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育幼院孩子說故事然後寫出來
#創作原型是我以前學校走廊上的鋼琴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覺得自己很厲害
誕生於大師之手的三樣樂器----鋼琴、小號和小提琴,在同一天住進了維也納的一間樂器行。
樂器行每天人來人往,前來詢問樂器來歷的顧客非常多。樂器們天天聽著這些介紹,開始明白自己的身價原來這麼不平凡。
這一天,一位高貴的婦人身邊跟著一位穿西裝的少年一起走進來。原來,這位少年入選參加明年的世界青少年音樂大賽,媽媽想要選一把最好的小提琴給他。
經過老闆的介紹與試音,少年決定買下這把擁有名家血統的小提琴。小號恭喜小提琴擁有了主人,鋼琴卻一臉愁苦。
「朋友,你為什麼不開心呢?」小提琴問鋼琴。
「想到我們就要分開了,心裡很難過。」鋼琴悶悶的回答。
「大家都會有不同的主人,我們可以相約五十年後,看看誰是最受歡迎的樂器之王啊!」小號這樣提議,大家也都同意五十年後再相聚。
過了幾天,一位穿著大禮服的女士走進來,她需要一把小號作為禮物。原來,在軍中負責吹號角的王子,在他的結婚大典中,要表演一段節目獻給他的新娘。婦人是王子的姑媽,她想要送給王子一個鑲滿寶石的小號,讓當天的表演受到眾人的矚目。
小號多麼希望自己能夠被看中。就在此時,老闆將小號從櫥窗取下來。
「這是出自奧地利最棒的工匠之手,他的音色渾厚甜美,圓潤自然,中高低音各有不同的層次變化。吹奏時瞬間的爆發力夠,弱音時的聲音又像針掉下來那樣清晰。」老闆卯足了勁介紹這把小號,貴婦開心的把小號帶走。
小號離開前,鋼琴依依不捨的要他不要忘了五十年後再相聚的約定。
某一天,一位父親帶著小女孩走進來。小女孩想要一架鋼琴,她很大方的告訴老闆:「我要學鋼琴,我要彈很多很多好聽的曲子,讓音符在我家飄來飄去!」鋼琴覺得小女孩說話的樣子,自信中帶著快樂,它默默祈禱自己能跟著她回家,多麼希望小女孩成為它的主人。
小女孩像是發現甚麼一般,突然叫了一聲,跑到鋼琴面前。「我要這架鋼琴,瞧,它的黑是這樣的明亮,像鏡子一樣把我照得好清楚啊!」鋼琴聽到小女孩這麼說,差點也跟著叫出來。
鋼琴來到小主人的家,被擺放在客廳中央,客廳裡除了鋼琴以外,並沒有其他的家具。小女孩好愛這架鋼琴,每天總是坐在鋼琴前彈奏好幾個小時。臥病在床的媽媽,天天聽著小女孩快樂的彈琴,病情漸漸好轉。
小女孩長大成為學校的音樂老師,這架黑得發亮的鋼琴與女孩相伴,直到她退休。她心想:我要讓這架鋼琴代替我繼續陪伴學校的孩子,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禮物了。於是,她決定把這架陪伴她五十年的鋼琴送給學校。
這架老鋼琴外型不再黑亮,但終究是出自名家之手,有著不同凡響的生命力,敲出來的聲音依舊清脆。校長決定把它擺在走廊,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摸摸它。
鋼琴好高興,因為每到下課,總有孩子過來它的身邊一起玩鋼琴。偶爾它也會想起過去的老朋友,心想著大家現在過得如何。
小號在那次的婚禮之後,被收進了倉庫。現在,它只能每一日陷入當年那一場王子與公主的豪華婚禮回憶中。
小提琴的主人在那次的音樂大賽贏得了冠軍,三十年後成了國際知名的音樂家,因此這把提琴被名人堂收進博物館。小提琴從此每天在櫥窗裡被人參觀拍照。他覺得日子很無趣,巴望著有新主人帶它到處演奏。
這一天,校長帶著客人導覽校園,鋼琴聽到世界知名男高音要來學校做公益演唱,它實在是太高興了,因為演出的廣場就在它的正前方,它可以好好的一起聆聽一場國際級的音樂會。
