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簡單的中醫入門書籍
三不五時,各家出版社會寄給我剛出版的新書,希望我能在網上推薦給大家。基於出版社推廣文化的角度,我會盡量幫忙,但還是得審閲内容,認爲值得推薦給讀者才推薦。
「漢方醫學」是一本日文翻譯中文的書籍,内容非常淺顯易懂,適合對中醫有興趣卻沒什麽基本概念的讀者來閲讀。作者、目錄、章節等等,大家可以在各大書局網頁上查詢,不在這裡介紹。不過,有幾點值得討論一下:
首先,日本漢方醫學,主要於漢唐時代從中國傳到日本,以黃帝内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爲主,也就是以傳統的「經方中醫」爲主,受到明清溫病學説的影響相對少了很多。無論是這本書還是日本各地的便利商店,通行的感冒方劑及產品多為傷寒雜病論裡的桂枝湯、葛根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而不是中國大陸流行的板藍根冲劑。相比之下,「漢方醫學」這本書可能比一般中醫基礎教科書來的更接近中醫經典一些。
第二點,日本漢方醫學對病症及治療的討論,多半停留在固定方劑的層面,譬如漢方醫學名家矢數道明寫的「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説」列了154個出自古書的方劑,分別把各個方劑對應到現代醫學的病名及症狀,對背後醫理的解釋有限,讓後人誤解把病人症狀整理出來對應到各個方劑就是中醫、就可以臨床治病。日本漢方醫學的研究及書籍撰寫,大多都有類似的問題。「漢方醫學」這本書也不例外,不過,因爲這本書是很簡單的入門介紹,本來就不深入中醫的病理及生理學,只要讀者知道只是簡介而已,那麽問題不大。
第三點,中醫和日本漢方醫學的書籍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用字精準度及一致性的不足。中文字很美,可以用很簡短的字句表達出很高的意境,同一個字也可以在不同前後文對應下表達不同的意義。這點在文學上的優異性,在陳述科學思維上出現了問題。譬如「漢方醫學」這本書中寫到,「虛實」的「實」代表「頑健體質」,譬如活潑好動、肌肉發達、腸胃狀況良好等等,和「虛」的「虛弱體質」做對比。雖然我們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麽,這樣的解釋在很多中醫字句中不適用,譬如「胃家實」並非指胃家強健,而是胃家積聚了不該長時間停留在胃内的東西。這樣一個字在不同文章字句中有不同的解釋,本來可能認爲讀者可以自己融會貫通,但時間長久下來,免不了後代醫家誤解及引用錯誤,甚而强詞奪理。下次有機會,我專門寫幾篇文章來深入討論這個問題。
對中醫有興趣卻沒什麽基本概念的讀者們,可以從「漢方醫學」這本書得到一些理解,也大致認識一下中醫的專有名詞。只要讀者記住入門書籍只是簡單介紹,而非臨床醫療的深入討論,不失為一本淺顯易懂的好書。
(http://andylee.pro/wp/?p=9348)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中醫入門書推薦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書推薦序文(續)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三篇新書的推薦序文,這裡還有兩篇推薦序文,再次感謝幾位老師、前輩、朋友的大力幫忙。新書分幾個部份:
緣起:出版社希望我講述個人的故事,從成長到生涯改變,一個一個的時間點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約七千字。
第一部分:從臨床治療新冠肺炎病患來討論中醫的一些觀點及思路,約兩萬字。
第二部分:按照出版社原本邀約出書的構想,重新整理及解釋網頁上三十多個病例,這也是為什麼書名使用網頁同名《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約七萬五千字。
第三部份:討論中醫的一些亂象,以及個人認為該如何重振中醫,約八千字。
至於目錄、詳細的介紹、訂購方式等等,得尊重出版社的安排計劃,等十二月正式出版時,再配合出版社一起在網頁上公佈,感謝讀者們的支持!
=====
李文華:當代張仲景,開創新中醫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加州大學爾灣分校Bren講座教授暨系主任)
很榮幸能先閱讀好友李宗恩博士的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非常高興寫下我的感受。
經由柏克萊學弟、好友王南雷博士的引薦,我認識了李宗恩博士。宗恩是一位奇才,從台大物理、史丹佛電機、柏克萊的MBA,到成為中醫大師倪海廈的關門弟子,讓我讚嘆這位世界級的台灣傑出人才。
身為一位專攻癌症的分子生物學者,我對古老中醫有一份莫名的崇拜及熱愛。西方生命科學及醫學在本世紀有耀眼的進步,但仍有許多無法解決的瓶頸。譬如若想從分子生物的角度去了解生命及人體的運作,並非永遠無法企及,但也要耗費數百至千年的鑽研努力,這正是目前所看到的無休無止的生命科學研發過程。
如同分子生物學,中醫學更是如此。歷經千年的古老學問,在理論面及應用面總是挾著一團迷霧。中醫的深奧,令人難以全面了解,因此常被誤認中醫不科學。然而,宗恩有嚴謹的科學訓練,對中醫的造詣更是宏觀、深入。他提倡西醫精準化檢驗、中醫客製化治療的模式,如此便能印證中醫的科學性及有效性,為中醫學的根基開創高峰。
宗恩在書中所列舉的疑難雜症,正是人體最困難的三大體系:「免疫」「神經」及「代謝」所造成的問題。他詳盡地解說治療的過程及效果,但仍無法一窺其中過程變化的奧妙;若加入精準檢測,整個療程將更加客觀與科學化,相信很快就會開啟中醫學的燦爛前景。
宗恩無疑的是醫界的奇葩,更是中醫界的現代張仲景。我期待不久的將來,他會超越張仲景,為中醫做出巨大的貢獻。這本好書值得學醫的人、健康的人及醫界領導人仔細一讀!
