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 開箱實測一個月心得】
「如何迅速成為一名投資邊緣人?」
https://rayskyinvest.org.in/雷司紀X華爾街日報聯名VVIP專案
對我來說,看國外新聞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因為這是做美股投資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不是說台灣的新聞不好,但畢竟是經過翻譯的第二手、第三手資訊了,偶爾會遇到翻譯的品質不好、或者記者斷章取義的狀況,對投資人來說資訊判讀錯誤的風險其實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我往常的習慣是,當聽到一個新資訊/消息後,再 google 國外的新聞作原文吸收,然後相互比較過濾,留下正確的資訊。
前些日子, 風傳媒 找上門來,詢問我願不願意體驗一下完整訂閱版的<華爾街日報>?
事實上,過去的我幾乎不會花錢在這類付費專欄/媒體上,畢竟我對自己查證資料、過濾雜訊、媒體識讀的能力有信心,不太需要花錢請別人幫忙整理,不過現在免費的都送上門來了,到嘴的肉不吃白不吃,當然說好!
科普一下:<華爾街日報>(WSJ) 創立於 1889 年,是美國著重在金融、商業領域的龍頭報導,目前由道瓊集團(就是推出道瓊工業指數的那個)所擁有。在媒體界以精實嚴肅的報導風格聞名,業界給予的評論是:「其調查型報導,往往保持著高度品質和挖掘精神」,目前由道瓊集團(就是推出道瓊工業指數的那個)所持有,在美國是重量級的金融經濟報紙。
-
直接說結論:「華爾街日報的品質真的挺高的!」
其英文文章相當嚴謹,行文流暢,讀起來暢快絕頂。在這段時間的體驗中,我的英文能力真的有提升,並且也認識到過去沒留意過的專有名詞。單就英文學習的角度來說,算是很不錯的教材資源,同時又可以增長金融、國際時事等知識。
我還滿喜歡「Opinion (名家解讀)」專欄的,由數十位的華爾街日報編輯/特約作家會定期撰寫特定領域的專業新聞。這些人平常就深耕於此,關注於世界各地大小事,然後以流暢的文筆撰寫出客觀資訊及主觀思維。對我來說,看文章除了吸收資訊,若能從中學習思維會更好,而這些名家解讀的文章確實相當不錯,以下點出幾位名家,理解一下在上面撰寫專欄作家等級是怎麼樣:
✍️ Gerard Baker:華爾街日報總編輯
✍️ Andy Kessler:《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華爾街牛肉場》的作者
✍️ Peggy Noonan:《被遺忘的人: 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新史》作者
✍️ Mary Anastasia O'Grady:專門撰寫拉丁美洲的新聞資訊
除此之外,還有「World(國際專區)」,專門整理各大洲/國家的資訊。
舉例來說,上面有 China (中國),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到和中國的投資資訊。更重要的是,會從美國人的觀點/思維角度來看!像最近中概股鬧得沸沸揚揚,我一方面從中國媒體看看大陸的觀點,同時也從華爾街日報上看看美國的觀點,其實會發現有趣的異同之處。
還有最近八月中鬧得沸沸揚揚的阿富汗事件,華爾街日報上有 Middle East (中東) 的專欄做一系列的完整報導,我是直接在上面吸收,算是最完整也最第一手的資料。台灣媒體雖然有報導這件事,但幾乎 99% 都是翻譯來的,更糟的是還東翻一篇、西翻一篇,資訊零零散散。在阿富汗這件事上,先看完華爾街日報後,再來看台灣媒體的整理,資訊吸收的體驗上真的差滿多的。(廢話,人家可是要付費訂閱的 XD)
如果你對自己的英文沒信心,上面也有提供中文翻譯跟日文翻譯的版本可以切換。但我還是建議看英文版的會最好,資訊最完整也最清楚,並搭配 Google 翻譯來協助閱讀。
-
以投資的角度來說,完整版的<華爾街日報>有許多市面上找不到的文章及私密資訊,挺對我的胃口。
當你能取得別人拿不到的資料時,就更容易站到「少數人」那一邊。
平常多數台灣人都在看差不多的資料,都在討論差不多的事情,很難會有什麼競爭力。
因此我更寧可成為少數 1% 的邊緣人,去看多數人都沒在看的文章,吸收更第一手完整的資訊,這樣才能凝聚出與眾不同的 insights (洞見)。
在投資這件事上,我挺喜歡成為邊緣人、站在少數那邊。
-
我常把腦袋想像成一片夜空,
每一個資訊都是一顆星星。
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吸收新的資訊,
把新的星星掛在這片夜空中,讓它越來越璀璨。
有的時候,在掛上新的星星時,
會突然發現和其他星星似乎串聯了起來,形成一幅星圖。
星星本身沒有意義,但星圖卻有,
指引出我做下一筆投資的方向。
-
因此在這次體驗完後,
我答應和<華爾街日報>聯名,推出雷司紀專屬的 VVIP 專案:
👉 https://rayskyinvest.org.in/雷司紀X華爾街日報聯名VVIP專案
訂閱一年只要 3988 元 (原價 13996 元),等於打了 2.8 折!
