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試圖從科學研究調查裡尋找答案。以前我曾做過關於自我價值的研究,這些研究集中於人們所重視的東西,還有他們用來衡量自己的標準、對自己的信仰,以及世界對這些目標和行動的影響。我相信這些議題都是層層相關的。
然而,我發現之前關於「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的研究,大都集中於外在行為或學業成績的表現,而不是個人內在的體驗。大家對這類主題的興趣,於一九七○年代曾經達到一個高峰。理論上的概念和方法交互影響,日趨成形,心理治療的標準模式也因應而出。但是因為沒有確實可信的結論,只撐了兩年多。「團體治療」感覺比較有展望,但是關於家庭群體治療,並沒有系統的方法可以驗證。
我將搜尋範圍擴大到其他領域,最後找到社會心理學上的「自我挫敗行為」(self-defeating behavior):有些人會有種莫名的傾向,面臨機會時故意放棄努力而招致失敗。終於,我找到了一絲線索。
潛能無法發揮是相互影響的議題。只要父母親、老師、治療師,還有其他亟需新方向的人,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找出希望和解決之道。
我從「自我挫敗行為」研究開始延伸,發展出一套關於低成就的全觀視點,可以提供全新的方向。總結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深入而多元的方式面對問題,反轉這些導致低成就的誘因。為了完成這項實驗,我們同時把小孩放到心理研究機構的同儕團體中,父母親則到父母教育團體中,全面展開家庭治療,並在四個半月當中,和學校當局以及老師密切聯繫。
以此方法,我在一九九○年提出了「極限潛能計畫」(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用這個獨特的技巧,我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孩子們改變了對生活和學校的基本認知,他們變得活力十足,也能夠全心投入。
//
本文摘自《這輩子,只能這樣嗎?》2017年10月20日出版 早安財經
快速連結:
早安財經 https://goo.gl/oNhQ3D
博客來 https://goo.gl/x2THtW
誠品 https://goo.gl/6R5p2k
金石堂 https://goo.gl/AQRd7q
TAAZE https://goo.gl/SPzinU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elf-defeating behavior 在 Feeling Unworthy | Self Defeating Behavior - YouTube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