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盛宴】
女性主義裝置藝術代表之作~《The Dinner Party》
布魯克林美術館除了豐富館藏和精彩特展之外,館內四樓另有伊莉莎白.沙可樂女性主義藝術中心( Elizabeth A. Sackler Center for Feminist Art),館中最著名作品為女性主義藝術先驅Judy Chicago(1939-) 於1974-79年創作出的作品《晚宴》(The Dinner Party)。
《晚宴》堪稱20世紀70年代女權主義重要標誌,也是20世紀後半藝術發展里程碑。這個單面長度約15公尺的大作,包含連成一氣共39個座位組合而成,如金字塔平台的三角桌,每個座位都紀念一位歷史上重要的女性。Judy Chicago以女性生殖器特徵作為女權象徵和設計雛形,製作出29套餐具,其餘10套則以各人特質另採不同呈現。
被39張桌子圍起來的中央三角形磁磚地面上以金色顏料寫上999位歷史上知名女性的姓名。
在參與盛宴的的39位女性中,有我們熟知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美國代表性畫家Georgia O'Keeffe(1887-1986)、美國詩人Emily Dickson(1830-1886)、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1882-1941)、斬下敵人首級的猶太英雄Judith,基本上只要沒有列出存在年代,即是傳說中人物。
========================
還有幾位也讓我非常感興趣:
Sophia:女性智慧最高等形式,是女性世俗力量轉化成純粹精神層次的呈現。
-----------------------------------------
亞馬遜女戰士Amazon:希臘神話中驍勇善戰的女性族群,2017年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就是以亞馬遜戰士為原型。電影情節當然改編了很多,而女性主導的亞馬遜社會至今也還是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相當感興趣,試圖挖掘出更多資訊。
-----------------------------------------
Boadaceia(c.25-62):又稱布迪卡(Boudica 或 Boudicca),羅馬帝國時代英格蘭東部部落女王。原本是王后,在丈夫去世後繼任成為女王,帶領不列顛眾部落反抗羅馬軍隊。可惜終究戰敗,因不願被俘虜而服毒自盡。一直要到西元五世紀初,羅馬帝國自己都分崩成東西兩部後,才放生不列顛尼亞行省(Roman Britain)。直到現在,布迪卡女王仍是英格蘭文化中相當重要的象徵。
-----------------------------------------
Hypatia(c.370-415):希帕提亞(古希臘語:Ὑπατία)是希臘化古埃及的著名數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活動範圍在東羅馬帝國埃及行省亞歷山卓港,為當時盛名在外,聲譽廣播的新柏拉圖主義學者。希帕提亞不只研究也講學,許多人慕名而來拜入門下。
因其學術與道德上的成就極為受後人景仰,文藝復興大匠--拉斐爾鉅作《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 ,1509-1511)中那位白衣女子,被認為很可能就是她的身影。
但不幸的是當時羅馬帝國境內基督徒已開始瘋狂攻擊異教徒,不僅全世界最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被毀,希帕提亞也很可能因異教信仰和其廣大影響力,受到教會和暴民迫害,最終慘死於暴民之手,甚至有學者認為她是基督徒殘害〝女巫〞慘案中的首位受難者。
-----------------------------------------
Theodora(508-548):狄奧多拉皇后為拜占庭帝國皇帝查世丁尼一世大帝(483-565)的皇后,與丈夫共治帝國。狄奧多拉雖說出身卑微但意志非常堅定、具備高度領導和決策能力之外,也是從她開始推動改革,為婦女爭取更多權利,比如合法墮胎和繼承財產權等等。
-----------------------------------------
