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Netflix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的「指控」,Facebook發表題為《What “Social Dilemma” Gets Wrong?》官方回應,一共七點。開場白直指,片中受訪者均已離職,沒有現職員工參與訪問,有欠公允。
文章喊冤,影片把社媒指控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更暗示該片屬陰謀論(conspiracy documentaries)。
回應原文:https://bit.ly/3iK1vyB
以一般紀錄片為例,舉凡牽涉大型企業的議題,除非是吹捧,否則想得到該企業高層或在職人士的sound bites,幾乎不可能,因為人家隨時賠掉工作。但為了持平,producers無論如何也會找來正反兩面的聲音,讓觀眾自行判斷。對此,Netflix這套半戲劇半紀錄片確實不足。
但Facebook的回應也頗為誤導。全篇以「Netflix搞錯了」為主旨,卻只點出了紀錄片避而不談、而Facebook自己想提出的論點,並未能舉證任何factual errors。
【1. 我們並非想令你上癮】
Facebook指,兩年前已調整News Feed功能,優先顯示有意義(meaningful)的社交互動次序,並把缺乏營養的viral video排到最後。此一調整直接導致用戶每天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減少5,000萬小時,是面書重視用家well-being多於平台使用量的一大佐證。
不過,「有意義」一詞甚為含糊,因人而異。Facebook如何衡量一個post有意義與否,卻未有解釋。而當用家習慣了把「有意義社交」的定義交給Facebook決定、而不是自己賦予時,正正是紀錄片所擔心的問題。
片中指,社媒的Like button等功能以延長用家在平台流連時間為目的。Facebook駁斥,不少功能例如「activity dashboard」、「daily reminder」都是希望用家控制使用量的設計。但既然平台以廣告收益維生,想方法留住用家,本來就合情合理。例如《蘋果》想用家留在app上時間長一點,就寫多點好文,優化interface,提高産品value。而Like button等功能的問題在於它不單止value不大,更有負面效果,令人不能自拔之餘又沒養分,所以萬惡。Facebook對此避而不談,反而搬出一堆較少人用的功能辯護,不但牽強,更錯了重點。
【2. 我們沒把用家當作商品;只是以廣告收益讓用戶得以免費connect】
Facebook不斷強調廣告商只會知道用家類別,並不會向廣告商透露或販售用家個人資料。簡直來說,廣告商不會知道你是誰。
這不是紀錄片質疑的重點。片中明言,社媒收集用家數據並非作販賣之用,而是利用這些data加以分析,掌握用戶喜好,再tailor-make不同內容留住用家。用家跌入無止盡的「人工事實」而不自知,才是問題所在。然而,要一個強大的全球網絡承認這種如魚得水的生意模式對社會有害,談何容易。
【3. 演算法只為提供更合你心意的服務,一眾dating apps甚至Netflix自己,不都一樣?】
沒錯,這種machine learning,也是Netflix的成功之道。但Facebook是社媒,Netflix是串流平台,不是apple to apple的比較,意義不大。
Machine learning及AI只是工具,被用於不同地方當然會產生不同效果。觀眾打開Netflix,AI提供recommendations,情況就跟上一代IMDb的推薦電影功能一樣,是娛樂一種。而Facebook除了擁有社交及娛樂功能外,更是大部分用家的主要新聞資訊來源。這才是紀錄片的憂慮——如此強大的社媒有能力左右社會意識形態,當情況將不受控制,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例如最近盛行的所謂「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此term意指社媒上常見的名人或企業,因為發表了不為大眾接受的言論而遭受各種輿論抵制,以致其代言、贊助等工作機會甚至網上影響力「被取消」。例子有因評論變性問題而被評擊的JK Rowling,或捲入「Kanye West風波」的Taylor Swift。
片中提出,社會之所以比以前更激進分化,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版本的「事實」。基於方便,不少人加入鍵盤戰圈前,只略讀過三兩篇文章或評論便以為看透了世事。而這些文章或評論,卻是machine learning及AI因應閣下喜好而訂製的。到底偏離事實有多遠,AI不會知道。
然而,紀錄片早就明言,這種風向是人工智能的by-product,是演算法也算不出來的結果,並非社媒本意......
點閱全文:https://madman-magazine.com/blog/facebook-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