薩布蘭加近郊、Témara 及Dakhla一帶有少數幾個養殖場,幾個禽肉類大盤商與餐廳在推廣,在卡薩布蘭加以及拉巴特幾間高級餐廳裡,提供美味鮮嫩的鴕鳥排,極受消費者讚賞.
2003年之後,可在摩洛哥數個大城市的超市購得,然而一般家庭對鴕鳥肉接受度低,烹調方式與鴕鳥肉價相對高都是原因,此外,亦有民眾擔心鴕鳥宰殺的方式不符合伊斯蘭教義,不夠清真.
四、〈個人經驗〉
第一次注意到摩洛哥曾是鴕鳥的故鄉,是在前往西撒哈拉途中,好些個大城牆上,畫著地球上最大的鳥類,引發我的好奇,人們說著,以前這一帶曾有野生鴕鳥,我總不太信.
直到自己在撒哈拉深處尋找史前岩刻畫,不斷看見鴕鳥影像,這才信了.
在摩洛哥生活這麼久,一次也沒吃過鴕鳥肉,倒是在靠近沙漠的城市市集裡,偶然看過鴕鳥蛋,以及裝在玻璃瓶裡的「鴕鳥油」,我問小販,鴕鳥油的功效是什麼?他說做什麼都可以!
整理這些資料時,心情是很沉重的,曾在北非這塊大地活躍著的各種生靈,早已在這近一百年時間裡,滅絕殆盡.
這當中,讀到法國時尚如何讓這個美麗大鳥在極短時間內,於北非大地消失,更讓我震懾、心傷!
就為了讓女人頭上戴著一頂以鴕鳥羽毛綴飾的時尚帽,抑或穿著綴有鴕鳥羽毛的華服,在舞會裡搖曳生姿,無盡數的野生鴕鳥失去生命,之於我,那時尚帽與華服上頭,滿是血腥呀!一場奢華舞會竟要北非自然生態付出代價,多麼殘忍,多麼荒謬!
當人類獨佔所有資源,地球究竟還有多少時間留給人類?
※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