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的歌詞一句髒話都沒有,也沒有寫到任何生殖器官,MV也用畫面交代清楚歌詞在說什麼了,但依然看到有人說歌很黃。。。
所以我說,你的人品決定你看到什麼。像我這種文青派,整天吟詩作對的人,就會覺得這個歌詞明明就很浪漫,寫的明明就是那種初戀的感覺。你說是不是?你說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啦?
Thanks crew, production team, actress and all my partners from Japan, Taiwan and Malaysia. What a beautiful music video! We have done a good job👍👍👍
Arigato to #YuaMikami & 苗苗 林静苗 miau miau, Cumdy Cumdy Production, Jaguar Lim Film & Video Equipment Rental Service 捷豹林电影器材出租服务
【不小心 I Shot You 高清版YouTube】: https://bit.ly/2NCZjf6
-
「數位音樂服務 Digital Music Services」
KKBOX: https://bit.ly/384d3ct
Spotify: https://spoti.fi/2YENQSW
iTunes & Apple Music: https://apple.co/3g6ojYH
JOOX: https://bit.ly/3dAu7aX
friDay音樂: https://bit.ly/2CG9Dkl
MyMusic: https://bit.ly/2NuGiM6
Tidal: https://bit.ly/385zvlg
Amazon: https://amzn.to/385LjnD
-
Namewee 黃明志 Official Facebook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amewee/
Namewee YouTube Channel Link:
http://www.youtube.com/user/namewee
#Namewee #黃明志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Ep028 -Everything is planned: Ivy Lam⠀ ⠀ - 線上訂房平台:commercial specialist⠀ - 香港旅行社: Reservation Sales Agent⠀ - 香港機場:customer service⠀ - Bachelor degree ...
「spotify taiwan job」的推薦目錄: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Namewee 黃明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emi w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emi w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經驗] 東西方產品團隊大不同(騰訊、Spotify) 的評價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你好,我姓艾名許利。 - 【Spotify 2020 Summer Intern 開始 ... 的評價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歐洲] 尋求Spotify內推- 看板Oversea_Job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歐洲] 尋求Spotify內推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spotify taiwan job 在 Admin (WA Group, Youtube, Spotify) Jobs at Sosmed Partner ... 的評價
spotify taiwan job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Ep028 -Everything is planned: Ivy Lam⠀
⠀
- 線上訂房平台:commercial specialist⠀
- 香港旅行社: Reservation Sales Agent⠀
- 香港機場:customer service⠀
- Bachelor degree in science 主修統計跟日本研究⠀
———————————⠀
Today we are featuring Ivy Lam, born in HK with a degree in Statistics found her passion in connecting ppl.⠀
Ivy has been working in hk airport, and travel agency. Now, she is working in an international hotel booking platform as a commercial specialist in Tokyo and will soon continue her career in Taiwan.⠀
⠀
I believe traveling is one of best thing you can do in life. You get meet ppl from different back ground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 and cousin.⠀
Therefore I'm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find out, how Ivy Lam turned her passion in to her dream job.⠀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mllQeNkrC4/hqdefault.jpg)
spotify taiwan job 在 emi w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唱廣東歌? 流利粗口? 對我的第一印象? 飲苦茶大懲罰!
From singing Cantonese songs, to swear words, and describing the things he loves and hates the most about me, and many more??...guess what Chad is best at? Oh and there’s also a punishment for the loser to drink the most bitter Chinese tea (Chad’s worst nightmare)
10個我精心設計的問題! ?包括唱廣東話歌,罵髒話,說出最喜歡和最討厭關於我的, 還有第一印象/ 香港政治人物等等
大家猜猜他說甚麼說得最流利 - 輸每一條問題要喝苦茶!