終於盼到了演出的日子,校園裡來了好多工作人員,架舞台、燈光,從貨車上把樂器箱小心翼翼的搬下來。鋼琴很激動,它總是會想起當年在樂器行的老朋友們,並且想起它們五十年後再相聚的盟約。
彩排時間,演奏家各自拿出樂器試音。這時響起了小號聲,一聽就知道不平凡,「這是我的朋友啊,沒錯,我不會忘記這個圓潤渾厚、具爆發力又輕巧的高音,只有我出生的樂器行才能做出這樣的聲音。」
「我要怎麼讓小號知道我在這裡呢?」鋼琴左顧右盼,希望有人來彈鋼琴。遠處走來一對父女,小女孩掙開爸爸的手,搖頭晃腦地往前跑,「希望是她、希望是她」,它多麼希望小女孩可以看上這架走廊上的老鋼琴。
「當我們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小女孩開心的坐在鋼琴前唱歌,有模有樣從高音到低音,二手交替敲打著鍵盤。「爸爸你看,我會彈鋼琴了!」雖然鋼琴旋律完全不對,小女孩大聲唱歌的模樣,把那些正在試音的演奏家都逗樂了。
「這是我的朋友啊,沒錯,我不會忘記這個高音區沒有機械雜聲、低音區富有層次的鋼琴聲,只有我出生的樂器行才能做出這樣的聲音啊!」小號演奏家、小提琴演奏家,帶著手上的樂器走向走廊上這架鋼琴,「呵呵,真是意外,這架鋼琴看起來老舊,聲音卻是如此具有穿透力,不愧是名琴啊!」
「我們可以來個合奏嗎?我彈鋼琴。」原來,音樂系畢業的爸爸,帶著家人來聽男高音的演唱會,「可以讓我的女兒唱歌嗎?」「沒問題,她將來一定會是個演唱家。」所有的人放下手邊的樂器、工作,聆聽這一場走廊上的音樂會。
鋼琴、小號、小提琴,三個一起誕生的好朋友,沒有想到有再見的一天。他們想起了當年的約定,50年後誰是最受歡迎的樂器之王?
「你們可以跟著演奏家演出,接受大家的掌聲,而我又破又舊,每天在走廊上看著孩子們放學又上學,我沒有什麼願望,只希望能讓每一個孩子有機會接觸樂器、愛上音樂,這就是我最開心的事。」
小號跟小提琴,各自述說這些年的遭遇以及失落,「若不是男高音大師的世界巡迴公益演出,我們不會有機會出來,更沒有機會見到彼此。看到你每天都有孩子在身邊圍繞,你才是最受歡迎的樂器之王!」
演唱會結束之後,鋼琴、小號、小提琴再一次的分別,這一次,他們約定,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發揮自己的價值,留給世界更多的美好!
#期許明年的今天把這個故事畫出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光良官方專屬頻道 Michael Wong's Official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兩個人的「不懂」 究竟是為了,摸索與理解彼此 藉此拉近距離 還是,反而是拉開我們之間的 漸行漸遠? 一段愛情,從不懂走向瞭解 始料未及,來到無法跨越的關卡 經歷過,總算明白了: 「因誤會而在一起,卻因瞭解而分開」 這句話,是多麼張狂的當頭棒喝⋯ 現代人的愛情史 用社群媒體書寫旅途和紀念 直到窮途...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光良官方專屬頻道 Michael Wong's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Cover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 洪佩瑜吉他伴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enry 新文網上版推出了!
