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微戀愛劇場
本編必須承認,身為一個編輯我真的很不喜歡打開收稿信箱。但最近真的氣到覺得可以做新企劃(?)
Why?出版業不就需要各種源源不絕的內容嗎?收投稿不是很當然嗎?
不不不(搖食指),代誌絕對毋是○○所想的遐簡單。
想知道為什麼很多出版社根本沒有收稿信箱嗎?
想知道為什麼你的投稿石沉大海嗎?
諸君,您們只要想一下打開信都是這種情境就知道編輯的心情了。
「請問你為什麼要跟我告白?」
(請問你為什麼要投稿本公司?)
「因為我剛好有你的Line/臉書/IG。」
(因為我在網路上找到貴公司的投稿信箱。)
就是這樣,沒了。很多作者完全沒有做研究跟調查,網路上找到聯絡方式,就把作品投過去,根本不管領域屬性相不相關,相差很遠的出版社也在投,到底誰要理你?
這不就跟只拿到Line就告白的變態行徑一樣嗎?完全沒有了解對方的個性、專業,以及雙方(合作/交往)利益所在就輕浮開口。
#有的還給我一稿多投還不設定密件副本咧
#然後還一直打電話來問
要出版作品有很多種方法,投稿當然是最傳統的一種,只是難度很高。跟人資一樣,編輯要在數十數百封投稿信當中挑出可用企劃,能花多少時間?
第一關就先把不同領域的投稿忽略了,連開都不想開。
出版不是把內容印成書而已,而是在尋找一個能夠交付自己的付出,並長期共同工作的創意夥伴和團隊。沒有認清這點,自費出版比較快。
一稿多投 出版社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編輯相談室
#投稿審稿
「為什麼出版社都不回我信?」
最近,編輯部公信箱裡面有一個神奇的作者,大概隔個三五天就更新自己的投稿文字檔,順便表達一下自己熱切的期待,我覺得他心裡面一定有上面那句疑惑。
這位作者看起來好像是非常認真地在追蹤修訂自己的稿子,想要用更完整的內容吸引編輯注意,但我這邊感受到的,卻是不斷在逼問編輯部給個交待的意思。
傻孩子,沉默也是一種溫柔啊(咦)
看著不斷累積的信件,我想他的問題應該是很多想出書的人的問題,同時也讓我想起了開粉絲頁的初衷(?)是要做出版方面的科普……呃,是介紹。
#最近講科普好像會被戰
大家一定覺得很好奇,出版社的收稿流程到底是怎樣,甚至有些出版社根本就找不到投稿資訊,或者藏在很隱密的地方。再不然就是出版社會言明在先,如果沒收到回覆就表示沒錄用。看起來整個就是冷酷無情的社會炎涼。
糾~~竟為什麼在這個資訊發達、寫作門檻變低的環境中,出版社的資訊反而那麼難找、不透明呢?
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現在人人都可以是作者、自媒體、自出版,所以出版社找合作對象,條件反而更嚴苛。
以文學類來說,過往是文學獎作為發展潛力和進入文壇的門檻,但現在可能是作家的作品和整體表現更重要。至於其他類別的作者也差不多,通常都是要經營出自己的品牌和口碑,才是出版社看得到的合作依據。
我們先不提已經有表現的潛力作者大家都搶著要。出版社也不是不願意培養作者,只是對於海量的「投稿」,出版社沒辦法手把手從頭開始培養,只能從內容當中看出琢磨的可能性。
也因此,誇張也不誇張地說,就好像有些企業徵人或學校甄試在看履歷一樣,審稿也差不多,第一眼看到下面幾種稿子或狀況,三秒內就可以決定生死了。
#地圖砲式的投稿
所謂「地圖砲式」的投稿,意思是蒐集了很多出版社的信箱,有些甚至還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編輯或主編的業務信箱,然後CC還不密件副本。這種投稿方式看似哄抬身價,但通常不會提高成功機率,只會讓出版社編輯覺得不受尊重,而且還曝光了別人不見得想公開的業務聯絡方式。一方面是投稿資訊通常不夠完整,二方面是禮貌問題,彷彿只要可以出版,誰都無所謂。
再來是,地圖砲也差不多等於一稿多投,這種作法其實也很常出現爭議。如果同時有出版社洽談,那應該要跟誰合作?即使是先來後到,也終究是得罪了另一方。出版圈說大不大,說小可能真的很小,文化產業最重要的資源其實是人脈,一稿二投甚至多投容易把合作關係弄僵。
#沒做功課主題不對
另外就是編輯主要的考量點。如果來稿內容跟出版社的出版方向或類別不符合,也是一種「只要能出書誰都無所謂」的心態。投稿人不了解出版社就亂投,只是浪費時間,人跟人交往也是要了解一下雙方背景啊更何況商業合作。
#要編輯給意見
我不清楚編輯同業之間對於「給投稿者意見」這件事情的想法如何,但我個人非常害怕遇到這種投稿提問。
說寫得不好,到底編輯又不是什麼文學獎評審;說寫得不錯,又怕被誤會說有確定的出版機會;說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對不起編輯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這件事。
只有在確定合作且雙方對等的基礎上,給意見才是有意義的。還沒確定合作關係之前,這並不是很適合的話題。
所以,投稿等很久,真正在等的是要怎樣給對方一個適切的回應。有機會但還沒成熟的作者,要怎樣適度的鼓勵或拉住關係?現在無法投稿成功的作者,要怎樣回應才不至於斷了對方寫作的信心,但又不要一直纏著投稿信箱不放?