同時,我還談到 CoffeeMart 咖啡市集 的贊助,訂閱即送高級精品濾掛式 10 包入 (口味隨機,市價500元),同時加碼提供我和團隊精心整理的全球產業 ETF 大全 (PDF 檔)。
換言之,當你訂閱雷司紀的 VVIP 專案,可以獲得以下東西:
🍀 【華爾街日報】 直接打到見骨的 2.8 折!(讓你瞬間在投資上成為邊緣人、站在少數那一邊)
🍀 【咖啡市集】 精品濾掛式咖啡十包入,市值 500 元,口味隨機 (讓你一邊享受高檔咖啡一邊醒腦,做好投資!)
🍀 【雷司紀小道投資】 全球產業 ETF 大全,PDF 檔 (原本只在我和團隊之間流通的私密文件)
-
這樣算算,加上贈品的價值,一天平均花不到 10 元。
今天一杯 120 元的星巴克,可以滋潤你一下午的活力;
今天一份 120 元十二天的華爾街日報,則可以充實你一輩子金融財商的眼界。
現在疫情當道,去咖啡廳裝文青也是危險。
不如就在家一邊看<華爾街日報>、一邊學英文、一邊做好投資,一邊享用世界頂級風味的精品咖啡吧!
-
⚠️ 注意事項 ⚠️
1️⃣ 請確認訂購頁面推薦碼為 RSIWSJ,以避免權益受損,拿不到後續贈品。
2️⃣ 訂閱時,請務必填寫正確的姓名與Email;若您留的資料不正確,將導致無法收到後續聯繫贈品寄送的通知。
3️⃣ 咖啡市集的精品咖啡濾掛套組需要地址資訊,因此當您訂閱會員成功後,會由風傳媒後續確認贈品的收件地址,以 Email 通知。若十五天內沒收到相關通知信,可以直接聯繫本粉絲專頁提供後續協助!
https://rayskyinvest.org.in/雷司紀X華爾街日報聯名VVIP專案
「wsj opinion」的推薦目錄:
- 關於wsj opinion 在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wsj opinion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wsj opinion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wsj opinion 在 WSJ Opinion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wsj opinion 在 Facebook Settlement Vindicates Consumer Privacy - Federal ... 的評價
- 關於wsj opinion 在 The War on Men Continues | WSJ Opinion - YouTube 的評價
wsj opinion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你要在晚餐後]又即係,肚餓唔好買Bitcoin。大量粗口(主要係在remark),不喜勿入。
TLDR:醫生係人,法官係人,投資者都係人。唔好低估生理同心理狀況對你決策嘅影響。唔好高估啲人有幾「專業」,有幾「獨立思考」。接受呢啲缺憾,然後先可以避免畀佢拖累。
==============
月頭訂最抵!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1. 想當年,廿年前,我都仲會睇啲「教你見工」嘅書。例如話你知HR唔會以貌取人呀,HR好專業唔會畀你啲把戲玩到呀,唔好諗住吹水過骨咁呀,難逃佢地法眼。
2. 後來我心諗,頂,啲書咪又係啲HR自己寫,唔通自己話自己唔專業?個個都話自己好專業啦,除咗有啲害群之馬。正如每一個藝人都話自己唔會腿張開靠上床上位,「不過我就聽聞有其他人咁做」「但我就絶對冇」。你上網都知,戲院傾計嘅,永遠都係其他人。每一場都有人,但一定係其他人。
3. 然後,仲有呀呃食飯之王阿Jens嘅故事(https://fbook.cc/3Snu),嘻,HR有幾專業?
