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內心話系列
#SEARS的型錄太吸睛惹_快一起來看看當年超流行的喇叭褲(小編自行歪樓)
#嘆_消逝於十里洋場的一個傳說
【美國SEARS百貨宣佈聲請破產:一代名伶的孤獨背影】
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SEARS百貨,日前宣布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曾一度主宰美國零售產業界、翻轉美國民眾消費與生活模式的SEARS百貨,近年卻因經營不善,長期困捲於債務漩渦(debt spiral)之中。事實上,SEARS在去年就已經向投資人提出預警,指出由於自2010年以來,公司累計虧損額已超過117億美元,銷售規模縮減高達60%,即使於過去13年中已關閉2,800家門市,仍舊無法重回獲利局面,因此慎重考慮是否要持續維運。雖然SEARS在破產聲明中宣稱仍有意願持續經營,但外界普遍認為,SEARS很可能將與玩具反斗城、RadioShack、Sports Authority一樣,走向實質倒閉的命運。
雖然許多報導將SEARS的破產視為電子商務衝擊導致實體通路崩壞的現象,但仔細來看可以發現,SEARS雖然的確是亞馬遜年代(era of Amazon)中申請破產的眾多實體零售商之一,但SEARS如今的頹唐衰弱,實際上並不能夠與Amazon的崛起畫上等號,更關鍵的原因其實在於SEARS本身。早在Amazon崛起之前,這家擁有132年歷史的老牌百貨就因無法趕上美國民眾消費模式的變化而面臨消費者大量流失的困境。加上Walmart、Home Depot等競爭對手快速成長,無論是在價格、便利性、經營模式、商品項目等方面都狠甩SEARS十條街,自然使SEARS逐漸淡出消費者偏好清單中。1999年,SEARS正式掉出佔據75年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名單,遺缺由競爭對手Home Depot補上後,SEARS自此再也無法重回這份由美國最大、最知名30家上市企業組成的名單中。
面對嚴峻挑戰,SEARS經營團隊選擇以關閉門市、出售精華地段不動產、削減支出等方式因應,包括大幅削減廣告預算、放棄通路轉型計畫等舉措。然而這些作為卻導致SEARS持續流失消費者,面臨更加嚴苛的經營挑戰。根據破產聲明文件內容,SEARS平均月虧損幅度高達12.5萬美元。2005年,SEARS與Kmart合併,當時兩者合計門市仍達3,500家,但截至聲請破產時,僅剩約700家門市仍在營運。
然而,相對於今時今日僅能以「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來形容的經營現況,SEARS也曾走過竹苞松茂的黃金年代。1886年成立的SEARS,曾是美國最大零售企業、同時也是全美最大雇主,可以說是當時的Walmart與Amazon。1896年開始正式印製發行的SEARS型錄,更是開啟許多美國民眾展開購買現代化機器製造商品的契機。曾經有相當一段時間,SEARS的型錄堆滿了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家庭,從日常生活必需品、各種節慶禮物、大型家具、甚至是房屋與墓碑等現在看來覺得甚至有點荒謬的商品,都可以透過型錄郵購的方式購買。
SEARS推出型錄對於當時的美國社會消費習慣來說,可說是相當大的轉變,由於當時許多美國民眾(尤其是居住於農場與小鎮的居民),仍習慣於自行手工製造、或於鄰近市集購買生活必需品。而SEARS的橫空出世,讓美國民眾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消費模式。在SEAR著手興建百貨公司後,美國民眾也開始走進時髦的大型商場進行消費,對於二戰後的美國經濟復甦貢獻不小。不僅如此,SEARS銷售的許多自有現代商品品牌,如Kenmore家電、Craftsman家用工具等,也讓這些對當時社會來說相當新穎的商品走入美國家庭,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方式。SEARS美輪美奐的建物設計,也多次成為許多電影取景的熱門地點。
如今翻閱SEARS的型錄,彷彿仍舊可以看到當年美國社會從戰後復甦、種族革命、到嬉皮搖滾等經典歷史場景與文化元素。可以說,SEARS的品牌名稱就如同可口可樂和Levi's一樣,深植於美國歷史與文化當中。
然而,即使曾頭戴桂冠的SEARS百貨,仍舊無可避免的在2018年的今天,被迫申請破產保護。但必須強調的是,SEARS申請破產代表的絕非實體門市的一敗塗地,而是再度印證了上世紀90年代的經營模式已徹底被現代消費社會淘汰。換言之,通路門市其實僅是載體而已,更重要的是其中承載的內容、服務與商品,是不是對於消費者具備足夠的吸引力。SEARS的離去讓我們看到,舊時代風華絕代的名伶,若沒有跟上世代變遷的浪潮,也僅是消逝於十里洋場的一個傳說而已。