Eleanor of Anuitaine(1122-1204):亞奎丹的艾莉諾,先是法國卡佩王朝路易七世王后(1137-1152),後來又成為英國亨利二世王后(1154-1189),在平均壽命大約30歲的中世紀,她卻活了82歲驚人的長壽。能夠成為兩國王后,良好的出身家事和美貌魅力自然不可少,但艾莉諾最著名的是她高明政治手腕和眼光,即使丈夫死後仍為兒子運籌帷幄。
據說艾莉諾在宮中設立『愛情法庭』(Courts of Love),為騎士解決感情與情人之間的困擾,並改善男女交流與關係,也因如此,艾莉諾的一生長期以來被視為12世紀浪漫傳奇與騎士精神時代的縮影。
-----------------------------------------
Christine de Pisan(1364-1430):克里斯蒂娜.德.皮桑雖出生於威尼斯,但因父親是法王查理五世皇室占星師而在法國宮廷中成長。為首位法國專業女作家,著有數部原始女性主義作品。
-----------------------------------------
Isabella d'Este(1533-1603):伊莎貝拉.迪埃斯特為文藝復興時期貴族女性,頭銜是曼圖亞侯爵夫人,是當時重要藝術贊助者、時尚領導人,也是極富才能的政治家,政治手腕甚至比男人更出色。她在丈夫曼圖亞侯爵被俘虜時,對內安定國政,對外發揮外交長才,成功拯救另一半。
即使在丈夫外遇和去世之後,仍英明領導政務,提升國家地位,繼續為兒子們籌畫前途。伊莎貝或許是文藝復興時期活得最燦爛的一位偉大女性。
-----------------------------------------
Anna van Schurman(1607-1678):安娜.凡.舒爾曼是荷蘭藝術家、神學家、語言學家,據說受過良好高深教育的她精通14種語言,包含拉丁文、希伯來文、希臘文、阿拉伯文與古敘利亞文等。除了超強學習能力與廣博才華,她最廣為人知的事蹟是著書提倡女性教育權,認為女子應享有等同男性的受教權利。這在當時是多麼先進的觀念!
-----------------------------------------
Caroline Herschel(1750-1848):卡洛琳.賀歇爾是出生於德國,成名於英國的天文學家,也是首位發現彗星的女性,在被男性悉數盤據的天文學領域中,實在是相當罕見。卡洛琳曾觀測發現過8顆彗星,也埋頭彙整2000個星雲列表,她在天文學上的努力和成就讓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1828年頒予金獎章,並推選她為榮譽會員。
值得一提的是,卡洛琳在10歲時便因罹患斑疹傷寒而中止發育,直到成人,身高都只有130公分,或許也因此讓她終身未嫁。幸好她有個好哥哥,引導她進入宇宙世界的德國天文學家威廉.賀歇爾(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38-1822),威廉曾發現天王星,被稱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在威廉的引導和栽培下,卡洛琳不只見識到浩瀚星空的奧妙,也學習代數、幾何學,為天學志業奠定良好基礎。在英王喬治三世1782年聘僱威廉成為皇室天文學家之後,卡洛琳也在1787年接受喬治三世邀請,成為威廉專任助手。雖是身量比常人嬌小許多,但卡洛琳探索宇宙的雄心壯志卻是廣瀚高大!
卡洛琳後來以97歲驚人高齡逝於故鄉漢諾威。
========================
你看這些女子的故事是不是都精彩得足以各自書寫獨立篇章,透過專文論述好好認識她們?
觀看這些作品,恍若透過藝術家之眼瀏覽人類文化史。除了顯示女性在長期被男人宰制的history中如何寫下屬於自己的hertory,也可觀察這件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藝術創作的藝術表現形式。說實話,有幾位重要的女性歷史人物,還是在逐一研究過桌上每件作品後才有更多了解。
另外若是以Judy Chicago挑中的這些創作主角看來,共同特點就是都具備了智慧學識、堅毅勇氣與獨立思考能力,多少也反映出藝術家心中理想女性的憧憬以及偏好。話說回來,無論古代或現代女性,暫不論外表追求,這些不也都是讓人嚮往也很必要的質素嗎?
其實無論是否為女性主義認同者,光是這一番看下來,出現的歷史人物就已經讓人覺得很有趣。想必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做了許多功課,這是對於自我的要求,也充分顯現對創作的負責。因為自己認真看待,才有可能成就獨特性。
《晚宴》不只提醒我們女性曾創造的歷史軌跡,也呈現藝術創作的講究與價值。布魯克林美術館將這整件作品置放在獨立空間,加上燈光配置,營造出眾多重要女性人物參與盛宴的氛圍,盛大隆重卻親暱溫暖,這番交織著精采歷史人物和故事的作品絕對可以激發觀者想像並深刻感受!
