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人對「洗腦」一詞一定不會陌生,還很敏感!小如網上情緣、「寶藥黨」騙案,大如國民教育、政治宣傳,統統都與「洗腦」有關。到底甚麼是「洗腦」呢?為何「洗腦」的威力這麼大? 「洗腦」即是操控者有系統地灌輸一些思想給被控者,令被控者符合操控者的意願,做出指定行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指,在一些極端個案...
「邏輯後果舉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演員黃浩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精華區Preschool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邏輯後果能鼓勵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 所以作者希望家長先 ... 的評價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Re: [寶寶] 課題分離,對2-4歲的兒童有效果嗎?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Re: [寶寶] 課題分離,對2-4歲的兒童有效果嗎? 的評價
- 關於邏輯後果舉例 在 [寶寶] 體罰對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的評價
邏輯後果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W3 2021/7/30 星期五
週五早上七點四十就得送孩子出門,三明治類午餐再次出場。不帶熱食的日子裡,我都會替陽陽多帶一份備用餐,以防有些孩子沒帶午餐而在寒冷的冬天忍受飢餓。
女兒:「媽,你真好,你的備用午餐真的幫到一些同學。你是不是覺得他們很可憐?」
媽媽:「我不認識他們,我沒有覺得他們可憐,我猜想,有可能是他們的父母太忙,沒有時間幫他們準備午餐,可能要求他們自己準備,他們懶惰或是早上來不及就忘了;也可能是爸媽幫他們準備午餐,他們常常不吃,爸媽生氣就不準備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沒關係,我只是單純的不想有孩子餓肚子。」
圈圈:「媽媽真的很棒,懂得分享食物給需要的人。」
一早我被我的孩子們讚美了,同時他們也會內化一些正面能量給自己吧。😊
週五來閒聊一下。文長慎入
「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中,他們自己更能學習獨立思考,還能減少親子衝突增加彼此信賴。做錯決定也沒關係啊,總能從中學到什麼的。」
今天我要分享昨天的話題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
我不是育兒專家,小孩子也還沒長大成年,所以我也無法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
所以就是純分享個人的想法,認不認同都沒關係。文長超過三千字,慎入。
我們都很希望我們的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認為這個能力其實是從小培養的,而其根本就是從孩子們練習「做決定」開始。
孩子們年紀小,最大的優勢是可以「犯錯」,然後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改正自己。孩子們在做決定時,他們的視角會著隨著年紀的不同,和思考的邏輯不同,而有所差異。年紀小的孩子很簡單,選擇往往會依照個人「喜好」,通常沒有理由,就是直覺然後喜歡,而且很堅持。大一點的孩子因為有生活經驗,所以會深思熟慮。那些後悔過的體驗,便是最寶貴的,小至在超市架上選購到難吃的零食,大到在期末選錯分組活動,而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他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或後悔時,大人的態度很重要。}
如果,我們總是幫孩子做選擇,怕他們犯錯,給他們太多主觀的建議,想著「我是為你好」,或是在他們堅持自己的選擇的時候等著「看好戲」的態度,在他們後悔選錯的時候再補一槍「看,我早就告訴過你」「哼,我就知道會這樣」「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更惡毒一點「你這是自作自受,活該你不聽我的話」,幾次之後,這些言語會讓他們失去自信 ,有可能不再與你溝通怕被你否定,這算還事小,最糟的是,最後他們終於相信你的話都是對的,他們放棄了相信自己,當他們交出決定權,不再爭取和爭吵,任何事情都會問「媽,我要選哪一個?」直至成年。然後你會開始懊惱,「你都這麼大了,什麼事情不能自己做決定嗎?」這時就真的不能怪孩子,因為他可能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一定要趁著孩子還小,在學校有機會做各種決定的時候,讓他們練習「做決定」,尤其孩子們在學風自由的澳洲,更是沒有什麼好顧忌的。
陽陽和圈圈學校所有的活動,包含主要學科,科學競賽或是社團,要不要參加,要端出什麼作品,都是他們自己決定。需要我的意見時,我一定樂於提供。當他們決定自己處理,失敗的時候,我第一句話會是「我有看見你的努力,你自己覺得呢?」然後探討「你覺得這次有什麼地方你做得不好?你有後悔自己的決定嗎?」「你當初選擇的原因是什麼?後悔的原因又是什麼?」「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不管答案是什麼,媽媽們一定要「聽」比「說」的多,記得問這些問題要語調緩慢溫柔,不能咄咄逼人。若是他們不想說,就先不要問,告訴孩子「想聊得時候,再來找我」他們通常都會在幾天后想清楚了,來跟我分享,或是在某天我都忘了這件事情的時候突然提起,也有可能在下次成功的時候,向你傾訴上次失敗時的心情。他們自我消化的時間可能會有點久 ,我們需要耐心等待。
若是孩子們做決定之前,就先來找我討論,比如ACE課程,他最想參加「活動規劃課」,我會問他:「你覺得那課程內容會是怎麼樣?」如果他不是那麼確定,我會請他上網了解「活動規劃是什麼?」或是跟他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確定了解了再去選擇,讓孩子學習做決定前需要先做功課,可以降低選擇錯誤的機率,就算他似懂非懂之下還是堅持選擇,我絕對無條件支持。但我不會說「那不適合你」「你上次不是說要學烹飪嗎?」「那課程很無聊,你一定會後悔」「你音樂好,你應該去選音樂課程才會拿高分」「你怎麼不去選藝術?你不是很愛畫畫嗎?」那樣會讓他們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無法敞開心胸去參與自己的選擇,先入為主的父母主觀意見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吸收和表現。
就算這次選錯了,真的無聊,真的後悔,那又如何?這樣的錯誤,並不會影響到他的人生,而是會讓他知道,原來這東西是這麼一回事。他或許會回家抱怨「這跟我想的根本不一樣」「老師一直講,我都聽不懂」「這真是一門無聊的課程,好後悔」
我會告訴他,「如果你沒有參與一次,怎麼會知道你喜不喜歡,或許你現在不喜歡,不表示你以後不喜歡」。「雖然很無聊,但你可以告訴媽媽,這次課程裏你學到什麼?」告訴孩子「哪怕只有學到或記得老師說的一句話,我都覺得那是收獲了,你覺得這麼無聊,還能記得這句話,你賺到啊」。那是為什麼孩子們在小學的時候,有這麼多學科,要去接觸和學習,有這麼多興趣要去培養,有這麼多地方要去觀摩,因為他們要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了解自我,而我們不能去剝奪這些他們尋找自我的機會,我認為孩子從prep到小學六年年級這七年很珍貴,幾乎可以說是未來的墊腳石,高中以後,孩子們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幾乎都已定型七八成了。所以,我才會這麼要求自己放心放膽的讓他們自己去決定自己的事情。
圈圈上學期,老師給的功課不做,是他自己決定,我不盯不唸。最後沒有拿到金質學生獎,這是因果關係,他心知肚明。這學期開始,每個星期一晚上,就把老師佈置一週的作業完成,因為他在乎那個「頭銜」,他願意為這個努力,他說學期末他不要在台下拍手,他要在台上領獎。他終於知道,他的付出關係著他的收獲。
某個學期,有個上台報告的學分,圈圈一副無所謂不在乎,他說他準備好了,也不需要跟我練習。fine! 期末就那個成績拿B,其他都是A,我覺得很公平,但他嘟著嘴:「我不喜歡B」,從此自己會認真練習,專心準備,之後的成績單,自己很滿意。
孩子們可以在童年時期受挫,因為他們的心智復原能力超強,挫折忍受力也高,他們可以享受成功,接受失敗,面對挫折這些種種的累積,都是養份(父母的引導很重要喔,不是讓他們獨自承受)。從中訓練挫折忍受度,抗壓性,從錯誤中學習,正面看待事情,都是這七年我們要協助他們堆疊的性格,未來可以減少憂鬱,有自信,正面積極去面對每一次人生低谷,當他們具備了從失敗中學習經驗,那他們也同時擁有原地起身,拍去灰塵,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正確的決定的那種能力。他們終於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他們會告訴你「他們的決定」,而不是詢問你「該做什麼決定」。一個不敢做決定的人,往往是一個不敢負責任的人,因為當別人的幫忙做的決定出了差池,他可以說「都是你害我的,都是因為聽你的才會做錯」,但下次,他仍然不會自己做決定。我不想我的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當孩子問你意見時,可以幫忙深度分析,可以引導思考,可以告訴他每件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的關係,但讓他自己決定,就算心如明鏡的你,可以先知結果而不如你願,如果沒有影響生命安全,就讓他發生吧,不然「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是怎麼來的?
