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次臨時會|國門廣場如何承接基隆的過去與未來】
基隆 #國門廣場(火車站前圓環),是出基隆火車站第一眼就會看到的空間,緊鄰著鐵道運輸和連接世界的基隆港口。基隆建港以來,火車站前圓環(改建為國門廣場)的空間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與運輸的節點,匯聚來自台灣與世界的人們,也見證現代化的歷程、殖民歷史、威權高壓統治、白色恐怖,以及從漁業到碼頭勞動、船務工作到郵輪觀光的產業變遷。
國門廣場作為基隆與國家的門戶,在市府的改造規劃下,即將透過設計讓「廣場」更明亮、親海親港、更人本與更開放,市長希望國門廣場更具「公共性」,主責規劃設計的都發處處長也希望透過好的設計呈現「港、城、丘」的意涵,邀請更多市民和來到基隆的朋友來到這裡了解基隆和港的關係。
這些都是重要的事,然而,同時也是「#2021年城市博覽會」主要展區的國門廣場,除了肩負國家門面重任,更重要的是市長說的「呈現過去400年的基隆,指向未來40年的基隆」,這樣的設計除了交通改善,更重要的是要留給我們一個「不空白」能夠 #展現基隆深厚歷史與文化脈絡的 #公共空間,讓所有的基隆人可以享有這些共同記憶,而驕傲的展示我們和其他港城丘城市的不同,因為我們有集體的記憶與獨特的豐富資產。而也透過過去整理,知道我們是怎麼一路走過來,才能知道未來——產業、都市規劃、發展——要往哪裡去。
以下是我在3/15(一)基隆市議會針對正在進行設計與規劃的 #國門廣場 如何更準確納入基隆市豐富的歷史資產。
・
⚓ #文化資產調查與歷史再現融入國家門戶的設計中
日前在市府在拆除車站前圓環雕像時,文化局才接獲了資料,顯示雕像的基座可能有文化資產價值,局長也公開說明,會委由學者試掘、調查基座的年代及範圍,若經審議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話就會保留,並請工程單位設計融入國門廣場。也有民間單位提供1917年及1960年代的照片,顯示基座並非單純的雕像基座,而曾經是水池的設計。
基隆港西岸作為本市非常早開發的區域,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勞動生活地景,但在這樣歷史底蘊豐厚的場所進行大型公共工程的規劃、甚至準備動工時,才發現現地有具有代表基隆歷史及保存價值的文化資產,並且是在民間的抗議或提醒後,才進行調查或文資審議進而保存,這除了可能傷害文化資產,更可能影響工程的規劃內容及時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2014年2月,張通榮市府在推動《基隆火車站及西二、西三碼頭更新計畫》就準備拆除西二三碼頭倉庫,是在經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市民的抗議之後(當時市市長候選人的右昌市長也前往現場關心),才在同年6月召開文化資產審議會議,認定為歷史建築決定保存。
以前的市府和市政方向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和調查的態度消極,但現在的基隆市政府和文化局是大基隆歷史場景再造計畫的主導者,針對文化與歷史調查的品質照理說應該較過往專業,但為什麼類似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呢?如果文化局能在更早一點就進行調查試掘和文資審議、把這段歷史融入進國門廣場的規劃設計工作,是不是能讓整體設計融入文化資產融合而提升整個空間的設計品質?再往前檢討一點,如果文化局對於本市的文化資產有主動的、完整的、系統性的資料收集和實際調查,是不是就能更早知道文化資產的存在,而就有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更完整的討論?
・
⚓ #樹木的生態與歷史價值:#大型工程中的綠資源不該被忽視
在火車站前圓環中,目前還有生長得很不錯十多棵肯氏南洋杉,皆有一定程度的樹齡及樹高。檢視市府曾公開的國門廣場設計模擬圖及3D影片,可以看到在廣場中及周邊有綠帶及植栽的規劃,看起來和目前樹木所在的位置不同,在未來工程會涉及 #樹木移植 的工作,但沒有詳細說明及圖面資料可以參考,僅從都發處的書面報告文字,無法得知相關規劃細節。
國門廣場作為本市重大工程、要打造國家門面,工程中的樹木保護及永續規劃,應作為本市甚至全國各項公共工程的標竿及領頭羊,請市府說明,目前圓環中樹木因應未來工程的移植及保護規劃,我也要求都發處說明在國門廣場規劃設計中,綠帶及植栽是否會種回原來的肯氏南洋杉,或是有其他規劃?
・
⚓#國門廣場規劃設計:#如何對抗遺忘?#如何承接2021城市博覽會?