4. 但講返,大個仔,有獨立思考,應該知道根本唔係咁。個個都話自己好專業,不偏不倚,唔會畀其他嘢影響自己決定。下話?幸好我地有大數據(!)。打從Freakonomics一書風行後,啲經濟學家就好鍾意做呢啲研究。「當然唔係為咗出位」「學者都係好專業的」。(而事實,呢啲研究幾好做)
5. 之前應該都有人研究過,邊個時段見工嘅人HR特別易請,考試(例如考口試考琴學車)咩時間最易拎高分。甚至我懷疑你條裙幾短 心口開幾大 本身咩上圍 都有影響(黑面神多數都係男人)。你可以拎去寫論文
6. 咁講真,如果有得揀嘅,例如人地公司肯就你時間見工嘅,真係留意下。Life Hack呀,你人生就係一連串嘅法定,分分幾個小決定就一世。唔信?你諗下剛好爭幾分讀唔到醫嘅人,剛好爭少少而入唔到大球會嘅球員。
7. 以前呢度我都寫過(https://fbook.cc/3Snv),醫生生日,病人特別易死(所以識玩記得約2月29號開刀),真係高一截的。仲有聖誕,週末都係。巧合?唔係啦,人地啲數字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原因好多,可能心情興奮,約咗人食飯,或者走到好遠食,或者早早交畀副手做。醫生都係人,唔好咁駝鳥啦。
8. 正如舊文都提過,台灣啲友鬼月唔去開刀,驚死,根本就剛好掉轉。冇人鬼月開刀,醫生得閒,先冇咁易出錯。個個質晒之前之後開,醫生咁累,先易死人。
9. 我仲提過股災醫生會唔會開錯刀,球員生日會唔會特別易拎牌,犯規(史上得一個球員世界盃生日食紅牌,咁首先佢要夏天生日),射失十二碼等等假想。「唔去讀Econ真係嘥晒」
10. 咁另外,張相左邊,係我在Patreon寫過嘅。係丫,我係睇咗WSJ嘅文。但扯,WSJ咪又係摘錄Daniel Kahneman本書。
11. 篇文,講乳癌。醫生在臨收工前,或者放飯前,都係比較少叫病人去驗乳癌嘅。所以識揀就揀最早睇,好大機會醫生都會叫你check 下
12. Daniel Kahneman話呢啲就係Noise,同一個人,唔同時間唔同情況固然會有。亦都所以佢叫你肚餓唔好買Bitcoin唔好炒股票,心理生理因素好影響我地,唔好高估自己啲乜七自制力同獨立思考。
13. 你睇下球員射十二碼,法定時間同120分鐘後互射,入球率係爭一截的。一來身體累,二來心理壓力大。或者,你睇下Paper Trade同落場真炒,考mock同真係考試(本人分別不大),自己唱K同上台唱,你咪知有乜分別。
14. 仲有,唔同人之間,noise更加大。佢地做啲研究,即使同一個國家,同一個case畀啲法官睇量刑,判刑年期都可以爭三四年,財務顧問嘅,畀同一個客嘅資料佢,話風險承受能力好低至到好高都有,建議配置股票嘅百份比,由0-100%都有,「即係亂嚟」「明明話財務顧問好專業」「佢係專業,但唔係對你專業啫,邊個產品分佣分得多咪建議邊個畀你」
15. 右邊嗰篇,Economist,講Decision fatigue,亦係講肚餓或趕收工集中力下降。佢用個例子係批貸款重組。咁見到臨放飯或放工,批核率的確唔同。但畀你估下,臨放飯放工,會係批得鬆啲,定批得緊啲?都未必咁易估?到底肚餓時係宅心仁厚啲,定更加不近人情?
16. 答案:Decision fatigue之下,人係會啟動Default 模式!貸款重組嘅case,拉勻晒審批率係40%,所以default係唔批。亦見到趕放飯放工就會唔批嘅機會大好多
17. 法官呢?臨食飯原來易啲批假釋。醫生呢?越近放工越鍾意開抗生素(即使冇必要)。篇文冇講,但我assume 批假釋開抗生素就係default
18. 點避免呢啲情況害到你?首先個人層面,你係個用戶嘅(例如病人),除咗去game the system(做最早嘅病人)。仲可以:睇多幾個醫生,拎second opinion.