從校園中和童年生活中的大小問題與決策方式,能夠觀察到他們的性格特質,不會影響一生的成敗,做父母的只需要從旁鼓勵,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內心的看法,用問問題的方式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觀念,而不是用責備的語氣去壓迫。其實我的孩子們做錯決定或是失敗的時候,我感謝有機會跟他們雙向對話。如果他們從小到大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正確的,那我倒還擔心他們長大是否能面對一次的小失誤?是否有能力承擔失敗的後果,如果他沒有一個堅固可以抵擋脆弱和挫折的盾牌,那麼就算他擁有一支智勇無雙的寶劍也是徒勞。
每個父母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套方法,沒有任何方法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會找尋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的孩子又乖又優秀,自己的孩子怎麼好像不如他人,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優秀的地方,父母要用心去觀察。我用文字紀錄了孩子們的生活點滴,但那不是全部,沒有完美的孩子和父母,我紀錄,只是因為我想記下可愛的,成長的,美好的畫面,那些吵吵鬧鬧,家家戶戶都有,媽媽的猙獰失控我也有,文字無法描述,因為是驚悚片,而且正能量比負能量更值得傳遞,所以,我們一起加油吧。
Ps. 以上只適用孩子,千萬不能用在老公身上,如果事事讓我老公做決定,後果不堪設想。
舉例:老婆:「下班去超市買點蔬菜回來。」
老公:「要買什麼菜?」
老婆:「葉菜類都好。你自己決定。」
老公回到家手上提著:「大黃瓜、小黃瓜、節瓜、和青椒。」
老婆怒吼「這些是葉菜類嗎?」
老公「你不是讓我自己決定嗎?」
祝大家有美好的一天,並擁有美好的週末假期。
邏輯後果舉例 在 演員黃浩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7/28(午)
昨天在台北市立美術館
看見很多家庭是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小孩來參觀(我想應該也會有爸爸帶小孩單獨來,或是其實他有來,但他去休息,XD)
有女兒也有兒子
看見她們的互動其實蠻可愛的
有些是小孩一直提問題
媽媽細心的解釋
也有媽媽很認真看
小孩完全神遊的
到了一個展覽室
看見小男孩很躁動地跟媽媽要手機
拿到手機之後準備往外奔跑
我心理想
可能是這個小男孩覺得美術館太無聊了吧?
就在我想完這件事情之後
他突然轉身跪地幫媽媽拍照
喔~~
原來他是很興奮、開心的要幫媽媽拍照
(你看,我如果沒有看到後面,是不是就誤會這個小孩了)
喜歡這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帶著他們看這個世界
愛運動的從小被帶著跑步、爬山、衝浪
愛藝文的一直在逛美術館、博物館、看表演
也有從小聽古典音樂、流行音樂長大的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嗜好(培養)
這些是比較容易看見的事情
那些關於個性、習慣、做人處世
也是不知不覺的就『複製』到我們身上
大部分人們的成長都來自於『陪練』
在遇見事情的時候聽見大人們的討論
然後聽他們怎麼跟你解釋前因後果
接著這個處理方式(價值觀)就會被我們放在心中
當我們更大了之後
開始脫離這些原生給予的養分
用自己的判斷去決定要過怎樣的生活
卻沒有發現
這其實是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時期
因為接下來的選擇就不太能怪原生家庭了
你很努力的考上A學校
就會遇見A學校所延伸的所有事情
很不幸的只能考上B學校
就只能遇見跟B相關的人事物
這其實不是緣份
是你努力了多少
你選擇讓自己的未來遇見怎樣的人
讓怎樣的人事物影響著自己的一切
有些時候需要遇見了才知道自己非常喜歡
有更多時候是遇見了、相處了才知道自己真的不愛
這跟買東西、試用是一樣的邏輯
只是人生很多時候不能試用、也無法重來
大部分的快樂來自於自己
更大部分的快樂來自於自己選擇後一切
所以在什麼時候必須斷捨離
就是人們一直在撞牆的事情
我只能說一個很難的結論
有時候我們的不快樂並不是我們身處在怎樣的環境裡
是我們把沒有好好面對自己該處理的一切
怪罪在這些其他比較容易見到的不舒服上面
簡單舉例:
我的個性很糟(先設定這是事實)
我覺得沒有人懂我很不舒服
但我其實不是因為跟了一個不能體諒我個性糟糕的人而不舒服(當然有時候真的是對方的問題,這是另外一件事情,今兒不討論)
是我不管跟誰在一起生活
我都需要好好修正和面對這件問題
不然跟誰在一起答案和結果都一樣
而且願意體諒我的人更容易造成我看不見事情的真相
所以糟糕的事情只是用糟糕的手法來提醒
它們並沒有全錯
永遠記得
每一個選擇都會影響著自己和別人
請不要小看這些小事
所以有時候當你遇見很糟糕的人(環境)時
早一點離開是對的
跟一個只願意吸毒的人說吸毒是不對的
可能比登天還難
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陪他
就還是讓他去跟吸毒的好朋友待在一起吧!
他快樂你也快樂
#照片是我順手偷拍的
#因為很遠不清楚我就不把臉塗掉了
#如果當事人覺得不舒服請跟我說
#我再來處理
#感恩
邏輯後果舉例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人對「洗腦」一詞一定不會陌生,還很敏感!小如網上情緣、「寶藥黨」騙案,大如國民教育、政治宣傳,統統都與「洗腦」有關。到底甚麼是「洗腦」呢?為何「洗腦」的威力這麼大?
「洗腦」即是操控者有系統地灌輸一些思想給被控者,令被控者符合操控者的意願,做出指定行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指,在一些極端個案裏,被人成功洗腦的人,他的行為會符合精神病的病徵,例如出現行為異常、思想完全不合邏輯、情緒變化極端,還會影響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等。但並不是所有的「洗腦」都是壞的,「其實每個人不多不少都接受過一些洗腦」。歐陽醫生舉例,最常見的「洗腦」就是廣告。商家會賣很多廣告,重複強調產生的好處,因而影響你的購物行為。而近日港人的「集體抗疫」行為,歐陽醫生都歸納為「好的洗腦」,「就是因為大家日日強調戴口罩、洗手的重要性和病的後果,不知不覺間大家自然會服從去戴口罩和洗手。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女嫁穆斯林】瞞家人拍拖4年信埋伊斯蘭教 為巴基斯坦老公學煮咖喱:佢話我Rubbish!(果籽) (https://youtu.be/xT3rvyE00eY)
【東方昇與狗】沒養狗的愛心狗奴 花約萬元醫治流浪狗:牠有病你不會丟下牠 (果籽)(https://youtu.be/RpvKaDArWrc)
【平貴PK戰 】$980北極冰水vs $15法國礦泉水 品水師試唔試得出?(果籽) (https://youtu.be/u7mmj7LOnZY)
【魚肉燒賣比拼】 點心顧問盲試六大叮叮魚肉燒賣 冠軍有魚香味又彈牙 最差一陣麵粉味連咬開都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QsF59sHD3Wk)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果籽 #連登 #邪教 #寶藥黨 #國民教育 #洗腦 #極權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邏輯後果舉例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最近發現很多人對「監聽喇叭」或「監聽耳機」有所誤解,以為監聽設備是一種專門的設備,聽音樂特別難聽是正常的...拜託,想一下前因後果,怎麼可能用難聽的設備調整出好聽的音樂呢?就好像你感冒耳朵聽不清且頭腦昏花,這樣的狀態去聽音樂會能聽清其中的美妙之處嘛?去吃美食能吃出師傅的用心所在嗎?肯定是不行的嘛!
