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研究:1/3冠狀病毒確診者出現譫妄(Delirium)的精神病症狀!】: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2019,新冠病毒)以及所造成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絕不止於實際得到時所造成的身體傷害,健康大眾在面對目前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威脅下,光想到COVID-19 這場戰役帶來的社交距離拉大、生活型態改變、工作穩定度的影響、未來可能的整體經濟衰退,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精神心理上也都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可能還會導致嚴重的焦慮憂鬱、心理創傷。(資料來源:【註1】)
《刺胳針-精神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最新的一項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3559包含SARS、MERS、COVID-19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數據指出,COVID-19患者的譫妄【註2】在感染的急性期時,有不少的比例:
在COVID-19的研究中:一項研究加護病房譫妄的比例約69%;另一統計則顯示在感染後死亡的82例患者中,有17位也(21%)出現意識狀態改變的譫妄症狀。治療出院後,三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有執行障礙的認知功能問題(dysexecutive syndrome,也就是譫妄的症狀)。
這份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和其他冠狀病毒(SARS, MERS)感染類似,在恢復後不會產生精神疾病。但醫護人員仍需要注意康復後的患者更長期是否有憂鬱、焦慮、創傷壓力後症、以及罕見神經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資料來源:【註3】)
據美國 CNN 報導,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5月18日表示,因新冠肺炎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中,康復後出現譫妄、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精神疾病症狀的可能性較高,他們認為,新冠肺炎重症會導致患者出現精神疾病症狀。
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倫敦大學學院精神病學教授Jonathan Rogers及同事對過去兩種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情況進行了回顧。這兩種病毒分別是2002年至2004年流行的病毒SARS,和目前仍有人感染的MERS。
Jonathan Rogers表示:「雖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常見的精神疾病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一個特徵,但還是建議臨床醫生檢測患者的精神狀況,如憂鬱、焦慮、疲勞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Jonathan Rogers指出,就像SARS和MERS患者那樣,醫生需要關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康復後的幾週或幾個月內出現這些精神症狀的可能性,對精神症狀的監護應該成為醫療護理的常規內容。
當然,確診精神疾病者還是只佔了少部分,Rogers同時補充指出,團隊對355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進行了分析,發現在感染病毒之後,大部分人不會出現精神問題,還需要更多有關新冠肺炎患者相關精神症狀的數據予以佐證。(資料來源:【註4】)
■ 回首SARS,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精神科權威這樣說…
2003年3月,SARS侵襲台灣,導致1萬3000人遭到隔離、356人受到感染,其中73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7月初獲得控制。
■SARS過後... PTSD、憂鬱、恐慌仍在蔓延
「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然而對於病患及醫護人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顧SARS期間,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醫療護人員,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在心理精神層面上也造成影響,例如災難後經常見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及失眠症。
■ 將接觸SARS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
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
「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
「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SARS病患者。
「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
■曾受隔離的醫護人員,身心狀態變得更強
SARS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SARS後的6個月,發現這107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122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
■曾照顧SARS病人,憂鬱症發生率高13倍
第二項研究是在SARS盛行時、針對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70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1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SARS病房的32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13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4倍。
■醫護人員曾受感染,數年後腦神經仍脆弱
第三個研究是針對22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1.5年及4.5年的追蹤研究,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測量腦神經細胞活動),結果發現,在SARS盛行時2/3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1.5年後降低至1/3左右;4.5年後僅3到4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
