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台灣有個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9月1日是記者節,那你知道台灣有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嗎?楊士琪是誰、又為什麼會有電影獎項以她為名呢?
#楊士琪是何許人也?
楊士琪原本在《民生報》當國際新聞編輯,1983年調至《聯合報》擔任影劇新聞記者。
那年,身為黨國機器齒輪的中影公司,正要推出由當時30多歲的小野企劃、吳念真改編作家黃春明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分別由侯孝賢執導《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執導《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執導《蘋果的滋味》。
這部電影因中影財務困難,以低成本短片拼組而成,由台灣底層社會的小人物為主角,企圖在軍教片當道下,突圍而出。
不過,在那個美麗島事件剛過不久、還未解嚴的年代,影評人協會黑函密告到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指稱《兒》片中《蘋果的滋味》一段,講述美軍撞傷台灣工人,受傷工人卻在醫院一家人歡喜啃著美軍送的香甜蘋果,這樣對台灣落後、仰賴強權鼻息的描述是「意圖顛覆國民黨」,讓中影打算禁映。
當時,主跑國際影展的記者楊士琪接獲消息,問了導演萬仁一句: 「(將被禁)有沒有證據? 」確認無誤後,在《聯合報》寫報導披露此事,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一則不畏強權的報導,#成為台灣新電影重要推力
在這之後,同業紛紛跟進,包括當年《美洲中國時報》編輯詹宏志、《工商時報》編輯陳雨航,都陸續寫文章批評中影和國民黨,電影圈稱之為「削蘋果事件」。
因正逢國民黨出現保守派與開明派路線之爭,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將《兒子的大玩偶》送到德國參加影展、打響知名度,最終《兒子的大玩偶》得以一刀未剪上映,票房達3、4千萬。《兒子的大玩偶》也被視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開端代表作品之一。
「削蘋果事件」隔年,楊士琪熬夜趕稿時氣喘離世,擔任影劇記者僅9個月,但一則報導成了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力。
#電影圈設楊士琪獎,#彰顯道德勇氣和開創新局
1986年,小野等人提倡設立「楊士琪紀念獎」,頒給富有道德勇氣、努力開創新局的傑出人士,但只頒了3屆就中斷。
第一屆頒給當時因為《兒子的大玩偶》下台的中影總經理明驥;第二屆頒給西安電影製片廠長吳天明,他拉拔了一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第三屆頒給了阿榮片廠創辦人林添榮。
2017年,台北電影節將獎項名稱改為「楊士琪卓越貢獻獎」,當作常設獎項,頒給了當時一起奮戰的同業詹宏志;2018年得主則是導演陳國富;今年得主則為專注同志議題的已故紀錄片導演陳俊志。這是台灣首座、也是唯一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收藏網頁好讀版👉
#更多相關報導
【太簡單得到的,都很危險──專訪台灣新電影剪刀手廖慶松】
http://bit.ly/2yf41bv
【郭力昕/誰扼殺了台灣電影?從台北電影節退席事件談起】
http://bit.ly/2MgWBga
【專訪《灼人秘密》導演:藝術是地獄裡的地藏王菩薩】
http://bit.ly/2yeqMMM
【《報導者》戲裡戲外,帶你走入影劇背後故事】
http://bit.ly/2yatLpv
諮詢專家/小野(作家、編劇)
採訪整理/王曉玟
插畫/一百隻熊
★電影即生活,《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看見深層價值,#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消息,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http://bit.ly/2YeHAOP
成為台灣新電影重要推力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的假的?台灣有個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9月1日是記者節,那你知道台灣有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嗎?楊士琪是誰、又為什麼會有電影獎項以她為名呢?
#楊士琪是何許人也?
楊士琪原本在《民生報》當國際新聞編輯,1983年調至《聯合報》擔任影劇新聞記者。
那年,身為黨國機器齒輪的中影公司,正要推出由當時30多歲的小野企劃、吳念真改編作家黃春明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分別由侯孝賢執導《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執導《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執導《蘋果的滋味》。
這部電影因中影財務困難,以低成本短片拼組而成,由台灣底層社會的小人物為主角,企圖在軍教片當道下,突圍而出。
不過,在那個美麗島事件剛過不久、還未解嚴的年代,影評人協會黑函密告到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指稱《兒》片中《蘋果的滋味》一段,講述美軍撞傷台灣工人,受傷工人卻在醫院一家人歡喜啃著美軍送的香甜蘋果,這樣對台灣落後、仰賴強權鼻息的描述是「意圖顛覆國民黨」,讓中影打算禁映。
當時,主跑國際影展的記者楊士琪接獲消息,問了導演萬仁一句: 「(將被禁)有沒有證據? 」確認無誤後,在《聯合報》寫報導披露此事,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一則不畏強權的報導,#成為台灣新電影重要推力
在這之後,同業紛紛跟進,包括當年《美洲中國時報》編輯詹宏志、《工商時報》編輯陳雨航,都陸續寫文章批評中影和國民黨,電影圈稱之為「削蘋果事件」。
因正逢國民黨出現保守派與開明派路線之爭,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將《兒子的大玩偶》送到德國參加影展、打響知名度,最終《兒子的大玩偶》得以一刀未剪上映,票房達3、4千萬。《兒子的大玩偶》也被視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開端代表作品之一。
「削蘋果事件」隔年,楊士琪熬夜趕稿時氣喘離世,擔任影劇記者僅9個月,但一則報導成了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力。
#電影圈設楊士琪獎,#彰顯道德勇氣和開創新局
1986年,小野等人提倡設立「楊士琪紀念獎」,頒給富有道德勇氣、努力開創新局的傑出人士,但只頒了3屆就中斷。
第一屆頒給當時因為《兒子的大玩偶》下台的中影總經理明驥;第二屆頒給西安電影製片廠長吳天明,他拉拔了一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第三屆頒給了阿榮片廠創辦人林添榮。
2017年,台北電影節將獎項名稱改為「楊士琪卓越貢獻獎」,當作常設獎項,是台灣首座、也是唯一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386449568269568&id=1646675415580324
【真的假的?台灣有個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9月1日是記者節,那你知道台灣有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嗎?楊士琪是誰、又為什麼會有電影獎項以她為名呢?
