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碟聯播網FM90.5_民生展望電台
▪️主持人:鐵打的處長
▪️開講主題:
開臺400週年燈會原鄉在北港
[居心地 若有花檔案室]暨[匾額印象展]
▪️播出時間:02/18(四)上午10點
▪️本集嘉賓:
#顏三泰北港藝閣大師
#吳登興北港德義堂第五代傳人
#台灣公益CEO協會秘書長林淑娥
#策展人王信智
「2021 北港-燈會原鄉」
北港人在媽祖的搖籃中孕育成長,歷年元宵盛典朝天宮迎媽祖更猶如北港人的第二次過年,1965 年在北港朝天宮舉辦了第一屆元宵節花燈展,更帶動全國燈會熱潮,北港可以說是台灣花燈的原鄉。
今年也是「開臺400 週年」,當年顏思齊與鄭芝龍趁著海流沿著笨港溪登陸,一路在往水林的路上紮營設十寨,在大航海時代圍繞著激情與冒險,因此「2021 北港-燈會原鄉」展區將「燈會原鄉在北港」、「開臺400 週年」作為立基,發展出「時光蘊河」的概念,規劃整體光影藝術佈展。
結合老街巷弄,以「牛轉乾坤、天地交泰」為主題,邀請北港在地藝師運用不同工藝媒材,創作各種以「花燈」為主題且融合北港文化、宗教、歷史的各式環境藝術作品,讓遊客以尋寶方式穿梭於街區巷弄之間,並以傳統鼓仔燈營造老街燈海璀燦氛圍,讓遊客藉由探尋街區內傳統產業店舖、特色景點、美食小吃之餘,同時享受元宵佳節提燈籠的樂趣。
【居心地-若有花檔案室裝置展】透過花、陶、書、器融合,展現靜謐與典雅。民眾可透過當代的花藝、多肉植物、若有花檔案室的書器與在地陶藝創作展覽,了解過去,思索當代,從生活中的物件,找到屬於自己心靈的居住感。在觀賞展覽之後,民眾還可以參加策展人的講座,進入藝術、陶與花的世界中。
【爾來了-匾額印象展】展出團隊三年了所蒐集和記錄的匾額資料,來自寺廟、宗祠、民宅、教會,顯示雲林匾額文化的豐富多元。參觀本展,可以了解匾額的由來、各種用途、欣賞的方法。
除了影像投影和輸出之外,借展日治時期的「昭正氣」古匾,讓民眾可以近距離欣賞匾額,為展覽增色不少。參加認識在地的導覽活動,聽著有著90年歷史虎尾出張所的故事,勾起人們對雲林的回憶與想像,走入故鄉的時空中,找回熟悉的感覺,編織世代間的共同記憶。
直播網址:https://fb.watch/3J2lp5zV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
陶藝創作展 在 饒慶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用設計引導孩子們無邊的想像力 讓美感自然萌生】
台東的孩子們都很有藝術天分,有的畫畫充滿想像力、有的唱歌很有感情,也有人肢體律動特別有味道,大人能做的,就是提供讓他們盡情發揮的空間,在一旁陪伴、引導。
#永安國小去年參加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成為縣內第1處校園美學改造場域,慶鈴特別走訪永安「走進.森活」美感教室,這兒的改造是 #大象設計 與師生共同討論,以木色地板及收納櫃體表現樹根及樹幹,搭配猶如大樹開枝散葉的淺綠色漆料及深綠色無邊際黑板,並可因應人數變換桌椅模式、隱藏式的分類收納空間,活潑的學習空間讓孩子們可以無拘無束的創作。
讓孩子們 #樂在學習、樂於走進教室,慶鈴要讓美感意識從孩子們生活中出發、自由自在的揮灑;除了鼓勵參與校園美學改造計畫,我們也持續推動 #樂陶陶師生陶藝創作展、#台東食育提案所的美學和食育文化課程,並以學校文化特色規劃廁所改造,如採國際教育的 #富山國小,廁所改以活潑的元素並播放英文,重視音樂教育的 #利嘉國小以音樂意象來美化廁所,#鸞山國小以豐富的森林樣貌改建,都是縣府對於以美為基礎素養學習的投入與支持。
陶藝創作展 在 Nia在畫畫nia.paint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去台中藝術博覽會的最後一天
跑去看同事草原事件的展覽
▪️懶泥 SPA:::Lazy You / 草原事件 陶藝創作展
2020/6/26-8/2
懶泥坨在那
看似懶散的狀態
其實是陶底子的溫柔剛毅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
是不是也這樣呢
一路上
我們不曾放棄
只是更柔軟的往前了
是不是~
展覽地點:台中市五權南路278巷25號(食いしん坊 2F)
開放時間:11am - 6pm (週四公休)
#草原事件
陶藝創作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田。尚未搬到那喧鬧的台北前,她的生活被大自然的環境所環繞著,無論是下課時撿取松果,在經常有昆蟲出沒的遊樂器材區玩耍、去學校後山探險、幫忙家裡農務等。
每逢週末假日,陳妍臻與姐姐們常花約3個鐘頭的路程,到十公里遠的外公家遊玩,從田野小徑直到水泥砌成的道路,常一路望著天空唱歌、聊天,閱覽大自然的景色,因而養成這不經意時顯現的習慣:她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得,找尋週遭自然環境間的細微變化。
