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一位管理大師馬歇葛史密斯的著作,除了文字簡練、幽默之外,也充滿了他自己與他指導的經理人的實例,對我來是很具啟發性與指導性,不過他著作很多,但比較難看到中文版,覺得很可惜。
馬歇葛史密斯是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教練,他訓練的人大多是財星500大企業的執行長,包括福特汽車執行長、世界銀行總裁等,曾經指導過200位CEO。簡單的說,他就是幫忙高階主管改進他們工作表現或自我改善的教練。
他的收費模式是:只要他評估願意接的case,被他訓練的經理人有達到設定要改善的目標時(必須經過重要關係人評估且認同)他才收費,意思是他有把握一定可以完成任務,否則他就會白忙一場。他曾經被Thinkers50推崇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導力思想家,與韓第、柯特勒等大師並列Thinkers50管理名人堂。富比世雜誌把他列入最受尊敬的五位高階主管教練之一,美國「公司 Inc.」雜誌封他為「全美第一的高階主管教練」。
在他的《學領導》書裡有許多有關管理者需要注意的原則,也都以實際故事的方式呈現,除了讓你會心一笑,也會省思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像是下面這個例子:
馬歇葛史密斯曾經輔導過七十多家大型企業,幫助他們發展有助於團隊合作的文化,展現以下的行為:「有效促進團隊合作」「和同事建立夥伴關係」「與其他單位創造綜效」等等。
他在指導這些單位時,都請他們的領導人把一件事放進行為準則裡,就是「避免對其他人與團體,作非建設性的批評」,因為非建設性的批評,正是削弱、扼殺合作意識的原因之一。
那麼,直言不諱坦誠回饋和「非建設性的批評」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可以思考以下幾件事:
- 這個言論對於我們的公司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們的顧客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談話的對象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所談論的對象是否有助益?
如果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你經過思考後都是「否」,那麼這就屬於非建設性的批評。
葛史密斯很誠實地提到上述這件事並不容易做到,因為他也曾在收到他的部屬們給他的360度回饋裡,反映出他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其他92%的人都做得比他好),因此他下決心想改掉這個毛病,他跟所有同事說「假如有人下次聽到我對於其他人或團體發表非建設性的批評,若你當下指出來提醒我,我就付你10美元」
葛史密斯第一天在中午前就被罰了50元美金,之後幾天也還是陸續受罰,但到最後,他的確成功改掉了這個問題,在滿分5分的評量下得到4.8分,且比96%的人在此項目都作得更好。
他為他服務的客戶也設計類似的罰款制度,每次罰2美元,把罰金捐給慈善機構,據他說,這些年為慈善機構爭取到超過30萬美元的善款,你就可以想像「不做非建設性的批評」真的非常不容易。
我讀完這段的感想是:這個提醒不只在企業管理上要注意,在政治與社會上似乎也很適用。
#老查隨意讀
#馬歇葛史密斯
#學領導
一則故事的省思200字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師訓練:回憶派、逐字派,你是哪一派?】
.
說到撰寫回憶稿或是騰打逐字稿這件事情,相信大多數心諮所的學生都不會陌生。這是在心理師訓練過程中相當的重要。學習者需要在和案主晤談後,撰寫出回憶稿或逐字稿,並透過回憶稿或逐字稿來和督導討論在晤談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或者即便用督導,心理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或是寫完回憶稿逐字稿後,根據這些內容進行反思。有些學校教授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實務課程的教師或是個別、團體督導,會需要學生在課程或督導的過程中使用其中一種方式記錄下來交作業或進行督導。雖然也不排除有老師或督導是比較開放式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選擇要有種方式來記錄晤談過程與內容。但我也見過某些老師或督導非常強調並要求學生、督生一定要使用回憶稿,不可以使用逐字稿,或是倒過來只能使用逐字稿,不可以使用回憶稿。
.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這兩種師長我在同一時期都遇過。因為已經過了非常非常多年,我想我是可以把這個東西拿出來談談了,我不能說誰對誰錯,因為各有各的立場與觀點,但就因為我曾經被夾在中間,在順了姑意就逆了嫂意的狀況下,為了滿足「姑姑」與「嫂嫂」的期待,還有我自己對我自己的要求與期待,我擔了其他同學將近多出一倍以上的工作量,且在當時多數同學難以理解我的困境與難處的狀況下,我過了一段很難忘的歲月。而這些經驗會變成促使我來思考這個議題的動力之一。
.
首先,若要談一下,回憶稿和逐字稿的差異,我們得從最簡單扼要的方式來談起。
.
●「回憶稿」指的是心理師自己在晤談的過程中將整個過程盡其所能地記下來,而後憑藉回憶的方式,將晤談過程與內容寫出來,成為回憶稿。
.
