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教育:近代中國教育的轉折點|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洋務教育簡介
洋務教育是較教會學校起步稍晚的西學性質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紀60年代至1895年之間、由少數開明的上層官僚主辦的中國官方或半官方性質的近代教育形式。
在改良主義教育尚未實施之前,洋務教育始終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運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並且一度成為「同治中興」的象徵性政績。
洋務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興辦新式學堂
自同治元年(1862)京師同文館起,先後辦學22所,分3類:
1、同文館或廣方言館(外國語學校);
2、武備、水師學堂(軍事學校);
3、船政、機械、電訊學堂(技術學校)。培養一些買辦、翻譯和陸海軍軍官、士兵,也訓練工業技術人員。
二、辦理留學教育,派遣學生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軍事、技術和自然科學
十一年,曾國藩、李鴻章接受容閎倡議,聯名奏請清政府選派幼童赴美留學。此後即由容閎帶領幼童赴美,此即中國近代派遣的第一批官費留學生。
光緒二、三年(1876、1877),又繼續派遣學生到德、英、法等國學習陸軍、海軍和造船等。洋務派舉辦的學堂,無統一的學制,未形成學校系統。
教學內容除「四書」、「五經」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藝」,比舊學堂講求實用,並開始將近代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學科作為課程,有些學堂還學習萬國公法、外國史地等人文科目。
建立一套有別於封建主義的學校管理制度,對招生、考試、學習的年限、經費來源以及學生畢業後的任用等都有詳細規定。
提出「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突破傳統中體中用的思想框架,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肇始階段。
對洋務教育的評價
洋務教育的破產,雖以甲午戰爭的慘敗為其標誌,但這種戰爭上的慘敗,也實導源於洋務教育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弱點。
作為一種全力服務於軍事目的的教育體制,在甲午戰爭徹底失敗以後,已經失去原有的活力,從此一蹶不振也是必然的結果。而且,數額高達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也使清政府國庫枯竭,財政危機更為嚴重,再也無力支撐這些成本太高、收效甚微的洋務學堂。同時失去了戰爭活力和財政來源的洋務教育,必然地衰落下去。
儘管在甲午戰爭之後,仍然有一批武備、水師學堂陸續問世,以求重振國力,但無異於迴光返照,最終不能挽救滿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命運。
事實上,早在洋務教育初創並臻於鼎盛的時候,就已播下了最終要導致其失敗的種種惡因,甲午戰爭的慘敗只是加速了這一頹敗的過程。
首先,洋務教育的目的,與其說是求謀自強之道,毋庸說是為了延長腐朽的滿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洋務派,還是以倭仁等人為首的頑固派,認識都是一致的。
其次,洋務派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雖較頑固派的主張有很大的進步,也不失為折衷中西文化衝突的一項策略。但在這一前提下,任何教育變革都不得觸動封建的綱常禮教,不得觸動封建國家的政體及與此密不可分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正因為如此,洋務教育進行了幾十年,都沒有提出任何有關國家教育體制的宏遠規劃和建設。
洋務派幻想在絲毫不觸動封建教育舊體制的前提下僅作最小限度的改良,便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結果必然只能是到處碰壁,難免失敗的命運。
再次,洋務教育本身也存留著種種的劣根性,這是腐朽的滿清政治制度及其弊病在洋務教育內部的必然反映。以同文館為例,清廷雖對其寄以重望,並不惜重金維持學務,但其內部管理卻十分混亂,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舊式官學並無二樣。
1883年,監察御史陳錦在一篇奏文中揭出同文館內部的四大弊病:考課不真,學生與副教習聯絡聲氣,試則前茅,食則全俸,叩以算學則茫然不知。銓補不公,保舉一節,尤多蒙保、混保之弊。獎賞不實,學生本多寒峻,提調赳扣學生應得獎賞,中飽私囊,吮眾人之膏血,肥自己之身家。館規不嚴,提調晚餐醉飽,食足洋煙,概不過問館內大小事務;蘇拉傚尤,作樂唱戲,喧嘩達旦;學生酗酒賭博、蕩檢踰閒。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此外,中國長期閉關自守,開埠以來風氣稍開,但大多數官紳仍滿足於自守,眼光短淺,興辦洋務教育的初衷,原不在拓展國力,走向世界,而是為了禦敵自守的實用目的,故洋務教育的規模狹小,拘束小器,素無泱泱大國風範。
