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已無真正漢人,只有漢字文化圈、漢人只是一群「大雜薈」、現在的「漢人」大部份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後代...等,本人幾年來亦於不少文章提及過。現在大家可從日本人的著作中,看到更仔細的論證。
//相對於古代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華夷分野,或今日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中華民族,岡田史學使用了漢族、北族、新北族的概念,去解釋『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族群和政權。結論是:古漢族如果有的話,也早就滅絕了。
而滅絕的原因,是內部的禍亂而非外族的屠殺。這就像1949到1979,死掉的中國人幾千萬,差不多是台灣現在人口的2倍上下。
1、古漢族幾乎滅絕於黃巾之亂的內亂
在他看來,一八四年黃巾之亂,由秦始皇統一而開始的中國史的第一期前期結束,之後的半世紀,中國的人口銳減至十分之一以下,這代表古漢族實質上的滅絕,而北亞新血液的輸入所造成的新漢族成長。
根據一四○年的統計,東漢中國的總人口是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人。到了三國,人口大約四百五十萬人以下。
黃巾之亂後五十年的二三○年代,從當時高官三人向曹魏明帝提出的意見書當中,可以推算那時中國的人口。杜恕:「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因為人口太少,魏的曹丕(文帝)在二二一年,西以宜陽、北以太行山脈、東北以陽平、南以魯陽、東以郯的範圍為限,豎立其石碑標誌,將殘存的中國人移居到這些石碑標誌的界線之內。
這個『中國』,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全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中國人』限制在這個狹小的範圍內,外側除了軍隊駐紮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居民。
而形成真空狀態的『中國』周邊地帶,為了補足人口不足,於是從北方讓鮮卑、匈奴、羯、氐、羌等所謂的「五胡」移居此地。
2、北族控制『中國』之地,在『中國』建立中華帝國
從五胡移居、經五胡十六國之亂,到南北朝時代,華北的統治者,其實是變成了阿爾泰或西藏體系的種族。
說漢語的人也已經不是漢族,且說的漢語也和至今為止秦、漢時代所說的語言不同。
也即是,自黃巾之亂起的四百年間,中國人和中國話都變質了。這一後期的漢語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現象就是「反切」和「韻書」的出現。這些音韻之書的出現,正是要回應和解釋中國話的變質。
(旁白一下:元代出現的《中原音韻》,也是要解釋被洗過一輪、漢語已經胡化後的語言現象。20世紀初期的白話文運動,也是因應西化。)
反應在政治上,就是鮮卑國家的出現。鮮卑人和逐漸鮮卑化的漢人,在鮮卑人王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時融合,而之後演化為隋唐。
而北族所建的中華帝國(隋、唐),地理上不僅限於南北朝時代形成的北族住地,也就是狹義的中國,勢力圈更擴展到東北亞、北亞、中亞。
3、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
新北族,指的是比鮮卑系政權更北方出身、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比如沙陀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等。
沙陀族生活在大同盆地,他們趁著黃巢之亂(八七五–八八四年)的時候介入唐朝的內戰,統治了山西高原。
(再次旁白:我們必須把山西高原看出是蒙古和內亞的延伸~~~~才能理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楊家將、呂布傳說等故事)
沙陀人政權,在唐滅亡(九○七年)之後,與從黃巢系統出身、建都開封的後梁相爭,在九二三年滅後梁進入洛陽,建立後唐。
沙陀人的後唐,直到九三六年,其統治華北的霸權被契丹的遼政權奪走,在此之前,華北都維持突厥體系的王朝。
之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就是遼、金、蒙古、滿清,這些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的主流。
