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與凝視的練習》中的艋舺廟會,道出了傳統祭典帶來的「純粹且美好」】
導演陳芯宜說自己是個多夢的人,《恍惚與凝視的練習》就是擷取與「家族中的死亡」相關的夢境為軸,因此瀏覽資料時,也有意識地翻找家族軌跡。
從小在香火鼎盛的大稻埕長大,她對廟會熟悉又感興趣,才挑出「艋舺大拜拜」的歷史紀錄。她特別注重宗教儀式中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認為那是信仰儀式中「非常純粹且美好的部分」,卻可能逐漸消失……
#恍惚與凝視的練習 #導演 #陳芯宜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盧彥中極其享受拍攝紀錄片期間、四處與人談話交際、融入當地的鬧熱節奏,以及進入後製時期關在工作室獨自挑選素材、剪片的美妙孤靜──如此兩極的、跳躍式的生活模式,為盧彥中所珍愛。 而他回頭去望自身童年,赫然發覺他是深受土台客爺爺與日式知識份子外公的影響。前者總是帶幼齡的他到處拜拜,講各種鄉野奇譚、幻麗故...
陳芯宜 在 GQ Taiw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雖然好像已經是常態了,但還是跟大家說一下,這部 10 月確定 Netflix 也會一起上線喔!
#GQ娛樂
陳芯宜 在 失控歌手 樓一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樹人」也入選金馬創投的電影單元了...這是七年前跟陳芯宜共同發展的劇本,關於...樹與人?? 好,說了等於沒說。實在很久以前寫的,早在「失控謊言」之前呢,只記得帶有強烈的魔幻色彩,換句話說,需要大量的特效...,也是挺燒錢的。
同時間,我自己導演的劇「阿榮的酒吧」,也會參加這屆創投的影集單元,歡迎投資者來看看這兩個案子囉
陳芯宜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盧彥中極其享受拍攝紀錄片期間、四處與人談話交際、融入當地的鬧熱節奏,以及進入後製時期關在工作室獨自挑選素材、剪片的美妙孤靜──如此兩極的、跳躍式的生活模式,為盧彥中所珍愛。
而他回頭去望自身童年,赫然發覺他是深受土台客爺爺與日式知識份子外公的影響。前者總是帶幼齡的他到處拜拜,講各種鄉野奇譚、幻麗故事給他聽,也就養成了盧彥中理解世界的方法。外公的學養風範,則導致他對藝術家抱有興趣。
畢業後,盧彥中先後跟隨黃明川、劉建偉、陳芯宜等紀錄片名導,擔任助理工作,期間對諸多藝術、文學大師,包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林麗珍、林惺嶽、陳芳明進行拍攝,但盧彥中總是無法被這些人深刻觸動,於是他開始轉而追尋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家,如其作品《瘋顛狂書道班》中的軻三、《南島盛艷之花》被攝對象柳依蘭。
在軻三的書道班裡,盧彥中看到他讓鄉里間,諸如角頭、屠夫、退休的人、一般家庭主婦,甚至是7歲的國小學生都能在那邊唸詩、寫書法,紮根於市井生活裡。盧彥中認為這才是他的理想藝術家。盧彥中企圖以自身的眼光、理解與追索,去更新藝術家的定義──藝術不必在廟堂,就在江湖中、日常裡可覓可得。
而出身於菜市場的柳依蘭,以自畫像聞名,等身大、高吊在展場中、以龐然的眼珠俯瞰、讓觀者無可遁逃的畫作,有的拿花,也有拿骷髏頭,或與先生綁在一起中間有鎖,乃至柳依蘭跟她先生同困魚池等等塑造。對盧彥中來說,那些巨大自畫像彷若佛殿中的唐卡。尤其橫跨五聯幅的〈一個藝術家的愛.慾〉,藝術家更是將自我擴展至最大,使得盧彥中對其好奇不止,同時想要探詢究竟自我為何物。
至於以著名廣播人吳樂天為主角的《就是這個聲音》,主要是盧彥中想要追憶童年時的味道。在他少年時,幾乎人人聽吳樂天、簡直是背景音樂。他一邊紀錄吳樂天傳奇事蹟,一邊也想要重現過往時光新鮮活辣、充滿動物性的感官世界。
近作《開水喇嘛》起因於與盧彥中形同家人的貓火化後有舍利子,唯在台灣佛教系統裡,畜生不可能成佛。於是他向著外境求解,一路到了圖博區域。起初他對幾萬喇嘛們成天在山上念經完全不解,並不認為只要誦念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但在上師只要多一個人出家、也許世上就少去一個壞人的言談裡,盧彥中領悟到自己祇是以有限的眼光在對待世界。面向堅信每個人生來都是佛的藏傳佛教,盧彥中也就深沉感應到自己的宇宙觀被打開。
小檔案
盧彥中,Adiong LU, 台灣嘉義人,1984年生。一生謹記阿嬤囑咐之「肯種不畏無田犁」。作品有《今天我明天誰》、《你家是個動物園》、《南島盛艷之花》、《在光中》、《就是這個聲音》、《塩埕區長》、《開水喇嘛》等。善藉私民野史、藝術者、喧鬧者之日常描繪,挖掘漫漫人世之精神共業。鬧中取靜。2017年以二瘋僧之名,成立寒山拾得有限公司。現為盧鉢之父。
創辦人/導演: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盧彥中 場地提供:寒山拾得有限公司
陳芯宜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宜,及《築巢人》、《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也曾參與黃明川電影的拍攝、製作。