○「逐字稿」的意思顧名思義,是在晤談的過程中,在經過案主知後同意的狀況下,使用錄音器材,將晤談內容與過程錄下來,在結束晤談後再打成逐字稿。
.
以上是回憶稿與逐字稿的「操作性」說明,初學的學生很多時候只會被交代「怎麼做」但其背後的原理原則,雖說多是依據指導老師所從屬的學派取向,或是過去的經驗背景,但並不見得所有師長都願意多做說明,其背後的背景脈絡與理論邏輯。有時候老師說認為「事情本來就這樣啊」。我年輕的時候會覺得,那既然「本來就這樣」為什麼有人要學生寫回憶稿、有人要學生打逐字稿?要不要兩派人馬去打一架,誰贏了再來告訴我,我該怎麼做?(我開玩笑的....)
.
我自己在受訓的過程中,因為所用的學派取向是屬於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因此在心理上是比較認同「回憶派」的,但這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確是需要鍛鍊的。初學者有時,一開始會怕自己記不住晤談內容,擔心自己無法一邊記憶一邊適當的回應案主。在晤談結束後,急著趕快把剛剛的對話寫下來,以避免自己有所遺忘或疏漏。每位學習者的狀況不同,但一般而言在工作一段時日後,慢慢能掌握撰寫回憶稿的技巧與脈絡,以及可以同時兼顧適當回應案主與記憶晤談內容這件事。我自己會習慣以一種「記故事」方式去抓取回憶稿的脈絡。先寫出前後順序,以及我是如何回應,案主又對於我的回應有怎樣的回應。以及在晤談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什麼,我是怎麼思考的。現在的我,經過了這些年的歷練,雖不敢說我有辦法「全部記下來」,但至少可以寫出個輪廓與大要。
.
因為學校在個案實習課程,我也必須要撰寫逐字稿。為因應學校課程與個別督導兩位老師的不同期待,我同時在兩個單位接案,讓自己的治療架構可以清楚劃分。在撰寫逐字稿的過程中,練起來最多的就是聽打的速度,且要適應去聽自己的聲音,因為一開始聽到音檔裡自己的聲音,真的會有種奇特的感受。以我的經驗來說,打逐字所需要花的時間真的比較久,字數當然不用說,比起回憶稿多很多。但不需要去努力回想,到底在晤談過程中發生什麼事,自己說了什麼話。
.
所以如果要說哪一個比較輕鬆,哪一個比較辛苦,我覺得是無法比較的,因為根本上的向度就是不一樣的。只是回憶派會在後期真的比較熟練後,撰寫起來會比較迅速。我並不樂見不同派別的推崇者指稱對方派是想偷懶或是方便做事,所以才拿回憶稿或逐字稿來交作業或是來督導。那真的沒有必要。實習心理師可以試著在治療架構清楚的情況下去比較兩者,可以多少了解我所說的。
.
以下為模擬對話語氣,目的是讓大家理解這當中不同的觀點與立場。另外,這些文字純屬我個人經驗分享,不可避免地有主觀成份在,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
.
●回憶派:用大腦記憶,而不是用機器記憶
你是在做心理治療,你是要用你的大腦和案主工作,你要用你的大腦來記憶、來思考,你怎麼會想要用錄音機來代替你去記憶呢。這是一種訓練,訓練你專注地去傾聽與回應,如果你有用心去思考,且專注當下,自然是記得下來案主說了些什麼、你又回應了些什麼。這並沒有多困難,只是需要練習。怎麼可以把記憶的工作推給錄音機?
.
○逐字派:逐字才能看到整體而全面的狀態
做心理治療就是要專心回應案主、思考案主啊,怎麼能一邊去想著要如何回應案主,又要同時去記下案主所說的東西,這樣根本就是分心吧?而且,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你再怎樣去記,有可能記下所有的晤談內容一字不差嗎?不可能啊,人一定會有遺忘與疏漏,初學者當然要用錄音的方式記下來,你才能夠全面地看到整個晤談的內容。
.
我得說身為兩種作法都做過的心理師,我可以理解不同的「派」有著不同的思考脈絡與立場,這樣的省思可以讓我看得更廣,而不是糾結在我得被迫去迎合哪個「派」。實習與初學是暫時的,去找到適合且自己從心認同的學習與成長方式才是真的。如果你是一位(準)心理師,回憶派、逐字派,你是哪一派呢?你是怎麼想自己在心理治療上的學習呢?
.
一則故事的省思200字 在 Shannon浦孟涵-台版米蘭達的創業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AN DO 工作學讀後感~轉貼自讀者Charles的回饋】
我是位愛書者, 也喜歡閱讀, 光是這10年也買了300~400 多本書, 2; 當然不是每一本書都會看完, 有些只看1~2章節. 一本書的價格約略落在 200 ~ 500 這個範圍, 對一般人來說其實也不算便宜; 但親身體驗過真正寫過一本書時, 那煎熬可說是水深火熱, 想當初大四時, 改寫一本程式語言的書, 那真的是生不如死. 想寫的內容永遠都會與閱讀者想要的會有很大的落差. 好比做產品, 如果沒有真正接觸過市場, 做出來的產品不會是客戶想要的.