未『漢字化』是個重要的概念。鮮卑族政權(北魏隋唐)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宮廷裡,說鮮卑語,寫成公文責是漢字。但契丹的遼,有自己的文字、女真的金,也有自己的文字,蒙古人和滿洲人,也有自己的文字。
它們獨立使用自己文字的時間,遠比朝鮮人和越南人早(朝鮮的諺文,變成官方文字比滿洲人晚)。
4、隨著新北族主政中國,北京登場
在中國史的第二期前期和後期,契丹、女直、蒙古等東北亞、北亞的勢力占據優勢,所以,北京的重要性升高。這代表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僅是北族的中國,而是逐漸變化成北族與新北族的中國,而且是由新北族掌握主動權。
(這一塊從略)
5、宋是否是漢人建立的,也存疑。
這一點,岡田英弘實在是大膽推測,並無證據。他認為趙匡胤,或許也不是漢人。因為他的父親趙弘殷,出身後唐莊宗的侍衛隊,後來當上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趙匡胤本人,原本也是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於九六○年取代世宗兒子後周恭帝,成為了宋的皇帝,終結了五代。
所以他推測:『從曾任沙陀突厥人後唐的侍衛隊,以及也曾是出自具有爭議的後周侍衛隊長等看來,宋的趙氏是否是漢人這一點令人存疑,也許同樣出身北族。』
(旁白:不過我結合劉仲敬《中國窪地》的說法,從北宋抗遼的楊家將故事中,可以得出類似的推測。楊家將是內亞武士遺留在漢人世界裡的故事,那些女將都不是漢文化的產物。而趙氏家族本身,服務沙陀人半漢化政權二代,在語言、文化、信仰方面,疑竇頗多。當然,這些東西即使有,也被儒家知識分子給粉飾得幹乾淨淨。你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就一清二楚。)
所以,在岡田英弘看來,宋也是北族體系的一部分。
只是,北宋主張「中華思想」,在論述上占了優勢,而當時所謂的「漢族」,其實是「北族」。
當然,這些北族,很快就讓位給新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族的遼帝國、女直族的金帝國、蒙古族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九三六年遼太宗干涉後唐內亂,從後晉手中取得燕雲十六州,前期的舊北族在這裡輸給了後期的新北族。//
#漢族早就消失
#北族與新北族——岡田史學的概念
——
相對於古代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華夷分野,或今日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中華民族,岡田史學使用了漢族、北族、新北族的概念,去解釋『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族群和政權。結論是:古漢族如果有的話,也早就滅絕了。
而滅絕的原因,是內部的禍亂而非外族的屠殺。這就像1949到1979,死掉的中國人幾千萬,差不多是台灣現在人口的2倍上下。
1、古漢族幾乎滅絕於黃巾之亂的內亂
在他看來,一八四年黃巾之亂,由秦始皇統一而開始的中國史的第一期前期結束,之後的半世紀,中國的人口銳減至十分之一以下,這代表古漢族實質上的滅絕,而北亞新血液的輸入所造成的新漢族成長。
根據一四○年的統計,東漢中國的總人口是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人。到了三國,人口大約四百五十萬人以下。
黃巾之亂後五十年的二三○年代,從當時高官三人向曹魏明帝提出的意見書當中,可以推算那時中國的人口。杜恕:「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因為人口太少,魏的曹丕(文帝)在二二一年,西以宜陽、北以太行山脈、東北以陽平、南以魯陽、東以郯的範圍為限,豎立其石碑標誌,將殘存的中國人移居到這些石碑標誌的界線之內。
這個『中國』,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全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中國人』限制在這個狹小的範圍內,外側除了軍隊駐紮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居民。
而形成真空狀態的『中國』周邊地帶,為了補足人口不足,於是從北方讓鮮卑、匈奴、羯、氐、羌等所謂的「五胡」移居此地。
2、北族控制『中國』之地,在『中國』建立中華帝國
從五胡移居、經五胡十六國之亂,到南北朝時代,華北的統治者,其實是變成了阿爾泰或西藏體系的種族。
說漢語的人也已經不是漢族,且說的漢語也和至今為止秦、漢時代所說的語言不同。
