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神農街元宵花燈展
南臺科大USR神農街團隊與西羅殿聯手辦牛年燈展,1/23歡迎民眾全家一起來提燈遊街慶開幕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的USR計畫團隊與台南市文化協會,合辦三年的神農街元宵燈展成果斐然,今年2021年更串聯南勢街西羅殿共辦牛年元宵燈展,於1月23日開幕,盛況空前值得期待。
此次燈展分成 神農街 展區、 北勢港遺址區、藥王廟埕區 與 西羅殿 四區,其中神農街、北勢港遺址是由南臺科大「神農街牛年元宵花燈的彩繪實作自主學習課程」學生負責彩繪花燈;藥王廟埕區則由南臺科大行政單位與國際事務處的國際生負責;而西羅殿的牛轉乾坤燈展、在廟程的網美牆、十三太保座燈與飛龍在天藝術掛燈是由南臺科大所設計製作,彩繪花燈的部份由USR神農街團隊邀請在地的中小學與才藝教室,如協進國小、億載國小、紅瓦厝國小、南寧中學、吳郭魚藝術教室等一起來完成。
今年有80位小朋友參加牛年花燈展彩繪花燈的活動,由協進國小王秋月老師課後指導。因協進國小後方是五條港的匯集處,也是當地學校,因此南臺科大USR神農街團隊特別安排讓此次參加彩繪花燈的小朋友,可以親自送花燈到西羅殿。當日有多位老師的陪同下,40位小朋友手拿自己彩繪的花燈,從美勞教室出發,穿越校門前的天橋,沿著南河港遺址的巷弄,走到風神廟經過接官亭石坊來到西羅殿的廟埕,將花燈平安送抵西羅殿,再由西羅殿管理委員會陳毓文總幹事代表接受彩繪燈籠,並回贈粉蠟筆給四十位學生。西羅殿的廟埕因突然出現四十位手拿花燈的小朋友,來進香的香客也紛紛拿起手機與相機捕捉歷史性的一刻,現場的拍手掌聲不斷,這些掌聲不但鼓勵了小朋友,同時也鼓勵了廟方與南臺科大神農街計畫團隊所做的文化傳承工作。
南臺科技大學 STUST校長盧燈茂表示,五條港為開臺的重要經濟區域,歷史底蘊深厚,長久以來被大家忽視,實甚可惜。南臺科大USR神農街計畫團隊,串連地方廟宇與國小,共同辦理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並讓在地小朋友透過送花燈的活動,認識在地歷史軌跡,與廟宇有所連結,文化將能永續傳承。2021牛年神農街與西羅殿元宵花燈展即將到來,歡迎民眾1月23日下午三點一起來提燈遊街,參加燈展的開幕、點燈與啟燈活動,共襄盛舉。
三點一刻歷史 在 蔬食記者·阿芳FunFoo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到很不錯的素食相關新聞想分享給大家❤️
來自香港: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作者: 大不列癲佬
原文連結🔗 https://pse.is/QSKGE
以下是我的讀後心得:
作者是住在歐洲的香港人
他回到香港後發現香港對素食、純素、動物權益的關注,仍然是比較落後,甚至是敵視。
在台灣,路上有非常多的素食餐廳,真的要感覺的開心!不過相對來說,台灣對素食、純素、動物權也跟香港不相上下!許多葷食餐廳也沒有特定的素食選擇!
不過這個現象在去年2019年素食年之後,感覺有大大在進步!
是值得感覺到開心的🥳
目前,希望台灣的政府也能正視到畜牧業產生的大量碳排放造成氣候變遷這個區塊,可以提供一些對素食友善的政策!效仿歐洲的政策,讓許多因為正視到環境問題、動物權益、任何原因想葷轉素的人更快能無痛轉移!
下方為新聞的重點:
作者說,在英國幾乎所有餐廳,包括有如「鬼佬版大快活」的平民快餐店(e.g. Pret / EAT / Wasabi),都會有特定的素食選擇。但香港的餐廳都不一定有素食主菜,如果要吃素的話,就只能點頹廢沙律或者青菜。
假如去約會時你的女伴是一位素食者,而你希望取悅她的話,那就只能到高級西餐廳!
而在歐洲超市買肉和蛋,很多都會提供大約貴 15-20% 的 free range 選項。在香港,走地雞蛋價錢總是超過普通雞蛋的一兩倍。換言之,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當一個動物權益者。
現代工業化的人類文明裏,我們看到的食物,大多是超市裏面呈現,切割包裝好的型態。一隻豬和一塊切開的五花肉,不止是用字不同(pig vs pork),在我們大腦裏,大概也是不同類別的概念。
豬,是動物;五花肉,和杯杯碟碟一樣屬於死物,而一個人是很難把道德感延伸去一件死物上的。
去年讀了 Eating Animals,它的精彩之處,在於完全避過離地的哲學討論,只用實證、訪問、研究、考察,描述今天工業屠場(Factory farming)的真實環境。
它的論點很簡單:今天你所吃的所有肉類,基本上全部都在極之殘酷和不人道的環境裏生產,無一倖免。
原因有三點:
(一)自從六十年代起,企業的工業化農場把傳統家庭式農場完全淘汰。傳統家庭農場的農夫,飼養動物仍然會有情感,但企業的唯一目標是追求利潤,把成本轉嫁到動物、環境、消費者健康上,所以以購買力來計算,今天的蛋白質是歷史上最廉價,但代價卻是最高的。(“At the end of the day, factory farming isn’t about feeding people; it’s about money.”)。
(二)繼承上一點,由於屠場環境惡劣,屠場生產線刻意物化動物和工人,許多工人有明顯的虐待傾向。因此,刻意虐待動物在業內是非常普遍的常態。
(三)除了行業內沒有約束力的守則外,政府對動物權益和屠場環境沒有監管。當然,有很多證據指這是強大利益集團遊說和利益輸送的結果。
那麼,吃肉到底關乎動物權益(道德)、資本主義(政治)、政府監管(法律),還是純粹的個人選擇(哲學)問題?又或者其實這些全部都是相互貫穿,無法抽空的同一個大問題?