連結:https://www.hk01.com/%E5%91%A8%E5%A0%B1/444246/%E9%9F%B3%E6%A8%82-%E5%85%89%E5%BE%A9%E7%B2%BE%E7%B7%BB%E6%96%87%E5%8C%96
//光復精緻 一 向張繼高先生致敬
鍾一匡
鍾氏兄弟在2014年《極》專輯內有一首滄海遺珠,名叫《光復精緻》,因為不是主打歌,不是很多人留意,卻是我心目中一首滿意的作品。歌曲用Philadelphia Sound為曲風,出奇地波希米亞,又不失騷靈風味。有時歌曲都要有它們的運氣,但運氣不佳的歌曲,也象徵一些特殊的意義,就是識貨之人更會欣賞它們,就像提倡「精緻文化」之父張繼高一樣。
筆者認為張繼高是近四、五十年華人社會中對音樂、文化、傳播工業的最偉大評論家,沒有之一。雖不太多人認識他,但認識他的人,都會對他的文章珍而重之,並會經常翻看,溫故知新。筆者便是他的粉絲。
來自台灣的張繼高,筆名「吳心柳」,意指「無心插柳」,足見張先生的謙卑和豁達。張先生以新聞為專業,鑽研及涉獵不同的音樂範疇,創立《音樂與音響》雜誌,畢生崇尚及推廣「精緻文化」,從來不會就粗疏和劣質文化作出妥協,深受他影響的人包括香港樂評人陳浩才和周凡夫等。張先生並不多產,但九歌文庫為他出版的三本文選集《樂府春秋》、《從精緻到完美》和《必須贏的人》貴精不貴多,成為筆者多年來的精神食糧。
什麼是「精緻文化」?就是那種不能光靠金錢堆砌出來,而是要用人民教育、文化修養和品味互相襯托出來的內在氣質。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夢想的執着,是達至「精緻」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這個由粗糙、通俗文化主導的社會,當「即食」和「崇劣」成為主流的年代,提倡「精緻文化」當然會吃力不討好,並可能惹人非議。甚有前瞻性的張繼高在七、八十年代已經開始談品味、精緻文化、尊敬與尊重、良知、以優雅及從容的筆跡多角度地剖析現代人進退之道,從而展現作者的智慧和識見。張先生寫的樂評更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小品,特別在《樂府春秋》中輯錄的散文,談蕭邦情史、貝多芬月光曲之迷、馬友友旋風、在東京聽卡拉揚,均顯示張先生在古典音樂範疇中絕對是權威。
在《人能宏樂》一文中,更強調一個城市內必須有音樂活動及氣氛才能反映欣賞及了解音樂的社會價值,聽音樂的場館亦變得相當重要。因此,一個城市沒有一些像樣的音樂廳是不能培養市民對音樂的興趣。張強調,音樂廳不光是一座建築物,硬件雖重要,但軟件如音樂廳內的音響、隔音設備和座位編排才是精髓,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變得華而不實,會有反效果。
張先生的名言「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對現時充斥香港唱片市場的「發燒碟」及「Hi Fi碟」確是當頭棒喝。在這十幾二十年來,有太多標榜「靚聲」、「口水聲」或「牛筋聲」的發燒碟,當聽眾把每一件樂器分開來聽的時候,基於錄音效果,有些樂器可能比較突出或清晰,但當所有樂器放在一起的時候,音樂感欠奉,整件事情流於堆砌,遺失了音樂本身的魅力。
相反,鳥瞰國際音樂市場,一張真正「靚聲」的唱片如Diana Krall、Sting、Sade的專輯一定不會是「衰聲」的,它們在製作上的每一個環節如錄音、混音、母帶整理、甚至封面設計上都恰如其分,所以就算沒有標榜自己「靚聲」,聽眾也會認定是信心保證。
張先生認為,要邁向高生活質素的社會,提倡音樂是必然的手法,這是音樂的「社會觀」:音樂可以提高人的思考、欣賞和秩序的能力。張道:「一個缺乏藝術氣息的人,縱然擁有一套百萬音響,也只能珍惜他的客廳,裝飾不了他的心靈。」我非常同意,因為只有真正懂得欣賞音樂的人才能深刻地使用音響來達至音樂的極致,所以在音樂的教育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幼兒的音樂教育。大家明白為何筆者經常提及美國兒童節目主持人Fred Rogers與他的御用鋼琴大師Johnny Costa四十多年來透過精緻的爵士樂與孩童分享音樂的奧妙。最近有一齣電影叫《在晴朗的一天出發(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urhood)》,便是由影帝Tom Hanks飾演Fred Rogers,筆者極力推薦大家去看。