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4.5年後仍比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相較於對照組,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較低。
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SARS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4.5年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強調,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內心的害怕、不確定性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的經驗中,他認為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等精神醫療也是不可或缺的,更是主要且必須的目標。(資料來源:【註5】)
■譫妄(Delirium)
譫妄(Delirium)在精神醫學的診斷分類中屬於「認知障礙疾患」,「認知」,一般指的是「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能力」、等等大腦功能。
一個人會有「認知障礙」表示他的大腦功能已由於某種因素而造成損傷,這些因素可以是顱內局部性的(如腦細胞退化、腦部腫瘤),也可能是全身性的(如內分泌異常)。
通常「失智」是慢性、持續性腦功能退化而造成的;「譫妄」則是急性腦功能受損的一種表現。
「譫妄」病患最常出現的症狀是:
▶ 注意力散漫及定向力不佳,且或多或少有意識清醒度減低之現象。病人看起來迷迷糊糊的,對人、時、地搞不清楚,無法集中注意力和你對話。
▶ 病人可能出現精神病症狀,所謂「精神病症狀」是指較嚴重的思考、知覺或行為異常。例如幻覺、妄想等。
▶ 較常見的是「視幻覺」,病人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可能是鬼怪、小動物;可能是早已過世的親人;可能看到地上都是水,天花板在動 .......等等。「被害妄想」也常見,病人會以為有人要害他,以為醫護人員會對他不利,因而引發焦慮、害怕或激動行為。
▶ 睡-醒週期會因腦功能受損而變得紊亂,病人晚上不睡覺、吵鬧、激躁,白天卻呈昏睡狀態。
▶ 病程為波動形式,時好時壞大,部份病患病況嚴重時會激動不安,有些人甚至出現拔點滴、打人或到處亂跑行為,這時就需要適度的約束或醫療處理,以保護病人。
▶ 另外有些病人「譫妄」時卻變得遲緩呆滯、動作量少,整天躺床,未仔細檢查會以為他情緒不好、憂鬱,或以為他在睡覺,這種情況易被忽略而誤診,更需小心。
▶ 在病況和緩或復原後,病人不記得發生過什麼事,有失憶的現象。
(資料來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台灣精神醫學會【Taiwanese Mental Health Guideline for COVID-19 Global Pandemic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台灣精神心理健康指引】: https://bit.ly/30CY8nH
∎【註2】
「譫妄」
1.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淺談譫妄」:https://bit.ly/2YyGvmi
2. (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急性大腦衰竭:譫妄(Delirium)」:https://bit.ly/2Aw6SS3
∎【註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論壇COVID-19學術專區】:
Psychiatric and neuropsychiatric present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oronavirus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轉譯文章:https://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1108/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摘要整理)
∎【註4】
Heho健康「倫敦大學研究:1/3冠狀病毒確診者患精神疾病!」:https://bit.ly/3d1XUsW
∎【註5】
健康2.0「回首SARS,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精神科權威這樣說」:https://bit.ly/2B0CNdg
∎【註6】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診所)【失智與譫妄】:https://bit.ly/3hiICDD
➤➤照片
∎ (愛長照-「容易被誤解為失智症的疾病:譫妄與老年憂鬱症-《改善失智症的八大法則》」:https://bit.ly/3hqtZOH )
∎ (藥師公會全聯會)(藥師週刊-第2086期-107/10.8 ~ 10.14) 【淺談早發性失智症(2)- 失智症、譫妄、憂鬱症三者比較】:https://bit.ly/2XVErWs
∎ (衛生福利部)「失智症診療手冊」:https://bit.ly/2ULgH5v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新興傳染病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譫妄 #Delirium #Lancet Psychiatry #PTSD #憂鬱 #恐慌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蘇東平
LANCET /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測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只要每天帶著意識去覺察心裡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再把你平時鼓勵好朋友的用詞對自己說,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對世事的觀察格局變得更大、更寬,不再簡單地拿對與錯、好與壞來審判自己,用慈愛的心,將自己使勁地抱一抱。
當你發現,你越來越能專注在此刻的他人、環境與自己,並從中找到樂趣,而不再是跟朋友聚會,卻狂被網路訊息分心或恍神思緒飄遠,恭喜你,這就是「完整」的感受。
你不再因「過去」的遺憾憂傷、或被「未來」的焦慮擔憂綁架,更自由地在你想要的任一時刻回到「當下」,享受生命。
取自《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各位朋友,婦女節早安: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昨天的直播感謝各位朋友參與,蘇心理師的表達相當流暢,歡迎繼續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27851744285974/
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可以在心情不好的同時,內在的另一個部分,依然感覺平靜踏實。所以心情不好讓我的生活更豐富,我是真心感謝這些不安、難受的情緒來來去去。
我喜歡作者對「完整」的說法,我自己看了也收穫很多。祝願您,有自信,也完整!
