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表現,繁星 > 申請 > 考試分發。
似乎,偏鄉更有機會也更會珍惜,學生自己選的才會讀,靠分數進去的對所念科系不見得有愛。
「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在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
「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根據政大資料,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請見附圖)。」
「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
上篇有關多元入學的文章超乎想像的熱烈,打破我FB按讚的歷史記錄。對只知道悶頭做研究的我真有點驚訝,看起來台灣社會真的對大學入學制度有很多看法。
我也謝謝各位的指教(快兩百則留言),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回覆,僅講幾點回應。
第一,許多臉友從個人經驗出發,說明多元入學在公平面的問題。這些個人經驗我都尊重,但從社學科學研究者角度,個人還是比較信賴整體數據。原因是檢討一個制度應從整體角度出發,而不是依賴個人經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所發展的個人經驗自然不同,整體數據相對比較客觀。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而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在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詳細的研究成果,各位可以參考這篇論文:
http://www3.nccu.edu.tw/~hmlien/publication/AEP442-3.pdf
不過目前的研究成果(除中山大學葉老師的以外),都僅能以學生家庭居住地來進行社經地位的推估,無法直接串連到學生的家庭所得或社經變數,直接討論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問題。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好好檢討,為什麼不能提出信服的證據,來降低廣大家長覺得「大家都在走後門」的擔憂。
第二,陳老師提到多元入學採用兩階段入學,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在第一階段入學,考試分發在第二階段入學,這兩階段入學會造成學生選擇上的差異。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應該不會影響入學公平性(學生家庭背景),而是影響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亦即多元入學所選擇學生是否合適? )。
有關效率性部分,外界也有許多誤解。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根據政大資料,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請見附圖)。有關多元入學效率性部分,再找時間跟大家報告。
最後,個人要強調的是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政大高教團隊在過去五年間花了很多時間,針對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不同系所應該看哪些學科成績,如何篩選和設定倍率,以及多元入學的存廢等議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是希望透過數據降低許多家長不必要的擔憂。這個才是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