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NVIDIA 自己推CPU,Intel AMD 即散。
============================
告個急先:Ivan已被炒,已成失業人士。未訂嘅記得訂Patreon,積小成多呀。訂咗嘅可以考慮加碼(https://bityl.co/4Y0h)。 一星期至少出返六篇文.月頭訂最抵!月費80
==============
TLDR:工程師又未必識金融,金融撚又未必識科技。當然why not both最好,但以前大行就興請金融撚然後學科技,而家就掉轉。Cathie Wood都係咁玩
1. 其實諗咗好耐寫唔寫,最初係眼訓,後來就因為「唔識」,費事啦。熟我嘅都知我係電腦盲,軟件硬件都係(但相對之下好似軟件冇咁盲,話晒Degree 同 Master都要讀),雖然話學霸,但STEM都有好多種啦,我是數人嘛,而數人唔等於識電腦架嘛!即係你叫IT幫你整微波爐咩
2. 但後來諗下,「真係冇乜關係」,「反正之前寫嗰啲都唔係識」,「更多人更垃圾都指點江山啦」。再諗下,扯,股票之嘛,我買海底撈又要知道佢湯底點整咩,我2019年尾叫你買ASML咩,鳩知乜嘢「光刻機」咩。亦都認真,我要去學,都好快學到成個產業鏈,反正呢啲以前係我工作,原本睇銀行股,但工業股 互聯網股 消費品股 地產股 我都寫過,「但半導體真係唔識」。係架,我睇下就會識,但反正呢度大把專家,我好似賭神高進拎住本「速成自衞術」咁,見到龍五在火車出手,都可以掉走本書啦。
==============================
3. 前戲做得太多了。直入。呢三隻股中,我只曾講過隻NVIDIA(仲有我舊老細嘛,陣間會講),亦係之前一路有推嘅股(睇我Patreon咪知)。股價係星期一晚,你見NVIDIA大升,AMD同Intel大跌。而星期二晚兩外兩隻變動不大,NVIDIA直頭破頂。絶無cherry pick,另外兩隻冇推過的
4. 做乜升咁多?「股票唔會話你知點解升」,但除咗因為講咗第一季收入很勁外,相信更大原因因為話會推自己嘅CPU,直接同Intel AMD 競爭了。咁邊隻得邊隻唔得?我就唔知啦。市場反應就明顯J NVIDIA
5. 但,「咁我都有用電腦嘅」(你以為我啲文磨墨寫的?),咁中學大學年代都係聽啲同學講(可能佢地冇咁講,是但),Intel先係王道嘛,AMD唔掂的,咁咯。冇啦。
6. 之但係,再早排就有出過Post,舊年Intel係極唔掂的,當然係講股價。年頭70蚊年尾50蚊,相反AMD差不多升咗一個開。NVIDIA亦都係。咁專家(真專家)朋友就話我知,Intel而家唔掂架啦,等死。
7. 之之又但係,去到今年又完全唔同喎,特別係Intel年頭炒咗個CEO後,股價今年至今升30%(插之前剛剛先52星期新高),AMD反而要跌15%(NVIDIA就升兩成,兩年夾埋贏晒,新高了,嘻)
8. 咁呀朋友梗係專家啦,問題係想講一樣嘢:公司股價,同專業行內人睇啲嘢得唔得,就往往係兩回事嘛。極端啲嘅,李嘉誠啲鑽石廳呀,豐澤呀,百佳賣油魚呀,鬧咗咁多年,長實長和咪一樣長升長有。你產品好同帶到最多生意有時又兩回事,有收入同有錢賺又兩回事,有錢賺同股價又係另一回事嘛,冇咁簡單嘅。
9. 之但係又不過咁,的確好多「大行分析員」,係唔熟個行業嘅。而家會好啲,一來Tech股當道,咁你總不能搵條好似我咁嘅茂利去cover AMD.二來真係文化唔同咗
10. 講返我當年,特別係pre 雷曼嘅美好年代,蔡東豪都有寫過,佢發現啲分析員好多都好後生,難聽啲講句就係「到底有冇做過第行?」。而十居其九都係冇—嗰啲友好多一畢業就入大行,然後可能睇Airline—但唯一經驗就係坐過飛機(同埋打過),可能睇銀行—唯一經驗就係開過戶口
11. 而本人都好歹做咗兩年銀行先睇銀行股,仲要讀精算出身就睇埋保險股—雖然我話你知係冇用的,但即係等於叫個IT同事整微波爐咁,喂,你讀精算嘛,識睇保險股架啦。梗識,睇之嘛。