************************************
你無須變成「更好的版本」,你只需要「完整」
【文/ 蘇予昕】
我們都希望,能透過某些行動讓自己升級、成為更好的版本。但是,如果我們在不夠完整的狀態下貿然進行改變,你絕對會遇到各種當機、卡關、自我懷疑,更嚴重地,你會乾脆擺爛,覺得根本不可能更好,進入自暴自棄模式。
所以這個章節,要來和你說明「完整的自己」是什麼「感受」。是的,完整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恢復到原廠設定的天然狀態,不是一個可以量化、訂出分數的標準值,在這個過度吹捧理性、摒棄感受的世代,也許對你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理解」,而這正是要你拋開大腦的理解呀!去體察身體、直覺、情緒的波動到底在對你表達什麼。
以下是我與個案、觀眾、粉絲互動後所整理出的資料,來說明到底趨於「完整」會有哪些感受。
但我必須再次提醒,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可能會讓你們的感受有所不同,故在本節最後也會提供一些題目,邀請你們找出屬於自己的「完整」感受。
■ 當你對自己的任何情緒、狀態、境遇都越來越平常心
不知你是否也這樣想過:為什麼生命老是要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劇情、一些悲催的遭遇、一些可惡的人到我身上,難道不能讓我順順利利、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就好嗎?
然而事實是,如果沒有經歷這些顛簸的路段,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完整」是什麼,沒有這些人事物境引發內心的波瀾,我們可能會過上看似平順,但內心卻混沌空虛、行屍走肉般地餘生。這就是為何有人會告訴你:「越早遇到挫折越幸運」,原因就是你有更多的精力和彈性去重新成為自己。
唯有顛簸、不順心的出現,才能強烈引發我們情緒上的痛苦,而也唯有情緒上的痛苦,才能敦促我們去認識自己,詰問自己最至關重要的提問:「我到底是誰?」
直到某一刻,你可能會拍著腦門頓悟:啊!原來如此,原來宇宙把它們帶到我面前,是為了這個,然後內心湧上一股滿足、平靜、腳踏實地、真切活著的感受,這也就是「完整」帶來的感覺。
也許以上的描述很抽象,但我相信你們當中的某些人一定有過類似的體驗:在走過人生低潮好一陣子之後,才突然懂了,那場悲劇、那樁痛苦的事件,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又帶來了什麼樣的養分,讓我成為我。
所以簡單來說,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對以往遇到可能會暴跳如雷、心有不甘和逃避不願面對的情境,漸漸地釋懷、淡定以對,甚至能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去看見自己的狀態,或你能把時間軸拉長去觀想:一年後、三年後、十年後……我還會在乎此刻的事嗎?這些現象的出現,就代表你更趨於「完整」了。
■ 「自我內言」的用詞越來越包容慈愛,自責減少了
你知道自己一天在心中的碎碎念、自言自語大概多少句嗎?答案是七千到一萬句,這個數字可能讓你驚訝「咦∼我有這麼多話嗎?」其實,在你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已不知在內心說過多少「喔∼原來如此!」、「天啊,這根本就在說我嘛!」等「自我內言」(Self-verbalization)。
自我內言的概念是來自加拿大心理學家麥欣保(D.H. Meichenbaum),意指我們在內心說的心裡話,或是那些四下無人時的自言自語,其實我們與內心的對話擁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是一種提醒、一種鼓勵、一種宣洩、一種撫慰,也可以是促進思考歷程、解決問題的最佳幫手(像我算數學的時候都不自覺地把數字念出來)。
但大多人在進行自我內言時都處於無意識狀態,將過去的經驗、習慣用語在內心不斷重複,例如一個經常遭受否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在心中時刻否定自己:「我真差勁,什麼都做不好」、「完蛋了,又失敗了,我註定是個輸家」、「這輩子大概不會有人愛我了」等等。
而我們就是自己最強大的「催眠師」,每天用七千到一萬句話對自己進行洗腦,如果這裡面全都是對自己的憤恨、批判、詛咒,我相信這能量肯定強大到能撼動你的外在生活。
請別擔心、也請暫時放下自責,這並非你一個人的問題,大腦本來就是設計來注意「負向訊息」,以利生存的;你想想,若二十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生平第一次看到獅子時,是把它當作可愛小動物而非危險,我們還有可能繁衍至今嗎?
