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幽暗納許 vs.優美柏拉圖
陳孝平/亞洲大學社工系特聘教授(台中市) #兩岸
對於賽局理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所謂「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其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或稱「囚犯的陷阱(prisoners pit)」:兩個爾詐我虞的共謀犯罪者,在檢察官隔離偵訊,因此無法勾串證詞時,都會承認自己犯罪,因此受到重判,「兩人因為沒有信任因此彼此陷於困境」,在沒有互信之下,任何一方因為擔心被出賣,都不能採取對自己有利的策略,否則其下場更慘。
所以「納許均衡」確實傳神地勾勒出民進黨自行賣力創造出來的兩岸困境。作為一個「實然」的模型,「納許均衡」確實符合兩岸現況。然而,「納許均衡」既是以「囚犯的困境」為其代表作,所以反映的是民進黨人的「幽暗心靈」:認定與對方只能爾詐爾虞,沒有合作的可能,雖然很想逃脫這樣的困境,卻如同黏在捕蠅紙上面的蒼蠅,越掙扎只能陷得越深。
而「柏拉圖的最適境界(Pareto optimality)」則是從「極盡所能創造雙贏」作為其雙方博弈的基本心態:現況如果不理想,彼此就要思索如何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之下來增進自己的福祉。因此反映的是「優美心靈」。
筆者曾論述:兩岸從充滿血腥味的「血洗台灣」 vs.「反攻大陸」,進步到沒有硝煙味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vs.「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再進步到彼此都能容身且具有未來和平終局可能的「九二共識」,可以說是在現存的兩岸實力對比與國際框架制約之下,兩岸所能達成的「柏拉圖的最適境界」。維護九二共識,就是兩岸因充分替對方設想而出現的一個「均衡」。
「納許均衡」是一個彼此給對方穿小鞋子因此不得不忍受的一個「煉獄(Inferno)」,而柏拉圖的最適境界則是雙方極盡善意之下出現的「祝福點(bless point)」,彼此對待的心態完全不同、看到的願景也完全不同。
不過,「納許均衡」的隱喻也有一個優點,就是:解套的方法就存在於主其事者的一念之間,只要把「爾詐爾虞」改為「推心置腹」,就馬上可以脫離囚犯的困境、走入光明;而柏拉圖的最適狀態,如果要改進,則必須等國際大勢的改變因此獲得可以進一步進行「柏拉圖改善」的空間,比較不是操之在兩岸。
新任陸委會主委既然有真知灼見提出這個納許均衡的比喻,則就應該擺脫「幽暗心靈」,與對方共謀提升善意,如果「兩岸一家親」做到「心靈契合」,則納許均衡就可以立即打破,走出囚犯的困境,移向「柏拉圖的最適境界」,則兩岸人民幸甚,尤其是處於博弈下風的台灣人幸甚。
Search
prisoners dilemma nash equilibrium 在 Prisoners' dilemma and Nash equilibrium - Khan Academy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