陳妍臻就讀高職時,主修數位媒體動畫,當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畫室,而開始了純藝術的學習。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地方,因為在畫室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日後進入大學時,便更加對陶藝及雕塑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的創作主題,陳妍臻皆以自己為中心發展,來感受家人、朋友及外在,給予她內心的想法,作為起初創作的養份。直到升上研究所後,她漸漸從過往的創作脈絡裡,挖掘到自己潛意識裡一直關注的題材。
喜歡攝影的陳妍臻,以拍照的方式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捕捉起來,將鏡頭作為她的眼睛,把雙眼所看到的事物紀錄下來。但對於當下所產生的心情與情感,往往難以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內心的想像更是無法用影像的方式保存。創作,能夠使她心中所有想像具體化呈現,而陶瓷這媒材擁有可保存千年的特性,讓一瞬即逝的風景、甚至是記憶的消退,不會再因為時間而消逝。
親手捏塑的真實感 豐盈了自己
陶土是陳妍臻人生轉折的初始點,代表著新生。初次接觸陶藝時,她感受到這媒材竟充滿了能量,無論是土本身的韌性,或是她本身的力量,在施做的過程的捏塑、堆砌、刮土的動作,都讓她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每一次的創作都代表著對自己新的認識,也包含著生活中所帶給陳妍臻的感動、體悟,還有挑戰。
「我不喜歡重複,而我的生活和創作中卻充滿了重複性。」陳妍臻每日從住家到學校之間往返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 》中飾演的角色般,重複又乏味。即使不是在創作,她也常常輪播著同一首歌、同一齣電視劇,就像上了癮般的,即便她聽過、看過無數遍,還是得要撥放著甚麼,才能夠使她的內心感到安定,常常因為循環多次培養了慣性,如果一天沒有聽、沒有看,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她跟重複不斷糾結著,於是她便開始從看似充滿重複性的生活裡,尋求微小的差異性。就如同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罐頭食品,也是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大賣場出現的大眾商品,即便看似重複,其實仔細地檢視,當中必然發現有些微的差異。
習以為常的事情 未必如此
陳妍臻的創作動機,來自於某次與父親一起除草時的事件,當中對一種植物所產生的好奇,使她開始注意到:原來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象,都是以人為的角度,將它合理、想像化了,察覺了現實上與想像中的差異,當下的打擊也觸動了她,終於明瞭到自然之於她的意義。
當時她在山谷間看到許多樹木被藤蔓覆蓋著,好似自然編織而成的綠色地毯般,便慣性的將大自然的「美景」視為理所當然。陳妍臻描述了當下的情景,那時父親教她如何將野櫻花樹上的爬藤植物除去,她才驚覺一棵樹長得再好,若只要被爬藤植物纏住,爬藤植物會為了生存攀爬至樹木的頂端,包覆並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被攔腰折斷、或是見不到太陽慢慢枯死,無法長久存活。原來這爬藤植物名為「小花蔓澤蘭」,導致其它植物難以生存,影響了自然的生態。
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有許多細微渺小的自然生態,也許大家都曾和陳妍臻一樣,不自覺地用人為的慣性將自然的視覺表象加以合理化,將自然美景當作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遺忘其存在的根本價值與意義。陳妍臻也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能使觀者重新認識生活當中,對生態、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小事。
陳妍臻簡歷:
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三)
長榮大學 美術系-立體組 畢業
復興商工 美工科-電腦繪圖組 畢業
陶藝創作展 在 有怪獸? 阿咧先生陶藝創作展開幕見面暨冷笑話發表會 - Facebook 的必吃
有怪獸? 阿咧先生陶藝創作展開幕見面暨冷笑話發表會開幕見面暨冷笑話發表會: 12/17 下午一點到兩點展覽時間:2016/12/17~2017/1/15 敬備茶水, 免費參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