相當一批工藝技術學堂,只是為了訓練所在地區或所屬企業急需的技工,任務一告完成,學堂便自行停辦,可謂是淺嘗輒止。
即使沒有甲午戰爭這樣的重大考驗,洋務教育自己也會迅速衰落下去的。當然,洋務教育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儘管它是在內憂外患的強大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被動的教育措施,但畢竟是邁出了中國教育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並且培養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近代化人材。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醫國考一階科目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洋務教育:近代中國教育的轉折點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洋務教育是較教會學校起步稍晚的西學性質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紀60年代至1895年之間、由少數開明的上層官僚主辦的中國官方或半官方性質的近代教育形式。
在改良主義教育尚未實施之前,洋務教育始終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運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並且一度成為「同治中興」的象徵性政績。
洋務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興辦新式學堂
自同治元年(1862)京師同文館起,先後辦學22所,分3類:
1、同文館或廣方言館(外國語學校);
2、武備、水師學堂(軍事學校);
3、船政、機械、電訊學堂(技術學校)。培養一些買辦、翻譯和陸海軍軍官、士兵,也訓練工業技術人員。
二、辦理留學教育,派遣學生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軍事、技術和自然科學。十一年,曾國藩、李鴻章接受容閎倡議,聯名奏請清政府選派幼童赴美留學。此後即由容閎帶領幼童赴美,此即中國近代派遣的第一批官費留學生。
光緒二、三年(1876、1877),又繼續派遣學生到德、英、法等國學習陸軍、海軍和造船等。洋務派舉辦的學堂,無統一的學制,未形成學校系統。
教學內容除「四書」、「五經」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藝」,比舊學堂講求實用,並開始將近代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學科作為課程,有些學堂還學習萬國公法、外國史地等人文科目。
建立一套有別於封建主義的學校管理制度,對招生、考試、學習的年限、經費來源以及學生畢業後的任用等都有詳細規定。
提出「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突破傳統中體中用的思想框架,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肇始階段。
對洋務教育的評價
洋務教育的破產,雖以甲午戰爭的慘敗為其標誌,但這種戰爭上的慘敗,也實導源於洋務教育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弱點。
作為一種全力服務於軍事目的的教育體制,在甲午戰爭徹底失敗以後,已經失去原有的活力,從此一蹶不振也是必然的結果。而且,數額高達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也使清政府國庫枯竭,財政危機更為嚴重,再也無力支撐這些成本太高、收效甚微的洋務學堂。同時失去了戰爭活力和財政來源的洋務教育,必然地衰落下去。
儘管在甲午戰爭之後,仍然有一批武備、水師學堂陸續問世,以求重振國力,但無異於迴光返照,最終不能挽救滿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命運。
事實上,早在洋務教育初創並臻於鼎盛的時候,就已播下了最終要導致其失敗的種種惡因,甲午戰爭的慘敗只是加速了這一頹敗的過程。
首先,洋務教育的目的,與其說是求謀自強之道,毋庸說是為了延長腐朽的滿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洋務派,還是以倭仁等人為首的頑固派,認識都是一致的。
其次,洋務派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雖較頑固派的主張有很大的進步,也不失為折衷中西文化衝突的一項策略。但在這一前提下,任何教育變革都不得觸動封建的綱常禮教,不得觸動封建國家的政體及與此密不可分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正因為如此,洋務教育進行了幾十年,都沒有提出任何有關國家教育體制的宏遠規劃和建設。