「唯有瞭解過去才有辦法走向未來。」也就是,國門廣場過去至今是重要的交通節點,匯聚了各式各樣的人,也帶來多元豐富的文化,見證過各種歷史。今天,我們要讓廣場更「公共」,在空間上如此,而在歷史上,更要讓基隆市民一起來定位並賦予國門廣場的意義,才能邀請不同族群來到基隆,一起理解基隆這段 #集體共享的記憶 。
基隆擁有讓我們每一個基隆人都非常驕傲的歷史文化資產,現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造計畫也正在已很可觀的預算在進行中,但是一座城市不會只擁有美好、輝煌的歷史記憶,市長在上一次定期會時說到,今年的城市博覽會將「#整理過去400年的基隆,#並呈現未來40年的基隆」,這個宣示非常重要,也非常感人,但對於如何整理、如何呈現過去和未來,如何以「國家的高度」來策畫,已經超過半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得到市長或市府具體的答案。
國門廣場未來作為基隆的門面、國家的門面,除了「營造海洋都市生活風貌」、「打開親水空間」、「以人為本」、「串接設施和景點」外,國門廣場所在的地方,是基隆港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有殖民統治的過往,經歷過港區的現代化,更是碼頭工作的勞動地景,同時也是308事件的創傷歷史場景,最後,也是 #2021城市博覽會「 #呈現基隆過去400年」的重要展區。這個走過從無到有的建港時期、殖民統治到威權統治時代,並留下很多歷史線索的空間,除了「開放」、「明亮」、「親水」甚至是人工創造出來的「打卡景點」外,我們賦予這個象徵著基隆市精神,或是乘載400年歷史走向未來的國門廣場什麼樣的意義呢?
我在議會上引用幾段林市長不久前3月8日在海洋廣場228追思會上的談話,林市長說到「基隆是228事件非常重要的歷史場所」,「因為過去許多人的堅持和努力,228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是禁忌,而是一件可以誠實、誠懇面對的事情」,「對於過去獨裁、專制和威權,我們這一代人有義務,也有責任,讓我們的子孫了解歷史的真相和脈絡,更重要的是,記取教訓,永遠不要讓它再發生。」對於林市長的談話,我非常非常認同,也非常敬佩,但對於我們有哪些具體作為,讓我們自己以及下一代可以了解歷史的真相和脈絡並記取教訓?清除威權遺緒象徵只是第一步,那接下來我們還能讓市民多理解基隆的各種過往嗎?
國門廣場可以是市民休閒、遊戲的親水地方,但同時,也可以是能夠透過空間規劃和內容設計來再現歷史,達成市長「了解真相及歷史脈絡並記取教訓」、「整理過去400年並呈現未來」期待的場域。這樣的可能性,奠基於紮實、深刻的歷史調查與整理,還有將此作為重要目標的空間規劃,以及非常非常多的理解和對話工作。
我期待市府能完整說明國門廣場的設計規劃如何呈現四百年的歷史、如何承接城市博覽會的活動意涵——協助整理過去而成為基隆市民的集體記憶並指向未來40年的發展方向。
更重要的是,2021年的城市博覽會與主要展區的國門廣場 #不只是林右昌市長的畢業展,而是一個整合基隆資產而透過設計轉化的、具有高度的城市規劃,能留給基隆一個完整的方向、真正屬於市民的資產。
並呈現未來40年的基隆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城市博覽會|成果展後,能為基隆留下甚麼?】
#哈囉各位市民
#你知道2021年基隆要花3500萬舉辦城市博覽會嗎?
#你希望這個活動為基隆帶來或留下什麼?
基隆市政府即將在2021年舉辦城市博覽會,主要展區在基隆港區與漁港,從國門廣場、希望之丘豎梯、西2碼頭以及正濱漁港、正濱舊漁會大樓周遭到長潭里、望海巷等,並有副展區如沙灣周遭日式古蹟等),同時呈現幾年地方創生的成果──太平山城、正濱漁港、義二路哨船頭和孝三路商圈。
相關活動費用屬於「委辦費」,是給外包公司做策展、活動辦理和行銷的費用,編列在城市與觀光行銷處的觀光行銷科中,總預算3900萬。由於是特殊活動,在今年預算會期由審查會(一讀)送大會(二讀)、於11月30日請市長說明與討論。針對活動形式,觀銷處長和市長都在議會談過很多次,主要是展現基隆這6年來的建設,並搭配地方創生、歷史聚落規劃出更完整的觀光與交通路線。
我個人是支持城市設計博覽會展現基隆的建設,但更要為市民把關與討論的事情是,「行銷目標對象」是針對誰?以2017年產博會為參考,參與者中78%是基隆人,城市博覽會會不會最後只有基隆人才知道?再來是「形式」,近4000萬費用都是花在辦理活動與策展上,但這一筆佔了基隆市總預算千分之一的經費,是基隆市政府好不容易節省下來的錢,除了一次性的絢麗展出(或達成行銷目標)外,是不是還能發揮更大的效益,還可以為基隆留下什麼?
而最重要的,就是「內容」了,城市博覽會除了硬體建設外,更是要回答這個城市面臨的議題或擘畫城市的未來,也就是說,市長說到的「整理過去400年的基隆,並呈現未來40年的基隆市」,那就必須要梳理過去的基隆市和港的發展、整個城市的規劃,並且明確地指出未來基隆發展的方向。
雖然市長說市政府已經有規劃與整理一個方向,但也許是在議會沒時間,並沒有著墨太多。最後不同議員有不同想法,主席裁定刪減400萬(不知道為什麼是刪400萬就是了...),成為基隆市2021年總預算中唯一被刪減的項目,並在議員要求下附帶決議,在明年臨時會前市府須向議會報告完整的規劃。
我們當然會繼續關心與追蹤。然而,身為基隆市民,你希望3500萬是什麼樣的活動,而又希望它為基隆 #帶來 或 #留下什麼呢?