三點一刻歷史 在 Mr. Market 市場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賣菜老伯的風險與報酬」
「為什麼許多人投資時會賠很多錢?」
今天市場先生來說一個賣菜老伯的故事。
---
有個賣菜老伯,來到一個傳統市場。
他觀察了幾天,覺得生意很不錯,於是去批了一批菜來到市場上賣。
菜如果沒賣掉,放太久會壞掉造成損失,
老伯常常會把一些快過期的菜帶回家自己煮,
大多時候也不太會有剩餘的浪費。
因此進貨量不能太大,必須抓得精準才行,
隨著時間經過,老伯對傳統市場的客流量逐漸熟悉,
幾年過去後,進貨也變得十分精準,
偶而也會提早收攤,利潤還算不錯。
直到有一天,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市場突然變得很冷清,銷售大概掉了一半,
老伯的菜剩下非常的多,帳面上出現一些損失,菜回家也煮不完。
不過老伯不以為意,隔天繼續批了一樣數量的貨到市場,
而市場則是更冷清了,銷量連一半都不到。
老伯決定再觀察一天看看,
沒想到第三天還是一樣的情況,
而且過去幾年從來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大家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隔天老伯立刻決定,把進貨的菜量減少一半,
果然那之後還是一樣的狀況,
不過因為進貨量減少,所以沒有出現太大的損失。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大半年,
有一天老伯突然發覺客流量比以往倍增,菜一早就賣完了,
不過過去也偶然會遇到這種狀況,所以他不以為意。
到了第二天,客流量比前一天來的更多,
菜很快賣完,老伯早早的收攤,也不忘觀察一下市場的人流。
到了第三天,客流量依然很多,
於是老伯隔天開始就把菜的批貨量增加了一倍。
---
故事到這裡就告一段落,
賣菜老伯的故事看起來是很普通的生意經,
大多數人如果去賣菜,也會採取和老伯一樣的行動。
但有趣的是,
到了投資市場或是賭場,人們的決定就完全不同了。
在交易出現虧損時,
許多人的選擇不是減少投入,而是會選擇加碼投入更多,
他們認為自己的策略並沒有發生改變,方法依然有效、現在的狀況是個例外,因此這時增加投入,隨後的獲利可以扳平損失。
有個著名的加碼方法叫做馬丁格爾法,
做法是每次虧損就把投入的資金加碼一倍,這樣最終只要獲勝一次,就能把之前的虧損扳回來。
然而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即使一次只投入1萬元,萬一發生連續10次虧損,下次需要投入的資金就高達1024萬元。而只要進行的次數夠多,這種無法承擔的意外就從小機率事件,變成必然會發生,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打擊。
從故事中來看,
賣菜老伯觀察到市場人流減少時,如果他的選擇不是進貨量減半,而是進貨量加倍,會發生什麼事?
他希望市場人流恢復、甚至比以往更多,這樣一來過去幾天人流減少的損失就能扳平了。
而現實是,人流恢復或甚至加倍的情況並不一定會發生,甚至如果變得更糟,賣菜老伯的損失必然就會更大,甚至把多年累積的積蓄賠上。
投資市場也一樣,許多人假設未來情況會"回歸平均",
無論是價格回歸平均、企業獲利回歸平均,或是策略的報酬回歸過去歷史平均,都是類似的想法。
回歸平均的現象的確存在,但並非絕對,
誰有把握說未來每次都是如此嗎?顯然並不是。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許多人投資時會賠很多錢?」
從賣菜老伯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思考,賣菜老伯要怎樣才會有大幅的虧損?
1. 沒有一套策略
例如沒觀察市場狀況、每天靠感覺決定進貨量
2. 堅信市場狀態不會改變
即使人流持續減少,卻仍堅持明天會和過去一樣
3. 虧損時加碼
想要靠著下次的獲利去彌補過去的虧損
尤其是第三點一定要注意,
你不一定要減碼,但一定不能因為虧損而加碼,
資金加碼、減碼、保持不變,這些調整都不可能每次正確,
但虧損時加碼卻總是造成「最壞結果」的主要原因。
考慮風險永遠要放在考慮報酬前面,
無論是長期投資或短線交易,每個人都想讓報酬成果更好,
先考慮最壞的情況、長期生存下去,永遠比報酬重要。
市場先生 2019.10
#不知道這類的文章會很難懂嗎
#如果喜歡想多看的話請幫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