12. 當時嘅文化的確好多名校(我講外國嗰啲,唔係港大(*)之類嘅雞校)畢業嘅頂級學生,咪一畢業去投行做咯。吹得有家底靚仔靚女嘅咪做ibanker(並不是所有投行做嘅人都叫做ibanker,否則我都話自己係ibanker),唔吹得唔靚仔但捱得嘅學霸咪做分析員,所以嗰時好多時係有啲小朋友去指點江山,教返啲做咗半世紀零售嘅上市公司老嘢,「拿你應該點點點」,十分有喜感。
13. 不過,再早少少,即係蔡東豪或佢之前嘅年代,又唔係咁的。咩年代?你當大約係咩華保(唔係Burger King,係Warburg,UBS瑞銀啲朋友),獲多利(Wardley,匯控啲朋友)(**),吳玉欽(GK Goh,CIMB啲朋友,四十歲以下唔會識)唯高達(唔使講啦下話),總之就係Merchants bank嘅年代,英女皇御用經紀Cazenove嘅年代
14. 嗰個年代啲分析員呢,就全部係有個「本行」出身,例如你可能做咗十幾廿年airline,做到都咁上下大粒,睇過唔同嘅Division,四十歲先轉行去投行做分析員。聽落幾合理,好過班小朋友紙上談兵。
15. 後來嘅事可能有人聽過,倫敦Big Bang嘛(唔係Big Ben),新自由主義,戴卓爾列根Milton Friedman 一大班市撚,再加埋中國改革開放,全球極速「金融化」,股市極旺,咁就問題嚟啦,邊得嚟咁多人?你做airline嘅唔係個個識做金融嘛,咪唯有搵啲童工幼齒
16. 情況同我當初變咗銀行股分析員都有啲似,嗰時食正 五行三保嚟香港上市,當年又未咁多NDS,大行固然都仲搵到人,但唔大嘅行(請我嗰間)咪求其搵件做過中資銀行識行識走嘅港仔算。
17. 之但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啦,金融化就冇改變到,但分析員呢味嘢都又有啲生態變化—最重要係真係搵到錢,自然就有人請啲「行業專才」,物極必反,而家好多行請親睇醫藥股化工股嘅,全部都PhD。
18. 當然更重要嘅,Tech股當旺嘛。以前搵啲金融出身嘅小朋友學Tech,而家掉轉了:既然我可以教個金融撚睇Tech,為何我唔去教個Tech撚做金融呢?冇錯,又返返去幾廿年前嘅玩法。
19. 邊個將呢樣嘢發揚光大?正係 Cathie Wood.佢就係覺得傳統啲金融撚睇科技股唔掂,佢寧願請啲工程師科學家然後教佢地金融 — 最好玩嘅係,點解佢會咁諗:因為佢自己咪就係呢個系統出身咯。好多人覺得「科技女股神」反建制,實情佢咪就係嗰個制度下走出嚟,Cathie Wood自己咪就係名校讀Econ Finance一級榮譽,然後去大行做分析員出身咯!所以佢咪知道個生態係點!
20. 其實類似嘅玩法仲有惡名昭彰嘅LTCM,當年爆煲都大新聞,可能係第一代嘅黑天鵝,四十歲以上會識,但同後來雷曼比當然爭好遠。無論如何「天才殞落」(When Genius Failed)都係一本好書。LTCM固然係講一班數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Myron Scholes,正係Black Scholes嗰條友),點樣戰無不勝直到出事,但主角創辦人係John Meriwether — 佢先係發現華爾街班友不學無術,只係飲酒叫雞睇美式足球,與其教呢班友數學,我不如教班數學家做金融,
================================
21. 寫得太長,「都未得閒寫埋我舊老細」,下次再講,咪又係嗰個NVIDIA嘅故事。你老人家冇聽過唔緊要,「但既然你冇聽過就唔好教我睇股票啦」。得罪講句,「你供過股未?」「買過升十倍嘅股票未?」「買過畀人私有化嘅股票未?」「去過股東會未?」。全部都未都冇問題,李嘉誠唔使識落石屎—但你唔好去管人點落嘛。講下點解我忍無可忍走人,半裸辭,多人讚我就寫。
22. BTW,都未得閒寫(有人以為我好得閒的?)。但,Microsoft 就快20000萬億市值了,可能今晚就到。人類史上第二間。當然另一花生係CoinBase上市。提提你,Nasdaq嗰個250蚊嘅「參考價」,近乎係廢,零作用咁滯。因為隻嘢根本冇集資冇招股,一二三就trade—咁股從何來?你話呢?
