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的他們已經無法為自己發聲,還活著的我們要大聲說NO!】
2011年是我人生的過勞年,我答應我自己,Never again❌
但是,現在每每回想起來都會後怕,原來,過勞可能招來的死神,曾經距離這麼近。
一年多的時間,我沒日沒夜地加班,無止無盡的開會,沒完沒了地競標項目,爲了客戶、爲了老板、爲了公司、為了工作,透支自己的腦力和體力,簽合同好像是簽賣身契,工作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不是為了自己。
或許大家對在奧美公關工作而過勞死的24歲員工有些模糊的印象,2011年的我,工作狀態其實也差不多了,現在想起來,一方面爲自己感到慶幸,早就離開了過勞的夢靨;一方面其實非常後怕,高強度加班是我當時的家常便飯,最高記錄連續加班兩個月,項目一旦啓動,三天沒合眼,七天內睡眠不足20小時,當項目結束的時候,我累得病倒了,我帶領的整個團隊也病倒了,都是20幾歲到30幾歲的年輕人。
#中年病找上年輕人
當時我的團隊裏每一個人都輪流生病,我的總設計師,因爲工作太重加班太多而月經紊亂,月經連續來了20天,身體整個虛透了,足足調理了半多年才好轉,還有一個項目助理,工作壓力和加班把多年前已經治愈的憂鬱症都再次逼出來了,另一個項目經理過勞肥,一年體重飆升12公斤,什麼前列腺炎、腰間盤突出、痛風、高血壓...各種中年之後才應該得的病在我身旁的20幾歲、30出頭的同事們身上發生。
#不要以為年輕就不會過勞死
我當時天天在想的就是我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這個地獄般的加班?為什麽亞洲各國的工作文化,長期壓抑年輕人在辦公室裏面為了沒有什麽價值的事情在加班?工作的成效體現一定要用加班來達成嗎?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Jeffrey Pfeffer在《工作致死》(Dying for a Paycheck) 中指出,許多人正在因為工作而喪失自己寶貴的生命。在這本書中,他說明超時工作、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衝突以及經濟不安全感正在悄悄摧毀人們的身心健康。在書中,他舉出日本員工由於長工時導致過勞死的例子。日本上班族過勞死的新聞我們都有所耳聞,讓人唏噓不已的時,絕大多數的過勞死人群,是正直青壯年。
不要以為年輕,就不會過勞死,每每過勞死的案例出現,很多很多都是20 something 或是30 something的年輕人!
我們來看看這些讓人驚恐也嘆息的過勞死案例:
😭幾年前英國一名美林銀行實習生連續工作3天後猝死,死時只有23歲
😭2010-14年,台灣平均每11天有一名勞工過勞喪命,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2013年奧美公關北京辦公室科技組24歲成員,在辦公室過勞猝死
😭2015-16年,日本登記在案過勞死有1456人,實際數可能高出多倍
😭南亞科技工程師在家中猝死,過世前一月,加班時數高達111.5小時
😭2019年7月,台灣發生2位海關人員,因工時長,發生過勞死情況
😭近日一中國36歲男子不想再熬夜加班而轉職,在面試途中過勞猝死
😭近期中國10天內3名年輕醫生因工作過勞誘發心血管疾病猝死
😭最近35歲藝人高以翔因連續工作17小時,淩晨錄節目時過勞猝死
到底還要多少過勞致死的案例發生,我們才會真的正視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各種行業畸形行之有年的加班文化
‼️實習醫生一定要不人道的連續值班才能養成嗎?
‼️廣告經理就一定要加班幾天不睡覺才能勝任嗎?
‼️程序員一定要996吃喝拉撒都在公司才稱職嗎?
‼️藝人一定要連續工作凌晨拍戲才算敬業嗎?