洋務派幻想在絲毫不觸動封建教育舊體制的前提下僅作最小限度的改良,便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結果必然只能是到處碰壁,難免失敗的命運。
再次,洋務教育本身也存留著種種的劣根性,這是腐朽的滿清政治制度及其弊病在洋務教育內部的必然反映。以同文館為例,清廷雖對其寄以重望,並不惜重金維持學務,但其內部管理卻十分混亂,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舊式官學並無二樣。
1883年,監察御史陳錦在一篇奏文中揭出同文館內部的四大弊病:考課不真,學生與副教習聯絡聲氣,試則前茅,食則全俸,叩以算學則茫然不知。銓補不公,保舉一節,尤多蒙保、混保之弊。獎賞不實,學生本多寒峻,提調赳扣學生應得獎賞,中飽私囊,吮眾人之膏血,肥自己之身家。館規不嚴,提調晚餐醉飽,食足洋菸,概不過問館內大小事務;蘇拉效尤,作樂唱戲,喧嘩達旦;學生酗酒賭博、蕩檢逾閒。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此外,中國長期閉關自守,開埠以來風氣稍開,但大多數官紳仍滿足於自守,眼光短淺,興辦洋務教育的初衷,原不在拓展國力,走向世界,而是為了禦敵自守的實用目的,故洋務教育的規模狹小,拘束小器,素無泱泱大國風範。
相當一批工藝技術學堂,只是為了訓練所在地區或所屬企業急需的技工,任務一告完成,學堂便自行停辦,可謂是淺嚐輒止、如同應時一般。
即使沒有甲午戰爭這樣的重大考驗,洋務教育自己也會迅速衰落下去的。當然,洋務教育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儘管它是在內憂外患的強大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被動的教育措施,但畢竟是邁出了中國教育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並且培養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近代化人材。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醫國考一階科目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晚清帝國的錢都去哪兒了?(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清末財政收入,從鴉片戰爭時的4000萬到同治年間的6000萬,再到甲午時的8000萬,1903年時達到2億,直至清朝滅亡已達3億。這麼快速的財政增長,與新稅源的開闢密切相關,其中尤以海關稅為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與之相伴的是海關稅的與日俱增。自1861年海關總稅務司開始統計海關稅以來,尚不足1000萬兩,至1910年已翻了四倍。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傳奇人物——英國人赫德,他自1861年代理總稅務司職務後,掌管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並以清廉的作風、高效的行政效率推動著中國海關的不斷發展。他本人也深入地涉足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成為這個落後腐朽帝國中的一道奇異風景。但歸根結柢,關稅仍為列強把持,很多時候要作為抵押以支付對外國銀行的借款,清政府只能得到少數,故稱關餘。
另一個就是新興的釐金,在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嚐到了甜頭的地方督撫也不願放過這個收入頗豐的聚寶盆,此後釐金徵收數額節節增長,在1911年的預算案中,收入已達4418萬兩,佔收入總額的14.6%,釐金成為支撐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稅種,直至1931年才廢除。
至1903年,關稅釐金佔收入總額已過半,達50.9%,傳統的大項田賦則降至33.8%。農業稅的下降與工商稅的迅速增長反映了晚清以來社會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結構的變動。
同時在財政支出上也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前期財政支出主要是軍費、官俸、皇室費用、工程費用等固定幾項,短期增加了許多新的支出科目,包括債務費、教育費、農商費、交通和郵政費、司法費、外交費、洋務費、對外賠款等現代財政預算中的支出項目,體現出晚清的近代化趨勢。
6 落後的金融體制
歷史書告訴我們,清朝覆滅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苛捐雜稅太多,以致民不聊生。誠然,清末財政的確內外交困,收入難以敷出,但要說民窮力竭倒也為時尚早。