也即是,自黃巾之亂起的四百年間,中國人和中國話都變質了。這一後期的漢語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現象就是「反切」和「韻書」的出現。這些音韻之書的出現,正是要回應和解釋中國話的變質。
(旁白一下:元代出現的《中原音韻》,也是要解釋被洗過一輪、漢語已經胡化後的語言現象。20世紀初期的白話文運動,也是因應西化。)
反應在政治上,就是鮮卑國家的出現。鮮卑人和逐漸鮮卑化的漢人,在鮮卑人王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時融合,而之後演化為隋唐。
而北族所建的中華帝國(隋、唐),地理上不僅限於南北朝時代形成的北族住地,也就是狹義的中國,勢力圈更擴展到東北亞、北亞、中亞。
3、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
新北族,指的是比鮮卑系政權更北方出身、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比如沙陀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等。
沙陀族生活在大同盆地,他們趁著黃巢之亂(八七五–八八四年)的時候介入唐朝的內戰,統治了山西高原。
(再次旁白:我們必須把山西高原看出是蒙古和內亞的延伸~~~~才能理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楊家將、呂布傳說等故事)
沙陀人政權,在唐滅亡(九○七年)之後,與從黃巢系統出身、建都開封的後梁相爭,在九二三年滅後梁進入洛陽,建立後唐。
沙陀人的後唐,直到九三六年,其統治華北的霸權被契丹的遼政權奪走,在此之前,華北都維持突厥體系的王朝。
之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就是遼、金、蒙古、滿清,這些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的主流。
未『漢字化』是個重要的概念。鮮卑族政權(北魏隋唐)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宮廷裡,說鮮卑語,寫成公文責是漢字。但契丹的遼,有自己的文字、女真的金,也有自己的文字,蒙古人和滿洲人,也有自己的文字。
它們獨立使用自己文字的時間,遠比朝鮮人和越南人早(朝鮮的諺文,變成官方文字比滿洲人晚)。
4、隨著新北族主政中國,北京登場
在中國史的第二期前期和後期,契丹、女直、蒙古等東北亞、北亞的勢力占據優勢,所以,北京的重要性升高。這代表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僅是北族的中國,而是逐漸變化成北族與新北族的中國,而且是由新北族掌握主動權。
(這一塊從略)
5、宋是否是漢人建立的,也存疑。
這一點,岡田英弘實在是大膽推測,並無證據。他認為趙匡胤,或許也不是漢人。因為他的父親趙弘殷,出身後唐莊宗的侍衛隊,後來當上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趙匡胤本人,原本也是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於九六○年取代世宗兒子後周恭帝,成為了宋的皇帝,終結了五代。
所以他推測:『從曾任沙陀突厥人後唐的侍衛隊,以及也曾是出自具有爭議的後周侍衛隊長等看來,宋的趙氏是否是漢人這一點令人存疑,也許同樣出身北族。』
(旁白:不過我結合劉仲敬《中國窪地》的說法,從北宋抗遼的楊家將故事中,可以得出類似的推測。楊家將是內亞武士遺留在漢人世界裡的故事,那些女將都不是漢文化的產物。而趙氏家族本身,服務沙陀人半漢化政權二代,在語言、文化、信仰方面,疑竇頗多。當然,這些東西即使有,也被儒家知識分子給粉飾得幹乾淨淨。你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就一清二楚。)
所以,在岡田英弘看來,宋也是北族體系的一部分。
只是,北宋主張「中華思想」,在論述上占了優勢,而當時所謂的「漢族」,其實是「北族」。
當然,這些北族,很快就讓位給新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族的遼帝國、女直族的金帝國、蒙古族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九三六年遼太宗干涉後唐內亂,從後晉手中取得燕雲十六州,前期的舊北族在這裡輸給了後期的新北族。
#中國史反過來好像更明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
中原音韻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粵語 2015 may 15