♡SUBSCRIBE FOR WEEKLY VIDEOS ► http://bit.ly/SubscribeToEmi
♡ADD ME ON
INSTAGRAM: @EmiWong_ ► https://www.instagram.com/emiwong_
FACEBOOK: Emi Wong ► https://www.facebook.com/StayFitandTravel/
Girl in her 20s. Living in Hong Kong, working a full time office job in Marketing and making YouTube videos on the side. Also a Certified Advanced Personal Trainer.
(: MY FAVOURITE THINGS: Workout To Eat, My Family, Dog & Boyfriend
♡INTRO SONG: Aarre - When We Were Young (ft. Reece Lemonius)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14B6ipvBQ5pyP49lQ1KCjz?si=4QlubtsSS3SNKSiOFwdrkw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aarr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arreMusic/
♡WATCH MORE VIDEOS (PLAYLISTS)
WHO IS EMI ► http://bit.ly/WhoIsEmi
廣東話片 Videos in Cantonese ► http://bit.ly/CantoneseVideosEmi
有中文字幕的片 With Chinese Subtitles ► http://bit.ly/ChineseSubtitlesEmi
FUN CHALLENGES ► http://bit.ly/ChallengesWithEmi
EAT (FOOD VLOGS!) ► http://bit.ly/EatWithEmi
TRAVEL ► http://bit.ly/TravelWithEmi
MAKE UP & FASHION ► http://bit.ly/MakeUpFashionWithEmi
FITNESS & DIET TIPS ► http://bit.ly/FitnessDietTipsWithEmi
WORKOUTS ► http://bit.ly/WorkoutWthEmi
BEGINNER WORKOUTS ► http://bit.ly/BeginnerWorkoutsWithEm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1trWahlQjk/hqdefault.jpg)
spotify taiwan job 在 emi w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With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中英字幕
♡SUBSCRIBE FOR WEEKLY VIDEOS ► http://bit.ly/SubscribeToEmi
♡ADD ME ON
INSTAGRAM: @EmiWong_ ► https://www.instagram.com/emiwong_
FACEBOOK: Emi Wong ► https://www.facebook.com/StayFitandTravel/
Girl in her 20s. Living in Hong Kong, working a full time office job in Marketing and making YouTube videos on the side. Also a Certified Advanced Personal Trainer.
(: MY FAVOURITE THINGS: Workout To Eat, My Family, Dog & Boyfriend
♡HELP ME TRANSLATE MY VIDEOS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tab=2&c=UCvGEK5_U-kLgO6-AMDPeTUQ
♡INTRO SONG: Aarre - When We Were Young (ft. Reece Lemonius)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14B6ipvBQ5pyP49lQ1KCjz?si=4QlubtsSS3SNKSiOFwdrkw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aarr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arreMusic/
♡WATCH MORE VIDEOS (PLAYLISTS)
WHO IS EMI ► http://bit.ly/WhoIsEmi
EAT (FOOD VLOGS!) ► http://bit.ly/EatWithEmi
TRAVEL ► http://bit.ly/TravelWithEmi
廣東話片 Videos in Cantonese ► http://bit.ly/CantoneseVideosEmi
有中文字幕的片 With Chinese Subtitles ► http://bit.ly/ChineseSubtitlesEmi
FUN CHALLENGES ► http://bit.ly/ChallengesWithEmi
MAKE UP & FASHION ► http://bit.ly/MakeUpFashionWithEmi
