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舊台北市府與北市升格】#舊台北市府 #時空咖啡廳 #張萬康
【書摘透露│年記1967 第8頁 圖:舊台北市府】
「多年後,台北市政府換成巨大方塊組合的建築體,天際上的電線亦改成地下化,所在的信義區則躍為最時尚的區域。1967年台北市升格成直轄市,它在壯大能量,蔓生活力。當年的老建築似乎才更有市民感?當年的公務車,嘿,長得很像公務車。當年黑頭車停在市府前,現在換到地下室。以前的黑頭車挺神祕的,後來的黑頭車,呃,也很神祕。」
──〈舊台北市府〉
節錄自《年記1967:時空咖啡廳 | 張萬康》
#報時光UDNtime
圖說:台北市政府的辦公大樓,已經粉刷一新,並在正門搭建起美侖美奐的彩牌。市政府這一次為迎接七月一日升格的來臨,粉刷各辦公室,一共花了卅萬元。
日期:1967/06/29
攝影:王萬武
來源:聯合報
#報時光UDNtime #年記 #1967年
歷史新聞
【1967-07-02/經濟日報/06版/綜合】
從人口、面積、組織、財富
看台北市新面貌
【本報專訊】台北市昨(一)日已由省轄市改制為院轄市了,這一改,在人口、面積、政府組織、財富四方面整個給大台北帶來了新的面貌。
面積擴大四倍有餘
主要的是面積的擴大,改制前台北市面積為六六.九八七二平方公里,改制後擴大為二七五.九○平方公里。面積的擴大是由於將合併台北縣和陽明山管理局所屬的六個鄉鎮:士林、北投、南港、內湖、景美及木柵。不過,這六個鄉鎮要到明年才正式併入台北市。
將增設五個地政所
為配合台北市區擴大後,地政業務辦事效率的提高,市府將設立東、西、南、北、中五個地政事務所。東區事務所包括松山區、南港鎮和內湖鄉;西區為雙園區、龍山區、城中區及大安區和古亭區的一部份;南區範圍含景美鎮、木柵鄉、大安區和古亭區各一部份:士林鎮地政事務所保持不動,劃為北區事務所;中區地政事務所將轄延平、大同、建成和中山四個區。
市府地政科解釋說,增設地政事務所是基於土地登記案件的逐年增加,同時顧及改制後的實際需要。按一般情形,有五萬筆以上的土地,就應該設一個地政事務所,台北市改制後,因為市區自然擴大,分割土地將由現在的十六萬筆增加到二十五萬筆,所以必須設立五個地政事務所,才能應付今後業務膨脹的需要。
總人口逾一百六十萬
由於台北市改制後將合併市郊六鄉鎮,人口自然也將增加;但增加的比率不大。據市府民政局統計︰截至六月卅日為止,台北市人口為一、一九七、○六九人,其中男性六三五、六一三人,女性為五六一、四五六人;改制後將併入的六鄉鎮人口目前初步統計為三○一、二四三人,加上人口的自然增加,預計明年這六鄉鎮併入台北市後,台北市人口總數將在一百六十萬人以上。
編制員工一千八百
台北市面積擴大、人口增加,作為這些市民「公僕」的人數當然亦應成正比的增加。據行政院修正通過的台北市政府組織規程,其中規定改制後的北市政府設置八局四處,法定員額增加為一千八百人。
市府一級單位現在的全部員工,包括以工代職人員,已經有一千七百人,這裏面有七百人沒有編制,實際上祇有一千人;改制後這七百人可能採取甄選辦法,合格者即予任用。高玉樹市長曾強調:改制後市府將「為事擇人」,增加技術人員,並將採考試辦法錄用。
總預算超過十五億
升格改制後的台北市,舉辦任何事均需經費,那麼台北直轄市的財政情形如何呢?市政府說,改制後的地方財源增加將為一倍,這些增加部份,乃原解省庫的稅收,留下供台北市自己使用,並非另外向市民征收。
高玉樹市長說,改制後的地方總預算,可高達十五億六千多萬元,對台北市的各項建設,將更有裨益。
台北市改制後的第一年地方總預算,財源將包括:(一)稅收:七億三千零一萬餘元,(二)規費:一億一千餘萬元,(三)改制後依照新財政稅收分劃辦法增得稅收:二億五千萬元,(四)公賣收入:三億五千萬元,(五)愛國獎券收入:五千一百萬元,(六)汽車燃料使用費收入:五千八百萬元,(七)附加捐收入:二千四百廿萬元,合計為十五億六千八百餘萬元。
█關於年記系列
由報時光與尖端出版聯合企畫,每個年份挑選30組具有「時代感」的老照片,邀請當年出生的作者撰文而成的老照片新文集,並收錄具有代表性的老報廣
告以及新生事物,讓那些令人留戀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躍然紙上。
台北東區老照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天中華商場因一部電視劇搭建了還原度極高的場景而成為網路談論的焦點,有一些沒經歷過中華商場歷史的朋友在問中華商場位於哪裡?裡面賣些什麼?為什麼會拆掉?所以我再次分享這部多年前製作的中華商場紀錄片,答案就在影片裡。
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台北東區老照片 在 林奇葳 Chiwei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ehind the scenes
今日「設計家」節目的主持拍攝工作~ 好粉嫩的居家色調,組合呈現一種好浪漫好法式馬卡龍情懷,像是把女人們最愛的精品甜點店搬進住家,不過卻用更簡潔流暢的線條以及石材的巧妙結合,將古典與現代、剛與柔,拿捏到好的平衡。
外景拉到了國立台灣博物館,而前幾天經過台北東區地下街正在展出「台北市老照片影像展」,許多老照片帶領飛回舊時代回憶果然動人啊,也順道附上一張台灣博物館的古老照片📷
圓滿開心收工囉☀️
#設計家
設計師: #林昌毅
服裝提供:Huang Shu Chi 黃淑琦
#黃淑琦流行事業
妝髮:宜庭 #蔣宜庭新祕Elly
台北東區老照片 在 台北人不可錯過!百年前台北老照片~《臺北寫真帖 ... - YouTube 的必吃
我要介紹我蒐藏的 台北老照片 —《 台北 寫真帖》,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人村崎長昶,出版於日治時代大正二年(1913),由 台北 新高堂書店發行。 ... <看更多>
台北東區老照片 在 [問題] 台北老照片-判斷年代 的必吃
Apr 6, 2013 - http://imgur.com/RowHe 台北衡陽路這張照片,如何判斷年代? 我同學說是1950年但我從相片的技術判斷不太可能. ... <看更多>
台北東區老照片 在 台北老照片 的必吃
找了臉書社團好像還沒有屬於台北的老照片社團。想說讓台北人能更認識自己城市的前世今生。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 . Public. Anyone can see who's in the group and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