粵語是古老的漢語語種,秦漢、六朝、唐宋的中原漢語傳入嶺南,與古越語混和千年而成。現代粵語保存漢音唐韻,與古漢語一脈相承,乃漢語之大宗。
秦漢:雅言入粵
粵處中國五嶺以南,故又名「嶺南」,上古為百越之地,與中原不相往來,與楚國或間有交往。
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中原,畧定揚越,置郡嶺南,徙五十萬軍民屯戍五嶺,是為漢人首次大舉入粵,中原雅言最初傳入嶺南。(註:中原雅言為上古諸夏交流語。)秦始皇為攻略嶺南而開鑿靈渠,接通長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西江,至唐代開通大庾嶺之前,中原循此道入粵。
(按:「百越」有兩說,一說「百」為眾多之義,猶如「諸夏」指眾多夏族,「百越」指眾多越族;一說「百」是古越語譯音,指「人」或「族」,古越語倒裝構詞,「百越」即越人或越族。)
秦末,中原大亂,漢人趙佗據粵地,建南越國,國都番禺(今廣州),自立為南越國王。
西漢,武帝滅南越國,分嶺南為九郡,設交趾刺史部,以監察嶺南九郡,治所在廣信(今廣東封開和廣西梧州)。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州治也在廣信。交趾刺史部和交州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使用雅言,三百年間,廣信為嶺南首府,雅言最早在此傳播。
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時,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從徐聞、合浦(分別在廣東、廣西之南端)出海,輸出中國絲綢、瓷器等,購回海外奇珍,廣信是其在嶺南的交通中樞,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亦係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大批文人在此設館授徒,例如:經學家陳元、士燮,易學家虞翻,佛學家牟子,其講學所用,自是中原雅言。土著居民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也就學了雅言,而漢族移民的語言也受到百越語的影響,漢語與百越語混合,逐漸形成最初的粵語。(按:粵語最早形成於廣信,係由廣東省學者羅康寧提出。)
六朝:繼收雅言
三國之時,東吳降服嶺南,為避開廣信漢人貴族勢力,首府遷返番禺,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乃由西江移至珠江,傳入嶺南的中原漢語,亦由此開始與嶺南土著語言融合。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晉室東遷,漢人士族衣冠南渡,安頓於江浙、福建。其後南北分治,三百年間,北方為胡人政權,南方為漢人政權。北方漢語習染胡音,南方漢語習染吳音,上古雅言逐漸消失,演變為南音與北音,江浙漢人的南音,保存雅言多於北方。定居福建的漢人,有再越過秦嶺而定居廣東者,今日粵語保存的上古音特徵,亦主要源於此時傳入的雅言。
唐宋:唐韻真傳
唐代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主持開鑿梅嶺古道,其後一千二百年,至民國粵漢鐵路建成之前,此為中原入粵的主要通道。粵語所收中古音,主要在唐代開通梅嶺古道之後,自中原傳入,史載「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進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其為廣府民系的語言,故名「廣府話」。
五代之時,劉龑在番禺(今廣州)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期間五十年,中原動盪,南漢則對外隔絕,內部穩定,粵語真正開始成形。
北宋,重修梅嶺古道,中原與嶺南恢復交通。南宋,中原淪陷,宋室偏安江南,北方先後為女真、蒙古統治,漢語混雜胡音,為之一變,中原雅音漸失,朱熹有言「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廣東以關山阻隔,故得保存中原雅音多於他方。
朱熹有言「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廣東以關山阻隔,故得保存中原雅音多於他方。
唐宋兩代,中原文人學士貶謫嶺南者,如宋之問、韓愈、柳宗元、蘇軾,其待罪兩廣之時,致力於開風化、辦教育,對嶺南文化和語言的發展,影響深遠,粵語亦在宋代基本成形。
元明清:粵語與官話分道揚鑣
