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
【逆風文】不迷信「秒殺招」,GRE 閱讀不再是惡夢
GRE 的閱讀文章一篇常常動輒就有 5 行。不對。是一句話就可以有 5 行,是很多人出國同學的惡夢。那麼困難的考試,我們到底要怎麼準備呢?
我想先以心理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的角度,排除個人要素 (易緊張、易粗心、專注力不好),以兩個角度分析GRE 閱讀的難點。
【linguistic complexity (語言複雜性)】
• 字彙難度較高、熟字僻義多
• 句型複雜(眾多倒裝句、或主詞動詞離很遠的句子)
• 句子偏好 subordination 而非 coordination (學術文章特色)
【cognitive complexity (認知複雜性)】
• 時間壓力 (time pressure) (填空+閱讀 20 題只有 30 分鐘寫,包含閱讀時間)
• 文章表達議論論點抽象、複雜 (meaning abstractness)
• 文章主題通常我們不熟悉 (absence of prior knowledge)
• 論點常常不是二分法式地「非黑即白」
也因其複雜性,GRE 補教老師在教閱讀時,常常立意良善地想要幫學生找出必殺絕招。絕招中通常分成 2 派。
【翻譯派】 認為一句話翻不出中文,就是看不懂
但這樣的派別,有幾個缺點:
1️⃣ GRE 是英語為載體的學術邏輯考試,不是翻譯考試。
2️⃣ 這樣的說法忽略的長達 40 年的閱讀研究。有足夠的 top-down reading skills, 不需要看懂每一句話還是可以看得懂「主旨、態度、功能」做對題目。
3️⃣ 閱讀裡一定會有些字的「預設」期待,是 ETS 沒有要你看得懂就可以做對題目的 。
4️⃣ 限時下,沒有時間這樣做
【技巧派】認為考試技巧比實力重要
但這樣的派別,有幾個缺點:
1️⃣ 某些技巧只會在某些題型中派得上用場。考試時考生通常「無法判斷」什麼是可用的。
2️⃣ 技巧要用得上,其實要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不然遇到新的閱讀時,「使不上力」是 the norm。
3️⃣ 需要 bottom-up reading skills (eg. 長難句閱讀能力) 的細節題) 拿不到分數。
在 6/22 (一) 的 GRE 高分公開課當中,我將跟你分享「務實派」,如何在準備 GRE Verbal、AWA 的過程當中,一方面真的將考試分數衝高、另外一方面也加強學術語言能力 (學術閱讀、寫作、synthesizing、summarizing、字彙使用)!
• 公開課一秒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006130825379892462450
• 時間: 6/22 (一) 7:30 pm - 9:00 pm (7:00 pm 入場)
• 地點: 台北市朱崙街 60號2F (MRT 南京復興站)
【授課講師】 創勝文教共同創辦人、GRE授課講師王梓沅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
賓州大學社會語言學碩士
GRE AWA PR98 (5.5) (2019 台灣紀錄保持)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sycholinguistics 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Teacher, I want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談國內英語學習一大通病
世界頂尖的心理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大師,以任教於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 Dr. Nick Ellis 和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 Dr. Brian MacWhinney 為首,用長期的研究證明指出,若要英文真正的進步,並不受第一語言「過度地」影響 (要完全不受影響是幾乎不可能、也似乎沒有必要),需要認識一件事情: ”that the phrase is the basic level of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放在學習語言層面來看也就是說,語言的學習不可以用字 (discrete item) 來當最小單位,應該由 ”chunk” 來做學習的單位。
拿 knowledge 這個字來說,一般人認為,若知道knowledge 是「知識」,即對這個字已經瞭解。接下來要學的就是發音、拼音等、甚至是字根字首等的分析。某生後來寫, “My teacher has taught me many knowledges.” 從這樣的句子中可看見,此生受到中文沒有用文法標記單複數的影響,產生了 “overgeneralization” 的現象,將不可數的knowledge 加上了s. 聽到這,大部份的教學者認為任務已了。但其實,此生對knowledge一字地認識,從他後來又說 “Teacher, I want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此句子來看,還是支離破碎,深受第一語言中文控制。
會造成如此的問題,其實主因之一就是起頭所講的: 一般英文老師們將 discrete item (字)當作最小的學習單位。但其實,在學習knowledge一字的當下,應當馬上學習, 跟knowledge 較常連用的動詞不是 learn,有像是 get, accumulate, acquire, gain, deepen, develop, enhance, improve, widen, further 等。這樣常放在一起的詞組,叫做collocation, 而如此的學習模式,常被叫做chunking learning. 這也是老外被問英文問題時常常說 「It just sounds better!」而說不出所以然的起源。
那難道國內的英文參考書和教科書完全沒有嗎?約莫 1%. 而認識這種chunking learning 重要的人士也微乎其微。也許1% 還是樂觀。但我仍記得,國內高中教科書在教 suicide 一字時,其實是一起教需要用動詞commit 的。也因此,其實幾乎所有學生都會用對 commit suicide 此用法(而非自創的 do suicide, make suicide 等). 當學生藉由閱讀,再去看到 commit 後面常加arson, crime, felony, homicide, murder 時的時候,就可推敲出commit 後面常加違法的事情。
用這種方法學到的東西,較不會忘,也相對不會因為一緊張或一興奮就開始有文法大亂鬥的狀況。而最終也才會是真正可以讓學生在學術發表上用英文暢談、公司員工用英文與外國客戶道地專業的一條路。若一切都用 "discrete item" 來學、或用死記法來學,
最終還是離開不了「嚴重」的chinglish.
因為, 「人的大腦不是那樣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