雖然張先生精通古今古典音樂,但他認為爵士樂和流行樂也能登大雅之堂,最終達至精緻的水平。首先,他覺得流行音樂可以不低俗。這點我不甚同意,因為我認為低俗的流行音樂也可以是社會的縮影,例如大AL、尹光及夏金城的市井歌的歌詞諷刺時弊,反映低下階層的辛勞及苦況,絕對是另類的「精緻」。張先生認為要改善流行音樂,必須發掘高水準的作曲人和有深度的填詞人,因為「好的曲可以試音樂流行,好的詞可以使之流傳。」有了以上兩種人之後,就要有高智慧及具有不迎合市場膽識的人,去開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需要,建立新的供求關係。我想,鍾氏兄弟正是秉持著這種另類眼光的人,默默地在音樂界的狹縫中竭力提升流行曲的質素。
倪匡在小說《追龍》中寫道,要一個城市滅亡,把其優點毀壞便可。同樣,要摧毁一個城市的優點,毁滅其精緻文化便可。因此,要拯救香港,我們更加要致力推動精緻文化,推翻「崇劣文化」,學懂分辨好壞,提升個人品味。
早前,筆者在面書寫道:「一篇寫得好的中文文章,最重要的兩個元素是邏輯滴水不漏及中文寫得好。中文寫得好的意思包括遣詞用字和描述的精準,及修辭是否流麗等。我的首選當然是兩者兼備的文章,如果文章邏輯妥當,但中文寫得不好,是情有可原的。如果邏輯欠奉,中文雖然流麗但言之無物,仍是沒有可取的地方。一篇邏輯欠奉加上中文拙劣的文章難怪會受到批評。當然,也會有人批評那些兩者俱佳的文章,但我相信邏輯是否妥當及中文是否流暢是有一定客觀性的。換句話說,社會上雖然有見識貧乏的人,但我相信真心想理性討論問題的人大有人在。其實除了中文外,其他各國語文的文章都應是如此,為何我要單獨挑出中文文章呢?因為我只認識中文同英文,法文屬幼稚園程度。相對來說,英文文法比較易掌握,沒有中文那般難寫,所以寫中文比英文的難度為高。因此,中文文章寫得好的人,在世上比恐龍更難尋找。」原來,筆者在不知不覺中又在讚賞張先生。
張先生用秀麗及典雅的文字來襯托具哲理和豁達的觀點,是華人樂評界第一人,未知是否後無來者,但肯定是前無古人。
最後,筆者分享一段張先生的文字與大家共勉:「精緻是一種修養、心態和一種認知,聽音樂和用心來使用音樂器材,的確會給我們許多這方面的啟示。」但願我們能用心、用情、用愛來欣賞們周圍發生的事物,讓我們的世界好一點點。//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enry今日刊登的文章,原文如下:
//光復精緻 一 向張繼高先生致敬
鍾一匡
鍾氏兄弟在2014年《極》專輯內有一首滄海遺珠,名叫《光復精緻》,因為不是主打歌,不是很多人留意,卻是我心目中一首滿意的作品。歌曲用Philadelphia Sound為曲風,出奇地波希米亞,又不失騷靈風味。有時歌曲都要有它們的運氣,但運氣不佳的歌曲,也象徵一些特殊的意義,就是識貨之人更會欣賞它們,就像提倡「精緻文化」之父張繼高一樣。
筆者認為張繼高是近四、五十年華人社會中對音樂、文化、傳播工業的最偉大評論家,沒有之一。雖不太多人認識他,但認識他的人,都會對他的文章珍而重之,並會經常翻看,溫故知新。筆者便是他的粉絲。
來自台灣的張繼高,筆名「吳心柳」,意指「無心插柳」,足見張先生的謙卑和豁達。張先生以新聞為專業,鑽研及涉獵不同的音樂範疇,創立《音樂與音響》雜誌,畢生崇尚及推廣「精緻文化」,從來不會就粗疏和劣質文化作出妥協,深受他影響的人包括香港樂評人陳浩才和周凡夫等。張先生並不多產,但九歌文庫為他出版的三本文選集《樂府春秋》、《從精緻到完美》和《必須贏的人》貴精不貴多,成為筆者多年來的精神食糧。
什麼是「精緻文化」?就是那種不能光靠金錢堆砌出來,而是要用人民教育、文化修養和品味互相襯托出來的內在氣質。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夢想的執着,是達至「精緻」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這個由粗糙、通俗文化主導的社會,當「即食」和「崇劣」成為主流的年代,提倡「精緻文化」當然會吃力不討好,並可能惹人非議。甚有前瞻性的張繼高在七、八十年代已經開始談品味、精緻文化、尊敬與尊重、良知、以優雅及從容的筆跡多角度地剖析現代人進退之道,從而展現作者的智慧和識見。張先生寫的樂評更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小品,特別在《樂府春秋》中輯錄的散文,談蕭邦情史、貝多芬月光曲之迷、馬友友旋風、在東京聽卡拉揚,均顯示張先生在古典音樂範疇中絕對是權威。
