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觀看ASD及ADHD特質】
。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
分享我在面對孩子時使用的視野與觀點,我習慣從根本的源頭理解起,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這個觀點是「系統觀」。孩子所處的物理環境、人際互動是外在可見的,身體狀況、神經系統、人性表現、情緒需求及個人性格則是內在的,這些因素共同促發「孩子用什麼方式去滿足它」。所以我們要逆推整個系統,才不會被行為表象迷惑。
。
#ASD特質
ASD特質,有神經系統限制,又由於孩子個性不同,與書上典型表徵常對不起來,工作實務上需要常常說明這些差異,但仍然族繁不及備載,為想完整系統地向家長及案主說明,我寫了一本書來講亞斯,並以系統觀的視野,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孩子所處的物理環境、人際互動是外在可見的,身體狀況、神經系統、人性表現、情緒需求及個人性格則是內在的,這些因素共同促發「孩子用什麼方式去滿足它」。所以我們要逆推整個系統,不要只看見行為,因為行為只是最終端的結果/產品,才不會被行為表象迷惑。
本書希望做完整且有系統的說明,讓有需要的人自學,自己創造。
我稍微介紹一下本書的獨特切入點:
1.從情緒系統的使用品質與方式來切入
「亞斯特質」若要關鍵詞彙代表,我會用「情盲」,意思是意識上有情緒盲點
不要誤會,不是沒有情緒,是能感覺情緒訊號,但無法解碼。EX:亞斯人看到你的眼神不對勁,但對亞斯人來講,無法藉此訊號知道你的奇怪是什麼原因(他會逕自覺得你眼睛抽筋…);亞斯能感受胸口悶悶的、不舒服、咬牙、呼吸困難,但很少意識或不知道這是心理/情緒所引起,以為是生病了。
情緒盲點是先天的神經系統限制。然而「情緒」被檔,在發展過程中,就會擋住後續很多社會化的學習。
「認知(理性)」則相對補償地特別發達,它採用「見理系統(看得見+有道理)」的物理性觀點來理解人生中的一切。亞斯人對情緒的理解是用「看/觀察」的,若對方流血、有傷口、居無定所、喪失至親等可見線索,亞斯人的同理心甚至比一般人強,但因不是情緒意識,當情緒後知後覺來了,有時就會出現前後矛盾的行為—其實就是「情、理各行其事」。
2.亞斯人的人際社交是物理性觀點,而非大量隱而未見的情緒訊息+社會共識,無法忍受模糊與臨機應變。
情盲的亞斯無法意識到社交需要情緒參數(心中根本無此選項可選),被擋的情緒系統也隨社會經驗而發展,最後造成(1)社交溝通困難(2)對自身較複雜的情緒也難解。
因為人際世界太浮動,故「固執行為(固定的行動與結果)」才能讓亞斯人在心理有所錨定,不會無所適從。同時也是種自我刺激的安全感。
3.亞斯系統與社會主流的社交系統是不同的理解系統,才導致格格不入。
亞斯平常是見理系統,但實際上「情」、「理」各行其事,身陷情緒的亞斯人會是另一種樣子,甚至會推翻之前理性的決定,才會令人覺得怎麼總是矛盾,前後不一;社會人的社交系統,是「情」、「理」整合再應用,不過實際上多數人都是情緒化或壓抑過度。
系統方向不同,理解與滿足的行動就會不同。亞斯人會給人「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的印象,但他當然也關心對方,亞斯人的愛是幫你「健康、正確、安全」的活著與問題解決,社會人的愛則是體貼、同理、安慰等隱而未見的情緒接納。
4.若要亞斯人改變
系統不同,教學的方向會不同,現今亞斯孩子常常反彈,是因為用錯了方式,他們更感困惑,只想逃離。
改變需涉及亞斯人在(1)認知上的理解和同意(2)情緒上的實際體驗(如想知道別人心碎時有多痛,亞斯人可能要先有心碎的體驗才能對照,而不是用想像、類推)。
教養亞斯人擅用本身特質、具有彈性面對社交性社會,越早開始越好,否則他靠自己摸索得來的世界觀與操作一旦固定,面對改變就會超沒安全感。這是父母教養時的重點,幫亞斯孩子理解社會不可見的部分,避免他歸因都是自己的錯而自責,並增加應對的彈性,最終發揮所長。
5.亞斯特質只是亞斯人的其中一部分而已,請記得「他」還是「他」,有其性格、脾氣與個別性。
「特質」是心理工具的使用習慣,受神經系統影響,要調整需要「長期練習與建立新的習慣」,需要周遭的人以身作則、訓練、回饋,才能讓他學習、模仿、耳濡目染。記得長期練習才有效果,至於要多長,則每人都不一樣,原則上越早開始越好。
亞斯特質只是亞斯人的其中一部分而已,請記得「他」還是「他」,有其性格、脾氣與個別性,所有的方法與教導都需要「個別化設計」。
「當亞斯人來到地球」本書目的
1. 新的理解:
認識「情盲」、「心理工具」及「心理機制」等系統觀念去認識一個人。行為只是線索,請從此線索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2. 新的觀點:
社會主流是社交系統,不是亞斯主場,因此我們需以「見理系統」的想像去推衍亞斯人在人生裡會有各種困境及建議解方,讓雙方知道怎麼正確相處。