19. 仲有,文中有講,我地都係會先入為主嘅。所以有時你做決策時,可以整張Check list.例如請人,與其你畀佢天花龍鳳第一句就刷你鞋,不如整個check list喎,啱嘅先mark.唔怪得HR咁鍾意整份interview form畀 interviewer填。而埃汾就最憎,埃汾最憎填form。冇錯,我其實係個睇feel嘅人,歷任嚟見過工嘅事後都會知,我理得你講到天花龍鳳,我最關心係:我同呢條友夾唔夾到,會唔會日日想打七佢。咁當然,傾一陣未必知,所以早期我in係in好耐的。後期比較忙,就求鬼其。冇錯,decision fatigue,而我從冇話我係完美。(*)
20. 又或者,休息下。真係十分重要。唔同嘅作家(!)有唔同嘅寫作方法,好古靈精怪都有。實不相瞞,我寫文冇靈感嗰時呢,知唔知會做乜?係去沖涼,一沖就好多靈感。
21. 仲有,你見我成日睇埋啲垃圾港產片,有啲真係唔睇都知垃圾,亦係為呢種作用,放空呀。同樣地,以前我去唱K呢,就真係完全專心唱歌,唔睇電話,亦唔講任何工作嘅嘢,亦都唔會講股票講市。
22. 最新嘅例子?而家呢篇文亦係。Andrew Wiles嘛,唔發現呢排我都好少在呢度寫股票?但事實Patreon先寫啦。Nvidia 愛馬士 日日新高 又話你知咩。仲畀你啲網友屌我唔識晶片添。係喎,我要識分啲袋先可以買愛馬士股票呀可。甘比發咗達未?(當然發咗!但佢係發咗先識分!唔好因果掉轉。即係咁講)
(*)我耿耿於懷一件事。我在康宏時請個馬仔,咁原本都有個驚跌地我覺得OK。我老細亦都基本上信我,只係循例望左一望。點知去到HR,HR條女阻我。話條友英文唔得。我心諗,你戇鳩的嗎?我何來care佢英文得唔得?我老細都未出聲。況且,閣下咩position去話佢英文唔得?你英文好得?仲屎過我。不過當然講就天下無敵,我已經進入咗佛系mode,十幾年前可能我會嘈上去,而家嘛,「是但啦,請過個」。所以後來有位英文一樣都係媽媽地嘅小朋友執咗佢二攤,呢位小朋友都知呢個故事。呀小朋友都奇怪,做乜佢出身各樣嘢都麻麻地,成績又唔係好,我都請佢。答案,冇架,啱feel,加埋,夠平。因為我唔撚想又同HR解釋一大輪做乜鳩佢個「薪酬調查」(**)話冇經験嘅應該咁多咁多人工,而我要畀多一兩千。
(**)呢個真係屌開有條路,鬧多嘢。最撚好笑,佢地個乜柒「薪酬調查」。出嚟話呢個位,一年經験個人工應該20-22K(唔係實數,不重要)。話我畀23K佢多。OK,咁我當然知道呢啲都係佢地職責,或KPI,或刷存在感嘅方法。是但啦,關我春事,又唔係畀我。咁但,turn out 佢offer畀條友,係19K(留,係另一HR)。咁照計,關我春事,又唔係畀我。但我都要同個小朋友交代下嘛。我問返此HR,你老味我畀23K你又用你個「薪酬調查」大我,而家你又畀19K?即係你個「薪酬調查」把撚架啦。你估佢點答我?嘩我真係拍手呀,佢答我「我地公司有其他 benefit啦」。我屌你啦,你個「薪酬調查」其他公司肯定冇benefit架,其他公司冇大假架!冇Pantry呀!斟水要畀返錢公司呀可?當然我只係婉轉咁話佢知件事有幾好笑,而其實此人(另一個HR)冇乜嘢,都係跟規矩做嘢,所以冇必要搞到佢難做。
==============
月頭訂最抵!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wsj opinion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Daily advice for HK immigrants to the West:
When you move west, it’s best to keep your political opinion about other people’s countries to yourselves until you’ve studied their constitution or common laws. No one over there needs your uninformed opinion. Start watching news in English from legitimate channels with good reputation of reporting real news (e.g. WSJ, Washington Post, NYT etc.). Stop watching HK YouTube channels run by people whose English standard is sub par and political opinions about the West distorted. I mean, really study our legal documents and even court cases in their original languages whether it’s English or French. I’m not saying to abstain from participating as citizens of other countries, but do so with a full head of knowledge. Otherwise, you’ll make the rest of us look stupid. Americans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me. All Asians look alike to them. I'm not trying to limit your free speech. I'm just trying to experience a reasonable sense of peace when I go out and about. We Asians have lived here for a long time. We don't need non-Asian Americans to hav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people who look like us but have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place.
wsj opinion 在 Facebook Settlement Vindicates Consumer Privacy - Federal ... 的必吃
Wall Street Journal | Opinion. Date. July 24, 2019. By. Noah Joshua Phillips, Commissioner. WSJ Opinion: Facebook Settlement Vindicates Consumer Privacy ... ... <看更多>
wsj opinion 在 WSJ Opinion - Home | Facebook 的必吃
WSJ Opinion, New York, New York. 184354 likes · 1920 talking about this. Opinion & Commentary 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