所以因為是監聽設備所以不好聽,這是絕對錯誤的認知,大大的錯誤。
事實上許多好聽的音響、耳機器材都來自監聽系統,舉例來說,喇叭有 B&W 800 系列、BBC 3/5A 家族、Tannoy 專業系列;耳機有 Shure SE 系列、UE 客製系列、AKG K 系列;播放器有 Studer、Revox、Sony。這些設備都是非常高階,聲音表現優秀且廣受音響耳機玩家喜愛的設備。而這些設備通通都有其專業用途,也就是錄音監聽。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許多聽起來聲音乾扁的器材都被廠商號稱是「監聽」呢?為什麼許多人會有這樣的錯誤認知呢?請看影片分析給你聽!
#HiEnd音響 #監聽喇叭 #監聽耳機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另外團購商品請參考我的商城,不過上面的價格未必是實際的團購價格,因為很多廠商不希望我這太殺的團購價格暴露在網站上,所以請直接傳 Line 問我囉:https://shop.ningselect.com/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
邏輯後果舉例 在 邏輯後果能鼓勵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 所以作者希望家長先 ... 的必吃
跟「自然後果」不同,「邏輯後果」是由人為介入,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所以這一項教養工具,常常被誤用為處罰,但實際上正向教養並不鼓勵處罰孩子。 ... <看更多>
邏輯後果舉例 在 Re: [寶寶] 課題分離,對2-4歲的兒童有效果嗎? - PTT推薦 的必吃
我看標題以為「課題分離」是在講分離焦慮,一查原來源自阿德勒心理學,如果是講「自然後果」我就比較熟悉,還有另一個名詞「邏輯後果」有興趣的可以再 ... ... <看更多>
邏輯後果舉例 在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精華區Preschool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前情:
大寶4歲小寶近3歲,上學半年多,從出生到上學的前半年幾乎是我一打二24小時帶大的(
爸爸大夜),大寶高需求高敏感,小寶天使不過正進入反依底帕斯時期比較喜歡爸爸。
最近準備轉換跑道,爸爸離職在家準備前製作業,而爸爸其實很強,一打二絕對沒問題,
脾氣也比較穩定,所以我一直都很放心讓爸爸有時間就自己處理孩子,只是相對的爸爸控
制欲也非常強,最近出現了一個手法我不知道該不該認同:
他做了許多的表格,孩子只要晚餐吃完/早上起床不生氣/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書包之類的
,有完成就蓋章,積滿表格可以換糖果,我可以理解讓孩子有動力去做的出發點,不過我
自己卻在掙扎:這不就是賄賂?不是內發性的動機日後也無法持久,真的好嗎?
以往這些事情我都會要求,不過就是一邊陪伴一邊唸一邊告知(威脅?)自然後果:飯後
水果不能吃/上學遲到不能去戶外教學/學校發的獎勵章不能蓋/肚子會餓之類的,而尤其
不吃東西這事我看超開,反正我煮你不吃就不吃,早餐不吃到學校也已經沒有時間吃就直
接餓到中午,來不及等下出門就嘴臭臉髒衣服穿翻去學校等同學提醒你,雖然每天唸這些
事情媽媽自然會厭煩,但我很阿q的覺得長大把這些事情的後果內化後,就不用再唸了,
現在出現一個我不是非常認同的方式去「鼓勵」孩子這些「本來就應該做」的日常常規,
即使我都是在旁邊吃雞排看戲爸爸管我就不插手的那個人,還是會擔心,這樣會不會剝奪
小孩自己面對後果的機會?讓孩子成為華人社會中常見的無動力被動學習者?
雖然這鼓勵實施了三天了,小鬼們還是一樣每天賴床每天不換衣服不吃早餐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8.7.2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745098.A.685.html
」的事情,我就選擇讓他自己去面對到學校的後果
※ 編輯: rimadyl (110.28.7.216), 10/17/2018 12:58:41
※ 編輯: rimadyl (110.28.7.216), 10/17/2018 13:19:58
床還會哭,以上出現過的方式我都持續在做,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內化,也不知道爸爸
這麼神來一筆是不是好事
她都會,就是動機無法持續,因為高敏又過敏,到現在還是半夜會起來哭一兩次,也許一
般父母會覺得奇怪這個年紀怎麼還會這樣,對於高敏過敏adhd孩子的父母只是常態,維持
作息不是問題,問題是作息已經穩定兩三年了,孩子依然受情緒化波動很大,而我的重點
只是擔心「完成生活常規的動機來源」,是否會被導向賄賂,不然也就真的只能繼續阿q
的等長大了
這個我認同,我的獎勵也就是單獨帶出去玩或是去特別的地方或媽媽特別煮一道菜之類的
,而不是「獎品」
們道歉齁
現優良,我認為維持常規當然重要,但手法不應該是來自於賄賂,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請與
我分享
※ 編輯: rimadyl (110.28.7.216), 10/17/2018 15:58:22
※ 編輯: rimadyl (110.28.7.216), 10/17/2018 17:19:17
您提到的這些她在學校都做的非常好,老師有跟我說,大寶這些常規明顯比同班同學來的
自動很多(大寶早入學一年),老師沒有刻意做集點,是在同學面前刻意賦權並稱讚而已
。但就是起床/換衣服/吃早餐/收書包這些在家的常規,也許因為撒嬌或在家放太鬆而無
法規律做好,看她心情,老師給予的榮譽感在家就很難成立。
※ 編輯: rimadyl (110.28.7.216), 10/17/2018 21:47:11
」這個需要長期動力的事情用賄賂形態感到不安,至於扣點這個我也很困擾,對於學習/
練習我抱持的態度是有練習就有鼓勵,做不好也沒關係繼續加油,扣點偏向懲罰,不知道
懲罰的恐嚇效果會不會壓抑孩子情緒表達(對不起我想很多,因為我的孩子最大問題就是
情緒qq)
※ 編輯: rimadyl (110.28.7.216), 10/17/2018 23:56:50
> -------------------------------------------------------------------------- <
作者: dancingmoon (點心母)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Wed Oct 17 11:39:40 2018
※ 引述《rimadyl (NSAID)》之銘言:
: 前情:
: 大寶4歲小寶近3歲,上學半年多,從出生到上學的前半年幾乎是我一打二24小時帶大的(
: 爸爸大夜),大寶高需求高敏感,小寶天使不過正進入反依底帕斯時期比較喜歡爸爸。
: 最近準備轉換跑道,爸爸離職在家準備前製作業,而爸爸其實很強,一打二絕對沒問題,
: 脾氣也比較穩定,所以我一直都很放心讓爸爸有時間就自己處理孩子,只是相對的爸爸控
: 制欲也非常強,最近出現了一個手法我不知道該不該認同:
: 他做了許多的表格,孩子只要晚餐吃完/早上起床不生氣/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書包之類的
: ,有完成就蓋章,積滿表格可以換糖果,我可以理解讓孩子有動力去做的出發點,不過我
: 自己卻在掙扎:這不就是賄賂?不是內發性的動機日後也無法持久,真的好嗎?
學校不是也一堆這種獎勵制度嗎
那你去上班,工作一個月後換得薪水也是嗎?
老闆說,你業績達到就給你獎金,或者努力工作不要請假給你全勤獎金,這些都是??
還是老闆都不要給獎勵,你就會努力為了改善工作品質、讓台灣變得更好而努力?