#部落格排版: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292547
。
---------------------------------------------------
#ADHD特質
ADHD及ADD特質,有神經系統限制:「注意力不足」,指的是「操控能量的不足」,當孩子能控制自己在不喜歡的情境下不作亂,他才算有注意力去控制,當孩子能決定哪些資訊要、哪些資訊不要,他才算有注意力去選擇。缺乏注意力,會變成所有事都平等關注(會累死),會被情緒帶著走(情緒是立即的,想要舒服或不想要不舒服,因而「衝動」顧不了後果)。
在看ADHD及ADD的孩子時,跟看所有的孩子一樣,別忘了系統裡還有其他因素存在,最重要的三個觀念是「兒童心理發展」、「性別特質」和「他的性格(人的主動性)」。
1.「兒童心理發展」:12歲以下兒童的發展,每一年都進步很多,並在青春期達到生理成熟,開始想要自主(卻有不成熟的決定)。因此教養方式也要隨著生理與心理發展而變動,不是一招闖天下。
2.「性別特質」:男女有別,這是指生理性別會讓某部分區塊先發展,某區塊慢發展,如男生對動感較為優勢,語言表達是弱勢,女生則反過來,善用孩子優勢才能給予成就感,帶動其他面的學習動機。別擔心,成年後這些特質會平衡發展。
3.「他的性格(人的主動性)」:這部分最無法研究和預測,困苦的環境會出勵志青年,也會複製貧窮,富裕環境有積極向前的富二代,也有躺著的。人的主動性,捉摸不定,教養只能盡量給予發展條件,不揠苗助長,其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囉。
綜上所述,小男生好動、單純的自我中心、怕無聊,再加上注意力不足,就會演變出上課坐不住、等不及、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卻沒身體界線),做出自己覺得很有趣卻忘了社會規範的行為(ADHD特質行為)。小女生安靜、顧慮他人(較缺自信)、情緒敏感怕犯錯,再加上注意力不足,就會演變出上課很乖(可以忍耐)、聽話順從、沒動力,表面看起來像懶散的(ADD特質)行為。實務上兩者並不會單一呈現,是比例問題。
從此系統與原則去看,協助ADHD的學習動力是,引導他動得有條有理:將生活內容樂趣化,變得有挑戰(EX:試試看這次洗澡能否在15分內完成,同時要洗乾淨喔,計時器啟動!);協助ADD的學習動力是,像推一台熄火的車子,要邊推邊發動,以肯定及鼓勵當汽油,引導她從生活中獲得更多成就與自信(EX:口頭鼓勵+實質鼓勵,多陪伴。)
從此系統與原則去看,協助ADHD與ADD做情緒管理的方式是,家長要成為軟墊與鏡子(客體關係理論,家長可尋求上課增強自己),接受他的情緒因注意力不足,而必須由外部的他人協助「接納與回饋」,家長不急著否認、責罰,這個情緒就能持平處理,孩子收到回饋就會慢慢學習下次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這是所有人都通用的情緒教育,但是ADHD要更久一點,要考慮到神經系統注意力不足的學習方式。一般注意力是長棍子,而過動特質是短棍子,工具不一樣,只要使用方法不一樣就行(切勿依樣畫葫蘆),而吃藥是輔助,暫時延長長度,適合孩童及欠缺自信的人先讓自己有所成就。
『引發興趣,點燃個人的主動性』,當父母知道原則原理,也知道ADHD的限制所在,教養的方向與行動就會改變,父母也可以創發與研究適合孩子的輔助工具,不必事事尋求專家建議,畢竟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最清楚。
基於系統原理,我寫了關於亞斯的書,若評估孩子ADHD與ASD共病時,我會建議先以ASD為主則,因為「怕無聊」時ASD及ADHD都會有相似行為,ADHD是知道社會常規但缺乏注意力、無法控制所致,ASD則是無法意識到社會常規所以無視,但理解並認同後則可以自律,兩者不相同,教養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部落格(ADHD)排版: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294479
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19?sloc=main
胸口悶悶呼吸不順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不一定要被誰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
「…在對話的最後老師你告訴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不一定要被誰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這的確是我以前一直忽略的... 」
……….