在《人能宏樂》一文中,更強調一個城市內必須有音樂活動及氣氛才能反映欣賞及了解音樂的社會價值,聽音樂的場館亦變得相當重要。因此,一個城市沒有一些像樣的音樂廳是不能培養市民對音樂的興趣。張強調,音樂廳不光是一座建築物,硬件雖重要,但軟件如音樂廳內的音響、隔音設備和座位編排才是精髓,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變得華而不實,會有反效果。
張先生的名言「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對現時充斥香港唱片市場的「發燒碟」及「Hi Fi碟」確是當頭棒喝。在這十幾二十年來,有太多標榜「靚聲」、「口水聲」或「牛筋聲」的發燒碟,當聽眾把每一件樂器分開來聽的時候,基於錄音效果,有些樂器可能比較突出或清晰,但當所有樂器放在一起的時候,音樂感欠奉,整件事情流於堆砌,遺失了音樂本身的魅力。
相反,鳥瞰國際音樂市場,一張真正「靚聲」的唱片如Diana Krall、Sting、Sade的專輯一定不會是「衰聲」的,它們在製作上的每一個環節如錄音、混音、母帶整理、甚至封面設計上都恰如其分,所以就算沒有標榜自己「靚聲」,聽眾也會認定是信心保證。
張先生認為,要邁向高生活質素的社會,提倡音樂是必然的手法,這是音樂的「社會觀」:音樂可以提高人的思考、欣賞和秩序的能力。張道:「一個缺乏藝術氣息的人,縱然擁有一套百萬音響,也只能珍惜他的客廳,裝飾不了他的心靈。」我非常同意,因為只有真正懂得欣賞音樂的人才能深刻地使用音響來達至音樂的極致,所以在音樂的教育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幼兒的音樂教育。大家明白為何筆者經常提及美國兒童節目主持人Fred Rogers與他的御用鋼琴大師Johnny Costa四十多年來透過精緻的爵士樂與孩童分享音樂的奧妙。最近有一齣電影叫《在晴朗的一天出發(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urhood)》,便是由影帝Tom Hanks飾演Fred Rogers,筆者極力推薦大家去看。
雖然張先生精通古今古典音樂,但他認為爵士樂和流行樂也能登大雅之堂,最終達至精緻的水平。首先,他覺得流行音樂可以不低俗。這點我不甚同意,因為我認為低俗的流行音樂也可以是社會的縮影,例如大AL、尹光及夏金城的市井歌的歌詞諷刺時弊,反映低下階層的辛勞及苦況,絕對是另類的「精緻」。張先生認為要改善流行音樂,必須發掘高水準的作曲人和有深度的填詞人,因為「好的曲可以試音樂流行,好的詞可以使之流傳。」有了以上兩種人之後,就要有高智慧及具有不迎合市場膽識的人,去開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需要,建立新的供求關係。我想,鍾氏兄弟正是秉持著這種另類眼光的人,默默地在音樂界的狹縫中竭力提升流行曲的質素。
倪匡在小說《追龍》中寫道,要一個城市滅亡,把其優點毀壞便可。同樣,要摧毁一個城市的優點,毁滅其精緻文化便可。因此,要拯救香港,我們更加要致力推動精緻文化,推翻「崇劣文化」,學懂分辨好壞,提升個人品味。
早前,筆者在面書寫道:「一篇寫得好的中文文章,最重要的兩個元素是邏輯滴水不漏及中文寫得好。中文寫得好的意思包括遣詞用字和描述的精準,及修辭是否流麗等。我的首選當然是兩者兼備的文章,如果文章邏輯妥當,但中文寫得不好,是情有可原的。如果邏輯欠奉,中文雖然流麗但言之無物,仍是沒有可取的地方。一篇邏輯欠奉加上中文拙劣的文章難怪會受到批評。當然,也會有人批評那些兩者俱佳的文章,但我相信邏輯是否妥當及中文是否流暢是有一定客觀性的。換句話說,社會上雖然有見識貧乏的人,但我相信真心想理性討論問題的人大有人在。其實除了中文外,其他各國語文的文章都應是如此,為何我要單獨挑出中文文章呢?因為我只認識中文同英文,法文屬幼稚園程度。相對來說,英文文法比較易掌握,沒有中文那般難寫,所以寫中文比英文的難度為高。因此,中文文章寫得好的人,在世上比恐龍更難尋找。」原來,筆者在不知不覺中又在讚賞張先生。
張先生用秀麗及典雅的文字來襯托具哲理和豁達的觀點,是華人樂評界第一人,未知是否後無來者,但肯定是前無古人。
最後,筆者分享一段張先生的文字與大家共勉:「精緻是一種修養、心態和一種認知,聽音樂和用心來使用音樂器材,的確會給我們許多這方面的啟示。」但願我們能用心、用情、用愛來欣賞們周圍發生的事物,讓我們的世界好一點點。//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光良官方專屬頻道 Michael Wong's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兩個人的「不懂」
究竟是為了,摸索與理解彼此
藉此拉近距離
還是,反而是拉開我們之間的
漸行漸遠?