#過勞不值得誰也買不起誰的命
過勞而付出身體健康折損的代價,不管是什麼天價的高薪都不值得,誰也買不起誰的命!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忘了最重要的 - 健康!法律上來說,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最新的對於過勞的認定:在生病前1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至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
WHO所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要素:
1️⃣工作效率降低
2️⃣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3️⃣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過勞會引起的健康問題
許多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等,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的人,常有著較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因為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甚至抽菸喝酒等原因,造成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癥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更為常見。
#台灣過勞死多
日本、南韓等地過勞死案例非常多,台灣也說不遑多讓,超時工作或責任制過勞的案例年年激增,年輕員工爆肝猝死的新聞並不少見。
#過勞自我預防手冊
台灣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衞生研究所早前推出一本《過勞自我預防手冊》,當中提及12個過勞癥狀:
✅經常感到疲倦,健忘
✅突然覺得有衰老感
✅肩部和頸部強直發麻
✅因為疲勞和苦悶失眠
✅為小事煩躁和生氣
✅經常頭痛和胸悶
✅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心電圖不正常
✅體重突然變化大
✅最近幾年運動也不流汗
✅自我感覺身體良好而不看病
✅人際關係突然變壞
✅最近常工作失誤或者發生不和
#過勞死的他們已經無法為自己發聲還活著的我們要大聲說NO
首先,我們一定一定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公司道歉、保險賠償、不管是什麽,都無法補償你自己身體的損傷,更不用說你的生命了。還有,如果因為你的工作而讓你的家庭生活無法兼顧,真的要考慮離職或是轉換職業跑道。
我們不能改變工作的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也要關心身邊的人,如果他們也出現過勞的跡象,我們也要及時的給予幫助。
劉文勝醫生曾沉痛指出,台灣人工時已是世界第三長、生育率全球最低,「上一代的經濟奇蹟建立在破壞下一代的生存環境與壓榨剝削勞工。這種手法,不可以,也不應該再用。」
一個接著一個的案例,都是年輕的生命,我們真的要好好探討和改變現在的制度和既有工作文化,過勞死的人們已經無法為自己發聲,還活著的我們要大聲說NO,讓更多的人知道過勞對身心的危害!
#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閃閃發光大家都會看到我們來自的地方
#大出走時代你必須主動規劃自己的幸福和前途
#你要的幸福自己做主
#Joyce聊成長
#Joyce聊國際工作
#Joyce聊態度
#Joyce的國際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我們都能擁有一點點不平凡
#另類成功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國際工作情報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seestheworld
👉Joyce的IG:@joyceseeaustraliaandtheworld
https://www.instagram.com/joyceseeaustraliaandtheworld/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異國戀情分享園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talkscrossculturalrelationship
*書籍推薦《過勞時代》https://www.xoer.cc/539146
Photo from:
~http://kamtsotong.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html
~https://www.irx.com.tw/2019/07/05/%E9%81%8E%E5%8B%9E%E9%A6%96%E7%B4%8D%E5%9C%8B%E9%9A%9B%E7%96%BE%E7%97%85%E5%88%86%E9%A1%9E/
*Parts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article is from web search.
一般生育率定義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低生育率這個已經在台灣發生多年且持續探底的人口問題,在近日因為一個來自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所發布的一則報告,指出台灣生育率在全球兩百國敬陪末座,又引發台灣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一般媒體在討論低生育率時,經常使用的人口指標是「#時期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它是由某年 15-49 歲女性的年齡別生育率所加總而成,包含 35 個不同出生世代女性的生育率,背後假定了所有女性一生若經歷這樣的年齡別生育率,就會得到當年的生育率。相較於嚴格定義的 #世代總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時期總生育率 雖有其便利性與意義,但在嚴謹的學界討論中,經常會避免單獨考量它。