#楊士琪是何許人也?
楊士琪原本在《民生報》當國際新聞編輯,1983年調至《聯合報》擔任影劇新聞記者。
那年,身為黨國機器齒輪的中影公司,正要推出由當時30多歲的小野企劃、吳念真改編作家黃春明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分別由侯孝賢執導《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執導《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執導《蘋果的滋味》。
這部電影因中影財務困難,以低成本短片拼組而成,由台灣底層社會的小人物為主角,企圖在軍教片當道下,突圍而出。
不過,在那個美麗島事件剛過不久、還未解嚴的年代,影評人協會黑函密告到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指稱《兒》片中《蘋果的滋味》一段,講述美軍撞傷台灣工人,受傷工人卻在醫院一家人歡喜啃著美軍送的香甜蘋果,這樣對台灣落後、仰賴強權鼻息的描述是「意圖顛覆國民黨」,讓中影打算禁映。
當時,主跑國際影展的記者楊士琪接獲消息,問了導演萬仁一句: 「(將被禁)有沒有證據? 」確認無誤後,在《聯合報》寫報導披露此事,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一則不畏強權的報導,#成為台灣新電影重要推力
在這之後,同業紛紛跟進,包括當年《美洲中國時報》編輯詹宏志、《工商時報》編輯陳雨航,都陸續寫文章批評中影和國民黨,電影圈稱之為「削蘋果事件」。
因正逢國民黨出現保守派與開明派路線之爭,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將《兒子的大玩偶》送到德國參加影展、打響知名度,最終《兒子的大玩偶》得以一刀未剪上映,票房達3、4千萬。《兒子的大玩偶》也被視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開端代表作品之一。
「削蘋果事件」隔年,楊士琪熬夜趕稿時氣喘離世,擔任影劇記者僅9個月,但一則報導成了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力。
#電影圈設楊士琪獎,#彰顯道德勇氣和開創新局
1986年,小野等人提倡設立「楊士琪紀念獎」,頒給富有道德勇氣、努力開創新局的傑出人士,但只頒了3屆就中斷。
第一屆頒給當時因為《兒子的大玩偶》下台的中影總經理明驥;第二屆頒給西安電影製片廠長吳天明,他拉拔了一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第三屆頒給了阿榮片廠創辦人林添榮。
2017年,台北電影節將獎項名稱改為「楊士琪卓越貢獻獎」,當作常設獎項,頒給了當時一起奮戰的同業詹宏志;2018年得主則是導演陳國富;今年得主則為專注同志議題的已故紀錄片導演陳俊志。這是台灣首座、也是唯一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收藏網頁好讀版👉
#更多相關報導
【太簡單得到的,都很危險──專訪台灣新電影剪刀手廖慶松】
http://bit.ly/2yf41bv
【郭力昕/誰扼殺了台灣電影?從台北電影節退席事件談起】
http://bit.ly/2MgWBga
【專訪《灼人秘密》導演:藝術是地獄裡的地藏王菩薩】
http://bit.ly/2yeqMMM
【《報導者》戲裡戲外,帶你走入影劇背後故事】
http://bit.ly/2yatLpv
諮詢專家/小野(作家、編劇)
採訪整理/王曉玟
插畫/一百隻熊
★電影即生活,《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看見深層價值,#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消息,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http://bit.ly/2YeHAOP
成為台灣新電影重要推力 在 【PTT熱門】1K~10K藍牙耳機推薦,iPhone真無線耳機推這副 的必吃
3) PTT熱門!1K~10K價位段的真無線藍牙耳機推薦(2023年最新) ... 再好都是枉然,包含腔體會不會擠壓到耳廓啊、延伸音孔會不會太侵入耳道等等,都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 ... <看更多>
成為台灣新電影重要推力 在 Bye-bye台灣新電影?電影x 攝影x 影像裝置 - Facebook 的必吃
直至1980年代中後期,黑道、聲色場所、搖滾與電音成為台灣景觀,「台客」成了文化象徵。中影新電影的參與者、操盤手已各尋出路,在廣告、流行音樂等領域引領風騷,台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