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
#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討好陷阱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是如此?
.
我以前也總愛討好別人。守時是我的一貫作風,我在母親預產期當天早上準時出生。我從小就擅長討別人開心。每當我父母舉辦派對,我一定會把握娛樂賓客的機會;我也心甘情願拜訪老人家,為他們唱聖誕頌歌。我就像一隻變色龍,擅長融入任何社交場合,施展取悅別人的能力,滿足他人的期望。成年之後,在職場上或和朋友相處時,我還是不自禁討好別人,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優先要務,似乎欠缺拒絕他人的能力。我想方設法避免別人討厭我(事實上,我更不想要討厭自己),不過討好的行為妨礙我依照自己的想法真誠過活,使我身心俱疲。我現在很少討好別人了,也因此身心都舒暢得多。
.
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臨床實務中,我每天都看到在這種複雜的兩難局面中苦苦搏鬥的人:他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卻又不允許討好自己。我會與案主合作,協助他們認清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所以祕訣就是別再試著討好他們。
.
#討好的原因
.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
討好者禁不起別人的失望,被討厭更是無法忍受。我們害怕被批判、被認為有所不足。被需要的感覺就和被愛一樣令人滿足。我們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但在此過程中,討人歡心不僅徒勞無功,我們還失去了自己。
.
討好行為的根源很容易理解。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我們依賴群體提供火源、食物及保護,假如被討厭,後果相當嚴重。恐懼、罪惡、羞愧都是本能的感受,目的是保護我們安穩地生活在群體之中。不要觸怒別人,以免失去篝火旁的位置、被驅逐到荒野之中,或死於飢餓掠食者的爪子之下。如果懲罰可能是死亡,那就別惹事生非。
.
然而,現代生活已和遠古大不相同,但這些感受卻沒有隨之演化。我治療室中的案主只不過是忘記別人的生日、打電話請病假、取消和朋友的晚餐約會,卻都感覺彷彿犯下滔天大罪。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影響別人或令人稍微不舒服,他們都會極度不自在。
.
討好並不是某種怪癖或個性,而是制約的產物。本書後續將說明討好行為的發展歷程,從出生、童年、青春期一路談到成年,解釋今日所做的選擇如何一再強化早期建立的信仰。
.
#討好的陰暗面
.
過去討好行為常被貼上女性專屬的標籤,的確,就文化刻板印象來說,女孩的成長過程經常被教導要保持恬靜、以他人為優先。不過現今任何人都可能有討好問題,不論性別、年齡或地位。
.
不過長久以來,這個問題都只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說討好者只是「隨和」或「人太好」。相關陳述的口吻一貫輕鬆,甚至是戲謔。建議治療方式相當輕浮、不屑一顧,例如勸討好者:「不要管其他人怎麼想就好了」,或是將應對方法武裝成「啥事都不在乎」的哲學,勸討好者不要理會攻擊辱罵者,或是「別去理那些鳥事」,不過實際上,我們應該全心處理、明快解決。如果解決方法真的就像「不要在意」一樣簡單,那我們早就照做了。事實是,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
討好是一種犧牲自我的強迫症行為,對討好的對象和討好者本身來說,傷害力一樣強大。討好並不是一種可以學習與之共處的良性習慣,這不是充滿好意又無傷大雅的小怪癖。這是焦慮的展現,是因為討好者害怕失去掌控(他人的情緒)而出現的行為。討好者會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避免影響他人或引發不快。不論是討好或極力避免使他人不開心,如果放任這種衝動,討好者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的狀況,身體健康惡化、自我價值低落、自暴自棄。
.
現今要討好的人比以往更多。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要討好的對象無窮無盡,我們的角色和責任往外延伸、擴張,界線模糊不清。旁人期待我們在職場上保持彈性、隨時回應朋友的需求、擔任伴侶的好搭檔,還要抽身照顧年幼子女及年邁父母,永遠沒有打卡下班的一刻。社群網路將討好者推到無遠弗屆的線上觀眾面前,他們的自尊來源被外包給行銷演算法及陌生人比讚的大拇指。
.
