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原族民族日,是紀念原住民族正名運動與轉型正義的國定紀念日。
「曾在火車停下的最後的溪口,
想像自己的靈魂真的來自山,
一根好看的漂流木,又或者
Sikawasay 的舌頭
我們的身世是說出來的
我們的親吻是愛出來的」
這是2011年作家吳明益詩句—《海是我們的路》,召喚著原住民族失聲的記憶。
我們腳踏的這塊土地上,有五千年人類文化史,最早的台灣人是南島語族,當時台灣人擁有研磨玉器的技術,透過太平洋,將玉器販賣給東南亞國家,也曾建立王國與豐富的文化。
南島語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的優秀血統,本次東京奧運,許多原住民族選手的優異表現吸引了世界目光,比方為台奪得銀牌的柔道選手楊勇緯,便是排灣族;曾於世大運奪得金牌的田徑好手楊俊瀚,亦是阿美族出身。
然而,台灣近400年來。自荷蘭人入台,有計畫將漢人移民引入,經歷日本、中國國民黨統治及中國移民湧入,原住民族經歷不同民族與政權的掠奪與歧視。至今,大眾對原住民族文化的了解不僅相當有限,族人也無法在身分證上單獨使用自己的族名,國家的制度與法令,亦限縮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台灣並非沒有文化的國家。會指控台灣沒有文化的,其實並未真正了解台灣這塊土地。
我始終認為,我們必須重新找回台灣真正的文化根基,這是國家正常化過程中,絕對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過去我在議會,持續關注台北市文化歷史教育、及北市原住民族 #語言推廣人員 不足的問題,也多次監督原民會舉辦的「#娜魯灣文化節」、要求加強文化推廣的規劃與深度,並建請民政局與原民會合作,建立深耕在地的原住民族文化教育。
希望未來的原住民族日,身在台灣的每一個份子,都能團結起來,反省過去長時間以來被扭曲的歷史,持續為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努力。同時,我希望台灣的國家未來,應效法紐西蘭重視原住民族共治,不管移民族群來自哪裡,都應以台灣這塊土地為本,全民一起認識和學習南島語族的文化、語言、神話故事,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歷史與國家認同。
----
#大安 #文山 #林穎孟
問政報告 https://yingmeng.pros.is/report2020fw
陳情與免費法律諮詢請洽 https://forms.gle/pG7YjamwHcN1735d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10的網紅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讓原住民文化節更以族人為主體 娜魯灣文化節是台北市原民會為了推廣原住民文化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文化活動,截至今年已經是第十屆。但根據原住民青年給我的回饋,這幾屆辦下來的結果,比較像是在消耗預算,請台北市原住民合唱團來、請原鄉的人來表演,最後辦一個大型運動會讓台北族人參加,變得每年都是一樣只是族群...
娜魯灣文化節 在 活動主持Ring小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11屆娜魯灣文化節
台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音樂晚會
六族聯動,原滿呈獻
#音樂會主持人
與最敬業的 #阿布田
還有最棒的 #啟點行銷
娜魯灣文化節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娜魯灣的歌聲
前段時間去台東池上音樂節,當時第一位表演的就是原住民族歌手,他的聲音裊裊漫漫,深邃遼闊而自由灑脫,讓天地、稻穀和人共鳴共振,那次以後,我更喜歡從這樣的歌聲中吸取靈氣和養分。
因此,當我前幾天在捷運上看到了「娜魯灣文化節音樂會」的表演廣告,立刻就安排了行程,畢竟自己當初會來台灣讀書,跟原住民族的歌聲有直接的關係呢,我還把活動資訊分享到陸生群,大家都非常感興趣。
#當晚
演出的主角——台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目前分為基礎班、合唱班和古韻班,依照學院能力及年齡分班練唱,合唱團經常收到邀請,代表台灣去世界各地參加活動、演出競賽,將色彩斑斕的原住民族歌聲和文化傳遞給所有喜歡合唱音樂的人⋯
這一次音樂會的主題是「六族聯動,圓滿呈現」,分別是賽夏族、邵族、葛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而演出者中不止這六族人,表演曲目也不限於這六族的歌,不同的族群聚在一起已是難得,奇妙的是,他們還可以唱其他族群的歌謠⋯
合唱團裡並不全是原住民族臉孔,主持人介紹,其中還有很多「平地」孩子,例如來自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的孩子,大家聚在一起,和樂相處,一起學習不同部落的傳統古謠。
開場表演是祖蔀樂舞集撒奇萊雅族的迎賓曲、男女生古調,演出者除了合唱,還展現部落的儀式和禮儀,在吶喊、呼喚和歌唱中,我們進入了自然與人和諧同一的情境當中。
基礎班是國小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孩子們,我可太喜歡他們了!當他們穿著各色民族服飾、光著腳丫子走上台前,雙手乖乖地垂放在兩邊,將自己的聲音推出來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卑南族音樂代表母親之愛的《媽媽的花環》讓我想起了魯冰花,同樣催人淚下。阿美族的《娜魯灣宴會歌》又讓大家感受到賓至如歸的喜悅,達悟族《小胖豬》讓人彷彿在海邊,踩著浪花一朵朵⋯
小孩子的聲音彌足珍貴,除了聲帶基礎,還因為他們的心靈純澈美好,聲音中了無雜質,偶爾的「跑調」或因緊張而微微顫抖,彷彿天然去雕飾的原石⋯
孩子們表演完,出場的是古韻班,我本來以為「古韻」是要表演傳統老歌的意思,沒想到卻看到一群長者緩緩走上台來⋯其中還有一位頭髮全白的阿嬤呢,我真讚嘆她們,自己年老時,是否也能這樣,生活依然充實,心靈依然豐足、美滿?
