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中如果自己被孤立了你可以怎麼做
#你的孩子被孤立了父母可以如何回應
#精選粉絲好文
來自於 Chun-Yu Tracy Tsai 的好文,讓我獲益良多,也分享給你們💗
\
幼稚園到小三左右,我也經過想要成為小團體一份子的過程.:為了一個愛當老大和控制的小女生,我會用零用錢和自己的各個行動去極力討好。他哭我也要哭、他笑我就要笑.。
當時我的爸媽覺得不健康,就會不停提醒:「 #你不是任何人的小丑,你有自己的優點,你要做你自己」
我的媽媽會引導分析 一個人的本質和動機,教我去觀察光環後面那一個人的那一個靈魂,到底是什麼樣子。尤其是“非理性”的行為,我們會去探討心理動機.
我覺得第一個重要的基礎是: #培養興趣參加活動和比賽去持續地建立自我的信心和價值 (運動藝術宗教,有興趣都好)。在學習當中,摸索領悟自己的優點、缺點.,需要什麼方法去變更好。 同時去欣賞別人,去瞭解怎麼去學習別人的優點.。看到自己的進步,會快樂,也會繼續驅使自己去跟會讓自己進步的大朋友或小朋友相處。
再來就是,#去慢慢了解不管是大人或者小孩都有心理強大和軟弱的地方。軟弱的時候,人會做什麼樣的事情去掩飾?慢慢了解當人沒有安全感的時候會有的表現。在建立同理的過程,就“不容易因為表面跟著去造神跟風”。
#了解自己的界線,喜歡什麼樣的交友方式,,喜歡什麼樣的討論內容。
每次見完面,想一想,我是更快樂了?還是我焦慮了?自我懷疑了?
經過這樣的思考練習, 慢慢去接近讓自己更正面的朋友, 跟不太ok的朋友畫一個界線。
爸爸媽媽的支持很重要。如果被排擠,回家最需要爸媽加強信心。重複的加強,孩子會開始自己也有能力自我喊話。
如果碰到排擠/霸凌者肢體上或語言上蓄意的傷害,我的做法就不會佛系。
爸媽和小孩就要溝通好一個因應的計畫 (如果真的出了衝突,要注意什麼?要怎麼做保護自己)。如果老師有了解和能配合更好,就是一個末期,有想過討論過,小朋友就 #不會表現膽怯( #那是狩獵動物_霸凌者最想看到的姿態). 沙盤推演過 碰到了會更冷靜。
我高中的時候,因為糾舉同學作弊,被兩個女生騷擾一陣子.。從剛開始,我就不要讓他們認為我不會認真對抗。
有天他們又來嗆我,我覺得下一次可能會打起來,就先去訓導處主任那邊,跟他講好來龍去脈,然後最後告訴他:「你下次要是看到我跟這兩個女生幹架...你就知道是什麼回事,不用等我們解釋給你聽!(這個主任聽完很驚訝,但是他說好他知道了). 」
之後我發現我更不怕了. 很奇怪,後來她們也就不太為難我...
有些小朋友很精明,很會看人欺負.。
如果能給這些小朋友一些" #我不好惹“ 的訊號,一般他們就不會冒險。
關於孩子被排擠的事情,我會跟大一點的孩子說,#排擠_謠言和小團體_都是一個權力的遊戲。
#那樣依附在一起而去排擠別人的_其實自己更怕孤單。
他們從來都沒有想要去「喜歡」別人,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貼過去讓他們「喜歡」,去證明自己值得被include。
我們要的只是他們不來侵犯自己。
如果有侵犯的動作,一定視情況反制。
如果只是變得孤單了,就選一兩個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如果有喜歡的大人導師,也可以多問問題和聊聊。
如果可以跳脫排擠者的遊戲規則,用大人引導的角度去面對,然後把精力放在讓自己更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黃靜萱木雕創作展 專訪: 黃靜萱 她,安靜,卻有一顆赤子之心。 創作者黃靜萱,作品人物就好像是她的分身,透過一刀一刀刻鑿木頭開啟了與作品的對話,每件作品中的人物豐富的表情傳遞著喜、怒、哀、樂。 青山滌心靈 童年,爸爸總會騎車帶著她到山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當時年紀還小...