「華人社會常見的無動力被動學習者」你老公正在努力創造動力
你從出生到上學前半年,實驗了你的「自然內化法」,效果就是....還沒有效果
你老公換個方式實施三天,辛苦是他在辛苦,要質疑的話就自己來比較好
更何況你哪裡有自然放任,你只是比較沒制度的獎勵罷了。
晚餐沒吃=飯後水果不能吃
推測如果小孩偶爾幾個表現好,可能就會得到媽媽隨意的獎勵
只是因為很隨意、沒有表格化,所以內容可以因應小孩成長而改變
以前自己換衣服會得到獎勵,後來可能剩下口頭鼓勵,接著可能就視為理所當然
你老公要是想要制度化,可能要每個月檢視他的表格項目,微調一下
把本來有獎勵的項目改成「做不到會懲罰或扣點」的項目了
不過這種事情耗費很多精神,累死了,如果另一半還會質疑,扣那麼大頂帽子下來
我應該就舉手投降,讓開給專業的另一半來了
: 以往這些事情我都會要求,不過就是一邊陪伴一邊唸一邊告知(威脅?)自然後果:飯後
: 水果不能吃/上學遲到不能去戶外教學/學校發的獎勵章不能蓋/肚子會餓之類的,而尤其
: 不吃東西這事我看超開,反正我煮你不吃就不吃,早餐不吃到學校也已經沒有時間吃就直
: 接餓到中午,來不及等下出門就嘴臭臉髒衣服穿翻去學校等同學提醒你,雖然每天唸這些
: 事情媽媽自然會厭煩,但我很阿q的覺得長大把這些事情的後果內化後,就不用再唸了,
: 現在出現一個我不是非常認同的方式去「鼓勵」孩子這些「本來就應該做」的日常常規,
: 即使我都是在旁邊吃雞排看戲爸爸管我就不插手的那個人,還是會擔心,這樣會不會剝奪
: 小孩自己面對後果的機會?讓孩子成為華人社會中常見的無動力被動學習者?
: 雖然這鼓勵實施了三天了,小鬼們還是一樣每天賴床每天不換衣服不吃早餐啦………
--
不要等我決定消失
才發現我曾經存在
當我心冷選擇離開
愛與不愛已是塵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8.203.17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747584.A.B6B.html
> -------------------------------------------------------------------------- <
作者: LingLi39 (LingLi)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Wed Oct 17 12:07:45 2018
有幾本書可以參考
《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教孩子學規矩一點都不難》
我覺得獎勵制度沒有不好,孩子去上學也是會有獎勵制度,但是獎勵規則一定要清楚、不
能隨意變動。
對於三、四歲這個年紀講自然後果,我覺得她們還不會有太多感覺,除非所有的後果真的
有發生,對於後果發生後的負面情緒,父母也有適當引導,孩子才能體會到。
不過對於日常生活應該會的事情,像是晚餐吃完、換衣服等,我是不會用獎勵的方式,畢
竟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要生活作息規律,孩子自己都知道流程,只要稍微提醒,孩子
通常都能完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4.123.24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749268.A.72F.html
> -------------------------------------------------------------------------- <
作者: vivienjim (關於我們)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Wed Oct 17 15:11:18 2018
分享一下
我也是一個不喜歡給誘因的媽媽
我比較會採取不定時距的增強教育方式
通常我會不厭其煩用各式各樣的說法的告訴她後果是什麼!
我覺得3~6歲的孩子對於選擇的後果其實概念非常的模糊
例如不起床就會遲到
但遲到會怎麼樣?
他們其實是沒有概念的
所以我可能會先跟她進行問答(不能有憤怒或是催促的情緒)
你不起床等等就會遲到你知道嗎?
那遲到了你跟同學玩玩具的時間變短
那你希望玩玩具的時間變少嗎?
或是你遲到了老師可能不會讓妳進教室
那你就要跟媽咪去上班可是沒有玩具可以玩
那你要跟我去上班嗎?
或是委屈的跟她說你再不起床變成媽咪遲到
媽咪遲到了老闆就不給我錢那我們就沒有錢可以去迪士尼之類的話
通常想一想,她就會認命的起床趕緊去上學
不刷牙也是類似
如果你不刷牙就會蛀牙
然後下次去看牙齒的時候
醫生可能就會罵媽說怎麼沒有幫你把牙齒照顧好
你希望牙齒的醫生罵媽媽嗎
或是如果蛀牙了以後新長出來的牙齒就會長的亂七八糟
然後別人可能會笑你牙齒不整齊
你覺得牙齒不整齊漂亮嗎?
那你還要不刷牙嗎?
當然,常常上演這些劇情爸媽也不會口氣很好
只能說幫爸媽就是一種修練
我自己的媽媽是覺得我很煩跟她講這麼多幹嘛打下去最快
但我後來發現其實他們都懂得要做這些事情
但是就是一個盧小的情緒上來就跟你鬧脾氣
跟孩子硬碰硬就輸了!
最後通常落得一個她大哭媽媽氣到一個爆炸的狀況
通常最後我就會用很冷靜的態度說
好,那我覺得之後都不要上學好了
我等等去打電話給老師說從明天開始我們沒有要去上學
然後她就會崩潰放棄她原本的堅持
有時候事後哭完一段時間後
你再問她說為什麼不去做我們要她做的事情
例如早上不起床不想上學之類的
她都會很無辜的跟我說媽咪其實我也不知道
可能是我沒有睡飽之類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話
或是說出一些很可笑的理由
雖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但還是不能放棄每一個教育的機會
要一一擊破她那些孩子氣可笑的理由
讓她知道這些理由在媽媽跟前都是不管用的
下次盧小的時間就會縮短
她也知道跟媽媽耗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特
以上是我用囉嗦的方式跟小孩互動的分享
也許再大一點會不管用
教養這條路有夠長
大家一起努力了!
補充回應原po的標題
我想親子教育不是只有自然後果跟萬事鼓勵這兩個選項
中間一定還有很多選項可以斟酌實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也不要覺得自暴自棄的放棄教育或是督導孩子
畢竟,他們真的還是孩子而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59.1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760280.A.966.html
※ 編輯: vivienjim (223.137.159.112), 10/17/2018 15:20:35
我覺得不是唸就會有用
而是要幫孩子找到原因
理解這樣行為不當的後果是什麼
如果只是持續的碎念
最後是會被當成耳邊風的
我的方式用文字描述起來可能像是碎念
但實際上是進行持續的問答
幫她找到原因並且協助她解決阻礙她的原因
並且提早告訴她
很多事情雖然我們都不想做
但還是要去做
莫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排除特殊疾病的因素
像是我女兒可能只是想撒嬌
想要媽媽一起跟她睡而遲遲不肯睡著
這時候我就會告訴她
媽媽是有家事任務在身的
沒辦法為了滿足她的需求而放下手邊的事情
而我可以提供替代方案(講床邊故事)讓她可以帶著媽媽的愛去睡覺
她就接受了自行入睡的選擇而不會遲遲不肯去睡覺
當媽媽當然就是要持續幫孩子找原因去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
我自己有的時候太累反而也不好入睡
也許睡前說說故事聊聊天
像我習慣把小牛津放著唱歌請她聽
最後總是呼呼大睡
推發現原因
我覺得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他的原因
也因為如此我也幫朋友發現他的孩子有過動的問題
在這之前她們只能不斷的打罵但依然無效
我個人很喜歡一句話
*溫柔且堅定的教育孩子*
孩子不能理解我們就說到他理解
但還是要持之以恆的不斷建立正確的生活模式
可能是因為字句的問題
應該是每次一句話等她回應你
讓她知道她應該可以做什麼而不能做什麼
重點是,媽媽不能先生氣
先生氣就輸了!