在台中工作坊後,一位學員寫了一篇回饋給我,內容充滿領悟、體驗與美好。經本人同意,把這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回心裡最值得重視的自己,去擁抱她。全文如下:
老師好~我是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台中場的學員,那天跟老師一對一進行對話後,沈澱了三天想跟老師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轉變與發現😊
在六月底的時候,其實就有寫信到老師的粉絲團提問,當時不知道怎麼面對一個哭鬧時會說出「我已經好了啦」、「我調整好了啦」的三歲孩子,聽到這些話的我眼淚完全克制不住的流下,害怕她跟我一樣壓抑,胸口悶悶的,當然也無法安撫她⋯
如老師回信時所說,孩子本身哭鬧沒有問題,而是她的哭鬧挑起了我一直以來壓抑著要做一個「不被擔心」的內在小孩,後來看到老師的書有關探索冰山的部分,心裡一直想到某個特定畫面(也就是在課堂上與老師對話的故事 —— 有關國小高年級拿了同學的筆,覺得自己很糟糕讓媽媽很難過的故事)。
我原本以為那對我的人生沒有太多影響,只是一個不懂事的犯錯過往,但看了老師的書,我選擇做一個練習,寫下記憶裡那個畫面、我想對媽媽說的話、我的期待與渴望等等(後來上完課才知道這就是老師要我們做的回家功課),寫完之後我覺得我找到那個內在小孩,也看見她了,原來她一直都在那裡,只是我一直選擇背離她⋯
參加老師的工作坊之前,我已經做了這個練習,我以為這個傷被處理了,但當天在活動時,當重要他人轉身,我內心立刻又看見了當時媽媽擦著眼淚背過去往樓梯下走的畫面,而難過的在心裡大喊「不要走、我在這裡啊!」
於是我舉手,和老師說出這件事情;和老師做一對一對話時,才發現真正說出來那個感覺跟書寫不太一樣,尤其最後擁抱那時候受傷的自己,是我自己在書寫練習沒有做到的,那是一個在心裡與自己和解的感受,當下我感到安心,原來我不只是看見她,透過對話我還能走向她並且擁抱她,那才是療癒的過程。
這三天回想起這個畫面,不再是看見一個自責的我與難過的媽媽,而是看見受傷的自己被長大的自己溫暖擁抱安慰,心裡有一種放下了的踏實感。而且後來回想起來,我一直以為老師會邀請我找到一個溫暖媽媽的樣子來擁抱受傷的小自己,但老師卻是讓現在長大的我來面對小時候受傷的我,並且在對話的最後老師你告訴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不一定要被誰看見,但我們要看見自己」。這的確是我以前一直忽略的,像是老師一開始的活動影射的那樣,用好的表現來掩飾自己的缺點,遮遮掩掩不想被看見,但內心知道那是空虛的,因為自己是最不愛自己的那個⋯
謝謝老師的引導帶著我走完了心裡最深的那個冰山,這三天的自己內心有一種從內而外的豐盈感覺,工作上很有效率,更勇敢的向主管同事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怕被評論,更正面的接受同事對我的讚美,就連以前不習慣看鏡子的我,都覺得我可以停留久一點欣賞那個很棒的自己!