不會表現膽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黃靜萱木雕創作展
專訪: 黃靜萱
她,安靜,卻有一顆赤子之心。
創作者黃靜萱,作品人物就好像是她的分身,透過一刀一刀刻鑿木頭開啟了與作品的對話,每件作品中的人物豐富的表情傳遞著喜、怒、哀、樂。
青山滌心靈
童年,爸爸總會騎車帶著她到山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當時年紀還小,總覺得戶外一點都不有趣,處處綠意盎然卻讓雙眼不知在哪停留。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山對現在的她而言,不論是山腳或山腰,乃至山頂,心境因海拔高度的提升而放鬆自在,寬曠無盡的遠望,使她心緒暫時獲得解放。
物盡其用的獨特創作
多數創作者會選擇平面創作,她卻選擇了立體創作。她偶爾會在紙上畫草稿,但她更愛木頭給予的觸感。在木雕創作路上,黃靜萱會嘗試不同方式創作,木頭是基底,她嘗試使用木屑、樹皮這些被丟棄的等素材來呈現。此次展出的作品,有部分選擇以樹皮來創作,許多創作者幾乎都是把樹皮捨棄不用。黃靜萱在運用樹皮製作作品前,必定把它們仔細處理乾淨,因為樹皮裡多少會有蟲住在裡面,為了不讓作品受蟲的影響,清理樹皮這道手續是不可少的。因為比起沒有樹皮的木頭來說,樹皮表面的紋路肌理,能讓人貼近大自然的原貌,因此她決定讓「它」成為作品的一個特色之一。
創作之心不滅
六年學習木雕創作的日子,吉田敦老師對黃靜萱來說無非是最重要的貴人,
對於創作,老師總是給予相當大的空間讓學生去發展,一點都不干擾他們對創作的思想與表現方式,希望學生能去找尋自己的風格,教學上僅會在造型、技術給與相當多的建議及實際的示範,有時圖文並茂簡單易懂,實際示範完全盡心不含糊敷衍,久之也因此影響到黃靜萱對自己的創作,抱持同儕間互相合作,創作態度更負責與堅持的精神,即使再忙,環境空間再貧乏都要不怠慢鬆懈的堅持創作。
畢業後黃靜萱來到三義的工作室持續創作,除了本身的工作室創作之外,她也參加三義木雕薪傳營,不斷的增進自我,讓她的作品更趨成熟,也讓她克服許多技術上的疑問。
大自然是她的心靈導師
黃靜萱的作品裡,有許多大自然的元素,「山」往高處移動雖可以讓眼界、思想放的更遠,但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寒冷與無奈,回到平地雖視覺變得較狹隘難受,但卻又溫暖;在我所創作的山中,是象徵著如父親般堅實又能小小逃避,讓心能重新出發的存在。 「雲」如同在看漫畫時,腳色在腦中思考的話語會出現在雲框中,也如同在我的創作上,那些未脫口的思緒,禁錮在雲中,也環繞山拖制創作中人物的行動。 「樹皮」即是樹木的最外層,也同於比擬我心中的邊疆角落,將不被自身所接納的事物都推至於此。
木雕是一種減法雕塑,在有計劃地使用各類刀具削減下,心中所預想的成品模樣也漸漸清晰可見。這過程,當刀子一刀一刀落下,就像是把她自身的負面情緒帶離, 一件作品的完整,必然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漫長的創作也是她療癒自身的另一種方式,像是一場經過衝突、不適,最後達到和解的儀式。
巧手創造多樣人物
〈頓時居所〉系列中有一不斷出現的虛構角色,被她統稱為王子。王子是擬人化的生物,從正面看時,具有半飛鼠半禽類的特徵,從背面看,則具有恐龍般的背脊與尾巴;紮著長長的辮子,面容無畏中又隱含一絲的膽怯。〈頓時居所〉作品中敘述著,長期對自身感到厭惡排斥的我,樹皮中的小王子也如同是自身的化身,總感到有無形的壓力一直伴隨著他,令他感到疲憊,所以他只能不斷的移動,企圖找到一個不會令他感到不適的境地能夠久居,時至至今他要來然還在尋找著。〈雲裡霧裡哪裡〉系列思緒的釋放與整理的過程,跟隨著我心境改變,造型上也一直有有些微的變化。
藝術創作無形中引領了黃靜萱改變、相信、了解,開始創作後,她與人的連結變得更頻繁緊密,自我創作過程中,不斷的與自身對話,與現實暫時抽離,讓她意識到許多過去沒思考到的地方,這些衝擊或許帶給她多少的失落或悲傷,但是她知道,換個地方繼續探險,離開熟悉的環境,學習接觸新的經驗,才能有新的故事能與人分享,並填補這些失落。
黃靜萱簡歷:
2016畢業於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造形藝術組
2012畢業於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9/02-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m1IjOtZBq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