你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忍不住討好別人的毛病,我許多案主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以為自己絲毫不受他人意見影響,準備好獨立揮灑自己的人生。最明顯的討好行為是想方設法讓身邊的人更輕鬆自在,不過這只占討好者的一小部分,討好行為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及偽裝。人際關係中如果存在討好的壓力,可能引發多種反應,包括藉由故意不討好來表現自主,不過這些反應都只是自我價值低落、缺乏權力、害怕拒絕的防禦行為。下一章我將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討好者,他們反映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
但這個問題是有出路的。
◼️不是要你選擇自私,
◼️只是要你能夠安然地回應自己的需求,
◼️就像你回應他人的需求一樣。
.
如果被喜歡、被需要的代價是犧牲自己,那其實並不值得。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要繼續討好下去,還是真誠地做自己。
.
以經營關係來說,討好自己其實才是負責、慷慨大方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尊重對方的同時真誠過活,我們擁有同時幫助他人與自己的資源及能力,撥出一些心力關注自己並不會減損對他人的關心。關心不是派,分給自己一些,別人不會少一塊。
.
#關心重質不重量
.
本書提供討好的替代之道,但不是阻止你關心他人,事實上,本書呼籲更加關心、提升關心的品質。更加真誠、公平、適當、一致地關心自己和他人。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敢於承受某些人無法接受你真實樣貌的風險,這樣你才能擁抱另一些人對你無條件的接納。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不要將替你判刑、行刑的責任強加於他人之上。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承認除非我們擁有拒絕的權力,否則就無法發自內心地答應。如果我們沒有拒絕的選項,那答應根本就毫無意義。
.
本書將協助你適應被討厭,而不是只是保持沉默;引導你復元,而不是一味擔心失敗;教導你接受批判,而不是逃避。我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卻又不會讓任何人不開心,我只能告訴你,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這種關係根本就不牢靠,此外還占據了建立其他穩定健康關係的空間。
.
本書嘗試解釋討好行為的原初動機,並以另一種角度加以說明,為討好者提供建議,協助你從照顧別人的位置上退下來,轉而開始照顧自己。我們會發現,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其實只是反映他們與自我的關係,而不是對我們的公正評價。我們可以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如果發覺自己感覺憎恨,那就該與憎恨的對象設下界線。
.
本書將教你如何做自己,教你如何停止苦苦追逐他人,並留在原地吸引他們;協助你認清這個事實:屬於你的終會自然開花結果,而強摘的果子不甜;鼓勵你花時間與適合自己未來的對象相處,如果不適合,就把他們留在過去。本書教你成為更好的朋友、伴侶、子女、家長,協助你透過更加關心自己,進而提升關心他人的品質,而不是承擔他們的問題。
.
本書也會協助你為失去做好準備,因為失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希望你停止討好。如果他們告訴你:「你變了」,你要知道,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不照我的方式行事。」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3aV6aV
-
本文摘自《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為英國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
.
你是否因為拒絕別人的請求會有罪惡感?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極力避免發生爭執的場面?對他人的意見很不耐煩,索性全部拒絕假裝不在意?
.
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那麼,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繞開討好陷阱。作者艾瑪身為心理師,分享多年臨床實務和無數次治療服務, 帶你看穿討好的真相:討好不是體貼周到,討好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掌控別人反應的策略,一種避免被討厭的策略。然而,當討好成為情緒的困擾、壓力的根源時,便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卻不自知。
.
閱讀這些案例故事,都能引起你的共鳴,並汲取對自己有所助益的建議。每個章節提供反思問題、見解與技巧,幫助你深入瞭解自己,認清討好的陷阱,為人生指引一條更好的路。本書教你如何向願意珍惜你的人付出關心,而這,就從你自己開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
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_把時間整理好,把自己找回來
▍今天一天你做了什麼?每日回饋
#每小時回顧找出高專注區段
「以後我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會這樣說的人,通常給他再多時間也不夠用,他們需要的是先從寫計畫表開始。但我們常見的計畫表,多是事先寫下必須做的待辦事項或行事曆,要學習時間整理術,做法不太一樣,與事前計畫相比,學會事後記錄更重要!事實上,讓我脫胎換骨的,不是事前清單,而是事後記錄,甚至在我執行力最高的時候,就是專注在做事後記錄的那段時間。
每完成一件事,或每隔一小時,就記錄下剛剛做的事情。可別小看這個簡單動作,很多人會問,把已經開始執行的事情記錄下來,有什麼意義嗎?