相信我,這些狀況有時候不只花掉編輯三小時。
以上是扣除寫作技術跟內容,單純從商業合作的角度和混亂的編輯台來看投稿這件事的一些感想。從作者方面討論投稿注意事項的內容,可以參考 小說界的李洛克的專文整理,算是簡單扼要又切中要點。
https://www.rocknovels.com/before-submission.html
一稿多投 出版社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編輯相談室
#投稿審稿
「為什麼出版社都不回我信?」
最近,編輯部公信箱裡面有一個神奇的作者,大概隔個三五天就更新自己的投稿文字檔,順便表達一下自己熱切的期待,我覺得他心裡面一定有上面那句疑惑。
這位作者看起來好像是非常認真地在追蹤修訂自己的稿子,想要用更完整的內容吸引編輯注意,但我這邊感受到的,卻是不斷在逼問編輯部給個交待的意思。
傻孩子,沉默也是一種溫柔啊(咦)
看著不斷累積的信件,我想他的問題應該是很多想出書的人的問題,同時也讓我想起了開粉絲頁的初衷(?)是要做出版方面的科普……呃,是介紹。
#最近講科普好像會被戰
大家一定覺得很好奇,出版社的收稿流程到底是怎樣,甚至有些出版社根本就找不到投稿資訊,或者藏在很隱密的地方。再不然就是出版社會言明在先,如果沒收到回覆就表示沒錄用。看起來整個就是冷酷無情的社會炎涼。
糾~~竟為什麼在這個資訊發達、寫作門檻變低的環境中,出版社的資訊反而那麼難找、不透明呢?
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現在人人都可以是作者、自媒體、自出版,所以出版社找合作對象,條件反而更嚴苛。
以文學類來說,過往是文學獎作為發展潛力和進入文壇的門檻,但現在可能是作家的作品和整體表現更重要。至於其他類別的作者也差不多,通常都是要經營出自己的品牌和口碑,才是出版社看得到的合作依據。
我們先不提已經有表現的潛力作者大家都搶著要。出版社也不是不願意培養作者,只是對於海量的「投稿」,出版社沒辦法手把手從頭開始培養,只能從內容當中看出琢磨的可能性。
也因此,誇張也不誇張地說,就好像有些企業徵人或學校甄試在看履歷一樣,審稿也差不多,第一眼看到下面幾種稿子或狀況,三秒內就可以決定生死了。
#地圖砲式的投稿
所謂「地圖砲式」的投稿,意思是蒐集了很多出版社的信箱,有些甚至還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編輯或主編的業務信箱,然後CC還不密件副本。這種投稿方式看似哄抬身價,但通常不會提高成功機率,只會讓出版社編輯覺得不受尊重,而且還曝光了別人不見得想公開的業務聯絡方式。一方面是投稿資訊通常不夠完整,二方面是禮貌問題,彷彿只要可以出版,誰都無所謂。
再來是,地圖砲也差不多等於一稿多投,這種作法其實也很常出現爭議。如果同時有出版社洽談,那應該要跟誰合作?即使是先來後到,也終究是得罪了另一方。出版圈說大不大,說小可能真的很小,文化產業最重要的資源其實是人脈,一稿二投甚至多投容易把合作關係弄僵。
#沒做功課主題不對
另外就是編輯主要的考量點。如果來稿內容跟出版社的出版方向或類別不符合,也是一種「只要能出書誰都無所謂」的心態。投稿人不了解出版社就亂投,只是浪費時間,人跟人交往也是要了解一下雙方背景啊更何況商業合作。
#要編輯給意見
我不清楚編輯同業之間對於「給投稿者意見」這件事情的想法如何,但我個人非常害怕遇到這種投稿提問。
說寫得不好,到底編輯又不是什麼文學獎評審;說寫得不錯,又怕被誤會說有確定的出版機會;說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對不起編輯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這件事。
只有在確定合作且雙方對等的基礎上,給意見才是有意義的。還沒確定合作關係之前,這並不是很適合的話題。
所以,投稿等很久,真正在等的是要怎樣給對方一個適切的回應。有機會但還沒成熟的作者,要怎樣適度的鼓勵或拉住關係?現在無法投稿成功的作者,要怎樣回應才不至於斷了對方寫作的信心,但又不要一直纏著投稿信箱不放?
相信我,這些狀況有時候不只花掉編輯三小時。
以上是扣除寫作技術跟內容,單純從商業合作的角度和混亂的編輯台來看投稿這件事的一些感想。從作者方面討論投稿注意事項的內容,可以參考 小說界的李洛克的專文整理,算是簡單扼要又切中要點。
https://www.rocknovels.com/before-submiss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