蒙古統治中國,北方漢語益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為北曲而作,反映當時北方實際語音,其將入聲字派入平上去三聲,由此可見,入聲已在北方話消失。嶺南因地處偏遠,粵語不隨中原演變,從此,粵語與官話分道揚鑣,各自發展。
明清兩朝,粵語與官話各自演變,愈行愈遠,以至清雍正帝「每引見大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係鄉音不可通曉」,因而下令在廣東、福建設立正音書院,教授士子官話。(註:閩粵兩省的漢族語言,是三種最古老的漢語:閩語最古,晉音也;其次粵語,唐音也;其次客家話,宋音也。清代士子考中科舉,要覲見皇帝,陳奏履歷,各省士子說官話,都帶有家鄉口音,雍正皇帝大抵聽得明白,唯獨是聽不明白閩粵士子說的話,故下令於兩省設立正音書院,教授士子官話。)
清儒陳澧,撰《廣州音說》,以切韻音為標準,(註:切韻音是中古漢語音系,唐宋詩詞,大抵係按切韻音押韻,乃唐宋的文學語言。)比較各地方音異同,以廣州音最為切合隋唐韻書,其謂:「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按:詩詞文章講究音韻之運用,傳統音韻學所謂「韻」,用今日的說法,乃係韻母的主要部份(韻腹和韻尾)及聲調,故而古人注重韻母和聲調,多於聲母。現代漢語分為十大語支,比較今日各地漢語,以吳語最接近中古漢語聲母,粵語最接近中古漢語韻母,現代漢語聲調以八聲最為理想,粵語九聲已接近最理想的情況。)
現代:粵語與普通話分庭抗禮
民國初年,制定國語,以政局動盪,未能於全國推廣。
三十年代,孔仲南作《廣東俗語考》,研究粵語詞彙,有言:「宋末,陸丞相奉幼帝至崖門,兵數十萬,皆從中原來也,故粵俗語言,本中土正音,非方言比。吾粵語言,多有合於古音古義者。」四十年代,黃錫凌著《粵音韻匯》,首次用國際音標記錄粵語。
其後,國共內戰,國府遷台,中共建政。國府遷台之初,厲行國語運動,排擠台灣本土漢語語種,國語以北平音爲準,然而日久混有江浙口音、閩南口音、台灣本土詞彙及日語詞彙,成為台灣國語。中共建政,於五十年代中期,制定「普通話」定義,改稱「國語」為「普通話」,在全國推廣,規定學校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貶低各地漢語為「方言」。近十幾年,外省人大批到廣州工作或入籍,政府行「推普滅方」之政,粵語在廣州淪為市井語言,有消亡之虞。
香港戰後五十年代初期,政府取消香港電台的客家話及國語廣播,以粵語為中文廣播的單一漢語語言,粵語成為香港的漢語交流語,得以保存和發揚,更經由粵劇、電影、電視劇、流行曲等流行文化,傳播海內外華人社區,香港學校亦一直以粵語為中文教學語言,故而香港人能以粵語誦讀古文經典、思考高深道理、講論正經學術,今日華夏各地漢語,於雅於俗能為此者,國語普通話以外,唯有香港粵語。
後記
粵語承中古漢語而來,其保存唐韻特色,為各地漢語之最,掌握粵語音系,以之接通中古漢語,對於學習音韻學,事半功倍。粵語的字、詞、語法,亦古雅過人,尋常上溯至二、三千年前,往往可於四書五經、先秦子書、唐詩宋詞,找到出處和用例。此廣東人學習音韻學和訓詁學之所以得天獨厚也。香港人講粵語,寫正體字,學習文字學亦著數過寫簡化字的大陸人。音韻、訓詁、文字之學,正正就是國學的小學類(更傳統的說法是經學的小學類),香港人千祈唔好自家有寶都不識。
中原音韻 在 Pang Chi M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撐廣東話
全中國最好的語文
在校普通話,在家港式英語。父母犯賤,教師愚昧,強將粗疏的普通話當成中文正統,自己放棄源遠流長的廣東話,他日孩童淪為智障大陸仔,實乃香港人之共業,與人無尤。此文此圖幾度回帶,救得一個得一個,望眾生醒覺。
吾人粵語 天籟九聲
嶺南古為南越地,商代人曰南蠻。文化膚淺,但氣候相宜,利耕養,又係南海之濱,可靠海食海,故粵人天性開朗活潑,說話靈巧。自秦命五十萬民入粵,漢族逢戰亂天災而遷入。偏安南隅,幾世幾年,遂令周代歌謠,先秦百家,漢魏文賦,唐宋詩詞,元明戲曲,皆散聚於粵語粵文之中。百越土話得華夏雅言教化,食、飲、諗、行、返、傾、朝、使、面、係、佢(渠)、尋日、幾多、傾偈(謦欬)、揀擇、拍拖、埋單,貫穿古今。
粵音承隋《切韻》、唐宋之《唐韻》《廣韻》一脈,中古四聲,平上去入,高低割分曉。「分、粉、訓、忽」係陰,「焚、奮、份、佛」為陽,仿應兩儀四象;「發」定中入,則似兼中庸調和。三九四零五二七(一)八六,兒童學語,由零開始,便能習音。上蒼造物,天籟九聲,萬古不廢。
陰平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詩史試時市事色錫食
分粉訓焚奮份忽發佛
三九四零五二七(一)八六
北京、天津及河北,古為幽冀二州,戰國燕趙,文明源頭之一,與華夏各地同奉先秦雅言。奈何冬長夏短,時冰封雪覆,又與荒涼大漠為鄰,受遊牧狼虎侵擾,戰火干戈,迫成北人凶悍奸險,言談易變粗劣。五胡亂華後,外族入主北方,晉室及士族移至江南福建,史稱「衣冠南渡」,華夏文明固守長江,漢族雅言正統得以保存。而北方經二百多年各族相殺雜處,中土雅言變異,始出北音,惟源流短淺,系統不成,時為公元五六世紀。