WORKOUTS ► http://bit.ly/WorkoutWthEmi
BEGINNER WORKOUTS ► http://bit.ly/BeginnerWorkoutsWithEmi
FITNESS & DIET TIPS ► http://bit.ly/FitnessDietTipsWithEmi
What I eat in a day | workout to eat | Vacay | family trip | Taiwan Trip | Tainan | Kaohsiung | my diet | Epic Cheat Meals | Cheat Day | 狂吃 | Travel Vlo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virs-kqTIk/hqdefault.jpg)
spotify taiwan job 在 你好,我姓艾名許利。 - 【Spotify 2020 Summer Intern 開始 ... 的必吃
【Spotify 2020 Summer Intern 開始招募了!】 ... https://www.spotifyjobs.com/search-jobs/#category=students ... 2021 台灣數位產品經理年末產業調查 . ... <看更多>
spotify taiwan job 在 [歐洲] 尋求Spotify內推- 看板Oversea_Job | PTT職涯區 的必吃
... 目前在台灣的大學擔任教職,積極轉業界工作中。Spotify目前在倫敦/紐約開了可嘗試的缺想投,想請問是否有板友能幫忙內推?我會再將job ID和resume寄給您,感謝! ... <看更多>
spotify taiwan job 在 [經驗] 東西方產品團隊大不同(騰訊、Spotify) 的必吃
【前情提要】
原PO不是這篇文章作者本人,之前有在板上分享一些海外工作相關的文章反應不錯,
因此繼續分享一些朋友的文章~
這次是在台灣17、中國騰訊、瑞典 Spotify 工作過的 Ashley,
分享她觀察到的歐美、亞洲產品工作團隊大不同,
包含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的權責與工作模式。
她最近也有在 Hahow 上面開課,
怕有業配嫌疑就不放連結,文章最後有相關資訊。
此外,她也在網路上分享過面試騰訊、Spotify 的經驗,
內容扎實,如果看完這篇文章意猶未盡也可以找來看看~
【有圖有排版好讀Medium】
東西方的產品團隊有什麼差異?讓待過騰訊和 Spotify 的產品經理告訴你!
https://a0.pise.pw/LZJ3M
【正文開始】
前言
這篇文章將分別探討亞洲和歐美公司在技術、設計、產品這三種職位上工作內容和方式的差異,在產品開發的流程中,每個職位之間如何合作、分別要承擔哪些責任(Responsibility)以及最後應該要對產品的哪個部分的成敗負責(Accountability)。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往海外發展,也有非常多文章在說明西方的網路公司內部各個職位如何運作,但台灣土生土長的我,其實很難想像實務上跟我原先的工作方式差異為何。進到Spotify之後,也因為工作方式的差異,所以花了很多時間適應新的合作方式和關係,同時也發現過去好像蠻常有每個職位之間職責和期待不一致的問題,因此一直很想跟大家分享這些差異。
想要跟大家強調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合作關係和職責都會因為公司、部門、團隊、不同的領導人和成員等而稍有出入,每個團隊都會發展出適合他們的一套合作方式。我們部門就曾經花了兩個小時討論每個職位的責任是什麼、大家對這個職位的期待和認知是什麼。這篇文章是根據我前後在騰訊、Spotify兩間公司的經驗分享,不一定跟所有在中國或歐美工作者的經驗一致,因此這個分享會是個大方向的通則,而不是一個標準答案。
開發流程差異分享
亞洲 — 以騰訊工作經驗為主
產品部門會先根據要解決哪些問題和需求產出產品需求文件、並排定項目優先級,而產品需求文件上基本上已經規劃好UX流程(甚至會有模型圖)。
接下來,產品會和交互討論需求,交互會將產品需求文件上的需求製作成有交互細節的線框圖,有可能更動原先產品提出的UX流程,但通常變動不大。
交互完成UX流程的草圖後,產品經理就可以和工程部門進行技術需求評審,同時也可以開始請視覺開始進行設計。工程部門會根據交互設計師提供的交互稿評估系統複雜度,如果發現有哪個地方需要修正、需要簡化,那麼就必須再請交互設計師重新修正交互稿。
交互定稿後,工程部門就可以開始開發,而同時UI設計師也會開始設計視覺,視覺定稿後,會再提供給工程部門。
工程部門開發完成會給產品經理、交互、UI設計師確認是否和交互、視覺稿一致,交由QA部門測試,完成後上線。
上線後,產品經理會追蹤數據,並再根據目標和數據訂定下次優化內容。
歐美— 以Spotify工作經驗為主
產品經理會先主導目標和商業價值的部分,訂出團隊目標、要解決什麼問題、從哪個先解決等,之後把這個目標跟整個團隊討論,確認大家是否一致認同,這個步驟完成後,產品經理的階段性任務完成。
接下來,交由設計師主導產出體驗方案的流程,針對大家同意的目標和要解決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可能是整個團隊一起brainstorm等,但最終會由設計師來負責把整個體驗視覺化、詳細的製作成提案。提案會經跟團隊一起共同討論,技術提供所需資源、時間等資訊,最終綜合所有考量,產品經理會根據大家的意見決定執行哪個體驗方案。這個步驟完成後,設計師的階段性任務就完成。
接下來,交由工程部門主導開發到交付產品的流程,他們評估時程、決定什麼時候要完成什麼工作,並且由工程部門的主管去管理確認進度,目標是在訂定的時間交付高質量的產品。上線後,工程部門的階段性任務就完成。
上線後,數據分析師和產品經理會共同追蹤數據,確認產品是否達成商業目標。後續會再根據下一階段的目標和數據訂定下次優化內容。
※以下這部分圖片比較多,我就不放上來,有興趣的人請至文章內觀看!