========================
此為常態展,有機會來紐約,值得專程前來共同參與這場盛宴。何況布魯克林美術館規模僅次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少了看熱鬧又擁擠的觀光人潮,其實更為在地化,並且常舉辦眾多精采特展,都值得好好看細細看。
#布魯克林美術館
#想聽她們的故事請+1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roman britain 在 狄易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質素
Quality qualityTranslated
以史為哈哈鏡,不知所謂!
- 「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動議發言稿。
鄭松泰︰主席, 這個動議肯定會成為一眾同僚,爭相借題發揮,表達對政權忠誠的場所。
做自己人的奴隸好?
青年新政兩位議員在誓詞的「支那」論,激起抗日戰爭的華人家國情懷,不期然想起近年備受好評之抗戰英文史書《被遺忘的盟友》,作者是牛津大學教授,他認為抗日戰爭是塑造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重要元素[註一]。著作引述了當時一位親共愛國記者杜重遠,抗戰早期在太原目擊一樁遊街示眾批鬥漢奸事件,其細節與後來文化大革命並無二致。作者判定抗戰引發的國族情緒,為後來中共建政後連串的政治運動打下群眾基礎[註二] 。
當下香港激起的愛國主義狂潮,又會否走上同一舊路?
魯迅被毛澤東評為:「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民族英雄。」但在一九三六年,即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日本全面侵華前一年,在其《且介亭雜文附集》卻如此說:「用筆和舌,將淪為異族的奴隸之苦告訴大家,自然是不錯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著這樣的結論:『那麼,到底還不如我們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隸好。』」上述文字雖然略嫌歐化累贅,但在八十年後的今天回望,卻有如未卜先知!
愛國愛港?雞,全部都係雞。
中共建政後一年(一九五○)介入韓戰,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擊退;六十年代研發核子武器及彈道飛彈;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排擠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取得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並以威逼利誘,逐漸使各國承認北京當局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近年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已解除「淪為異族奴隸之苦」的威脅。
然而,對不少香港年輕人的感受來說,中共收回香港的十九年半,令香港低下層及年輕一代生活困苦,不是民族解放,而只不過是「做自己人的奴隸」而已,「大家都是中國人」對他們來說,是「難聽過粗口」,這種逆反心態,久而久之日積月累,到他們當中有人得到代議士之位,年少氣盛之餘,陣營中又沒有老練但不失赤子之心的長輩點撥,結果就闖出大禍來。
當下這場民族主義之爭,看似大中國的一方佔盡上風。不過,同情北美殖民爭取獨立的英裔思想家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在一七七六年冬美國獨立戰爭的低潮期,寫了一篇名叫《美國危機》(The American Crisis)的政論小冊子,當中說:
「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那些歲寒不經霜的士兵(summer soldier)和只能見陽光不能見陰霾的愛國者們(sunshine patriot),在這個危機中將會動搖退縮而不敢再為國效勞了,但是那些堅持下來的人們,現在理應得到人們的愛戴和感激。暴政就像地獄一樣不易被戰勝,然而我們慰藉自己:鬥爭愈是艱難,勝利就愈加榮光;獲得愈廉價的東西,我們也就愈輕視…… [註三]」
Summer soldier及sunshine patriot就是香港人平日所指的「勝利球迷」了!建制派對梁、游二人窮追不捨,有風駛盡艃,但假設將來戰爭爆發,中共發行戰爭債券,並以人大釋法變相立法,強制具一定資產的香港永久居民購買,試問在座有多少人會欣然解囊?至梁、游二人及其支持者,遇上逆境則陣腳大亂,甚至棄甲曳兵,他們也算不上是真正的香港愛國者。大家都是「勝利球迷」而已,用網上用語來總括︰「雞,全部都係雞。」不要分得那麼細!
學子需要怎麼樣的歷史教育?