(*)慎防有人又唔高興,本人正係讀港大的。
(**)講起呢個Wardley真係講埋,以前有Wardley Street 獲多利街。即係而家銀行街Bank Street。而呢條街你見有人話曾經誤譯做「獲利道」—邊度誤譯?我相當肯定係當年嘅老翻大富翁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400人訂!(https://bityl.co/4Y0h)。 年費仲有85折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毛亮傑A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加入facebook:毛亮傑的空中隨想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989ALAN IG:989alan☕️🌹 https://www.instagram.com/989alan/ 楚留香,是很多人學會的第一首廣東歌,1982年,楚留香在台灣造成港劇炫風,超...
一代 女皇 第 4 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27日
地點:廣東省城(今廣州)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義律
事件:
【義律屈服】
早上,林則徐收到洋商遞來的義律稟文,表示願意繳煙,「內稱遵諭願繳煙土,當與制軍、撫軍會商批示,查其呈繳之數(註1)」。林則徐「當與制軍撫軍會商批示,查其呈繳之數(註2)」。
義律以英國政府的名義發佈一條公告,令所有英國商人將他們的鴉片交由他轉繳給林則徐:
「本總監督茲……謹以不列顛女陛下政府的名義並代表政府,責令在廣州的所有女王陛下之臣民,為效忠女王陛下政府,將他們各自掌管的鴉片即行繳出,以便轉交中國政府……且本總監督茲為了不列顛女王陛下政府並代表政府,充分而毫無保留地願意對繳出鴉片經我之手轉交中國政府的全體及每一位女王陛下的臣民負責。(註3)」
同日,各國鴉片商人出結表示以後「斷不敢將鴉片一項,稍行販買,永不敢以鴉片帶來中國(註4)」。
#知史討論。
義律和中國官府打了幾次交道,都沒有什麽結果。最後,沒有作好戰爭準備的義律,不得不服從林則徐之命令,勸告英商將鴉片交出。他以英國政府的名義發佈一條公告,並在商館宣佈,以英政府的名義要求本國鴉片商人將所有的鴉片交出,由他轉交給中國政府。必須指出的是,在圍困商館之前的數月中,鴉片貿易一直處在停頓狀態。1839年3月22日,馬地臣(Matheson)記錄道「最近五個月裡在廣州一箱鴉片都未售出(註5)」。約有五萬箱鴉片等著出手,還有更多的鴉片正在從孟買運來的路上。義律一時覺得將鴉片交給林則徐將可緩解貿易停頓,且不失為一條讓中國人來承擔損失的妙法。
3月27日上午,林則徐接到了義律的稟帖,表示願意交出鴉片。林則徐完全沒有意識到:從這份稟帖開始,他們掉入了戰爭的陷阱。這份稟帖改變了林則徐此行使命的性質,原本針對外國商人的反鴉片走私的行動,從此變成了中英兩國官方間的交涉。由於這份宣言,鴉片的所有權易手了:它不再是商人的私人財產,而成了英國政府的公共財產。義律的決定被馬地臣譽為「頗具政治家風範的大手筆」,馬地臣同時也坦言稱「中國人已落入了使他們自己直接面對女陛下的圈套。如果中國人拒絕接受鴉片的話……我們的處境就要大大地不妙了。(註6)」
義律的表態讓林則徐鬆了一口氣,同時也讓被困在商館區的英國商人大為興奮。林則徐認為禁煙總算有了結果,但如果他瞭解了英商為何興奮不已,也許,他就輕鬆不起來了。英商之所以興奮,是因為義律的舉動,意味著英國政府已經決定保護他們的利益。他們的鴉片本來就是用來賣的,至於是賣給中國人還是英國政府,並不重要。既然政府願意出面收購他們手裡的鴉片,他們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他們爽快地答應了交出庫存的鴉片,甚至於將那些還在運輸途中,尚未抵達廣州的鴉片也一併報了上去;少數幾個美國商人見機,也通過關係,把自己的鴉片轉讓到英國商人名下,以求減少損失。結果是:林則徐收繳到了比他想像中更多的鴉片。
茅海建:義律代表鴉片商人繳出鴉片,意味著林則徐收繳了英國政府的財產。但這「並不意味著將遵循中國的法令,而是將鴉片商人的貨物變為英國政府的財產,圖謀以此為由向中國發動戰爭。自1839年3月30日起,義律還被困在商館期間,他就不停地向英國外相寫報告,呼喚武力報復。其中4月3日的報告,已經十分具體地提出了侵華計劃和勒索要求。」(註7)