有感於90年代台灣電影普遍性的匱乏與單薄,投資方往往只要求商業的成功,而無視於藝術成就,黃明川決心投入獨立製片電影的創作,從《西部來的人》原住民遠古神話與社會處境,到《寶島大夢》戳破軍國神話和直搗黑幕深處,乃至於《破輪胎》以電影中的電影形式探索公共藝術,三部曲完整地體現、紀錄90年代的強烈騷動。經歷三次傾家蕩產又再起的黃明川,儼然台灣電影界的韋納.荷索,充滿無比強悍的創作意志。
如同返台時與過去(平面、商業攝影)決斷的作為,在拍完《破輪胎》後,黃明川捨棄劇情長片,將全部火力轉向紀錄片,拍攝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在當時,藝術紀錄片完全是處女之地,充滿無限可能與自由,因此引起他的興趣。他以為90年代不只是混亂的年代,也是藝文啟動慾望最高的時代。紀錄片不只有凝視各種現實衝突、體制悲劇和戰亂,黃明川更想紀錄藝術家們如何創造、又如何生活。
2018年黃明川的新作《給自己的情書》,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兩種形式,以女性觀點為主。黃明川表示,對女性經驗的關注,並非突如其來,是長期的觀察與體悟,早在《神話三部曲》時,女主角都比男性腦筋更為清楚,且勇往直前地開拓命運,便可以見得。而他正在進行的影像計畫是紀錄國際女詩人,包含台灣、伊朗、印度、東南亞等地,她們在社會參與的角色。
而黃明川浸淫多年的藝術家紀錄片,也繳出傲人的成績單,作品繁多,涵蓋面向亦廣,且幾乎是全景觀的收攬,如14集的《解放前衛》堪稱台灣藝術家風起雲湧的時代切片,《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宏大而深遠,將詩人們的口音視為寶藏,予以妥善留存,《櫻之聲》更是台灣最後一批跨語詩人絕無僅有的影像紀錄。
他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去紀錄創作者的聲影,《肉身搏天》拍了5年,《櫻之聲》從1994到2002持續思索跨語詩人的呈現,《解放前衛》每一位藝術家大多跟拍4年,如此才能有時間的厚度,才能真正深入精神脈絡與社會連結。他深悉任何潮流都會消逝,再怎麼前衛多年以後仍然會變成過時,然而時代的體驗是不可逆的,對黃明川來說,每一個時代的訊息,每一種獨特珍貴的經驗,都是紀錄片最無從取代的特質,也方有可能抵擋得住時間的改變。
小檔案
黃明川,知名紀錄片導演,倡導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
1955年生於嘉義,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藝術聯盟主修石版畫,又於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之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之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電影中心董事,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正生活於臺北,為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
1983年曾獲第一屆雄獅美術評論新人首獎,後並撰寫〈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係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攝影史。90年代第一位拍攝台灣的228建碑風潮,完成《碑林二二八》。
1989年起至1999年完成三部獨立製作之電影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先後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新加坡影展、金馬獎影展等國內外最佳攝影獎、銀幕獎及評審團獎項的肯定。劇情短片《鹿港情深》及《1995後工業藝術祭》等受邀參加香港電影節、溫哥華電影節、鹿特丹等國際知名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亦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專題
。
黃明川30多年來長期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策劃並完成過《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1999-2009)、《裝置藝術十年》(1995-2004)、《地景風雲》(1993-2005)、《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灣前輩美術家》、《飛越科技藝術》等紀錄片系列,於華視和公共電視播映。另外,尚有四位本土小說家《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1993-1997)專輯系列紀錄片。2003年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共14集,榮獲第一屆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年度首獎。