首先,能夠檢視自己每一小時內做了什麼事,持續記錄下來,就能發現自己對於時間的運用慣性,多寫幾次,可以找出你的「高專注區段」和「低效率區段」,什麼時間內做什麼事最能專心,以及何時何地做哪類事情最缺乏效率?人們多半會有重複的行為模式,透過記錄可及時察覺反省,也能在一天結束時,想想自己如何利用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回饋。
用小單位來一一檢視每段時間如何流逝,有利於接下來重整並挪出時間去做新的事情。我採用的事後記錄方式是以每小時為單位,寫下最近這小時內做了什麼事,藉以檢視並擬訂計畫表。聽起來雖然簡單,但直到養成自發性的習慣之前,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
在每個整點進行記錄,光是這個步驟就會讓我感覺時程很緊湊,因為我們在白天時仍然仰賴慣性去做各種事情,養成新習慣需要適應。
不過現實上要隨身攜帶記事本,還要每個小時掏出來記錄,不少人會覺得好麻煩吧!因此不妨善用手機 ──例如有什麼想法時,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與自己聊天」功能(例如 LINE 的「Keep 記事」),先把想法化為文字訊息,簡單記錄,事後再整理下來。
當手上事情做到一半要改做其他的事時、有什麼靈感需要趕緊留下來⋯⋯以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手機傳訊息給自己,等到在書桌前坐下來,或是晚上睡前,再把訊息內容挑重點寫在記事本上。除此之外,利用像「Toggl」等 app 能夠簡單記錄什麼時間內做了什麼事,也是不錯的方法。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的使用方法
我認為事後記錄是管理時間的基本,但我們在記事本上並不是只要寫回顧事項,而是從待辦清單到事後回顧都需要記在時間軸計畫表上,內容大致分為:
• 今日目標
• 「To-Do List」(重要的待辦事項)
• 「Timeline」(時間軸,包括左側的事前計畫和右側的實際行為)
• 次重要的欄位(其他生活重要事項,如用餐內容或運動量)
1. 寫下待辦的重點事項
第一步就是在前一晚寫下隔天要做的重點事項(To-Do List)。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挑最關鍵的事情開始,按照優先順序從第一寫到第六。標註 0 的部分,就是無關重要與否、屬於當天之內必須處理的雜事,例如像「路上經過文具店要買自動鉛筆筆芯」之類的小事。
這些待辦事項雖然也可以在當日早上寫,但建議在前一天晚上寫更好。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晚上預先寫好的人,比不寫的人平均提早 9 分鐘入睡,這是因為先記錄在紙上,能讓大腦有比較放鬆的安心感,就不需要一再刻意的自我提醒而導致神經緊繃註 1。另外還有一個好處,等到早上一起床,會縮短開始行動前的暖身時間,心情可立刻切換成目標導向。
2. 以時間軸為中線,前後都要記錄
請以時間點為準,左邊寫的是預計行程或當天的約會等「事前計畫」,右邊寫實際上做了哪些事等「事後記錄」。如此一對照時間點的左右兩欄,馬上就能比較出計畫的執行度與實際上的落差,也可以得知哪些事情花的時間比預定的更長或更短等變數。
然而須謹記的是,事後記錄是這份記事本的核心,絕對不要等到一天的時間都過去、到了晚上才苦苦回溯記憶,人們對於今天一整天做過的事情,無法根據時間記得所有細節。依賴記憶寫下的內容等於沒寫,必須每一小段時間就利用手機或記事本記下來,目的是精準掌握意想不到的瞬間、察覺無意識浪費的時間,並減少這種情況。
記下今天所做的事情之後,建議可以分成 5 種或 6 種類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出來。例如讀書或專業用黃色、具創造性的額外工作用粉紅色、處理公司工作用紅色、自我充實用藍色、休息用綠色、浪費時間用灰色等予以分門別類。塗上顏色可以跳出不同重點,你對今天在哪一類事情上花了多少時間即可一目了然。最後在晚上回顧時,再用螢光筆畫上重點標記,以再次檢視自己如何度過一天的時光。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把待在公司的所有時間籠統寫成「工作」,也不要把坐在書桌前的所有時間統統寫成「進修」。屬於工作範疇的事項,盡可能詳細寫下處理什麼業務內容,如果中途跑去逛網站或和同事們閒聊等雜事,也要全部誠實記錄。同理,屬於做功課或閱讀的時間,就把具體科目或書籍記錄下來,這對於找出中途浪費的時間有很大的幫助。
3. 別忘了記錄次要欄位
這個欄位可以每天記錄除了工作或任務之外的重要事情。對我來說飲水和吃飯很重要,因此我每天都會記錄。有運動習慣的人,就可以在這一欄記下運動量。
#寫一個月記事本你會看到巨大的改變