技術 Tech
職責(Responsibility)
從求職網頁上的工作內容看起來,兩者差異不大,主要都是開發安全、高可用性、高擴展性(Scalable)的技術解決方案。但歐美公司會特別強調和產品經理、設計師之間的協作,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課責(Accountability)
技術部門須對技術產出負責,時間上在共同商議的時間完成、上線,且確定系統質量。這點在歐美和亞洲的認知上一致。
實質工作方式差異
歐美文化中非常強調協作關係及共同產出,因此技術會參與產品開發整個流程的討論,包含決定要針對哪種用戶、解決什麼問題時,到後期決定要使用哪個解決方案,產品、設計、技術都會共同商議並決策。而技術可以針對任何事情提出意見,包含優先級排序、產品應該如何設計,並不侷限於技術考量。技術也不只是參與目標、問題、解決方案的訂定,所有的Design Sprint、Design
Workshop、用戶訪談等,技術也都會一同參與,因此他們會有更完整、全面的訊息、對用戶的認識和除了Coding以外的參與。在公司內也曾有技術自己開發出了很酷的東西,然後產品經理和設計協助溝通、商業化及上線的案例(例:Discover Weekly剛開始就是工程師自己開發出來的功能,在公司內廣受好評,因此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協助把這個技術包裝、上線)。
在台灣和中國的工作經驗是,技術通常都是到產品需求評審的時候才開始參與討論,主要的意見也著重在這個設計在技術上怎麼實現、需要花費多久,而往往對產品優先級、解決方案的選擇比較沒有話語權,比較偏向評估後執行的角色。
所以歸納出來,最大差異如下:
- 參與產品設計時間點:歐美文化中工程師會在方案尚未成形時就參與討論;亞洲文化中通常是在產品、設計方案已經確定才參與。
- 參與產品設計的程度:歐美文化中工程師會是產品設計的一員,提供意見給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並參與Design Sprint等設計討論流程,甚至可以自己設計出產品後,主導項目進行。亞洲文化中,工程師通常僅限於技術架構的設計。
產品經理 Product
職責(Responsibility)
從求職網頁上的工作內容可以發現兩個文化下的差異非常大。
在亞洲對於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包含追蹤產品設計、開發、測試上線全流程,透過競品、數據分析等方式優化產品及負責跨部門溝通。有些公司還會要求產品經理需要負責產品框架設計、原型輸出。
在歐美公司,工作內容則是理解公司策略和方向,並將那些方向轉化爲團隊可執行的項目和目標,同時透過產品分析、量化和質化的數據來訂定部門的策略、目標、Roadmap、項目優先級,並定義成功的指標(Success Metric)。當然,這也因公司而異,在新創公司的話,產品經理可能也會需要協助原型輸出。
課責(Accountability)
亞洲文化往往強調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的負責人,因此須對產品功能最終效果負責。但功能最終效果的定義卻很廣泛,可能包含設計、系統穩定度、是否改善數據等。
歐美文化中,產品經理的任務著重在策略和商業角度,即是否定義了正確的目標、這個功能有沒有達到我們預先估計的商業目標和價值。
實質工作方式差異
歐美文化中,產品經理需要負責的是Vision和Goal,透過理解公司策略、解讀量化和質化數據、蒐集大家的意見後,決定What to work on & Why we work on this,但How to solve this往往是和設計、技術一起共同負責,設計產出UI UX體驗解決方案、技術負責怎麼打造這個體驗及確保體驗的質量。
