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dn #mn
「三分之一的人生」
台灣錦鯉魚女王鍾瑩瑩在「三分之一的人生,混水摸魚的樂趣」的演講中說人生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她第一次去歐洲參展時,錦鯉被人騙走了。當她不知所措時,有一位朋友說:「人生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結果她選擇了勇敢面對,接到了大量的訂單。
血糖控制不良是造成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則是造成洗腎最常見的原因。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洗腎(或是嚴重慢性腎臟病 CKD)病人會有「脆性糖尿病」,亦即血糖忽高忽低;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長期高血糖,其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另外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燒盡糖尿病」,亦即血糖正常、容易低血糖,其原因是食慾不振、營養不良、腎臟對胰島素的代謝及清除率下降、腎臟糖質新生作用下降等。「燒盡糖尿病」病人的血糖雖然正常,卻留下了永久的痕跡:大血管病變(CVD、中風)、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
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大部分糖尿病人 HbA1C 的目標是 6.5-7%,針對明顯腎病變病人 HbA1C 的目標則是 8%。美國醫師協會建議大部分病人 HbA1C 的目標是 7-8%。至於洗腎病人的治療則應針對症狀,而非 HbA1C。
2020 年發表的 DAPA-CKD(RCT,N = 4304,2/3 有糖尿病,1/3 無糖尿病,eGFR 25-75,ACR 0.2-5 g/g cr,治療 2.4 年時因為好處而提早結束)發現 dapagliflozin 10 mg/d 能降低 CKD 病人 1/3 心腎疾病的風險:主要終點(eGFR降低至少 50%、ESRD、死於腎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 9.2% vs 14.5%,需治人數 NNT 19,HR 0.61(0.51-0.72)。死亡率是 4.7% vs 6.8%,NNT 48,HR 0.69(0.53-0.88)。
膜性腎病(MN)是成人腎病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原發性 MN(佔 MN 的 80%)的病人,大約有三分之一會自動緩解,三分之一的病人腎功能會慢慢惡化,另外三分之一的病人腎功能會快速惡化。針對一群病人,緩解的預測因子是女性、腎功能比較好、蛋白尿程度比較低、一年內蛋白尿減少一半、使用ACEI/ARB 治療等。
臨床指引建議原發性 MN 的病人在下列情形時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每天蛋白尿大於 4 公克、觀察(或使用ACEI/ARB 治療) 6 個月後蛋白尿沒有下降ㄧ半、嚴重的併發症、在 6-12 個月內腎功能下降程度大於 30% (但是腎絲球過濾率仍然大於 25-30 mL/min)。如果血清白蛋白小於 2 g/dL,那麼可能就要用抗凝劑來預防靜脈栓塞。
針對糖尿病腎病變及原發性 MN 的病人,醫生的職責是找出那三種不同的病人加以適當的治療,困難的是我們無法預測個別的病人會走哪一條路徑。那三分之一病情惡化的病人就像聖經的「啟示錄」說有三分之一的天使跟著撒但一起墮落一樣:「有一條大紅龍(撒但)的尾巴拖拉著天上星辰(他的使者)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
「三分之一:逆轉賭局」描述「甜心兔」酒店面臨困境的三個男人搶完銀行之後,為了原本要均分的贓物而展開了爾虞我詐的鬥爭(「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忍耐」),每一個人都用計中計豪賭一場,有時合作、有時背叛,希望能逆轉人生、完成夢想。不看到最後,沒有人能知道結局是什麼。至於大部分的慢性病,醫生能做的只是「偶爾去治癒,時常去緩解,總是去安慰」(愛德華.特鲁多醫生,寫於美國紐約州撒拉納克湖畔)。
我們用「實證醫學」和「個人化醫學」來幫助那三分之一的病人逆轉賭局。前者的最佳證據來自於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和 RCT 的統合分析,其目的是預測一般人(「平均的人」)對某治療的反應,偏偏沒有一個人是「平均的人」(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聰明、英俊、美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優秀,自己比別人更有幽默感)。後者的最佳證據來自於個人對疾病和治療的縱貫性反應,目的是預測個人對某治療的反應。
在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挫折,這時候我們要用「享受挫折帶來的樂趣」來過這「三分之一的人生」(鍾瑩瑩),因為「人一旦放棄,就失去了好運」(「三分之一:逆轉賭局」)。