其實還有原住民族的歌手來獨唱流行歌,雖然歌者唱功一流、也很會帶動氣氛,但在這次音樂會的氣氛之下,流行音樂環節在兒童的天籟面前,真是一不小心「瞬間遜色」。
原住民族音樂的生命力和故事張力,與天地互動而帶來的從內而外的爆發和共鳴,實在是技巧滿滿的流行苦情歌曲所差之甚遠的⋯
今晚最讓我感動的,其實是兩個穿著達悟族服飾的大男孩,達悟族的衣服的下身只有「一條內褲」,還露屁股蛋子呢!
而他們正處最「要面子」的青春時段,卻依然可以落落大方地穿上演出服,走上台前獨唱,他們的歌聲中透露出的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堅定,讓我的恭敬油然而生,甚至開始感到羞愧:我用本位主義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穿著打扮,實在是一件很失禮的事。
為了祝福聖誕月的到來,孩子們還特別準備了福音歌曲,隨著背景螢幕的雪花片片飄落,我們彷彿置身於教堂琉璃玻璃窗前,正在祈禱上帝的恩典,獲得心靈的平靜。
最後全場一起合唱《明天會更好》(哇,我最喜歡的歌),場景更是殊勝,所有的演出者都擠到台前來,色彩繽紛一大鍋!
看到台前台下所有人燦爛的笑容、閃爍的眼睛和熱情的擁抱,我知道,歌聲和愛所能穿透的,是任何的族群、語言和文化,是任何的隔閡、誤解和衝突⋯
2020.11.28
原滿的夜晚
娜魯灣文化節 在 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讓原住民文化節更以族人為主體
娜魯灣文化節是台北市原民會為了推廣原住民文化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文化活動,截至今年已經是第十屆。但根據原住民青年給我的回饋,這幾屆辦下來的結果,比較像是在消耗預算,請台北市原住民合唱團來、請原鄉的人來表演,最後辦一個大型運動會讓台北族人參加,變得每年都是一樣只是族群主題不同。
因此我便詢問原民會主委,這個活動的目標是什麽?是要將原住民文化介紹給漢人?還是照顧台北市本地的原住民團體?還是要做所謂的文化振興讓台北市族人來學習?
主委回覆我這三個目標都有,但原民會發的新聞稿卻是比較像是要將原住民文化推廣給漢人。
『原民會主任委員巴干‧巴萬表示,透過娜魯灣文化節系列活動,讓市民可以用輕鬆愉悅的心情,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之美,實踐臺北市多元文化的施政價值。』
要對內加強族人向心力、或對外族介紹文化,兩者性質非常不同,若要在同一個活動想要兼得,反而什麼目標都不容易達到。因此我提醒主委文化節有兩個問題點:
1. 以新聞稿目標來看,用原民團體音樂歌舞的方式推廣給漢人,在過去歷史來看,不會讓漢人真正了解原住民文化,只是在加深漢人對原住民很會唱歌跳舞的單一印象。
2. 實質上來觀賞參與這個文化活動的,幾乎都是族人,並沒有擴散到漢人社群。
拿其他縣市的例子來看,屏東縣原民處舉辦原住民族收穫節『青年站出來』,融合了在地族群文化也給了在地團體表演跟明顯的活動目的;桃園市原民局則是每一個族群、每個行政區都辦一場祭典,讓都會區族人跟原鄉族人有交流連結的機會。這兩個縣市的活動目標都很明確,更不用說預算都沒有比台北市原民會那麼多。
因此我向主委提出兩個訴求:
1. 對外推廣和對內提升族人連結的活動要分開。前者可以跟民政局、教育局一起規劃一下如何介紹原住民文化。
2. 那魯灣文化節的客群應該對內著重在以族人為主體,希望未來原民會在辦相關活動時,能參考屏東跟桃園的例子,把活動的目標明確化,重點放在原族民族群及文化本身。
這個文化節已經十年了,藉由重新審視娜魯灣活動的目標及內容,我想也可以讓原住民文化得以更明確、更多元的方式來推廣。
娜魯灣文化節 在 周杰叡-ami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 👇假日的好去處 👇 👇 👇
【#第九屆娜魯灣文化節 原音重現X 野餐開趴趣】
從早到晚眾多原住民族優質樂團輪番上陣🎵🎵
晚會有 #娜魯灣文化節限定 跨界合作 聯合演出 🎊🎊
高慧君 Paicx Yatauyungana TIPC 臺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
#鄒 一起熱血吧!享受原住民族美妙的音樂盛宴🎵
🎈好吃的美食市集🎈厲害的表演團隊🎈好美的靜態展示.
邀你來 #裝文青 #當網美 #瘋野餐 #聽音樂 #吃美食
📍9/29(六)1300-2100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100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更多資訊請上 http://tsou.com.tw/
#鄒吧 #九月二十六日 #第九屆娜魯灣文化節
#一年一度超級盛大的活動 #草地卡位戰
#超好拍 #超好聽 #超好玩 #等你來玩
娜魯灣文化節 在 全原到達2019娜魯灣文化節-原住民族運動會 - Facebook 的必吃
全原到達2019娜魯灣文化節-原住民族運動會, Taipei, Taiwan. 89 likes · 1 was here. 娜魯灣文化節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