所以,我們無須排斥這個容易「負向思考」的自己,只要從此刻開始在心中點亮「覺察」這盞明燈,你就可以在慣性自我否定時「抓到自己」,然後練習「換句話說」。
例如,習慣在出錯時在內心咒罵「我真是笨死了!」的人,先練習抓到「啊∼我發現剛剛在罵自己了耶」,然後輕輕地接納這慣性出現的內在話語,並試著換句話說:「嗯,我的確還不太擅長,但我願意再試一下,我肯定這個願意再試試看的自己!」
試著去感受換句話說後,自己身體的感覺,那就是你更貼近「完整」的狀態,也許你會感覺暖暖的、軟軟的、鬆鬆的,或終於能深深地呼吸,不再需要硬梆梆、肌肉緊繃地面對世界。
你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只要每天帶著意識去覺察心裡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再把你平時鼓勵好朋友的用詞對自己說,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對世事的觀察格局變得更大、更寬,不再簡單地拿對與錯、好與壞來審判自己,用慈愛的心,將自己使勁地抱一抱。
■ 身心的恢復力變佳
雖然人人都討厭病痛,但諸多經驗告訴我,是病痛才讓我們開始體驗到「不完整」,開始願意練習「自我接納」,進而淘汰舊有的生活模式,相信身心靈是同一個系統。
在這個時代,還是有不少人認為,頭痛就醫頭,腳痛就醫腳,感冒就吃感冒藥;可是,卻發現怎麼醫都醫不好,或是好了一陣子後又復發,其實這都是忽略心理層面對身體的影響力。
越來越多醫生呼籲,大多疾病都來自於情緒與壓力的累積,吃藥只能治標;想治本,反而要從你的環境、飲食、行動甚至心念調整起。
在意識到「接納力」的重要性前,只要我感冒生病,就會埋怨身體:「怎麼在這重要時刻感冒!是在跟我作對嗎?」或是請醫生開效果最強的、千萬不能嗜睡的藥,讓我可以快點回去工作,但每次都是前一兩個禮拜有用,冷不防吹到風後又復發,體質越醫越虛弱。
現在,每當我生病,第一件會做的不是急忙就醫服藥,而是先回顧最近的生活品質、人際關係、情緒壓力、工作負荷……有沒有任何失去平衡的部分?現在這一刻能做哪些調整?(當然身體不適,還是要請專業醫生診斷治療)而當我們開始發揮接納力,活得越來越完整,定能大幅減少身體的「過勞」現象,讓身心恢復力變得更有彈性。
現代人習慣用腦袋中的意志力、抗壓性來逼迫身體,做多一點、做好一點、沒做完不准走!但身體永遠只能存在於當下,它隨時會有休息、活動、飢渴、排泄等需求。
如果你過度遵從大腦中的聲音(包括你老闆的聲音),忽略身體訊號,就會產生各種過勞類的疾病,例如尿道炎、骨刺、胃食道逆流,甚至是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
切記,身體才是你最該服侍的大老闆,當我們越趨於「完整」,越能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放鬆;讓耍廢時腦中的罪惡感放個假吧,無用之為大用,接納「無用」的自己,也是邁向完整的一大步。
■ 更能享受於當下,專注地和眼前的人事物真實地接觸
人類的大腦,相較其他動物擁有更多的皮質(cerebral cortex),所以我們更能「回憶過去」和「展望未來」,雖然看似比其他物種有更高的「智商」,卻也逐漸失去了動物本能中的「智慧」,也就是─活在當下的能力。
創傷治療專家大衛.波伽里博士(David Berceli, Ph.D.)觀察到,動物在被追趕、互相打鬥、化險為夷後,都會花一段時間發抖或甩動身體,隨即就能恢復身心的平靜。這個看似平凡的舉動,卻造成人類與動物間的巨大差異─動物不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即使在自然界每天都得面對豺狼虎豹的生存威脅,它們依然可以透過身體動作宣洩,不殘留恐懼與憂傷。
反觀人類,在各種情緒創傷、工作壓力、人際衝突後,卻經常選擇壓抑、忽略、轉移注意力,身體更是處於「凍結」狀態。
即便暫時看來好像沒事了,這些毒素、垃圾卻依然遺留在我們的身心,久而久之累積成更嚴重的憂鬱、焦慮現象。