特區政府最近發表的《初中中國歷史修訂課程第一次諮詢稿》,內容令人驚嚇:把傳統的治亂興衰部份壓縮,多談歷朝盛世,對衰落及改朝換代的混戰,只輕輕帶過[註四]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可知興替。」西方史學也有"Rise and Fall"的傳統敘事手法[註五],亦有鑑古知今的功用[註六] 。《香港城邦論》作者陳雲,早前在其網台節目,直斥《諮詢稿》的扭曲史觀為「反華」[註七] ,本席要加以補充,特區政府「以史為哈哈鏡」的畸形史觀,根本是反人類文明、反常識,甚至連中國大陸的初中「歷史與社會」科課程綱要也不如[註八]!
華人修抗日戰史,集中於宣揚被侵略的悲情,對日本為何走上軍國主義之路,卻甚少着墨[註九] ,對自己重蹈敵人覆轍懵然不知。日本明治維新時的《教育敕語》,是在一八九○年頒布的教育文件,內文中有「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我臣民……億兆一心……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語句[註十] ,向學童灌輸對日皇絕對效忠的思想,有極權法西斯傾向。當下的誓詞事件,中共及其同路人自詡代表「全球華人」意志的態度,也有「億兆一心」的味道!
主席,世局紛擾,歷史科當然應成為中學獨立科目,如此年輕人才不會草率犯下政治錯誤;也曉得暴政必亡的鐵律,避免盲從政權、攀附權貴。但課綱該如何撰寫,則不是靠代議士有限的發言時間,夾帶自身政見,可清議得出一個所以然來。故此,本席謹此陳詞,對原動議及所有修訂動議全投棄權票!
#立法會大會發言
鄭松泰議員
二○一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
註釋
註一: 芮納‧米德(Rana Mitter)著,林添貴譯,《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台北:遠見天下文化,二○一四年六月)頁三十三、三十九及四十三。
註二: 同上書,頁一百八十七至九。事件引述杜重遠著,《還我河山:杜重遠文集》(上海:文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頁二百六十。二。
註三: 翻譯節選自上海三聯出版社《美國危機》,柯嵐編譯。
原文為:These are the times that try men's souls.
The summer soldier and the sunshine patriot will, in this crisis, shrink from the service of their country; but he that stands it now, deserves the love and thanks of man and woman.
Tyranny, like hell, is not easily conquered; yet we have this consolation with us, that the harder the conflict, the more glorious the triumph.
What we obtain too cheap, we esteem too lightly: it is dearness only that gives everything its value.
Heaven knows how to put a proper price upon its goods; and it would be strange indeed if so celestial an article as freedom should not be highly rated.
Britain, with an army to enforce her tyranny, has declared that she has a right (not only to tax) but "to bind us in all cases whatsoever," and if being bound in that manner, is not slavery, then is there not such a thing as slavery upon earth. Even the expression is impious; for so unlimited a power can belong only to God.
(https://en.wikisource.org/wiki/The_Crisis_No._I)
註四: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2016-10-04/33062
註五:例如英國史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駐歐記者威廉‧夏勒(William L. Shirer)的《第三帝國興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註六:英國廣播公司的著名歷史紀錄片Nazis: A Warning From History,其中文譯名正是《納粹警世錄》。
註七:(2:43-3:4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TRLbiyc5Q
註八: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網站的《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教學設計(http://www.pep.com.cn/…/8s/jxal…/200510/t20051021_231144.htm),及《走進歷史》教學設計(http://www.pep.com.cn/…/7s/jxal…/200510/t20051021_231093.htm)。
註九:近來少有的例外,是郭岱君編者,《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二○一五年十月)頁十七至六十六。
註十:全文為「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不獨為朕之忠良臣民,亦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所宜俱遵守焉。通之古今不謬,施之中外不悖。朕與爾臣民,拳拳服膺,庶幾咸一其德。」(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總督府官定漢譯《教育敕語》https://zh.wikipedia.org/…/%E6%95%99%E8%82%B2%E6%95%95%E8%A…)
roman britain 在 How 'Roman' was Roman-Britain? | Britannia 55BC to AD69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Back at school, you may have learned that the Romans conquered Britain in AD43, and that from that point, Britian became ' Roman '. ... <看更多>
roman britain 在 The Entire History of Roman Britain (55 BC - YouTube 的必吃
The Entire History of Roman Britain (55 BC - 410 AD) // Ancient Rome Documentary. History Time. History Time. 1.06M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