晚清的稅負水平,較之同時期的西方國家來說其實並不算高,然而實際卻是財政拮据,人民也怨聲載道。直至甲午戰爭,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僅為1.9%。1908年對財政進行清理整頓後才增至4.35%,在20世紀之前的大部分時間內,這個數字都低於2%。而從平均稅負比重上看,至清朝滅亡,多在5%至7%這個範圍上波動。以日本為例,日本同時期的中央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最低也是24.4%,最高可達到42.2%,與清政府形成鮮明對比。日本之所以能夠承受比中國更高的稅率,首先是因為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比中國更高,即便稅率更高也不會過於影響生活。其次是日本的稅賦更顯公平,根據財力不同繳稅,相當於今日的財產稅,而中國無此規定,故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甲午戰爭
其結果就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採取各種手段籌集軍費,軍費支出達1億兩,而經濟規模為日本近十倍的清帝國卻只能靠借外債勉力維持,實際軍費支出不過五、六千萬兩。如此懸殊的動員差距再一次證明了沒有建立近代經濟體制的落後農業國是永遠無法動員起全部力量與強敵作殊死一戰的,其結果終究只能是失敗。
相對於日本而言,當時的中國稅負水平不算重,但考慮到當時的勞動生產率,這個程度卻也絲毫不算輕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腐敗,官員欺上瞞下,隨意加派,大肆魚肉百姓。其次是由於人口迅猛增加,而耕地增長緩慢,導致人均耕地減少,人均產值明顯低於生產總值的增長和物價增長速度,無形中增大賦稅壓力。再者是清朝統治階級無力控制基層,地主豪紳把持一方,佔有絕大多數土地,大量收入為中間階級所盤剝,無地和破產農民迅速增長,成為社會一大不安定因素。最後就是統計不清,中央對地方的少報瞞報沒有有效應對措施。腐朽龐大的清帝國對腳下發生的事情茫然無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基礎被侵蝕、蛀空、分崩離析。
7 最後的努力
清王朝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預備立憲時,清廷學習近代西方國家的金融體制,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併入,中央設清理財政處,各省設清理財政局以統計中央及地方財政,但效果並不理想。1905年8月模仿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建立戶部銀行,屬於官商合辦,是我國最早的中央銀行,1908年,改為大清銀行,有發行紙幣、經管國庫等權項。
1910年設立資政院掌握議決國家財政預算大權。1911年1月擬定《預算冊式及例言》,規定預算以整年為計,先列歲入,再列歲出,各分「經常」「臨時」兩項,下設門、類、款、項、子目。11月公佈的《重大信條19條》中。明確了預算案的應用。在新編製的預算案中,明確提出「必以收支為恆」的預算原則,並進一步要求「當和全國為一統系」和「暫分國家歲入、地方歲入」的要求,試圖劃分權責明確的中央和地方稅,建立現代財政預算體系。雖然未待實施,清王朝即轟然倒塌,但也初步開創和奠定了中國近代之後的預算框架體系。
8 結語
自始至終,清政府都沒有動員起全部力量,徵用到足夠的錢款。其根源在於封建體制的落後與僵化,已不適於現代國家的發展,在這樣的封建體制內也不可能作出實質的改革。面對著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處於瓦解之中,同時新的財政管理體制又未能形成所造成的窘境,清朝統治者沒有意識到的是,近代金融體制的建立離不開人民的信心,對於已被人民拋棄的清帝國來說,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武昌一聲炮響,臃腫的清王朝霎時間土崩瓦解,只留給後人無限唏噓。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醫國考一階科目 在 合記書局台中店- 國考新書上架🔥🔥2020年醫師國考試題詳解 的必吃
基礎國考#一階國考#2020 #醫學圖書#合記#基礎#國考#基礎醫學考試#合記台中=== 營業時間=== ... 近年因為題庫變動的影響,有些以往的得分科目變得不易掌握且千變萬化。 ... <看更多>
中醫國考一階科目 在 中醫國考又準備大放水了! - 考試板 的必吃
沒有最簡單,只有更簡單。中醫師國家考試,即將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廢除國文考試了。令人覺得奇怪的是,所有的中醫典籍都是以古文寫成, ... ... <看更多>
中醫國考一階科目 在 中醫一階國考準備方式|我來答袍ep.3 - YouTube 的必吃
各項目Time Code 1:18 通則3:41 中醫國考 準備方式3:56 國考科目 與配分5:17 各科準備方式- 學長姊的經絡循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