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在2019年底所拍攝製作,忠實呈現台灣第一座電廠級128MW規模離岸風場「海洋風電第一階段風場」(Formosa I)開發興建的過程空拍紀錄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videos/2417924381618467/
★★★ 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則即將出爐,回顧從零開始的台灣離岸風電發展進程..... (03/30/2020 TechNews科技新報)
離岸風電與太陽能為台灣能源轉型的核心動力,其中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則即將揭曉,將進一步推動本土供應鏈全面產業化,為搶攻亞太市場做好準備,而在等待遊戲規則發布的時候,先來回顧一下台灣的離岸風電是如何從無到有。
作者: Daisy Chuang
目前政府規劃在 2025 年將再生能源裝置量提高到 27GW,發電占比增加到 20%,而離岸風電為發展重點,計畫離岸風電從零開始,2020 年建置 520 MW 容量,力拚 2025 年累計達 5.5 GW。
第一階段:示範系統
台灣的離岸風電計畫分為「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3 大階段,其中福海與上緯、台電在 2013 年得標,成為台灣離岸風電先鋒,目前上緯已經在 2016 年 10 月於苗栗外海安裝海洋風電(Formosa 1)第一階段兩架 4MW 風機共 8MW 容量的示範風場、2017 年商轉,第二階段的 30 支共 120MW 離岸風場則是在 2019 年 10 月完工、年底商轉,為台灣首座離岸風場。
同為示範風場的台電,目前正在建置第一期 109MW 彰化芳苑外海風場的水下設備,鋼管樁已於 1 月完工,預計 3 月開始打樁與進行後續風機安裝,預計 2020 年底前正式併聯發電,預估年發電量可達 3.6 億度。
至於福海彰化離岸風電,該案場原定 2015 年商轉,卻兩度延後,2018 年也被環保署環評大會認定不應開發,案場進度一度嘎然而止,福海不服提出訴願後,終於在 2019 年 3 月訴願成功、可說是第一座成功起死回生的案場,只不過由於環評進度大延遲,若要保有示範資格,得在 2019 年 3 月底取得籌設許可、施工許可,並在 2020 年完工併網,若無法只能挪到第 3 階段區塊開發。
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
目前離岸風電發展則處於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主要採 3.5GW 遴選、2GW 競標,先遴選後競價的模式,並將國產化列為首要條件,肩負完備海事工程、水下基礎、塔架、風機等本土產業鏈及基礎設施義務,盼可帶動台灣在地離岸風電產業迅速發展,促進既有製造業及服務業轉型,同時也因為前期的國產化部署,也也助之後離岸風電電價合理化。
遴選與競標結果分別在 2018 年 4 月與 6 月出爐,共吸引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澳洲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新加坡的玉山能源(Yushan)、加拿大北陸電力(NPI)等國際風電大廠來台投資。
遴選也分 2 進程,首波並不要求國產化,由上緯與麥格理的 378MW 海能風場與達德的 350MW 允能風場獲得開發資格,得在 2020 年完工併聯;2021-2025 年併往容量則達 3,098MW,包括達德的麗威與允能第二階段共 708 MW、沃旭能源的 900MW 大彰化東南與西南、CIP 的 600MW 彰芳跟西島、中鋼的 300MW 中能風場、台電第二期 300MW 與 NPI 跟玉山能源的 300MW 海龍二號皆獲得入場券,兩波總計容量達 3,836MW。
2018 年 6 月經濟部能源局也完成 1,664 MW 離岸風場競價,沃旭能源取得 920 MW、NPI 取得 744 MW,獲選競價價格為每度 2.2245 元至 2.5481 元,電價比 2020 年躉購電價的每度 5.0946 元還要低一半、甚至比平均電價 2.6 元還低,而這些風場須於 2025 年完成建置。
目前各家開發商也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正與國內供應廠商簽署合約,努力實現國產化承諾,對台灣而言,這將能把開發商帶來的經驗與技術留在台灣,且台灣位處於地震帶,每年也必有颱風來襲,突破地震與颱風等天然難題,就可再將技術轉移,成為亞太重要離岸風電樞紐。
第三階段:區塊開發
2025 年以後還有另一波重頭戲: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經濟部在 11 月時宣布將規劃 2026 年到 2035 年,10 年 10GW 的區塊開發政策,未來每年建置量將達 1GW,預計最快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展開遴選程序。經濟部能源局當時也指出,從國際趨勢及台灣離岸風電發展來看,預估未來 10 年 10GW 區塊開發招標價格,也將低於平均售電價格。
不過詳細規模尚未公布,原先預計要在 2019 年底發布,但因為難取得共識、國產化審查工作繁忙以及遇上 2020 年大選,延到 2020 年初,之後又再延到第一季內公布,遊戲規則一延再延也代表對第三階的謹慎態度,還需要再收集意見以凝聚共識。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0/03/30/taiwan-offshore-wind
♡
★★★ 示範風場海洋風電近完工 離岸風電跨一大步!(09/28/2019 中央社)
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發電,離岸風力發電是其中像確實可行的項目之一。除了最直接的供應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之外,離岸風電的整體產業鏈還可以連帶幫台灣社會、經濟、產業界帶來龐大且多重的周邊效益的再生能源發展項目。
開發離岸風力發電其實比台灣一般社會大眾所想像的還要可行,整體效益更龐大與多重。
看看這個全台灣第一座正港商業電廠等級的離岸風場,位於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近海處的上緯海洋風場第一期離岸風場的實際建設過程,以及離岸風力機組在安裝完成後,所進行的發電是運轉的實際狀況吧,眼見為真,seeing is believing ,看看無論晴雨,白天或黑夜,甚至颱風過境期間,台灣離岸風機(當然還有鄰近海岸線上的陸域風機)迎風轉動,替台灣生產潔淨綠電的實際影像吧。
其實我們整個社會應該對於國家推動能源轉型,朝向發展再生能源發電的方向與政策目標凝聚更大的共識,給予更多的支持,要更加的有信心我們可以做得到!