一開始寫記事本時,你一定會對於「浪費的時間多、充實緊湊的時間少」感到非常驚訝。如果沒有以客觀角度記錄每個小單位時間,我們的腦子會把一天的時間籠統記憶起來,得到「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坐在書桌前好久,怎麼只做了這一點點事情?」的模糊印象。先好好釐清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就算不特別費心思去一一糾正,當你每天晚上都會統整記事本、面臨「真相的衝擊」,就能有意識的調整自己。不是因為別人的要求而強制改變,而是體認到重要性,有自覺想調整,就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習慣。
與其閱讀數百次時間管理的書籍,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寫一個月的功能性記事本,對於搶救你的時間觀念幫助更大。
寫功能性記事本是很不容易的事,畢竟每小時要提醒自己不忘記錄,一開始執行一定會漏東漏西或忘了寫,切記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毋須介意,事後記錄寫得不完美也不要放棄,關鍵是持續下去,慢慢的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到了那天,你一定會非常感謝那個當初決心寫下記錄並且成功實踐的自己。
.
本文摘自
《#原子時間》
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作者:柳韓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是今天(8/6)晚上9點半要辦贈書直播的書,會送三本。
這本是我看過使用清楚圖表,認真又細膩的時間管理書籍,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這並不只限於想要斜槓的職場朋友,也適合家務繁忙的父母,或者僅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也可以。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幫助我們「意識時間」,這是相當重要的後設能力。像我常常會自問:「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就來個小小的靜心,也可以幫助我,去停止沒必要的時間損失。
祝願您,能多意識我們時間的使用,因為那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一天你做了什麼?每日回饋
#每小時回顧找出高專注區段
「以後我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會這樣說的人,通常給他再多時間也不夠用,他們需要的是先從寫計畫表開始。但我們常見的計畫表,多是事先寫下必須做的待辦事項或行事曆,要學習時間整理術,做法不太一樣,與事前計畫相比,學會事後記錄更重要!事實上,讓我脫胎換骨的,不是事前清單,而是事後記錄,甚至在我執行力最高的時候,就是專注在做事後記錄的那段時間。
每完成一件事,或每隔一小時,就記錄下剛剛做的事情。可別小看這個簡單動作,很多人會問,把已經開始執行的事情記錄下來,有什麼意義嗎?
首先,能夠檢視自己每一小時內做了什麼事,持續記錄下來,就能發現自己對於時間的運用慣性,多寫幾次,可以找出你的「高專注區段」和「低效率區段」,什麼時間內做什麼事最能專心,以及何時何地做哪類事情最缺乏效率?人們多半會有重複的行為模式,透過記錄可及時察覺反省,也能在一天結束時,想想自己如何利用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回饋。
用小單位來一一檢視每段時間如何流逝,有利於接下來重整並挪出時間去做新的事情。我採用的事後記錄方式是以每小時為單位,寫下最近這小時內做了什麼事,藉以檢視並擬訂計畫表。聽起來雖然簡單,但直到養成自發性的習慣之前,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
在每個整點進行記錄,光是這個步驟就會讓我感覺時程很緊湊,因為我們在白天時仍然仰賴慣性去做各種事情,養成新習慣需要適應。
不過現實上要隨身攜帶記事本,還要每個小時掏出來記錄,不少人會覺得好麻煩吧!因此不妨善用手機 ──例如有什麼想法時,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與自己聊天」功能(例如 LINE 的「Keep 記事」),先把想法化為文字訊息,簡單記錄,事後再整理下來。