亞洲文化中的產品經理很辛苦,不只要產品規劃和設計,整個流程的項目管理也是由產品經理負責。以前我在騰訊工作時,花很多時間產出整體UX Flow的線圖草稿,定義需求文件上每個按鍵按完會發生什麼事,還要追殺開發開始QA了沒、什麼時候可以上線,到了Spotify之後發現原來這裡的產品經理完全不需要做這件事,請想像我有多麽的吃驚。也由於大家對於產品經理到底對什麼東西負責很模糊,因此幾乎什麼事情都找產品經理(因為任何事情都跟產品有關,所以產品經理應該要負責)。有bug找產品經理、不喜歡視覺找產品經理、反應時間很慢(Latency
problem)也找產品經理,最後產品經理就會各處忙於奔波。
兩種工作方式有好有壞,在亞洲文化中,產品經理因為需要做很多事情,因此可以受到多方面的訓練,但同時也會弱化設計師和技術的角色和權力,以及產品經理無法專注在真正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而歐美文化中,產品經理需要負責的是產品方向和策略,並確保產品策略能夠確實達成商業目標(例:增加用戶數X %、轉化率提高Y
%),會需要整合很多團隊內、外部的資訊和意見,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和大家Pitch這套策略和方向。偶爾會覺得好像一切很空洞和空泛、沒有實質產出,但如果一個團隊中,有人可以專注於前景和方向、有人可以專注於解決方案的打造,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團隊中的每個人發揮專長,一致的往正確的目標前進。
所以歸納出來,最大差異如下:
- 工作內容的廣泛度:歐美文化中,產品經理定義產品方向、問題和策略,帶領團隊往同樣的目標前進;亞洲文化中,產品經理需做產品整體規劃、設計,並追蹤產品從發想到上線到持續優化的整個流程。
- 課責項目:歐美文化中,產品經理對最終商業目標和價值負責,若產品沒有達到預估的成功指標(Success Metric),那麼就是產品經理的責任。亞洲文化中,產品經理對產品功能最終效果負責,可能包含設計、體驗、目標是否達成。
設計 Designer
職責差異
大型網路公司(例:騰訊、阿里)通常把視覺和交互分開,分別為交互設計師和UI、視覺設計師,但在歐美網路公司是合併在一起的Product Designer。
職責(Responsibility)
從求職網頁上的工作內容可以發現由於拆分成兩項工作,因此差異頗大。
在亞洲,設計師們要和產品經理和開發合作,交互設計師負責產出交互原型和框架,UI設計師負責設計UI界面。
在歐美公司,工作內容則是將概念性的想法轉化為對用戶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和團隊合作並設計出整個體驗(包含視覺及交互)。
課責(Accountability)
亞洲文化中,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課責項目常常不是很清晰,往往常將視覺和體驗的責任交給產品經理,或是產品經理覺得自己對體驗有決定權,因此相當程度的削弱了設計師的權力及忽視他們的專業。
歐美文化中,設計師需要為整體體驗負責,包含易用性(Usability)、有用性(Usefulness)、是否使用戶愉悅(Delight)等。
實質工作方式差異
歐美文化中,我覺得設計師負責的工作很像Solution Designer,他們參與團隊的方向和策略的討論,並根據共同定義的方向和問題設計完整的解決方案,而為了設計出完善的解決方案,他們會需要跟技術、數據部門、用戶研究部門、當地市場的工作人員討論,而且負責設計發想到產出解決方案的整個流程。
亞洲文化中,設計師的職責最大的影響因子通常是你跟怎樣的產品經理一起工作。如果產品經理很不尊重專業,或是認為產品經理有權力決定體驗的話,那很容易設計師就會淪為美工、畫圖的角色。但如果產品經理能夠充分的信任設計團隊,設計師就可以有比較大的空間。不過在我過去的工作經驗中,亞洲文化的設計師較少參與關於項目優先級、應該解決什麼問題等這種產品開發初期的討論,通常產品經理都已經決定好項目內容、大致的UX流程後,才跟設計進行討論。