面對孩子我允許她悲傷、陪伴她難過,因為我已經先對自己這麼做了,所以我內心有更多的溫柔與愛去對她,也練習用更多一致性姿態告訴她我的感受,照顧她的需求也不委屈自己。然後最重要的是,過去的我對爸媽擔心孩子或是介入孩子教養總是有過度反彈的情緒(爸媽關心孩子我就不開心,像在跟孩子爭寵吃醋),在這次工作坊之後,我找到那個生氣煩躁底下未被分析的情緒,在那感受底下的想法是「孩子哭了爸媽介入=我沒照顧好她=我讓他們擔心了=我是糟糕的」。
但這幾天我開始可以將「他們的擔心」與「我好不好」這兩件事分開,甚至在孩子哭鬧他們又表現出擔心時,我可以平靜而自信的告訴他們我來處理,而且我知道我可以處理,不再追求他們的肯定、也不被那覺得自己不夠好而讓他們擔心的心情給綁架,那種感覺真的非常美好!😌
活動最後我感覺滿足與平靜,因為我找到與內在小孩在一起的方法,並且發現工作坊只是開始,一旦開始探索就看見更多記憶抽屜裡被封印的許多畫面,我會試著把他們一一拿出來,透過老師的書寫練習繼續處理當時未被滿足的需求。
而且跟先生分享這次工作坊的心得時,發現陪伴覺察自己的情緒,還有情緒下的感受真的很重要,像是面對孩子不配合時,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都在對孩子煩躁生氣,但先生在意的是我也有我想做的事的「不公平感」,我關注的卻是我那麼努力了妳為何不能配合一點,一種「希望被肯定」的感覺,這兩個解讀完全不同,如果沒有覺察自己情緒底下的感受與想法就會只在表面打轉。提醒自己持續靜心練習,期待下一次和老師見面時和老師分享我的成長☺️
能夠參加老師的工作坊與老師一對一對話真的收穫很多!再次謝謝老師一直這麼用心的舉辦講座與工作坊,並且這麼忙碌的老師依然親自回覆家長們的各種來信,真的非常的溫暖!
ps 這幾天很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做深呼吸、陪伴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在早上鬧鐘響起後,以前總是會不自覺的焦慮,因為孩子會有抗拒上學的起床情緒,而我被夾在孩子的分離焦慮、自己的情緒還有時間壓力中,所以只要鬧鐘響了我就開始焦慮,連帶著無法安定自己...這幾天鬧鐘響起了我感受到心跳加快,我選擇先躺在床上深呼吸陪伴一下自己的緊張,真的很有用,接下來面對孩子的哭鬧抗拒,我都更能同理她,讓她知道我可以陪她難過,孩子好像也能接收到,慢慢地就穩定下來~
用安定而不是煩躁焦慮開啟一天,這感覺很不一樣!
最後要跟老師分享孩子給我的回饋,我一直都在睡前對孩子感謝三件事,孩子常常會分心或做別的事,有時候我都覺得不知道她有沒有聽進去,或是我做的有沒有用?
但前天孩子在我分享完之後,她自己突然跟我說,還有一件事啊!就是爸爸早上幫我們換床單對不對,所以我們要謝謝爸爸!
當下我真的非常感動~原來我們做的、我們給孩子的愛她其實都知道,也都吸收的到, 慢慢的等她準備好了就會回饋給我們,謝謝老師!
謝謝老師看完落落長的心得 祝福老師 平安順心 😊
..……..
希望內心有更多療癒與安定:
https://cplink.co/yab6nz9d
胸口悶悶呼吸不順 在 身心療癒-Nicole.W 王羽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過了處暑該提防秋燥傷肺!
過了秋天的第二個節氣 #處暑🍂
是否有感覺空氣漸漸變乾燥了呢?
若你有以下的現象
這是身體發出的訊息
代表著你需要好好的關照你的肺部囉~
#胸口周圍輕輕按壓都會有痛感
#肺、喉嚨、氣管感到乾癢
#呼吸悶悶不順暢
#兩側腋下與胸部側邊,揉壓會有痠痛感
以上症狀若你都有
那麼不要懷疑~
這星期你需要好好的來照顧好你的肺....
讓我們一起來練習吧^^
香氣處方:
順暢清新、賦活清新、淨化清新等複方精油
#處暑 #肺部清潔 #呼吸練習 #瑜伽療法 #精油療法 #純正 天然 有效
胸口悶悶呼吸不順 在 呼吸不順等症狀,大部分是疫苗開始引發免疫反應後的副作用 的必吃
我今天早上九點打第2劑BNT,晚上22:30躺上床,突然覺得胸口一陣微痛,接著每隔幾分鐘陣痛一次,痛感很低,但明顯感覺到胸口有異狀、胸口微微發麻、心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