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電磁(EM)模擬分析是現代模擬晶片設計環節中的關鍵步驟,但隨著運行頻率和性能指標的提升,傳統RC提取工具已不敷使用!
你的心聲我們知道! 📣Cadence特別舉辦【Cadence 線上研討會 Cadence Tech Talk】,將介紹最新EMX Planar 3D 求解器 - Cadence® EMX® Planar 3D Solver 電磁模擬工具,助您掌握快速、精準與完整的電磁分析!
研討會中將探討:
* 為什麼需要做電磁模擬
* 如何使用EMX Planar 3D Solver最優化求解矽晶片結構
* EMX Planar 3D Solver V6版本的最新功能以及在Cadence Virtuoso®環境中整合
🕒日期: 2021年6月 16日(三)
🕒時間: 14:00pm-15:00pm (台北時間)
立即點選報名連結👉👉https://events.cadence.com/EMXPlanar3DSolverV6
planar結構 在 老鏡慢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蔡司60週年紀念版 contax Zeiss PLANAR 135MM F2
contax 135/2 堪稱Planar中的Planar,於最大光圈比P85/1.4更易掌握,而然隨光圈的加大對解像度不斷提升下,成像依然柔美,絕無生硬之感,由於鏡片數量少帶來頂級的通透感,因此在弱光下有超凡的演繹及令人讚賞的色調。蔡司僅僅用5枚鏡片就造就了P135/2,鏡片越少對精度要求也就越高,5枚鏡片的結構,顯示出蔡司對鏡片精度大的自信。
P135/2號稱Contax 顏色最美的鏡頭..
數量極少的60週年紀念版
https://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845960933572
planar結構 在 老鏡慢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蔡司七枚玉 G35 CONTAX Zeiss Planar 35mm F2
新上架一顆 NT:15800元
https://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831427599102
蔡司七枚玉 G35 CONTAX Zeiss Planar 35mm F2
與Leica 七枚玉 35/2同結構
35這個焦段的鏡頭,是近代攝影師最喜歡用的"速寫"鏡頭
Planar這個1896年就產生的經典設計 為它帶來了超強的寫實能力,蔡司G35 大光圈下朦朧動人 景深很淺,有日系散景之王之稱,縮光圈來到F4之後即有非常銳利和高解析度
planar結構 在 超乎身價的不凡表現: CONTAX Carl Zeiss Planar 50mm f/1.4 T* 的必吃
Planar 是1896年Paul Rudolph設計的雙高斯結構,取名Planar為平坦之意,但是當時因為鏡片數過多又沒有好的鍍膜技術,所以並沒有受到重視。 ... <看更多>
planar結構 在 [閒聊] 聽Dr.Nasse講古 Planar篇- 看板DSL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原文是"From the Series of Articles on Lens Names: Planar"
https://tinyurl.com/3knmf8m
因為是Zeiss一大台柱所以整理得比較細一點
------------------------------------------------------------------
50mm長年以來一直是135 SLR系統的標準配鏡,一直到近來才逐漸被變焦鏡所取代
也難怪作為50mm的代表性結構Planar會這麼為人所熟知
Planar同樣是由Dr. Rudolph所發明並在1897年開始量產,和Tessar幾乎在同一時期
最早期的Planar結構是具有嚴謹對稱性的六片四群
也因為和數學家Carl-Friedrich Gauss所發明的望遠鏡有著相似的結構
而稱為Double Gauss結構
起初的Planar理論上就能在大光圈下提供高畫質,包括平坦的像場(也因而得名)
但在鍍膜還未被發明的時期卻無法克服過多不必要的光線反射而嚴重影響畫質
(在當時的材料下每一個空氣/鏡片介面都會損失約4%的入射光)
同時期的Tessar卻因成本低廉且實戰畫質也很好而明顯佔了上風
直到1920年代光學設計師才又重新致力於改良Planar,特別是拉大光圈
重大的突破在於為了追求更進一步的像差修正而放棄了原先的嚴謹對稱性
於是Biotar誕生了
幾乎所有現今135 SLR的50-100mm鏡頭都是Biotar的改良版
(當然我們知道Otus 1.4/55跟Sigma 50/1.4 Art是例外)
變化版本可說多到數不盡,當然鏡片材質的進步也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為一些因素考量,在西德Zeiss設計的Gauss鏡頭一直都沿用Planar
反倒是二戰分裂後的東德Zeiss Jena把Biotar的名字拿走了
在西德Zeiss Planar也曾有一個五片式的簡化結構被廣泛應用在中/大片幅
(而東德Zeiss Jena也有對應的Biometar)
這項簡化的設計證明了光學表現並不是鏡片數越多就越好
在6x6片幅Zeiss也曾嘗試過改良成七片式結構,但結果並沒有比較好
在1935年Alexander Smakula發明鍍膜並經過二戰的淬鍊後
Planar結構的所有潛力才真正被發揮並在市場上發光發熱
1960年代的Planar 0.7/50大概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一顆鏡頭
也是歷史上光圈最大的鏡頭(當然還有些超大光圈的試做鏡,在此不深究)
不過因為設計的關係這顆鏡頭沒辦法用在135 SLR上
像場只近似APS-C,且鏡尾幾乎快碰到底片
接下來討論S-Planar和Makro-Planar
對於傳統的光學設計而言,鏡組間的相對距離是固定的
因此設計師只能針對一個特定的對焦距離來優化像差修正
對於Planar結構也是如此
當時絕大多數的設計都以長距離作為優化的重點
因此Zeiss針對近拍需求而設計了S-Planar
接下來用了實例討論不同的設計會如何影響鏡頭的實際表現(詳見原文)
並說明了光學設計常得在不同的像差間做取捨
例如留下一些像場彎曲可能讓球面像差和像散的修正更好
而遠拍差的鏡頭其實可能是把重點放在近拍
再來工商宣傳ZF/ZE的Makro-Planar則致力於打破不同距離的限制
藉由浮動鏡組把不同距離的各種像差都盡量消除
如同大家熟知的兩顆Makro-Planar都是可近可遠的優等生
最後提一下近攝鏡跟接寫環雖然都是拍微距的好幫手
但一旦超出了鏡頭像差修正的範圍還是會慘兮兮
1.4/50接了接寫環就算能拍很大還是被2/100電假的(廢話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3.39.6
※ 編輯: atropos 來自: 118.233.39.6 (01/18 00: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