(中央社記者廖禹揚台北28日電)示範風場海洋風電預計在10月底完工,年底前併聯發電,成為台灣首座商用化風場,商轉後每年預估可供12.8萬戶家庭使用,在經濟部規劃3階段離岸風電開發計畫中深具里程碑意義。
從苗栗龍鳳漁港遠眺,現在已能欣賞到海洋風電風場(Formosa I),佇立海中的17支風機迎風轉動,根據海洋風電網站統計,陸續建設期間累積發電量已達5390萬度,預計第二階段在今年底併聯發電後,每年可供應12.8萬戶家庭使用,可減排相當於609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為推動能源轉型,在國土狹小的環境下增加再生能源在整體發電系統占比,政府擬訂自2017年起、為期4年的風力發電計畫,其中離岸部分發展潛力大,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 2014年發布研究更指出,世界風況最好的20處離岸風場中,台灣海峽就占了16處。
不過,台灣位處地震帶,又有颱風影響,都是離岸風電發展較快的歐洲國家沒有的環境條件,能否成功移植歐洲離岸風電做法,在推動過程中也引發討論。經濟部因此採取較保守策略,以「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方式逐步推動,目標以前兩階段在2025年達成5.7GW(單位:10億瓦)裝置容量,再以第三階段帶動台灣離岸風電發展。
作為3座示範風場之一,海洋風電在第一階段先小試身手架設2架4MW(單位:百萬瓦)風機,從建設台灣首座海氣象觀測塔開始,到風機完工、取得台灣首張離岸風電發電機組電業執照花了約2年時間,其中實際施工裝設則花了約4個月。
經濟部著手進行潛力場址遴選及競價作業同時,海洋風電也持續推動第二階段20支6MW風機建設準備工作,股東包括丹麥商沃旭能源、日本JERA、澳洲麥格理資本與台灣的上緯,多國業者陸續加入海洋風電股東行列,反映各國對台灣離岸風電的肯定。
而在經濟部完成「次潛力」容量分配作業後,許多未能獲選或參加遴選競標作業的國內外開發商表示,希望政府盡快公布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作業辦法,對此,能源局曾表示,希望能看到「典範」出現再進行後續推動,作為台灣首座商用化離岸風場,海洋風電今年底併聯發電後的表現重要性顯見一斑。
能源局官員表示,一直有在討論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做法,考量國內廠商能量,原則上應會以每年建設1GW裝置容量的方式進行,但相關業者對於國產化計算方式、準備時程、宣布時間點及是否該一次性釋出等問題意見紛歧,規劃將在10月召集相關業者開會,希望在這些問題取得共識後再擬定實施細節。(編輯:林孟汝/張均懋)
編按:這支影片的拍攝期間是在今年九月份,自九月九日至九月三十日,持續在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實地拍攝。
完整報導內容請見: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1909280028.aspx
♡
offshore wind 4c 在 陳文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根據 4C Offshore(國際工程顧問公司)提供的「23 年平均風速觀測」,全球風況最好的前二十處觀測地,台灣就占了十六處!甚至排在前十名的,除第一名是位於中國南海外,風速每秒 12 多米(12.04∼12.11m/s),其他 9 處都在台灣領海,平均風速約每秒近 12 米(11.94∼12.02m/s)。
#彰化離岸風電
#綠能文化智慧彰化
https://buzzorange.com/2019/08/28/taiwan-first-fan-mechanic-in-wind-energy/?fbclid=IwAR2S8YqtIBCdgztrwPktRGn2gZZEWd4hwC9Q2TGGSD4stSTRGab--7ITDA8
offshore wind 4c 在 李世淦-屏東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屏東縣政府推動綠能,除了太陽能,可考慮風力發電納入!