來新夏:義律的繳煙稟帖並不是「恭順」服罪的表示,而是在明目張膽對抗失敗後,轉而採取的一種陰謀詭計。義律在給鴉片販子的通知中,以英國政府代表的身份作了特別的保證說:「特別需要明瞭的是:英商財產的證明以及照本通知樂於繳出的一切英國人的鴉片的價值,將由女皇陛下政府隨後規定原則及辦法,予以決定。(註8)」這樣,他們就把林則徐為維護民族尊嚴的禁煙運動和鴉片販子的破壞活動之間的矛盾擴大為中英兩國政府間的糾紛問題,製造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因而義律的這一陰險手段博得了大鴉片販子馬地臣的喝采說:「(義律的命令是)一個寬大的、有政治家風度的措施,特別當中國人已經陷入他們直接對英王負責的圈套中的時候。(註9)」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4 / 4576
註2: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4 / 4576。
註3:Chang, Hsin 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264-265.
註4: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30 /2416。
註5:Chang, Hsin 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166.
註6:Chang, Hsin 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166.
註7: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 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註8: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Alpha Editions, 2019 (original edition by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910), pp.225.
註9:1839年5月致查頓等信,見[英]格林堡著,康成譯:《鴉片戰爭前中英通商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頁186。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一代 女皇 第 4 集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女皇早前發佈聖誕文告,向全球醫護人員致敬,又借醫護人員提到了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數以百萬計為自由捐軀的英雄。
當今並沒有戰爭,但是全世界陷入半癱瘓的狀態,國與國之間彼此「封鎖」——即使北歐之中,瑞典因為抗疫不力遭挪威、丹麥隔離;加上最近英國一度被歐盟封鎖,造成許多貨車滯留在英法隧道入口,場面恍如當年的鄧寇克。
因此醫護人員變相承擔了恍如戰爭中前線軍人的重任,在許多人居家工作,試圖避疫的時候,醫護人員卻必須直接面對病毒,日夜戰鬥。
雖然沒有戰爭,但是瘟疫降臨,令人際交往、商家營業、甚至整個城市生活受到限制,音樂會、展覽、戲院,各種公衆聚集的場合都被迫暫停,許多城市居民也隨即失去行動自由,甚至不得不逃離家園,如此場面,對於九十多高齡的英女皇,是否令她會想起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倫敦人匿身地鐵站,政府甚至下令年幼的兒童坐火車到鄉下避戰的場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距離當今七十多年,英女皇是少數依然親身經歷過那一個大時代的人,對於真正的艱難時世,當自由面臨重大的威脅,恐懼的陰影籠罩世間,她有過切身體會,或許還有清晰的記憶。
英女皇聖誕文告的發言,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但這個身份超越英國,身為自由世界曾經戰勝法西斯的歷史見證人,當今世人所享有的自由,是因為那一代人的勇氣和犧牲,英女皇本身也昇華為那個時代的傳承,希望後繼有人。
一代 女皇 第 4 集 在 毛亮傑A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加入facebook:毛亮傑的空中隨想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989ALAN