所以歸納出來,最大差異如下:
- 產品開發的參與時間點:歐美文化中,設計師會參與產品經理定義產品方向、問題和項目優先級的流程,並尋找、設計問題的最完善解決方案。亞洲文化中,設計師通常是產品經理已經大致完成產品功能規劃和大致的UX Flow後才開始參與討論。
- 設計著重點:歐美文化中,設計師會是解決方案及體驗的負責人,要領導團隊一起思考最佳解決方案、同時和技術、外部人員進行溝通,並著重設計是否解決問題。亞洲文化中,設計師比較不需要去領導整個項目,比較著重在設計是否達成產品需求。
優劣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其實兩種工作方式各有好壞,也適合不同人。
在歐美,強調團隊共識和每個人的想法和專業,因此會充分賦予每個職位在其專業的主導權,同時除了要負責自己專業的的部分之外,也要花費時間參與其他的部分,包含解決方案的brainstorm、參與用戶訪談、參與大大小小的團隊決策的會議。
好處是:
1. 團隊內部盡量達到資訊透明化:團隊的每個成員可以了解為什麼我們在做這件事情、做了這件事情可以帶來什麼影響、用戶有什麼反饋等。
2. 累積非自己專業領域上的能力:工程師可以多了解目標設定、用戶體驗、用戶需求、設計體驗等,設計師可以多了解定義問題、工程部分的困難。產品經理好像反而相反,可以把比較多的責任交給專業領域的成員負責,專注於目標、問題和商業價值。
3. 在專業領域有主導權:雖然還是透過團隊討論達成共識,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可以領導整個過程。產品經理主導目標、問題設定,設計師主導產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過程,工程部門主導把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開發上限的過程。相反的,在亞洲很容易幾乎都是產品經理決定所有事情,很限制其他職位的發展和話語權。
壞處是:
1. 會議很多:由於要參與整個過程,並分別主導不同部分,因此要花費很多時間在達成共識和討論。
2. 工程部門會降低專業領域上的時間:由於花費較多的時間在非專業領域的部分,因此當然會比較少時間處理專業領域的事情。但這並不代表能力比較差,或是學習和成長比較緩慢,我只是想要說明,假設你是工程師,你會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處理coding以外的事情。
3. 設計師需具備UX/UI能力:這點不知道算是好處還是壞處。在歐美,沒有將交互和UI分成兩個職缺,因此每個設計師都要具備兩項能力。在亞洲交互和UI設計師是兩個職缺,因此可以專注地處理各自的部分,雖然增加了溝通成本,但會將體驗拆分成兩部分更完整的思考。但這對整體用戶體驗到底比較好還是壞,我目前也沒有答案,也會受到每個團隊的合作默契和方式影響。
結語
上述分享了我在歐美和亞洲的工作經驗得出的一些結論,但基於不同規模的公司、不一樣的團隊、不一樣的公司文化,或許大家也會有不同的經驗與認識。大家求職之前記得要充分了解公司文化、到Glassdoor上面了解評價,才可以幫自己篩選自己喜歡、適合的工作環境。也歡迎大家多分享自己公司的工作方法和經驗!
全文連結:https://a0.pise.pw/LZJ3M
--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OOO)/
https://medium.com/3pm-la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6.151.153.10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versea_Job/M.1576421550.A.39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