圖片來源:reddit;The Boston Globe;CN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adioshack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零售產業的數位轉型挑戰】(上)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過去幾年由於電子商務及行動購物的興起,讓許多實體商店深受打擊。包括知名的美國玩具反斗城,時尚女裝品牌BCBG、RadioShack,以及關閉了400家店面的知名鞋商Payless ShoeSource,也都在這幾年紛紛申請破產保護。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約有18%的美國零售業的債信被標普公司評為垃圾債券,標普指出,沒跟上電商時代風向與大眾消費習慣改變,是零售業當前遭遇最大困難。
基本上這種情況並非只在美國市場發生,日本前20大傳統零售店中,有10家業者去年營收是下滑的。第一名Aeon雖然營收增加,但卻只增長0.4%。其次是Seven & i其營收則下降3.5%,較前一年減少了2100億日圓。倒是日本亞馬遜宣布2016年度營收突破1兆日圓,日經研究報告就預估其營收有可能在2017年度超過該國最大的百貨公司龍頭三越伊勢丹控股,顯見電商對實體通路的確造成重大威脅。
台灣也是如此,也因而實體零售業者紛紛尋求解決方案及轉型之道,但努力的過程中面臨嚴峻的挑戰,這主要來自於數據掌握及虛實轉型兩方面的議題:在數據掌握方面,零售業是由人、場、貨三個核心構面所組成,「人」包含員工與顧客,「場」是指賣場,「貨」則指商品。實體零售業過去所注重及收集的數據以貨為主,如品類數、庫存周轉率、物流成本占比、庫存天數、成交率--等。然而,對於場(實體賣場)與人(消費者)的數據,尤其是有關消費者屬性輪廓、行為偏好、消費路徑等數據並沒有進一步蒐集或追蹤。
反觀網路零售業者,除了貨的數據外,透過網頁技術可以全面掌握場(購物網站)與人(消費者)的數據,如造訪流量、流量來源、造訪頻次、停留時間、轉換率、跳出率、產品喜好等,不僅有利於數據的累積,也可作為長期預測之參考。
(......未完待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
radioshack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球零售企業在漆黑前行中指引出未來的一線曙光
#零售多元風貌核心價值再定位
【零售永不凋零 只是該轉彎了】
面對電子商務的全面滲透,2017年全球實體零售通路遭遇前所未見之經營困境。全美國2017年大型連鎖零售商關閉超過9,000家門市,且有50家以上零售商聲請破產,雙雙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如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3C電子零售商RadioShack聲請破產後,於2017年再關閉1千間分店、美國時尚名牌 Michael Kors也宣布調整策略,在未來兩年將關閉上百門市;多家百貨龍頭如Sears、Macy's 和 JCPenney等都在2017年大舉關店及裁員作為因應,美國「玩具反斗城」不堪巨額債務,也於去年宣告破產。
而我國倍適得電器,亦於2017年末關閉旗下17家店,正式走入歷史。港商美妝零售通路SASA莎莎國際,也不堪多年虧損,於2018年初宣布撤出台灣市場。
然而,不論我國或是全球,整體零售市場仍然持續成長。不同之處在於消費者行為偏好的改變,以及企業經營的生存模式出現了劇烈變化,導致未能適時轉型的傳統企業陷入衰退泥沼,但也孕育無數生機蓬勃的新世代挑戰者。
例如正當全球零售業面臨寒冬、傳統經營模式遭遇前所未見挫敗之際,日本零售業的海外店數及營收比例正悄悄創下新高。原因即在於日本數家零售企業,成功將符合新世代消費者偏好的生活風格模式(Lifestyle)注入傳統零售之中,發展出「生活風格特化零售」。如無印良品及CCC集團(蔦屋書店母集團),從生活用品、書店經營出發,奠定特有的品牌形象後進行多元化業務開展,提供消費者食衣住行全方位生活提案,甚至於去年不約而同展開旅館經營,跨入高值化經營的服務領域。不但為自身企業找出了強勁的新成長驅動力,也為全球零售企業在漆黑前行中指引出未來的一線曙光。
看中新世代消費者線上社交需求,部分零售業者則以「社交平台特化零售」作為轉型切入機會。如日本PARCO百貨,打造獨有的年輕時尚文化線上社交平台,協助旗下櫃姐轉型成為時尚網紅,拉動線上線下無縫銷售商機。亦如日本iStyle集團,經營日本最大的線上美妝分享社群平台@cosme,積累消費者數據及品牌認同後,進行線下實體零售通路拓展。除了屢創亮眼經營佳績,也於去年來台進行海外首度展店。
此外,瞄準高齡少子化社會趨勢與需求痛點,部分零售業者則以「高齡友善特化零售」作為創新服務突破口。例如日本全家超商推出「宅配cook 123」,專門為高齡者提供健康養生便當免費配送,日本7-11與雅瑪多運輸公司合作、LAWSON超商則與佐川急便公司合資,也提出送餐或生活服務業務,解決日本獨居高齡者因交通不便或居住偏遠,出現了「購物難民」的社會問題。而日本7-11更進一步與福岡、大阪、千葉縣等164個地方政府簽署了「關愛老年人活動相關協議」,充分強化了超商網絡作為未來「高齡友善特化零售」的重要角色。
相對於多家零售通路與品牌業者撤出台灣的負面消息,其實有更多的零售業者正積極進入台灣、布局全球。這些新世代的挑戰者正以各種多元風貌的「特化零售」進行核心價值的再定位,抓緊消費者偏好的新形態消費模式,大舉滲透傳統零售龍頭的市場份額,將全球零售業再次推向下一個世代典範。2017年迥異的零售業發展現象再次說明:零售永不凋零,只是又到了典範移轉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