隋唐一統神州,皇族雖有鮮卑血統,仍奉雅言為國語。隋人編《切韻》,稱「酌古沿今」「兼包南北」,實以晉室南方士音爲主,酌取源流短淺之北音,史上首部可考韻書。繼後唐人沿《切韻》增修《唐韻》、宋人修《廣韻》,開文學以南統北之千年格局。雅言沿此一脈演化成吳語、閩南、客家及粵語;凡掌其一即通唐詩宋詞,兼二三者可成名家。
公元十二世紀初,北宋滅亡,華北再落外族手中,士族再向南移。金元以來,燕京大都乃軍政要地,權力相爭,勾心鬥角,文字注定陰暗。漢人北音再受元顏、黑汗清洗百餘年,阿爾泰語摻雜華夏漢語,北方方言大致成形,元人以此定為《中原音韻》,將入聲派到平聲、上聲及去聲,為普通話及眾北方方言如北京話、東北話、陝西話及成都話之源流。以韻書而論,漢族語音正式割裂成南腔北調,距今約七百年左近。
日本學人稱「崖山之後無中國」,北方話「入聲消亡、入派三聲」實乃華夏劫難。中古漢語音義相聯調和,尤見於入聲運用。杜牧作《阿房宮賦》,起首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均以入聲收結,文氣剛烈,如四支利箭直迫秦宮,北方話詠者,四箭頓成廢鐵。柳宗元名作《漁翁》以入聲押韻,「宿、竹、綠、逐」,粵語詠唱似遊走山澗,行幾步,停一停,又再上路,渾然天成。因入聲消亡,北胡讀之,神韻盡失。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縱使不顧文藝,今日北方人講「危急」、「焦急」,因入聲缺失,普通話之「急」屬陽平聲(四聲中第二聲),爲不升不降之長音。相反粤語保存中古漢語之入聲,音義互相調和,「急」確實發音急促,而「慢」則發音緩緩。
北方廢棄之入聲,卻存於一眾南方語系。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嶺南先有秦民與百越族結合,後有少數士族隨晉室南下,先至江南福建再入粵,惟規模遠不及兩宋時期之南下士族,雖說粤語詞彙可追至先秦雅言,然音韻系統則成形於兩宋年間,正值中華文化頂峰,奈何文明南方屈服於野蠻北方,蒙古最終吞噬宋室,蠻胡毒音終與北方方言永世合污。
回望中原,百年過後,元亡明起,韃子被漢族趕返大漠,惟華北已漢胡不分,太祖皇帝欲以雅言為本,重修國韻,再統南北,惜明代中葉以後,國運不如其韻《洪武》,開國三百年後,清兵入關,明代官話敗亡,僅於江南一帶殘存。清初京城中,北方土話、明代江淮舊音、滿州話結合成北京話,是為滿清官話正統,日後中華民國國語及中共大陸普通話之本。
滿清覆亡,有說民國本可奉粵語為宗,國語復歸華夏正統。奈何劣幣驅良幣,北京話最終定為國音,胡毒不除,死路一條,今中國北方人種皆與古代詩詞絕緣,得另開新詩一門,並非無因。
國民黨敗走台灣,起初亦狠毒霸道,政府欲禁絕他言,以北京話清洗本土族群,幸有閩南人、客家人奮力反抗,島上三語並行,胡毒得以抑制。民國亦有海峽阻隔大陸,士人遺風尤在,故遵漢字正體。委員長去後,社會更見開明,尚學興教,雖國語遠不及粵語優雅靈巧,然民國尚可保中華之名。
中國大陸則命運相反,北方土話遇上工農兵機械八股,並與蘇俄文體接種,雜交出普通話。共黨以此華夏畸胎獨霸語文,再兼殘體亂字,各地語文殆盡,孩童不知母語,十年文革浩劫後,雖有小平同志「撥亂反正」,大國崛起,人仔無敵,然而物慾盛世,人格盡失。
吾土香江受大英管治一百五十年,粵語以至古文德育得以保存,港人卻有福不知,未握西方思哲,盲崇假鬼洋腔。九七中共殖民以來,港豬父母以不諳廣府話為榮,有失家教,愚昧教師盲從普教中,斯文掃地。學棍商販投機,率先殘體行文,朝野內外港奸左膠,更數典忘祖,共普作母!今政治經中央操控,經濟已兩地「共」融,文教又豈再屈從?港共以施教中文為名,瞞騙港豬家長,殘害本土為實,情理假大空。我輩學子當光復粵語正統,扺抗胡賊「普教中」。
中原音韻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

中原音韻 在 PILI 霹靂布袋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素還真化身-三餘無夢生
初登場:霹靂驚鴻之刀劍春秋 第19章
三餘無夢生乃素還真向時間樹締命而生的三名化身之一,三餘諧音三魚,故侍童子又尊稱無夢生為「鱻生」。手持白羽扇,飄逸如風並通曉音韻,周旋於妖界、戰雲界之間,抵禦百妖路、欲界入侵中原苦境。

中原音韻 在 影響後世深遠。本書作者歷時六年完成《中原音韻箋釋》 的必吃
周德清之編撰《中原音韻》是第一本曲學專著,也是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影響後世深遠。本書作者歷時六年完成《中原音韻箋釋》,約四十萬字,是目前第一本完整的箋釋。依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