當手上事情做到一半要改做其他的事時、有什麼靈感需要趕緊留下來⋯⋯以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手機傳訊息給自己,等到在書桌前坐下來,或是晚上睡前,再把訊息內容挑重點寫在記事本上。除此之外,利用像「Toggl」等 app 能夠簡單記錄什麼時間內做了什麼事,也是不錯的方法。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的使用方法
我認為事後記錄是管理時間的基本,但我們在記事本上並不是只要寫回顧事項,而是從待辦清單到事後回顧都需要記在時間軸計畫表上,內容大致分為:
• 今日目標
• 「To-Do List」(重要的待辦事項)
• 「Timeline」(時間軸,包括左側的事前計畫和右側的實際行為)
• 次重要的欄位(其他生活重要事項,如用餐內容或運動量)
1. 寫下待辦的重點事項
第一步就是在前一晚寫下隔天要做的重點事項(To-Do List)。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挑最關鍵的事情開始,按照優先順序從第一寫到第六。標註 0 的部分,就是無關重要與否、屬於當天之內必須處理的雜事,例如像「路上經過文具店要買自動鉛筆筆芯」之類的小事。
這些待辦事項雖然也可以在當日早上寫,但建議在前一天晚上寫更好。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晚上預先寫好的人,比不寫的人平均提早 9 分鐘入睡,這是因為先記錄在紙上,能讓大腦有比較放鬆的安心感,就不需要一再刻意的自我提醒而導致神經緊繃註 1。另外還有一個好處,等到早上一起床,會縮短開始行動前的暖身時間,心情可立刻切換成目標導向。
2. 以時間軸為中線,前後都要記錄
請以時間點為準,左邊寫的是預計行程或當天的約會等「事前計畫」,右邊寫實際上做了哪些事等「事後記錄」。如此一對照時間點的左右兩欄,馬上就能比較出計畫的執行度與實際上的落差,也可以得知哪些事情花的時間比預定的更長或更短等變數。
然而須謹記的是,事後記錄是這份記事本的核心,絕對不要等到一天的時間都過去、到了晚上才苦苦回溯記憶,人們對於今天一整天做過的事情,無法根據時間記得所有細節。依賴記憶寫下的內容等於沒寫,必須每一小段時間就利用手機或記事本記下來,目的是精準掌握意想不到的瞬間、察覺無意識浪費的時間,並減少這種情況。
記下今天所做的事情之後,建議可以分成 5 種或 6 種類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出來。例如讀書或專業用黃色、具創造性的額外工作用粉紅色、處理公司工作用紅色、自我充實用藍色、休息用綠色、浪費時間用灰色等予以分門別類。塗上顏色可以跳出不同重點,你對今天在哪一類事情上花了多少時間即可一目了然。最後在晚上回顧時,再用螢光筆畫上重點標記,以再次檢視自己如何度過一天的時光。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把待在公司的所有時間籠統寫成「工作」,也不要把坐在書桌前的所有時間統統寫成「進修」。屬於工作範疇的事項,盡可能詳細寫下處理什麼業務內容,如果中途跑去逛網站或和同事們閒聊等雜事,也要全部誠實記錄。同理,屬於做功課或閱讀的時間,就把具體科目或書籍記錄下來,這對於找出中途浪費的時間有很大的幫助。
3. 別忘了記錄次要欄位
這個欄位可以每天記錄除了工作或任務之外的重要事情。對我來說飲水和吃飯很重要,因此我每天都會記錄。有運動習慣的人,就可以在這一欄記下運動量。
#寫一個月記事本你會看到巨大的改變
一開始寫記事本時,你一定會對於「浪費的時間多、充實緊湊的時間少」感到非常驚訝。如果沒有以客觀角度記錄每個小單位時間,我們的腦子會把一天的時間籠統記憶起來,得到「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坐在書桌前好久,怎麼只做了這一點點事情?」的模糊印象。先好好釐清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就算不特別費心思去一一糾正,當你每天晚上都會統整記事本、面臨「真相的衝擊」,就能有意識的調整自己。不是因為別人的要求而強制改變,而是體認到重要性,有自覺想調整,就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習慣。
與其閱讀數百次時間管理的書籍,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寫一個月的功能性記事本,對於搶救你的時間觀念幫助更大。
寫功能性記事本是很不容易的事,畢竟每小時要提醒自己不忘記錄,一開始執行一定會漏東漏西或忘了寫,切記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毋須介意,事後記錄寫得不完美也不要放棄,關鍵是持續下去,慢慢的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到了那天,你一定會非常感謝那個當初決心寫下記錄並且成功實踐的自己。
.