更重要的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老師與助理許宸豪先生在本週刊登的重量級好文中,在歷年數據的層層剝解分析後,指出「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 2.1 人 到目前不到 1.1 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因此,「晚婚以至於終身未婚且未育,才是促成台灣在後工業化時期生育率持續探底的主要原因」。
本文從生育率指標的迷思一路延伸至台灣女性婚育選擇的困境,如果您也關心台灣的 #低生育率困境,絕對不能錯過這篇 #解構低生育率迷思 的精彩好文!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31/chengyenhsinhsuchenhao/
-------
相關報導與文章:
聯合報,2019/03/24。〈2019全球生育率排名 台灣再吊車尾〉。
https://reurl.cc/865OR
聯合報,2019/03/25。〈全球生育率排名台灣墊底 學者:數據是舊的、現在更低〉。
https://reurl.cc/yDml8
鄭龜煮碗麵 〈一個關於「新聞」、「國際網站」、「生育率」、「出生率」的無趣故事〉
https://reurl.cc/5D8E6
一般生育率定義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檢討無可能—對紐西蘭屠夫的「消毒程序」 -- 上報 / 評論】
紐西蘭清真寺大屠殺之後,歐洲多國領袖譴責「恐怖主義」。兇徒Brenton Tarrant長達74頁的自白書《大換血》(The Great Replacement)在網上傳播,但載點被不斷刪除,包括Google Drive,十分奇怪。
幾天下來,只見他們連兇徒的樣子都要打格(馬賽克);紐西蘭女總理不斷說安撫話;多國傳媒甚至連兇徒的名字都不提,只一味批判「極端主義」,任何探討背景成因的討論,都一律被冠以「仇恨言論」;紐西蘭警察要求網絡論壇Kiwi Farms的管理員「交出」討論兇案的會員IP,連自己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都要拋棄了;澳洲有政客說,伊斯蘭移民太多,一名17歲熱血青年用雞蛋對付他,媒體就開始瘋狂褒揚「Egg Boy」,一切一切,都是矯枉過正。
為甚麼有人害怕別人討論發生了甚麼事?為甚麼公眾不能討論兇徒提出的論點?如果仇恨一煽動就會起來,那麼你們的社會本身就是火藥庫了。是甚麼導致這些第一世界國家變成精神火藥庫?但在那些西方媒體之中,只能看見另一種極端的歇斯底里,就是急著蓋棺定論,恐怖份子、極端份子、伊斯蘭恐懼症、排外,一連串的名詞,但沒有來龍去脈。
兇手,Brenton Tarran,罪行滔天,但他自命為很多人復仇。據網上相片,他在彈夾寫上那些「伊斯蘭入侵者」的受害者,例如「Rotherham」。
在《大換血》裡有一個專門章節:《被入侵者強姦的歐洲女性》,「Rotherham」是其中一宗最知名的。《維基百科》也有《羅瑟勒姆性侵案》條目如下:
「羅瑟勒姆性侵案是1997年至2013年間發生在英國南約克郡羅瑟勒姆的多宗未成年少女被性侵犯的案件,估計受害人多達1400人,大多數是白人,犯案者大多是聯群結黨的巴基斯坦裔男子。雖然有不少受害人向警方或社工求助,可是地方當局知悉疑犯是少數族裔後,擔心被指責種族歧視而不願跟進調查。」
除了羅瑟勒姆,其實同樣的情況在德國也出現。在2016年的新年夜,德國多個城市發生疑兇為中東人的集體性侵和搶劫,以科隆的情況最嚴重,受害者超過1200人,但不少本地和西方傳媒自我審查、淡化事件,性侵事件在社交網絡上不斷發酵,主流傳媒才不得不負氣跟進。
Brenton Tarrant是一個精神失常的人嗎?如果是,只要殺了他、關起他,事情就不會再發生。可惜他不是。他是一個大環境的極端產物,也就是白人國家生育率下降,大量外來人口移入,此消彼長之下引起某些白人自身的焦慮和滅絕想像。這背後是各國菁英為了維持稅基、廉價勞動力和選票的政經規劃,是一個不能說破的體制。
但我們建立的一整套文化體系,包括定義以「仇恨言論」來禁錮某些討論,都是為了卵翼這個體制,以及其背後的經濟、金融和權力的膨脹。世界大部份地區,都建立於一個類似民族國家的假設。但現代政經體系的實際運行,卻又無情地解構這個假設。如果你當任何一件事是真,都會精神分裂。
不幸地有一些人越來越不能接受,並且誤以為自己動刀槍就可以解決這大問題。但如果一個電腦系統設計有問題,它會周期性出現當機或者系統崩潰。這不是說道理或者禁止討論可以解決,前者是唯心主義,後者是鴕鳥政策。
但當然那些白人不會誠實到向大家坦承,我們是不會改變移民制度,人口不斷融合就是大方向,大家要學會接受,學會忍受,而大部份的融合成本都是一般人付出,而不是制訂政策的那些菁英。他們當然不會說出來,所以他們也只是等下一個槍手發癲。在這之前﹐他們會盡力將所有東西掃入黑暗之中,刪除的刪除、封銷的封銷。
在文明互相發現彼此的時候,總有心智無法負荷而發癲的人。在這個層面,我也會說Brenton Tarrant是一個狂徒。死或者終身監禁,是他比較好的歸宿。
這些關於移民、文化、種族的問題,在西方一向是禁忌,太多應該大肆討論的東西,被政治正確壓在底下。好萊塢淫蟲人人喊打,中東強姦犯卻受到特殊保護。對這類歐洲限定的風景,你只能當看不到。若你有所謂歐洲人或西方人的身份認同,物傷其類,只會覺得喪權辱國和乾生氣。所以做歐洲白人,還是一戰之前就好了,之後的只有不幸。
災難之後提倡的情感宣慰,是歇斯底里的,也就是不假思索的單行軌道。也許是因為所謂人口流動、換血,對很多人來說是不證自明的基本路線,沒有檢討的可能,如此在文明衝突和驚恐的前題下,的確剩下的就只能是祈禱,祈禱,再祈禱,以及殺死恐怖份子,沒有「從根本緩解問題」的可能性,悲劇只會不斷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