2010年完成台灣日據時代跨語作家《黃靈芝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與羅浪》身影之文學家紀錄片,最近完成最後一群跨語詩人的追踪,發表《櫻之聲》(1994-2016)。
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計有《縱花烈放》、《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詩藝親親》、《櫻之聲》等,近期來回美國與台灣,拍攝紐約台裔行爲藝術家與其環保意識強烈的作品,製作《肉身搏天》紀錄片。此外也接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之委託,拍攝多部藝術家與攝影家之短片及國家影音檔案;他於2014年為他的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亞洲第一個《國
際藝術紀錄影展》至今,並爲嘉義市拍攝兩部美術相關的紀錄片。
陳芯宜 在 Chou Shu-Yi周書毅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Break & Break ! Chou Shu-Yi Dance Video Exhibition2018 Taipei_Polymer
* 無用之地 * 周書毅身體錄像展 空場 / 台北
身體 在無用之地上起舞
創 作 周書毅 Chou Shu-Yi / film director & choreographer
影像攝於 2014.10 ~ 2017.10 / Film record
影像設計 李國漢 Max Lee / Video design
音樂設計 王榆鈞 Yujun Wang / sound artist
燈光設計 莊知恆 Chuang Chih Heng / Lighting
平面設計 陳文德Winder Chen / graphic design
展演記錄 呂威聯 William Lu / Video Recording
展覽合作 空場Polymer / co-work space
*FB : https://www.facebook.com/shuyichoushuyi/
舞蹈家周書毅首次舉辦身體錄像展 "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展出地點位在台北的空場藝術聚落,這裡在90年代以前是一間紡織工廠,閒置多年後,透過藝術家進駐產生新的能量。而周書毅選擇於此的原因,正是想與休息再生的廢棄空間撞擊對話。此次展出的影像是2014年至2017年身體在各地移動的觀察,從城市的中心到邊緣,從外在龐大的建築到內在個人生命的構成,不斷透過身體與那些有用或無用的場域對話著,感受到人類正在往毀滅的方向前進著。其中有許多場景,都是我們忽視的,如同生命的分類,將彼此邊緣化的過程。
“無用的時刻,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在身體感到無力或是無用之時,我們如何感覺活著?”
周書毅用身體的舞動去撞擊空間,找到生命與土地彼此相互呼應的力量,那是一個無人之地,也可能是一個即將被拆除的釘子戶,或是我們曾經對抗的路,在被遺忘的角落中,等待著再生的可能。
Break 是休息,也是打破、損壞之意,兩者之間不同意義,卻相互並存著微妙的關連。而中文則以人在面對身體無用的狀態,以及土地在對抗財權後的破敗去命名,試圖帶領觀者從身體走入影像中的空間,感受身體與舞蹈語言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存在與對話時刻。
影像,是這次創作媒介的開端,從身體到光影到環境,決定按下快門的原因是"人",是人在這時代變遷與城市快速更迭的環境下,所感受的流逝與無力感,從無力的角度去觀看環境中不同的力量,從中心到邊緣,從有到無,從失去到再生。
--- 周書毅
* 特別感謝 : 郭奕臣、乙甯、小野、育晉、春春、孝聆、林婉玉、李偉能、王榮祿、伍宇烈、古名伸、郭奕臣、黃明川、陳芯宜、趙徳胤、林立淇、劉麗華、林家文、劉孝聆、Frankie、Zoe、Tank Wu / Solo singer hotel、周先生與舞者們、DocDoc紀錄片工作坊、事件工作室、鹿港囝仔、驫舞劇場、laboratory實驗平台、豪華朗機工、稻草人現代舞團、雲門-流浪者計畫、廣藝基金會....以及許多未能提及的好朋友們 , 在這兩年多裡協助我 , 讓我堅定獨立自籌製作的你們。
陳芯宜 在 陳芯宜的個人檔案 - Facebook 的必吃
查看名為陳芯宜的用戶個人檔案。加入Facebook,與陳芯宜及其他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聯絡。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將這個世界變得更開闊、聯繫更緊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