本文摘自
《#原子時間》
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作者:柳韓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是今天(8/6)晚上9點半要辦贈書直播的書,會送三本。
這本是我看過使用清楚圖表,認真又細膩的時間管理書籍,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這並不只限於想要斜槓的職場朋友,也適合家務繁忙的父母,或者僅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也可以。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幫助我們「意識時間」,這是相當重要的後設能力。像我常常會自問:「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就來個小小的靜心,也可以幫助我,去停止沒必要的時間損失。
祝願您,能多意識我們時間的使用,因為那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是什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任職?組成什麼樣的家庭?
你是不是時時刻刻懷著興奮的心情想像孩子的未來呢?
不管孩子未來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他能為人正直、內心善良、誠實待人,希望陪他度過人生另一半的,是個溫柔體貼、會照顧他的人……。
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本書不是教導你養出一百分的小孩,而是教你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法適應社會的「魯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書介紹孩子身上常見的36個壞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孩子未來造成的影響,接著再告訴你「讓孩子立即戒除」的訣竅,可說是教導孩子不會成為媽寶男、公主病、阿宅、啃老族的36計。例如:
想上廁所卻忍著不說:遇到問題時,習慣以「壓抑」來解決問題、度過難關,但是出社會後遇到困難,光憑忍耐、壓抑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媽請這樣做!上廁所雖然是小事一樁,卻不能因為是小事而忽視。你更應該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對老師說:「我想上廁所」。
不會稱讚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敢認同自己優點,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遠比自己對自我的判斷及看法重要,最後會導致「沒自信」。
爸媽請這樣做!當有人稱讚孩子時,你就在一旁替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坦然接受對方的讚美!
經常讓爸媽送東西到學校:因為「反正爸媽會送到學校」,而養成孩子不認為「把東西準備好」跟自己有關的無所謂心態,最後導致孩子養成「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壞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當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父母要忍住不要幫他送去學校,讓孩子藉由忘記帶東西的體驗,學會負責。
喜歡逛超市或便利商店的試吃區:一看到試吃區,就會忍不住跑去試吃、一聽到是新商品、限量品就招架不住,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成無法分辨「想要與需要」的花錢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告訴孩子,花錢要有計畫,有時候不拿免費的東西,反而才是賺到!
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是習慣與品格!
你認為壓抑自己的夢想,比聽大人的話、努力用功讀書更正確?你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變成「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聽從父母的話,為了別人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別忘了,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就像無形的遙控器般,讓我們照著他們「想要」的樣子被教養長大,然後照著他們的期望「工作」,把想做的事與喜歡的事拋諸腦後。
若換做以前,大學畢業也許能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甚至是主管職,但是現在無論碩士或博士畢業,都不見得能有這樣的機會,未來可能更不適用,因為社會不需要言聽計從的人。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追逐的目標,但是現在社會講求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與能力,而非成績。
所以,身為父母的你,必須知道好成績不代表人緣好、能力好,高學歷不等於高成就、高收入,當大學生、高學歷「滿街跑」,畢業證書成了一張「繳費證明」後,除了在乎孩子的成績,你更應該教育孩子比讀書和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習慣,斷絕壞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從現在開始,改變教養,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來得及!
作者簡介:田嶋英子
• 親職教育專家
• 1961年出生,畢業於廣島大學教育學院。已婚,育有3子,皆進入一流國立大學就讀(東京大學1人,神戶大學2人),親自實踐並驗證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 大學畢業後,至廣島縣內的高中服務,因懷孕生子離職。之後轉任大型補習班,負責模擬考業務並教授古文、國文科,輔導學生進入國立大學或私立名校。
• 2006年對只有考試的教育產生疑惑,於是辭去補習班的工作,開始從事協助為人母者強化教育子女的能耐。
• 2010年展開全國巡迴演講,與民眾深入討論教育議題,2011年擔任株式會社未來創造力的專任訓練師。
• 現為教育問題、家庭問題的專家,從協助解決孩子翹課、學習不佳、不良行為等煩惱,提供兼顧家庭與職場的建議以及如何子女長大成人後重返職場?如何創造生活的意義感?夫婦之間如何溝通等等,從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各種需要出發,給予強大的支援。
• 著有《如何讓孩子說出口、動起來?》
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是什麼 在 #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 - Explore | Facebook 的必吃
職場學習工作經驗,來啦! ♀ 】. 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讓你就業so easy! 參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