要讓她理解並認同正確的行為
可能有點用詞不當
應該是說我覺得對話是一種延續性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還是會遭遇到她沒有辦法達成媽媽原來提供她成就感的目的
會開始*張*
我通常就是會持續的問出她真實拒絕執行指令的理由然後反擊她
所謂的啞口無言應該是說不能讓她用莫名的理由想要拒絕執行指令
畢竟大人也會有想要偷懶不上班或是很累不想洗澡刷牙的時候
但理智會告訴我們不能如此的原因
我也常跟我女兒說,很多事情媽媽也不想做但不得不做
當然,我個人是覺得教育也是需要恩威並施,動之以情,言之有理
我個人檢討自己是沒有辦法從頭溫柔到尾或是只使用好棒棒鼓勵的方式
但我沒辦法肯定絕對的鼓勵或是放任自暴自棄啦!
當然也不是持續打擊孩子囉!
適時的自主鼓勵當然是要的
認同找出困難的地方
或是他不願意執行的地方
總是要多方嘗試的啊!
而且不同的事情也會有不同的應對做法
我覺得碎念跟諄諄教誨還是有一段落差
至於要怎麼拿捏
就是一門媽媽終身要學的學分啊!
我想R媽媽可以參考一下所謂的“不定時距增強”這個教育方式
畢竟孩子要能完全在沒有正增強的條件下主動積極完成爸媽或社會期待的目標過於理想
但我們又不能放棄這個理想而全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後果
老話一句
還是要繼續努力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
套句隔壁版的名言
別人的兒子都這麼難教了!
自己的孩子更要好好教!
我非常認同孩子都會發現口氣不對的問題
如果口氣不對最後往往是交涉失敗
我也會提供她快速的選項讓她做選擇
最後她就會發現選擇常規的那條路是最好走的
我也是會誠心接受我女兒的理由
例如睡前她不想把拼好的積木或堆好的娃娃屋收起來
我問她理由
她說,我很辛苦的才拼好
但是你要我現在花時間收起來
然後明天我要玩的時候又要花時間拼
這樣我玩玩具的時間不就變短了嗎
我後來想想好像也不無道理
我接受了她的說法
折衷請她把那堆積木娃娃屋集中到某個角落
是一個達成母女共識的結果
有的爸媽會採取絕對壓制的態度去指責孩子都找藉口確實令人不耐
但我很努力的在孩子在常規表現不好的時候
(冷靜且平靜)告訴孩子為何我不讓她這麼做但也許你可以這麼做
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件我通常會反問她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她心裡根本也是都知曉也沒什麼特別好掙扎的了
最後自然就會建立起應該什麼時後要去做什麼事情的模式
目前這樣模式下
孩子的表現在學校老師也說自理能力算是比同期孩子來得好
> -------------------------------------------------------------------------- <
作者: NOTHINGES (肥蛇蛇推便便 也有朋友(3)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Thu Oct 18 11:03:36 2018
找到最適合自己小孩的方法
應該是父母的作業
這個作業不是板上任何人可以幫你做的
大家只是分享自己實用過有用(至少管理自己小孩時有用)的方法
分析2個方法
----------------------
a.
目標:希望養成小孩達成生活常規和自理
實行方法:達成所有要求(生活常規)可得獎勵
獎勵物品:糖果
失敗後果:得不到糖果
b.
目標:希望養成小孩達成生活常規和自理
實行方法:碎念
獎勵物品:無
失敗後果:無
-----------------------
你覺得a和b哪個會比較有效?
你不喜歡獎勵物品 可以換成別的
但板友推薦的一些實行方法 很多創意或含義都是你可以去思考去搭配的
不是一定要幫你整套想好好
一個袋子裡裝了蘋果、西瓜、鳳梨
你不喜歡蘋果 可以取西瓜和鳳梨 而不是整袋丟掉
蘋果西瓜汁很難喝 不代表蘋果鳳梨汁不會好喝
再來說說自己家的例子
我是講理派的 但我從不碎念
最近整治的生活常規是讓小孩自行去睡(不再需要爸媽陪睡)
1.告知他年紀已大 需要獨立房間 自己去睡
2.讓他參與自己房間的裝潢+設計
系統櫃、掛拼圖、時鐘、陪太子讀書椅、床單等等
全部都讓他參與 小東西就以他的意見為主
3.給他一個驚喜(我設計的帳篷 其實只是擺圖案和挑色而已)
4.中間溝通
隨著裝潢、裝飾漸漸到位
超級黏人的小孩在期待新房間的同時
也抗拒很多次 (例如我是小孩需要爸媽保護 為什麼爸爸可以跟你睡 我要一個人睡)
此時就講理說服
5.正式上線
房間正式完成後 要求他把放在客廳的書和物品都放進放進
我有陪他 順便跟他說
認真放 放整齊 東西馬上就找到
和
隨便放 放很快 到時東西找很久
當天常規就養成了
從要爸媽陪睡的小孩 含淚成長為在外面跟媽媽抱抱後 自己走進房間睡覺的小孩XD
※ 引述《rimadyl (NSAID)》之銘言:
: 前情:
: 大寶4歲小寶近3歲,上學半年多,從出生到上學的前半年幾乎是我一打二24小時帶大的
(
: 爸爸大夜),大寶高需求高敏感,小寶天使不過正進入反依底帕斯時期比較喜歡爸爸。
: 最近準備轉換跑道,爸爸離職在家準備前製作業,而爸爸其實很強,一打二絕對沒問題
,
: 脾氣也比較穩定,所以我一直都很放心讓爸爸有時間就自己處理孩子,只是相對的爸爸
控
: 制欲也非常強,最近出現了一個手法我不知道該不該認同:
: 他做了許多的表格,孩子只要晚餐吃完/早上起床不生氣/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書包之類
的
: ,有完成就蓋章,積滿表格可以換糖果,我可以理解讓孩子有動力去做的出發點,不過
我
: 自己卻在掙扎:這不就是賄賂?不是內發性的動機日後也無法持久,真的好嗎?
: 以往這些事情我都會要求,不過就是一邊陪伴一邊唸一邊告知(威脅?)自然後果:飯
後
: 水果不能吃/上學遲到不能去戶外教學/學校發的獎勵章不能蓋/肚子會餓之類的,而尤
其
: 不吃東西這事我看超開,反正我煮你不吃就不吃,早餐不吃到學校也已經沒有時間吃就
直
: 接餓到中午,來不及等下出門就嘴臭臉髒衣服穿翻去學校等同學提醒你,雖然每天唸這
些
: 事情媽媽自然會厭煩,但我很阿q的覺得長大把這些事情的後果內化後,就不用再唸了
,
: 現在出現一個我不是非常認同的方式去「鼓勵」孩子這些「本來就應該做」的日常常規
,
: 即使我都是在旁邊吃雞排看戲爸爸管我就不插手的那個人,還是會擔心,這樣會不會剝
奪
: 小孩自己面對後果的機會?讓孩子成為華人社會中常見的無動力被動學習者?
: 雖然這鼓勵實施了三天了,小鬼們還是一樣每天賴床每天不換衣服不吃早餐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2.242.13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831818.A.820.html
有這種感覺 其實我想到的是
如果她煮飯給小孩吃 小孩跟她說:身為一個父母 「這是你應該做的」
不知道她做何感想…………
換個例子家管的工作是家事 但若另一半沒有正面鼓勵和讚美
只是覺得「這是你應該做的」
家庭氣氛可能也有點微妙吧……
我覺得家事和維護家中環境是全家的責任
但是我還是常常誇獎老公好棒棒 兒子一級棒
做該做的事 跟 肯定他們做得好
這兩件事沒有衝突的
是不是有推文被吃掉了……orz
※ 編輯: NOTHINGES (42.72.242.130), 10/18/2018 16:18:19
> -------------------------------------------------------------------------- <
作者: makio (shiawase^^)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Thu Oct 18 13:25:56 2018
分享我的方法,參考看看
對我家兩小(目前快六歲),覺得還蠻有用的
先說我是個懶媽媽,所以不會想弄很複雜的系統
我個人又打從心底不喜歡集點制,因為覺得該做的事就該做,為什麼要有點才做
我的方法是,找出他們很介意的「長遠點」。
比如我家小孩很喜歡火車,說長大想要發明很快的火車
我就告訴他們,要能夠發明很快的火車,要會很多東西,
所以要好好學習、保持好奇心,有問題就問
當他們賴床或不好好上課的時候,我就提醒他們,他們就自動自發了。
我家小孩在意的點還有像是想要娶漂亮老婆,
我就藉此提醒他們生活習慣、禮儀、態度的重要。
我家附近有一個非常大的房子,有高高的圍牆,有次他們問我那是什麼
因為剛好正在跟老公聊天聊到有錢人,我半開玩笑地說,那是有錢人的牆壁。
他們就問我怎樣才能變成有錢人,
就趁著這個機會,從生活態度、學習、待人處事、品德等等告訴他們觀念。
當然也明確讓他們知道不是做了就會變成有錢人,這些都只是基本觀念。
後來他們每次看到有錢人的牆壁,就會說他們要好好努力成為有錢人....