書可分很多種類, 好的書其內容都是作者好幾年甚至1~20年以上人生淬煉出的產物, 花少少的錢可吸收到作者的知識與經驗那是很划算的, 也能擴展視野與活絡腦袋. 這也間接造成家裡一堆書, 要找地方塞 … 最近常聽到老媽說「兒子啊, 把書整理一下拿去回收.」, 我總是回答「不行」. 這時五歲女兒會緊張的冒出「奶奶, 我也有一堆書不能把他們丟了喔, 要丟的話, 丟阿爸的就好.」這句話.
CAN DO 工作學這本書很好讀, 但也是讓我感觸很多的一本書, 簡直是我人生的經歷重播, 心裏OS: 妖孽啊. 心裡冒出兩種聲音, 第一種:為什麼現在才出這本書; 第二種:還好現在才出這本書. 除了主角不同, 生活環境不同, 工作內容不同, 視野高度與經歷不同之外, 基本上書中約有 8 成跟我的體驗簡直一模一樣, 這也是我前面為什麼說如同我的人生重播. 實在是太巧合了, 前陣子聽到一種說法, 書會自動找閱讀者, 仔細想想, 這半年來所買的書都是意外地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 也是我當下最需要的.
剛剛提到兩種聲音, 太早看到這本書的話, 原則上是在看故事, 不會有特別感覺. 當然, 遇到問題時會直覺的使用書中的解答, 而少走很多冤枉路, 但這少了很多人生體驗. 也因為這近 10 年來, 從毫不猶豫說 YES 前往南京常駐, 父親癌症, 自己鬼門關繞一圈, 父子翻臉, 女兒出生, 工作的起落與歷練以及認識了菩薩.
看了這本書, 特有感覺. 書中的內容不再是單純的故事, 而是不同年紀對工作的態度轉變, 生小孩的風險與文字中有淡淡的禪意等, 沒有親生體驗過是感受不太出來的. 以我女兒為例, 為了她能健健康康出生, 就讓她爸媽在台北長庚整整住了一個多月, 讓我那段時間晚上下班在醫院椅子上睡覺, 一大早準備/買好早, 午餐給她們母女吃後(竟然還會挑食, 不喜歡的食物還讓媽媽吐出來), 就搭公車轉火車到桃園上班, 簡直在跟她爸媽玩遊戲, 讓爸爸來回奔波, 媽媽躺在床上不能亂動. 真的很感謝醫院一堆貴人的相助, 加上在肚子時跟爸爸互動(當時就愛聽故事, 爸爸累的講到睡著, 竟然會讓媽媽不舒服, 要我醒來繼續講)並聽懂我們的意思, 讓自己最後健康調皮的出生(出生前一刻玩了所有人一把, 包括醫師, 護理師們, 爸爸, 媽媽, 爺爺, 奶奶, 姑婆等...). 所以說, 書中提到懷孕那段, 感受特別深, 一個不好真的會出人命的.
最近幾年, 工作上的經歷原則上書中所提的幾乎都一一驗證過了, 只能說相“見”恨晚. 作者的高度比我高出不少, 最近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得到許多省思. 雖然, 現在還有著不同的挑戰, 就如同書中所提自己的對手是自己, 以及不要抱怨(心境修行還不夠, 還是會罵一罵抒發情緒, 念完繼續往前走), YES 跨出那一步就能繼續往前進, 進入下一關; 選擇逃避, 下一回合還是會再遇到重新再來過. 就對應到菩薩所說的生活中修練, 不需跑到廟裡修行.
我最弱的部分就是做人, 好或惡太明顯, 譬如說自私自利, 無誠信或無德的人, 我都是硬碰硬, 也是接下來最需要面對的. 菩薩說要把對方當成好朋友, 有時真的做不來啊. 因此, 當我看到「把飯吃好,比你以為的更重要」這章中的「講究吃,就是講究人生」這段, 讓我理解了對人生豁達的重要性.
「放下」不是放棄, 而是釋懷並邁向更高層次, 接受更進階的心境修煉.
品德與孝順是人生中最最最重要的~~~
2018, 農曆感恩月, Charles Lin
#謝謝Charles的大方分享
#歡迎大家多多回饋
#CANDO工作學
一則故事的省思200字 在 三分鐘寫作文【題目:拍下鏡頭裡的一則故事】 - YouTube 的必吃
三分鐘寫作文【題目:拍下鏡頭裡的 一則故事 】各位同學,「拍下鏡頭裡的 一則故事 」可以是任何事情或場景,其實就是寫一段令你印象深刻的經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