一段愛情,從不懂走向瞭解
始料未及,來到無法跨越的關卡
經歷過,總算明白了:
「因誤會而在一起,卻因瞭解而分開」
這句話,是多麼張狂的當頭棒喝⋯
現代人的愛情史
用社群媒體書寫旅途和紀念
直到窮途末路之際
將照片、影片刪除
也把帳號從此封存
將我們的故事上鎖
〈是我不懂〉
聽懂我們的疑問:沒勇氣戳破那份沉默
面對曾經約定的不閃躲
終於承認,我們其實都在退縮了⋯
愛情裡的難,與許多的不懂
難以道盡,攪拌著難受與寂寞
這首情歌,沒有給出特定答案
而是陪伴,僅是陪伴
//
黃韻玲製作,她說這首歌就像空氣一樣。
聽過一遍,旋律會進入腦海之中,盤旋。
韋禮安填詞,光良唱出,出乎預料的情歌詮釋。
光良直言,跟小玲姊合作,一首歌的成品,充盈驚喜。
他說,一首歌宛如魔法,各種未知可能性,都有可能。
黃韻玲並不會告訴光良,你該怎麼唱這首歌。
她跟光良說故事,引導情緒,於是心領神會。
讓這首歌,呈現了故事性與場景,邀請你入座,聆聽療傷。
每一首歌都有你的故事。
說不出來的痛,至少還有〈是我不懂〉,理解你心中的難言之隱。
//
特別企劃【探索絕類】的光良
呼吸音樂故事,貼近旋律心事
【探索絕類】專輯深度專訪,帶你走入
光良音樂作品背後的故事:〈是我不懂〉
這張專輯,黃韻玲包辦了5首歌的製作。
光良吐露心聲:歌手生涯,不能錯過黃韻玲。
甚至,光良跟小玲姊說:「不要把我當作光良,完全不要管我留下過的音樂。」
讓音樂回歸本質,也就是最原來的樣子。
拋棄所謂的既有「成見」。
於是收穫了不一樣,突破性的光良。
光良的情歌,給出不一樣的全新定義。
就像這首〈是我不懂〉。
沒有給你結局,卻能自由心證,那份遺憾。
而光良的歌聲,一如既往,卻超越過往,與你相伴。
這是《絕類》這張專輯,最讓人意外驚喜的事。
//
喜歡光良的歌,漫步這首歌的故事。
彷彿悠遊一場深度之旅。
〈是我不懂〉
鋼琴拍打著心痛,溫柔地,將心痛懷抱著
一如既往,超越以往
光良沒有忘記,給心傷的人,一個依靠
他的聲線,總是,最懂得我們的,難過
//
其實我懂 你的冷漠
你的沉默 是比我還心痛
無法閃躲的結果
我們都 忍受 一拖再拖
沒人先放手 給彼此自由
才發現,這是一首懂得心痛的
陪伴著你聆聽療傷,的一首歌
——
【探索絕類】專輯專訪特別企劃
製作群
製作、剪輯、文案:微醺北藍(林北阿松、藍火阿勇)
製作協力:星娛音樂漢斯游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 洪佩瑜吉他伴奏 - YouTube 的必吃
如果喜歡我們的影片,也歡迎用超級感謝或paypal支持我們的製作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msgtstudio客製化伴奏,找吉他譜,請私訊粉絲專頁FB臉 ... ... <看更多>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 - Explore | Facebook 的必吃
洪佩瑜Pei-Yu Hung全新單曲《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正式上線! 該曲由葛大為作詞、徐佳瑩作曲、陳建騏擔綱製作,請聆聽洪佩瑜如何用歌聲詮釋現實世界中愛情 ... ... <看更多>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鋼琴 在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Cover - YouTube 的必吃
洪佩瑜- 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 +廢到月亮+踮起腳尖愛+無慣例的早晨【 Uber Eats X 出外人「潮有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022.11.13 | 4K60P.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