當然很多東西他們聽不大懂,但是我還是會說,多聽幾次、慢慢長大後,
就會越來越懂。
自然後果法我有時會用,但是只限於後果在容忍範圍內的事
比如說玩到不想吃正餐,我會先跟他們說等一下時間不對沒有東西可以吃,
現在不吃等一下會餓扁。如果他們選擇不聽,等一下他們就自己知道肚子真的會餓了。
幾次之後我叫他們吃就會吃。因為不聽媽媽的話每次都沒好事。
但是這個要說得準,所以我只會用在我對後果有把握的事。
不確定是不是大多的小孩都這樣,不過我家小孩蠻喜歡被稱讚「長大了」
我讓他們自己挑衣服拿衣服、自己換裝,早上很輕鬆,他們會自己穿戴好
他們從還沒辦法自己換衣服到可以的中間,有一點進步(就算穿反)
我就會稱讚他們好像大小孩喔,長大了喔,快要像大人一樣了
久而久之他們就越來越熟練,我就越來越輕鬆了。
我家是偽單親,不確定這跟從頭到尾都很一致有沒有關係,
但我覺得到目前六歲為止,雖然他們真的超皮,但越大越懂事越好教道理。
(但每天跟他們鬥智我頭髮都白了)
加減參考看看,如果有合用的不妨試試看吧。
※ 引述《rimadyl (NSAID)》之銘言:
: 前情:
: 大寶4歲小寶近3歲,上學半年多,從出生到上學的前半年幾乎是我一打二24小時帶大的(
: 爸爸大夜),大寶高需求高敏感,小寶天使不過正進入反依底帕斯時期比較喜歡爸爸。
: 最近準備轉換跑道,爸爸離職在家準備前製作業,而爸爸其實很強,一打二絕對沒問題,
: 脾氣也比較穩定,所以我一直都很放心讓爸爸有時間就自己處理孩子,只是相對的爸爸控
: 制欲也非常強,最近出現了一個手法我不知道該不該認同:
: 他做了許多的表格,孩子只要晚餐吃完/早上起床不生氣/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書包之類的
: ,有完成就蓋章,積滿表格可以換糖果,我可以理解讓孩子有動力去做的出發點,不過我
: 自己卻在掙扎:這不就是賄賂?不是內發性的動機日後也無法持久,真的好嗎?
: 以往這些事情我都會要求,不過就是一邊陪伴一邊唸一邊告知(威脅?)自然後果:飯後
: 水果不能吃/上學遲到不能去戶外教學/學校發的獎勵章不能蓋/肚子會餓之類的,而尤其
: 不吃東西這事我看超開,反正我煮你不吃就不吃,早餐不吃到學校也已經沒有時間吃就直
: 接餓到中午,來不及等下出門就嘴臭臉髒衣服穿翻去學校等同學提醒你,雖然每天唸這些
: 事情媽媽自然會厭煩,但我很阿q的覺得長大把這些事情的後果內化後,就不用再唸了,
: 現在出現一個我不是非常認同的方式去「鼓勵」孩子這些「本來就應該做」的日常常規,
: 即使我都是在旁邊吃雞排看戲爸爸管我就不插手的那個人,還是會擔心,這樣會不會剝奪
: 小孩自己面對後果的機會?讓孩子成為華人社會中常見的無動力被動學習者?
: 雖然這鼓勵實施了三天了,小鬼們還是一樣每天賴床每天不換衣服不吃早餐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3.120.1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840359.A.3A7.html
> -------------------------------------------------------------------------- <
作者: rimadyl (NSAID)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Fri Oct 19 00:05:02 2018
唉,基本上看到黑影就開槍這點我是不意外也就不解釋了,
我的點在標題就已經寫清楚:
[萬事獎勵]
在上了一些醫事再教育學會&阿德勒學會&小型工作坊之後
從專業兒心醫師/諮商師/現任中小學輔導老師的交流中得到的心得
就是現在孩子普遍內發動機低落,因為獎勵和讚美太浮於表面
連寫個聯絡簿都有人拿手機出來拍,沒個人獎勵就拒絕參加班級競賽
雖然我只是兩個孩子的媽,並沒有教育現場經驗,
但我也認同動機應該是內化內發而不是[甚麼都要有獎勵]
代幣制度不是不好,原本也是和蒙式一樣用來矯正精神心理狀態異常的病患
最後被用在行為導正效果的確是立竿見影沒錯,
不過我是不知道我的原文和回文中哪裡看得出[我反對任何的獎勵]
恩扣帽子大家都很會啦,總之對我個人的評論本來就不是重點,
有人認為早上常規無法建立[就只是]因為沒有運動而放電不足
如此武斷的評論,在我接觸諮商或阿德勒的領域中都是不適當的
這點我已經跟兒心醫師和諮商師討論過我家作息,
他們評估認為運動量是足量的,依孩子的氣質不同,太累也不見得有益
所以我會強力解釋[運動和作息不是我家孩子問題的原因]
哇解釋變成辯解耶,這不行那不行,這個板存在的討論交流意義在哪裡啊?
如果今天獎勵制度變成[晚餐吃完一起去騎車]
我沒有任何反對的理由,因為不是物質而是活動性獎勵
如果今天集點制度基於[起床自己換衣服集滿可以去同學家玩]
我沒有任何反對的理由,因為那是孩子一直想要進行的交流
糖?平均一個禮拜可以吃到兩次糖的我家,孩子沒有動力去換阿
從各位學姊的經驗中,我必須先理解[這個年紀對自然後果一知半解]
而再去翻了上課筆記,發現自己對於[以獎勵建立常規]如此不安的原因
1.爸爸自行擬定了整個制度,沒有和孩子討論他希望的獎勵和執行目標
孩子根本不知道這個計畫是為了讓他知道[早上起床自己換衣服吃早餐]是應該的
2.大寶的問題是高需求高敏感,以前早上都只有媽媽一個人處理全部瑣事,
沒有爸爸可以依賴,所以必須在媽媽爆發之前配合一下
只要媽媽有陪在旁邊,出張嘴她基本上就可以把事情做的不錯
現在多了個爸爸,媽媽就會去處理其他雜事而不是陪她
整個家重新適應新的工作分配其實可以再多給一點時間
3.雖然還無法判定adhd與否,但大小寶這種稚齡幼兒除了不懂自然後果
更可能不懂延遲獎勵,失去耐心我天天看的到
目標物那麼小又那麼遠,這個年紀的孩子更需要立即性的獎勵
[自己整理書包可以蓋章喔][我才不要,很無聊]
今天這種對話就出現兩次了,我也只能繼續鼓勵
4.目前我自己有使用獎勵制度的也是[自己睡小床]
但前提是孩子有做得到的能力,她也知道她做的到了,
獎品是學校一個月一次的戳戳樂和上台表揚,這個部分是她非常樂於努力的
但是爸爸的回歸家庭造成大寶又回到需要爸爸陪睡的狀態,
我努力了大半年的成果又被歸零,也許因為這樣我也對爸爸的行動感到不安
5.正加強也好,代幣制度也好,很抱歉我用了賄賂這個不當用詞
定義是[以好行為取代壞行為]
孩子現在沒有壞行為阿,是懶得做好行為
難怪沒用阿,孩子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陪伴,也沒有她想要的獎勵
到今天還是一樣得一直念才能順利上學,
目前我不會阻止這樣的代幣制度,我也想看看也許某天會突然有用
但我個人不會考慮用這個手法去建立常規
正加強負回饋這些原理相信大部分媽媽都懂,但應用上我不認為可以那麼隨便
包括工作是不是社會責任,我認為是,不然幹嘛一直試圖減少尼特族
我自己是長時間在做社會服務,賺不了大錢是真的
我也不會教孩子讀書是為了好工作以後賺大錢這個觀念,這是個人選擇
因為擔心adhd,正向行為介入我上過好幾次課了,
只是想表達[獎勵]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麼短視近利
就像打罵一樣,效果一樣是立即的,但最快不代表最好
我不敢說碎念(或應該說是持續解釋和口頭鼓勵)是最好的方法,
但手法本來就沒有最好,各位也都說了,以個體的狀況且戰且走
對於教養,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期待更多的指教和交流,這對常常沒步的媽媽我真的很寶貴
雖然很多事情長大就好了,我也好想知道甚麼時候可能會好啊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6.149.14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878704.A.2F1.html
> -------------------------------------------------------------------------- <
作者: irisvivi (沁)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Fri Oct 19 00:11:42 2018
我兒子是典型的高敏感小孩,他從半夜哭起來二三十次(每天)到現在五歲終於偶爾會一
覺到天亮了。所以加油~再撐個一年左右可能就可以解脫了!