三分之一逆轉賭局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
轉吧轉吧到底誰是殺人犯~雖然改編自韓國電影《#殺人告白》,卻還是有能力還原成標準的日式追緝令風格,畫面上一定保守的程度,如果不是中島哲也或園子溫,亦或是金城一紀編劇,為了成為能賣座的商業電影,似乎也無人敢嘗試真正爆炸性的電影語言與道德審判。當然,這反倒成為本片能得到娛樂性質與辯證的優點。
與其說是峰迴路轉的劇情,卻又在淺而易見的鏡頭中,能先行預測下一步的劇情發展,比起《#三分之一逆轉賭局》轉到天昏地暗,分不清真相的超級甩尾,本片比較像是在中規中矩,試圖讓爆炸性的反轉,主宰整部電影,卻又在流暢的鋪陳與推進,陷入令人著迷的平行世界與發人省思的視角。
雖然是改編韓國電影,然而卻也能完全套用日本的真實事件。當年轟動日本的「酒鬼薔薇聖斗事件」,造成2死3重傷,受害者都是小學生,甚至割下一位男童的頭部,懸掛於校門口。最後,年僅14歲的犯罪者從少年院假釋,2015年出版《絕歌》一書,描述當年的罪行與懺悔,不只再度轟動全日本,電影中成為「備受爭議的暢銷書」成了某種再現。此書在閱讀之時,可以感覺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一方面是驚艷於對方的文筆,另一方面卻又感到作噁,因為當你買書的同時,等同讓對方成功消費自己犯下的罪過,這感覺大概就像花錢買頂新商品。而這正是本片所帶給觀眾的感覺。
如果說《#圖書館戰爭》是肯定新聞媒體將真相訴諸大眾的正面力量,《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則是成了雙面刃。即便大眾傳播理論,不斷強調閱聽者理當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本片卻也不斷以戰地記者、紀錄片、出版社、電視轉播,挑戰新聞自由與守門人的界線。
相較於《#白夜行》將復仇崇高化,本片則使用最淺顯易懂的「鏡子」,復仇等同讓自己成為和對方一樣的殺人兇手,即便事件已過時效,仍要以「法律制裁」大奸大惡。但也一如前面所說,如果這是金城一紀的劇本,就會變成像日劇《#靈異界限》更加遊走於灰色地帶與走火入魔的詮釋吧。
橫跨22年的時間軸,少見地在大銀幕上看見如此低畫質的畫面,藉由新舊影像的質感與色調的差異,無需任何註解或是服裝上的區別,便能輕易地推斷時間點。快速的切換與堆疊,不斷強調「電視鏡頭的視角」,同時活用網路輿論與科技,那一段快速引領觀眾進入故事的開場,甚至是記者會上誇張的投影,即便在動作武打戲上不及韓國的感官刺激,對於日本十分擅長的諜對諜戲碼,兩者在人物關係與細節上的設定,倒也再次區分某種「非常日式」「非常韓劇」的某種差異值。
擺脫過往日本電影緩慢的既定印象,尤以將訊號雜音、時間滴答聲貫穿全片,抓在同一個步調的節奏,在受害者、加害者、目擊者之間不斷變換身份,時而悲憤時而刺激。或許劇情的轉折凌駕於思想層面的震撼,《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仍是一部極佳的改編之作。
三分之一逆轉賭局 在 Strobo Creature|閃光生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年9月在台中東亞音樂節,樂團潮展現精彩演出的日本二重奏樂團→Pia-no-jaC← 11/26(後天) 再度來台於Legacy台北大秀神技
→Pia-no-jaC←獨特的音樂性深受多數音樂人欣賞,最為人所知的作品除了有藤原龍也,中島美嘉主演電影「三分之一:逆轉賭局」主題曲外,也被邀請參加迪士尼合輯、坂本龍一、久石譲製作的鋼琴合輯、PE'Z 10周年致敬專輯與國民偶像團體「嵐」的專輯樂曲製作,甚至連寶塚歌舞劇團的歌曲創作者中都可看見他們的名字,深厚的音樂能力享譽歐美音樂圈。
去年成軍屆滿十年的→Pia-no-jaC←曾來台參加過台中爵士音樂節、簡單生活節等大型音樂活動。團名→Pia-no-jaC←發音為取自兩位團員各自使用的樂器,從左到右是Piano,從右往左看念是Cajon(源自南美洲祕魯的木箱鼓,將Cajon由右往左寫)。成團當時Cajon尚為鮮少人聽過的樂器,因為他們的緣故讓Cajon在日本有了詢問度,因此→Pia-no-jaC←也被視為演奏組合的先驅團體。團中的負責鋼琴的HAYATO以及負責Cajon的HIRO,原本各自以客席演出樂手為生,因互相欣賞彼此的才華,於2005年4月1日正式成軍,後續以這樣的雙人組合方式繼續遊走音樂圈直到現在。
而→Pia-no-jaC←不斷自我突破,前年巡迴中開發了一個名為「3D PIANO THE VICTORY X」的全新演出,將兩台直立起的鍵盤組成X型,運用左右手各彈一邊,現場神技讓許多人看了目瞪口呆!如果要為→Pia-no-jaC←的音樂定義,那就是「百聞不如一見」,他們的音樂不是只用「聽」的,充滿生命力、爆發性的演出總能撼動全身感官 。11/26他們即將再度來台,於Legacy台北演出成團多年的精華曲目,將打破樂迷對於演奏曲的想像,千萬別錯過!
Instrumental Rocks in Taiwan 2016:→Pia-no-jaC←
日期:2016/11/26(六)
時間:18:30開放入場 / 19:00開演
地址: 永豐 Legacy Taipei 音樂展演空間(台北市八德路一段一號‧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中五館)
網路購票: https://goo.gl/8ilGQB
實體購票: 7-11 ibon(iNDIEVOX獨立音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