蜘蛛人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我們更要帶著覺察來運用大腦,它能待在「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軸的能力;人類的大腦讓我們可以產生回憶,從歷史中學經驗,也可以發想未來,將渴望的圖像加以實踐,但我們也要可以活在當下,專注地待人、處事、照顧自己。
當你發現,你越來越能專注在此刻的他人、環境與自己,並從中找到樂趣,而不再是跟朋友聚會,卻狂被網路訊息分心或恍神思緒飄遠,恭喜你,這就是「完整」的感受。你不再因「過去」的遺憾憂傷、或被「未來」的焦慮擔憂綁架,更自由地在你想要的任一時刻回到「當下」,享受生命。
■ 當與外界意見相左時,既能同理對方,又保有自己立場
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擁有不同的信念和思考迴路,意見相左、觀念迥異甚至利益牴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我們卻很常困在「他怎麼都不懂我呢?」、「為什麼他都不照我的話做呢?」,難怪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會說出:「人類的痛苦皆源於人際關係」這樣的重話。
其實人際衝突恰恰是在檢驗我們的「完整」程度。在彼此立場不同時,通常會出現兩種情形,第一種,內心馬上感到憤怒、惱火,想盡辦法說服、辯贏對方,或積極地證明自己是對的;第二種,內心馬上感到焦慮、緊張,害怕對方是否會因此討厭自己、看輕自己,會忽視自己的真實聲音,去認同對方。
雖然這兩種情形表現出的行為截然不同,內心狀態卻頗為相似─都被自己的恐懼攫住了,無法以更全面的視角觀察自己與他人。
第一種人是恐懼失去控制權的感覺,第二種人是恐懼被討厭的感覺,他們都尚未接納自己本來就無法什麼都控制,以及本來就無需被所有人喜愛。
當與人發生對立的時刻,若對自我價值的感受夠「完整」(清楚地理解並接納你的所有優缺點),你較能清明地看見對方和自己的需求、狀態與限制,而不是一味將對方的攻擊往心裡去,引發權力鬥爭或委屈討好;你能清楚分辨,他的情緒是他的,我的情緒是我的,此時的溝通就不會演變成「丟情緒垃圾大戰」,才有可能找出第三條路,一同共好。
.
以上文字取自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書附一分鐘自我接納力小檢測)
3/7全臺各大書店預購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誠 品|https://reurl.cc/e50Vnm
金石堂|https://reurl.cc/VaGm7N
讀 冊|https://reurl.cc/mdWk7Y
三 民|https://reurl.cc/V6pl3N
MOMO|https://reurl.cc/KkKRxm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j7M5qq
心理測驗:
https://www.bookrep.com.tw/activeimg/project/defaultlife/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測驗 在 咪子塔羅占卜×魔法藥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收到這樣的問題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但很開心有人想知道~如果我的經歷可以對誰有幫助,而你也準備好看我落落長的辛酸血淚史,再繼續往下滑。
#文長慎入
#咪子答客問EP1
#順便工商服務一下問卷網址 https://forms.gle/v7nUbfFswsYuNhK3A
//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好像應該先說為什麼我會從事這個行業。
.
很多個案常說我一定很喜歡為人服務,不然怎麼會選擇當職業占卜師?其實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都很汗顏,因為當初的那個動機完全跟博愛沾不上邊。在此之前,我不過是一個固定跟出版社配合寫書的文字SOHO(其實還做過其他工作,但SOHO是我僅次於占卜做過最久的工作了)。
.