我想說每個方法都要看小孩的氣質去調整,我以前也是覺得不能威逼利誘小孩,應該讓他
們自己對自己行為負責,也許對一般孩子來說是可以潛移默化的,奈何我的對手是我兒子
,我兒子認定的事情很難改變,他的堅持度和毅力非常高大人根本比不過他(目前最久到
一個半小時媽媽先投降了,還不是偶爾一次而已可能是一天很多次),他在意的點永遠就
是那幾個,換言之就是其他生活的一切他都不在意,要用自然後果根本不可能,因為造成
的後果對他一點影響都沒有,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什麼同儕影響老師教訓生病感冒餓肚
子,自然後果的回報根本都在我身上啊......最後我能採取的措施就是用他在意的事情趨使
他去完成並維持一個正常小孩的日常生活(像是吃飯、喝水、洗澡、上廁所、上學),我
原本也很擔心這樣他長大都沒有內在動力了怎麼辦? 後來想想我還是必須撐過這段時間
才有以後啊!!
上星期我才和兒童精神科醫師聊過這個問題,我說我知道威逼利誘不好,但是現在不這樣
我不知道我要怎麼帶小孩了,醫師說基本上不要用物質當獎勵就沒關係,比方可以用陪你
玩uno十分鐘,這種用親子互動當獎勵是最好的。然後還是先以能夠維持家長穩定情緒最
重要or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9.213.7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879105.A.3CA.html
> -------------------------------------------------------------------------- <
作者: hsiaolan (hsiaolan)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Fri Oct 19 09:04:11 2018
※ 引述《rimadyl (NSAID)》之銘言:
: 前情:
: 大寶4歲小寶近3歲,上學半年多,從出生到上學的前半年幾乎是我一打二24小時帶大的(
: 爸爸大夜),大寶高需求高敏感,小寶天使不過正進入反依底帕斯時期比較喜歡爸爸。
: 最近準備轉換跑道,爸爸離職在家準備前製作業,而爸爸其實很強,一打二絕對沒問題,
: 脾氣也比較穩定,所以我一直都很放心讓爸爸有時間就自己處理孩子,只是相對的爸爸控
: 制欲也非常強,最近出現了一個手法我不知道該不該認同:
: 他做了許多的表格,孩子只要晚餐吃完/早上起床不生氣/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書包之類的
: ,有完成就蓋章,積滿表格可以換糖果,我可以理解讓孩子有動力去做的出發點,不過我
: 自己卻在掙扎:這不就是賄賂?不是內發性的動機日後也無法持久,真的好嗎?
我兒子4歲半。在我兒子快4歲多的時候,我老公也曾經提過是不是要用集點的方式去
鼓勵兒子的正向行為(他因為看到同事的三歲兒子就是這樣教導的,覺得似乎很好用)。
我當時第一時間就打槍他了,因為我們兒子的個性急,而且小小年紀事情還無法想得
那麼遠,這種集點累積獎勵的方式是超出他理解的。
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在國小的時候才試過集點制,但也僅執行了一個暑假就沒用
了。我認為所有的方法都有時效性,也有階段性,彈性地使用與變通很重要。
目前我也是會用獎勵的方式去鼓勵兒子的正向作為,但是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切換。
舉兒子自己吃藥為例。
他四歲以前吃藥都是要用軟糖安撫,乖乖吃藥就有一顆乖乖軟糖可以吃。由於平常我不
太讓他吃糖,所以這個交換對他來說很重要,而且我會拿出軟糖放在他手中,讓他看著
軟糖而得到吃藥的"信心"XD 要是病程太長了,偶爾會加碼兩顆軟糖給他打氣。
其實這招用了快一年就沒用了,兒子後來也不太討糖吃,但吃藥也不會那麼抗拒。
但過了四歲之後,糖果對他的吸引力也突然降低,小玩具成了他的心頭好,所以我前一
陣子陸續買了兩組戳戳樂給他,鼓勵他天天能夠不吵不鬧地上學、生病了好好吃藥。
一組戳戳樂35洞,兩組共70洞,但還沒戳完,我兒子慢慢地也就習慣上學,自己會主動
吃藥,有時我會很誇張地稱讚他,又親又抱的,轉移他對戳戳樂的注意力,他近來也就
慢慢地不主動討了。
對我來說,不論是糖果、餅乾、玩具這些獎勵都是必要的手段,才四歲的孩子是需要
一些他們能理解的方法才能內化我們期待他們學會的事情,而這些獎勵也能給足他們
需要的安撫感,而一但不再不安了,就會去做該做的事情了。
而我是用平日多觀察,以及仰賴對兒子的直覺,去判斷甚麼對他有用,甚麼時候我可
以慢慢抽離物品上的獎勵,用其他的方式去對待。
: 以往這些事情我都會要求,不過就是一邊陪伴一邊唸一邊告知(威脅?)自然後果:飯後
: 水果不能吃/上學遲到不能去戶外教學/學校發的獎勵章不能蓋/肚子會餓之類的,而尤其
: 不吃東西這事我看超開,反正我煮你不吃就不吃,早餐不吃到學校也已經沒有時間吃就直
: 接餓到中午,來不及等下出門就嘴臭臉髒衣服穿翻去學校等同學提醒你,雖然每天唸這些
: 事情媽媽自然會厭煩,但我很阿q的覺得長大把這些事情的後果內化後,就不用再唸了,
: 現在出現一個我不是非常認同的方式去「鼓勵」孩子這些「本來就應該做」的日常常規,
: 即使我都是在旁邊吃雞排看戲爸爸管我就不插手的那個人,還是會擔心,這樣會不會剝奪
: 小孩自己面對後果的機會?讓孩子成為華人社會中常見的無動力被動學習者?
: 雖然這鼓勵實施了三天了,小鬼們還是一樣每天賴床每天不換衣服不吃早餐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20.242.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39911053.A.572.html
> -------------------------------------------------------------------------- <
作者: zeoki (我找到我的翅膀了)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Sat Oct 20 15:00:39 2018
我通常建議家長分為必要或非必要(超過能力)
必要(合能力)做的事項不給多的獎勵誘因
非必要(超過能力)的事項給獎勵誘因
有點像是業務員有底薪與獎金的概念
因為我的學生特殊兒居多
上學校的課程是沒有獎勵
但上我的課程因為是多的練習,其實對孩子而言也是滿累的,所以有獎勵機制。
此外,這件事情如果有點超出孩子現有的能力,那是可以給與獎勵的
舉例來說,我幼兒園時,其實情緒控制有點障礙。
很容易暴走,會因為過多的正義感而揍人罵人。
所以,我媽用張雨生和牛肉乾當誘因
如果我可以不暴走一個月,就帶我去看露天演唱會。
拼了命在忍耐,幼兒園老師也在我要暴走時,提醒我"張雨生/牛肉乾"...