IG:989alan☕️🌹
https://www.instagram.com/989alan/
楚留香,是很多人學會的第一首廣東歌,1982年,楚留香在台灣造成港劇炫風,超過70%的收視率更是電視神話。念國小的我,也是香帥迷,還當起追星族,擠進來來飯店(喜來登)看鄭少秋、沈殿霞登台,到處炫耀握過香帥的手呢。當時影迷還分成沈慧珊與蘇蓉蓉兩派,為香帥比較愛誰爭執不下。
楚留香的超高收視率,把張小燕的「綜藝100」打得落花流水,也讓本土藝人發出受到威脅的驚恐抗議,電視學會最後決定三台播出港劇以4個月為限,使楚留香由中視硬生生被轉到華視。從「楚留香」回顧民國70年代的台灣電視生態,我們發現了許多值得玩味的軌跡,現在日劇、韓劇逐一興起,娛樂事業的文化霸權史,也可從「楚留香」窺見一二。
1982年3月6日:中視以金鐘獎外片觀摩展名義首播粵語原音的楚留香。
1982年4月18日:晚上8:00楚留香正式以國語配音在中視播出。
1982年8月5日:鄭少秋、沈殿霞於來來飯店登台表演。
1982年8月8日:楚留香在中視播出第17集。
1982年8月14日:楚留香轉華視播出。
1982年8月18日:「無花和尚」關聰、「胡鐵花」吳孟達等人來台,關聰並於包國良「歡樂假期」節目落髮為颱風災後募款。
1982年10月2日:楚留香播出完結篇。
1982年12月1日:「沈慧珊」汪明荃來台宣傳在台視播出的「楊門女將」,上崔苔菁的節目「夜來香」。
1982年12月3日:「蘇蓉蓉」趙雅芝來台宣傳。
從1982年4月18日中視播出「楚留香」、華視「琥珀青龍」、台視「楊門女將」、台視「英雄出少年」、中視「十三妹」、中視「飛鷹」、華視「天蠶變」、一直到1983年12月4日台視播出「天龍八部」完結篇,在各方角力下,港劇炫風暫時告一段落。
但楚留香的熱火並未因政策熄滅!
鄭少秋開拍楚留香系列電影,與林青霞合演「楚留香之午夜蘭花」,「楚留香大結局」,電視劇也不少,包括鄭少秋與米雪來台拍攝的「楚留香傳奇」,1985年中視推出「楚留香新傳」,女主角是陳玉玫。至此,鄭少秋接演楚留香的版本之多,已讓人眼花撩亂,稱得上是民國70年代的傳奇。
「楚留香」開啟了港劇熱潮,之後透過錄影帶出租,「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新紮師兄」、「鹿鼎記」、「上海灘」、「倚天屠龍記」等港劇在台灣爆紅,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苗喬偉、湯振業等「無線五虎將」,還有劉嘉玲、張慢玉等港星在台灣打開知名度,也陸續來台發展。
劉德華、陳玉蓮的「神雕俠侶」,讓周遊搬到台灣,拍成潘迎紫、孟飛的台版「神雕俠侶」,馮寶寶的港版「武則天」,也被周遊引進,讓潘迎紫主演「一代女皇」。製作人宗華則邀請馮寶寶來台,主演「楊貴妃」、「西施」等歷史大戲,其中「楊貴妃」還與湯蘭花同戲對打,相當精彩。
港星來台發展大致分成「戲劇」與「歌唱」兩種,一開始多屬巨星蜻蜓點水的方式來台宣傳,炒短線,片紅就來登個台,上幾個節目,再炫風離台。港星來台灣演戲,大多有語言的障礙、需要配音。歌唱部份,香港藝人大多影、視、歌全方位發展,容易塑造巨星,但早期港星在歌唱這塊,遠不及當時台灣國語歌壇創作的豐富。港星在台所推出的唱片,大都直接翻唱粵語歌,非國內作家所作,感覺上有份疏離感。
梅豔芳挾著香港天后地位來台出片,台灣則以同屬中低音的「蔡琴」迎戰,台灣創作的歌曲,就是比較動人,但梅豔芳「中華體育館」售票演唱會成功,她的舞台魅力、能歌善舞,也給台灣歌手上了一課。
1988年劉德華將在台推出唱片「回到你身邊」專輯,開始由國內創作人製作,所有音樂和詞曲風格的走向都以台灣聽眾為主,梁弘志、曹俊鴻譜曲,鈕大可、陳復明、陳家麗、楊立德、林秋離等耐人品嚐的精緻文筆,讓港星真正打進台灣流行歌曲市場。香港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與在台灣拍廣告紅回香港的郭富城,都與台灣創作人合作,繼起的草猛、杜德偉的專輯,也都由台灣團隊製作。不管國語是否標準,只要詞曲動人,加上港星特有的魅力,就容易受到歡迎。
1990年代台灣在國語歌壇、電視劇的發展逐漸追上香港,港星則在電影的發展立於優勢,香港四大天王都成為全方位發展的巨星,台灣何時能出一個「全方位巨星」,令人期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SmOiggvon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