並呈現未來40年的基隆 在 魅力基隆- 「化雨春風沐九月」教師節表揚大會林右昌感謝大家 ... 的必吃
另本年度有二位服務屆滿40年資深優良老師,蔡宗賢老師,一直在建德國中服務,克盡其職。明德國中周慧芳老師積極進修,先後取得數學、輔導及健康教育專長等 ... ... <看更多>
並呈現未來40年的基隆 在 Fw: [知識] 基隆去年的雨溫圖呈現地中海型氣候的特徵 的必吃
※ [本文轉錄自 Geography 看板 #1ZoJiDJ5 ]
作者: GrafRaphael (德國冰酒) 看板: Geography
標題: [知識] 基隆去年的雨溫圖呈現地中海型氣候的特徵
時間: Thu Jan 19 20:43:55 2023
首先,這並不代表基隆變成了地中海型氣候,因為氣候要以30年記錄的平均值作為依據而
判定
我們來看柯本氣候分類法中,地中海型(Cs)氣候的條件:
1. 最熱月均溫大於攝氏10度,最冷月均溫在攝氏-3到18度之間
2. 夏半年最乾月降水量小於40毫米,且小於冬季降水最多月份的三分之一
3. 最熱月均溫在攝氏22度以上為夏季炎熱型地中海氣候(Csa)。最熱月均溫在10到22度
,且一年超過4個月的月均溫在10度以上為夏季溫暖/涼爽型地中海氣候(Csb)。最熱月
均溫在10到22度,且一年只有1到3個月的月均溫在10度以上為夏季寒冷型地中海氣候(Cs
c)
接著是基隆2022年的氣溫(攝氏)/降水量(毫米),資料來源為中央氣象局
16.6 / 461.0
16.1 / 829.5
20.0 / 300.5
21.5 / 117.5
22.6 / 728.5
27.4 / 181.0
29.8 / 31.0
30.1 / 54.0
27.1 / 412.5
24.1 / 1004.5
22.6 / 571.5
16.6 / 877.0
從去年的雨溫圖來看,基隆呈現Csa型氣候的特徵。雖然降水最高峰落在秋季的10月,但
冬季降水最多的12月的降水量依然是夏半年降水量最少的7月的3倍以上,且7月的降水也
少於40毫米
副熱帶季風氣候在7月時通常有個相對的降水低谷,從台灣中北部到中國華中的氣候圖都
有這個現象,因為7月剛好落在梅雨季節後且通常被副熱帶高壓籠罩,因此午後雷陣雨也
不像8月活潑。而基隆位於夏季季風背風側且去年又沒有颱風登陸台灣,因此造成基隆7月
與8月的降水比往常稀少(正常來說都有100毫米以上),最後造成去年的雨溫圖呈現地中
海型氣候的特徵
Q. 基隆未來會變成地中海型氣候嗎?
A. 地中海型氣候的成因仍然是夏季副熱帶高壓+冬季西風,同一座都市在不同種氣候分類
法可能會被歸類為不同的氣候類型,例如氣候與地理條件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溫哥華,
因為7月降水小於40毫米,在柯本氣候分類法反而被分類成地中海型氣候(Csb)(氣候條
件完全不同的舊金山也是Csb),而在Trewartha氣候分類法溫哥華則是被分類在Do(溫帶
海洋性)
至於基隆,如果未來30年長期穩定記錄到夏半年降水最少月份的降水量不到冬季降水最多
月份的1/3,30年平均值也達標,那在柯本氣候分類法中,基隆就屬於地中海型氣候了。
但個人認為這種狀況很難達成,發生的機率不高
此外柯本氣候分類法中,有一個氣候是As(夏乾型熱帶氣候),植被與熱帶莽原氣候(Aw
)類似。As是因為地形或季風風向影響造成,分布於斯里蘭卡東北部(亭可馬里、賈夫納
)
在基隆的氣候平均值當中,7月仍是降水最少的月份,即便基隆未來的氣候變成Csa型的特
徵,成因仍然是季風與地形,而基隆與斯里蘭卡的差異在於,基隆的緯度較高,冬季有來
自歐亞大陸的冷氣團去降溫,且基隆因為降水形式多樣化,因此雨季非常長,除了7月8月
外降水都很豐厚(斯里蘭卡東北部春季降雨很少,一年的雨季只有3到4個月)
而地中海型氣候(Cs)即使雨季比夏乾型熱帶氣候(As)長(Cs大概5到10個月),也不
如基隆那麼重濕。另一方面,地中海型氣候即使是在迎風坡的山區,也不會像基隆一樣一
個月就下了500毫米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244.12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eography/M.1674132237.A.4C5.html
※ 編輯: GrafRaphael (223.141.244.122 臺灣), 01/19/2023 21:23:53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GrafRaphael (125.230.203.4 臺灣), 01/20/2023 00:16: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