在這四年左右的工作經驗中,我看到了繼續從事這份工作的天花板效應,還有其他很多不是我這個小蝦米能扭轉的產業問題(例如總是以「現在沒甚麼人買紙本書」為由,刪減製作預算並壓低我的稿費),所以我萌生了轉行的念頭。但左看右看,自己念了二十幾個年頭的書,年過三十卻沒有可以謀生的一技之長——除了占卜,於是我就這麼單純並單蠢地走上了不歸路(拭淚)。
#如果有人對文字SOHO的工作有興趣可以私訊我
#保證我一棍就讓你對這個職業的幻想破滅
迥異於那種白天做正職、晚上兼職做占卜,做到後來副業賺得比正職多才轉行做占卜的人,我是在完全沒有固定客源的狀況下就投身身心靈產業。不難想見執業的前兩年真的很慘,慘到我駐店結束在咖啡廳崩潰痛哭;慘到我每次都在期待經過駐店桌次的個案可以坐下來占卜,拜託不要讓我今天又在這裡空坐三小時;慘到即使一天只賺200元,就多了個安慰自己的理由……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有興趣知道當時到底多慘的人,可以詳閱這篇網誌 https://bit.ly/2k09102 )。
.
我當然也想過放棄——別說有朋友趁機落井下石(我這輩子永遠不會忘記當我跟朋友說我現在轉職中,朋友卻冷笑說「我看你現在是半待業吧」的那個機掰表情),我當時甚至拖累家人幫忙擦了很多財務上的屁股,可想而知家人當然很難認同這份占卜的工作。可是我那自以為是的高自尊讓我很倔強,我不甘心就這樣半途而廢讓人看笑話。我寧可過著買不起手搖杯飲料的窮日子,也要讓那些瞧不起我的人刮目相看。
.
然後我就活下來了。
//
在我還沒當職業占卜師之前,我很常鼓勵個案創業,因為我覺得創業才是讓他們在臺灣既有的填鴨式教育下,走上「自己想做的事」的正途。當了職業占卜師之後,我反而常說「如果你恨一個人,就去叫他創業」。這當中的酸甜苦辣,真的只有創業過的人才會懂。
.
有時候我會跟另一位自有工作室的朋友談起彼此創業的辛酸。有趣的是,我們都只記得當時的日子很苦,但完全不記得怎麼度過那些難關。朋友笑說我們都是打過越戰又光榮退役的老兵,而且還是得了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的那種。
.
當然,如果你問我,現在的我還是會覺得當時的轉職太衝動。可是我也記得國中時候看過蔡康永說的一句話:「痛快痛快,就是要痛才會快樂」,人生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建立在這些人們常常不想面對的痛點。而從事職業占卜至今倏忽快5個年頭,我的快樂就是看著自己親手建立起的一切——大概就跟父母撫養孩子一樣,那種不足為外人道哉又滿滿的成就感吧。
.
後記:
關於當初那個落井下石的朋友(老實說我800年前就跟他沒往來,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曾經認識的人」),在他跟我說了那句機掰話過了半年左右,居然是在共同好友的通知下,才知道他也開了占卜的粉專,大費周章寫了各種測驗、砸錢買FB廣告,還去連鎖的占卜屋駐點。然後再過個一年兩年發現他粉專完全沒動靜的時候,我心裡真是TMD爽翻天。
#你就最好沒有追蹤我的粉專
#我寫這麼多細節明擺著說的就是你不用懷疑
∎
【10/20-12/29偉特塔羅初階班】https://bit.ly/2GJmFNc
【12/15初階魔法油 | 冬至工作坊】https://bit.ly/2G9U57y
【各類魔法油販售中】https://goo.gl/2N9DQy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測驗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你受到邀請,出席一場盛大的宴會 的必吃
網路上的心理測驗如今已經越來越多、種類也大不相同,校園內社團中需要 ... 上第一個心理測驗的誕生,可是和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息息相關嗎? ... <看更多>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測驗 在 可愛動畫教你什麼是PTSD! 你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