=====
王南雷:經方中醫的最佳入門書
(矽谷創業家及新創導師、前工研院資通所技術長、 小蘋果園計畫主持人、台灣創新創業中心首任執行長)
近二十年前,我透過科技新創認識李宗恩博士;之後得知他為了照顧其先尊的肝癌, 拜倪海廈為師學習中醫。十年前他全職投入中醫,讓周圍的科技朋友非常吃驚。
接著,李醫師等弟子邀請倪老師在矽谷做了一次千人的演講,當時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經方中醫!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常以科技人追根究柢的習慣向他請教。
有次李醫師與其師弟討論關於眩暈的治療,兩位醫師的病人都有眩暈的症狀,但竟然使用不同的藥方治療!我追問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病人除了眩暈外,其他的症狀都不同;逼著他翻開《傷寒論》,檢視這兩個病人的案例,我這才學到原來病因不同,表現的症狀 除了眩暈之外都不同,當然下藥也不同。另一次,我問李醫師下藥的分量如何拿捏,尤其 是草藥等問題。他看著我說,反饋迴路:視病人的反應而調整。這與麻醉做法相似,也是現在講求的「個人化醫療」做法。
如同一般高科技人,李醫師也歡迎疑難雜症的考驗。二○二○年,他指導河南通許縣人民醫院,以「西醫檢驗、中醫治療」的方針治療新冠肺炎,更是檢證經方中醫效力的一 個明確臨床驗證。很高興他能勻出時間,以臨床經驗深入淺出地闡述經方中醫的觀念及做 法,為關心中醫的朋友們編寫了一本極佳的入門書籍。
=====
(http://andylee.pro/wp/?p=9029)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中醫入門書推薦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新書「中醫芳療診察室 」🍀
預購倒數2天!
3/20(五)0:01準時開始預購!
記得12點前就先準備好電腦唷😘
#3/26(四)出版📚
#趕快加入你的行事曆吧📅
博客來連結網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1514?loc=P_0005_001
今天要來介紹長庚大學中醫系副教授、嘉義長庚健康資訊暨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 楊曜旭,感謝他為我的新書寫推薦序。
這位是我同學,是同一家的家人,但是在中醫界很有名,因為論文有一百多篇(我的論文也有請他指導),超級賽亞人的強。
#年輕時大家都好嫩啊
☀️☀️☀️以下是推薦文內容☀️☀️☀️
窺見「中醫芳療門診」的精彩臨床思路,適合新手的第一本書
芳香療法的概念跟我們的日常生活一直都有緊密的結合,像是端午節的時候配戴香包,門口插上石菖蒲、艾草等習俗都算是芳香療法的一部分。這幾年每到夏天就出現「用中藥防蚊包驅蚊」的新聞,不少病患都會前來診所詢問。其實中藥防蚊包的內容物不外乎是丁香、艾草、白芷、紫蘇葉、薄荷、石菖蒲、藿香等氣味濃郁的藥材,目的都是透過這些氣味達到驅蚊的目的。近年來芳香療法越來越普遍,但是大部分的人對於芳香療法的認知仍停留在:「只是聞起來香香的油、用薰衣草精油解決情緒問題、喝精油來保健身體、精油只用在SPA按摩」等錯誤的觀念。網路上相關資訊雖多,但是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也有不少謬誤的理論跟概念參雜其中。對芳香療法有興趣的新手往往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合適的資訊,也缺乏優質的中醫芳療入門書籍。
中醫古籍之中,從未見芳香療法之相關名詞,但是芳香療法的概念卻早已隱含其中。不少的古籍中記載了部分芳香療法相關之理論與藥物,像是《山海經》中記載:「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這也是現存對芳香植物防病功效的最早文獻紀錄。直至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一書中才算是較有系統的整理相關理論與資料。吳氏治病雖以膏藥為主,但是仍會搭配敷、熨、塗、熏、浸、擦、搐、嚏、吹、吸、坐等多法並用,而這些外治法也常見於現代的芳香療法。
現代中醫師看病多從內服藥物、針灸與整復著手。芳療這個領域對中醫師來說十分的陌生,肯投入研究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本書作者李嘉菱醫師的中、西醫學養俱佳,於芳療領域鑽研多年,不但取得美國NAHA與英國IFA的芳療認證,並將芳療理論跟中醫理論結合應用,提出「中醫辨證論治用芳療」的理念。李醫師將精油依照其臨床特性分類,結合中醫理論的藥物功能分類、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來解說。此外,她在創立的馥芊中醫診所開設「中醫芳療門診」,運用中醫處方搭配芳療精油的方式幫助患者處理疾病。精油的配方還需從病患的身心狀態、體質、疾病狀態去調配,有時甚至要考慮到環境跟氣候的因素,不是一種疾病就對應一組配方。跟中醫開立處方一樣,有時候同病異治,有時候異病同治。本書中也有針對數個呼吸道系統疾病個案做詳細的紀錄與分析,提供其用藥跟芳療的臨床思路。
李嘉菱醫師的中醫芳療臨床經驗豐富,承襲與結合中醫及芳療的知識,運用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學養,其所開立的芳療配方別出心裁,臨床上更是效果顯著。《中醫芳療診察室》一書即將付印問世。不論是專業醫師或是一般民眾,如果想要更進一步認識芳香療法,這本書絕對是你不可缺少的一本書。相信李醫師日後會持續在中醫芳療領域耕耘,不斷精進其療法,提高療效、擴大應用範圍,未來造福更多的民眾,並有更多相關的著作跟臨床經驗與大家分享,將這芳香療法中可貴的知識與臨床經驗持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