的確,不打人是應該的,但對當時的我是要拼命控制情緒,不容易的。
這年頭不是每個孩子都動機充足呀。
很多孩子都動機不足= =....
因為動機不足,所以任何事情都不太願意嘗試。
先給外在動機再內化成內發動機也是可能的。
至少我某個學生從學ㄅㄆㄇ換獎品
進化到要學會ㄅㄆㄇ來看懂某本火車書
但一開始沒有使用換獎品策略時
死都不學。
但現在已經不常使用換獎品的策略
因為已經不太需要了。
他開始發現學會認字學會ㄅㄆㄇ的好處了
有些兒童是很容易有動機的
但也有很多兒童是動機極為不足
本來就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
但無論是什麼狀況,大概只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你要說話算話。這才可以成為被信任的父
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81.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40018842.A.478.html
> -------------------------------------------------------------------------- <
作者: cateran (雲川閒步) 看板: Preschooler
標題: Re: [教養] 自然後果vs萬事鼓勵
時間: Tue Oct 23 15:17:21 2018
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把三四歲的小孩跟青少年甚至成人
的教育方式混為一談
基本上三四歲的小孩和 七八歲 十幾歲的小孩
就心智狀態來說根本就是不同的生物
你要他們理解"自然後果"基本上很困難
所以即時的獎勵是必須的
(但我也覺得給糖果很糟糕啦
我寧願給小孩玩電動訓練動態視力跟手眼協調)
不然你就是要有強大的說故事能力之類的
我看過有家長帶小孩吃飯 小孩都吃很快
因為他會小孩一邊吃一邊講故事
小孩停下不吃 故事也停下不講
小孩不洗澡就講一個喜歡吃臭小孩的怪獸的故事
小孩就可以開開心心去洗澡
當然小孩精得很 同一個故事講兩三次就沒用了
要多多變化 但這也是帶小孩的樂趣
其實很多事情對小孩來說都只是情緒問題
(其實大人也是)
只要情緒對了 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
你說的中小學學生內發動機低落那是不同的問題
可能是生活環境太好 從小豐衣足食
也可能是家庭環境太差 養成習得的無助感
這兩種情況都會讓人覺得不管怎樣生活都不會有所改變
然後學校教學又如此無趣
當然就內發動機低落 因為就是內發動機低落
※ 引述《rimadyl (NSAID)》之銘言:
: 唉,基本上看到黑影就開槍這點我是不意外也就不解釋了,
: 我的點在標題就已經寫清楚:
: [萬事獎勵]
: 在上了一些醫事再教育學會&阿德勒學會&小型工作坊之後
: 從專業兒心醫師/諮商師/現任中小學輔導老師的交流中得到的心得
: 就是現在孩子普遍內發動機低落,因為獎勵和讚美太浮於表面
: 連寫個聯絡簿都有人拿手機出來拍,沒個人獎勵就拒絕參加班級競賽
: 雖然我只是兩個孩子的媽,並沒有教育現場經驗,
: 但我也認同動機應該是內化內發而不是[甚麼都要有獎勵]
: 代幣制度不是不好,原本也是和蒙式一樣用來矯正精神心理狀態異常的病患
: 最後被用在行為導正效果的確是立竿見影沒錯,
: 不過我是不知道我的原文和回文中哪裡看得出[我反對任何的獎勵]
: 恩扣帽子大家都很會啦,總之對我個人的評論本來就不是重點,
: 有人認為早上常規無法建立[就只是]因為沒有運動而放電不足
: 如此武斷的評論,在我接觸諮商或阿德勒的領域中都是不適當的
: 這點我已經跟兒心醫師和諮商師討論過我家作息,
: 他們評估認為運動量是足量的,依孩子的氣質不同,太累也不見得有益
: 所以我會強力解釋[運動和作息不是我家孩子問題的原因]
: 哇解釋變成辯解耶,這不行那不行,這個板存在的討論交流意義在哪裡啊?
: 如果今天獎勵制度變成[晚餐吃完一起去騎車]
: 我沒有任何反對的理由,因為不是物質而是活動性獎勵
: 如果今天集點制度基於[起床自己換衣服集滿可以去同學家玩]
: 我沒有任何反對的理由,因為那是孩子一直想要進行的交流
: 糖?平均一個禮拜可以吃到兩次糖的我家,孩子沒有動力去換阿
: 從各位學姊的經驗中,我必須先理解[這個年紀對自然後果一知半解]
: 而再去翻了上課筆記,發現自己對於[以獎勵建立常規]如此不安的原因
: 1.爸爸自行擬定了整個制度,沒有和孩子討論他希望的獎勵和執行目標
: 孩子根本不知道這個計畫是為了讓他知道[早上起床自己換衣服吃早餐]是應該的
: 2.大寶的問題是高需求高敏感,以前早上都只有媽媽一個人處理全部瑣事,
: 沒有爸爸可以依賴,所以必須在媽媽爆發之前配合一下
: 只要媽媽有陪在旁邊,出張嘴她基本上就可以把事情做的不錯
: 現在多了個爸爸,媽媽就會去處理其他雜事而不是陪她
: 整個家重新適應新的工作分配其實可以再多給一點時間
: 3.雖然還無法判定adhd與否,但大小寶這種稚齡幼兒除了不懂自然後果
: 更可能不懂延遲獎勵,失去耐心我天天看的到
: 目標物那麼小又那麼遠,這個年紀的孩子更需要立即性的獎勵
: [自己整理書包可以蓋章喔][我才不要,很無聊]
: 今天這種對話就出現兩次了,我也只能繼續鼓勵
: 4.目前我自己有使用獎勵制度的也是[自己睡小床]
: 但前提是孩子有做得到的能力,她也知道她做的到了,
: 獎品是學校一個月一次的戳戳樂和上台表揚,這個部分是她非常樂於努力的
: 但是爸爸的回歸家庭造成大寶又回到需要爸爸陪睡的狀態,
: 我努力了大半年的成果又被歸零,也許因為這樣我也對爸爸的行動感到不安
: 5.正加強也好,代幣制度也好,很抱歉我用了賄賂這個不當用詞
: 定義是[以好行為取代壞行為]
: 孩子現在沒有壞行為阿,是懶得做好行為
: 難怪沒用阿,孩子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陪伴,也沒有她想要的獎勵
: 到今天還是一樣得一直念才能順利上學,
: 目前我不會阻止這樣的代幣制度,我也想看看也許某天會突然有用
: 但我個人不會考慮用這個手法去建立常規
: 正加強負回饋這些原理相信大部分媽媽都懂,但應用上我不認為可以那麼隨便
: 包括工作是不是社會責任,我認為是,不然幹嘛一直試圖減少尼特族
: 我自己是長時間在做社會服務,賺不了大錢是真的
: 我也不會教孩子讀書是為了好工作以後賺大錢這個觀念,這是個人選擇
: 因為擔心adhd,正向行為介入我上過好幾次課了,
: 只是想表達[獎勵]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麼短視近利
: 就像打罵一樣,效果一樣是立即的,但最快不代表最好
: 我不敢說碎念(或應該說是持續解釋和口頭鼓勵)是最好的方法,
: 但手法本來就沒有最好,各位也都說了,以個體的狀況且戰且走
: 對於教養,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 期待更多的指教和交流,這對常常沒步的媽媽我真的很寶貴
: 雖然很多事情長大就好了,我也好想知道甚麼時候可能會好啊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4.104.145.24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540279043.A.9E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