全球最優質20處離岸風場 台灣占八成
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23年平均風速觀測」研究,竟發現世界上風況最好的20處離岸風場,台灣海峽就占了16處。甚至排在前十名的,除第一名是位於中國南海外,風速每秒12多米(12.04~12.11m/s),其他9處都在台灣領海,平均風速約每秒近12米(11.94~12.02m/s)。
相對於台灣陸域風力機平均年滿發時數約2400小時,台灣海峽的離岸風場,年滿發時數可達3000小時,約占了一年的34.2%。
外國人的發現不只這樁。2010年時,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曾利用遙感資料,發現彰化沿海地區風力平均密度,每平方米超過750瓦,特別是常年風速高達每秒七米以上。那時NASA就認定,彰化外海是全球罕見的優質風場。
另外,工研院亦在2013年發現,台灣離岸風電總可安裝面積達5640平方公里,總裝置容量達29GW(290億瓦),足可撐起2000萬戶一年的用電量。
不只風速強,台灣海峽多數地區的平均水深低於60公尺,更可大大節省離岸風機的固定基座安裝成本,讓台灣海峽成為優質風場。
截至2016年底,全球離岸風力發電累計裝置量達14GW(140億瓦,占全球風電市場3%),其中超過97%在歐洲地區。
若工研院推估的台灣29GW能全數開發,不但能勇冠世界離岸風能龍頭,更幾乎是目前全球已開發量能的一倍。
這絕非台灣人自己老王買瓜!丹麥沃旭能源亞太區總經理暨台灣董事長柏森文就斬釘截鐵地指出,跟英國、德國或丹麥相比,台灣風真的很強,「這就像一項全年都有,穩定、永續的產品,而且在歐洲風向常常不一樣,但台灣海峽就像一個隧道通道,風大都吹往同一個方向,很適合設立風場。」
因此,儘管台灣離岸風電落後西歐國家20多年,仍有迎頭趕上的機會。
何以優質離岸風場,會被視為世界級寶藏?
離岸風電成本大幅降低 已是世界潮流
首先,發展綠色能源已是全球共識。
一輩子投入環保運動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分析,台灣地狹人稠,近2∕3為山區,可以開發陸域風場的土地有限,加上陸域風機會造成噪音及光影問題,更經常引起民怨。而根據統計,離岸風機位於海上,全年滿發時數為3000小時,比起陸域的2400小時,多了25%,因此離岸風場已成發展主軸。
過去,離岸風電建置成本很高的問題,近幾年來隨著技術日漸成熟,也已快速降低。
傳統的非再生能源每度發電成本,由低到高,分別是核能0.95元、化石燃煤1.39元、煤氣3.91元、陸域風電2.6元、太陽能光電5.6~8.4元,而離岸風力5.6元。
但近年來,離岸風電建置成本迅速下滑,專家預估2023年,亞洲地區海上風電每度電的成本將降至1.66~1.85元。
成本降低的結果,讓離岸風電產業日趨蓬勃,各國新建的離岸風場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例如英國北海附近的風電計畫Dogger Bank Wind Farm,四座離岸風電場已於2015年完工,每座風電場發電容量達1.2GW,足以供應超過100萬戶家庭用電。至於2017年,荷蘭海岸則有150支風機的離岸風電場開始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離岸風電,更能帶動相關產業效益。
從離岸風機的建置,到透過海上變電站收集且升壓後,經由海底電纜傳輸至陸上電纜,最後併聯至各地的陸上變電站,這一整套流程,就能串起一長串產業鏈。任一元素,都足以撐起數個次產業。例如一台離岸風機的扇葉已可跟一台A380噴射機一樣大。
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喊出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由目前5.1%提升至20%的口號,其中離岸風電要扛起的比例,也不斷上修。
能源局長林全能指出,計劃2025年前,離岸風力開發備查裝置容量,期許能達到5.5GW(55億瓦)。
千支風機聳立海中 帶動投資及就業
若以目前台灣離岸風機主流機場為每支5~8MW(500~800萬瓦)估計,未來七年內,預計台灣海峽上將樹立1000支左右的風機,將帶動9625億元投資額,1.8萬人次就業機會。每年發電量為198億度,占台灣年用電量的9%。
「現在正值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甜蜜點』!」誠如許博涵所言,由於國外發展離岸風電跌跌撞撞多年,累積了龐大的寶貴經驗,讓台灣可以省走不少冤枉路,加上台灣政府又強力支持,水到渠成下,讓全球各地的風電大廠前仆後繼而來。
六大外商瘋狂搶進 國家隊也嚴陣以待
隨著能源局於2015年7月2日公告全台36處潛力場址後,兩年半以來,已經有11個開發商組成的九組團隊,前來圈地卡位。其中包括六家外商、五家本土商,「可說是八國聯軍!」台電董事長楊偉甫比喻。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六大外商更個個是離岸風商的翹楚。包括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加拿大商北陸電力NPI、新加坡玉山能源、澳洲麥格理(Macquarie)及德國達德能源集團(WPD),台灣儼然已成為世界盃的主場。
「台灣絕對是亞洲離岸風電的中心!」全球離岸風商龍頭沃旭,早已在2016年5月就選中台灣做為進駐亞洲市場的首戰場,為此,該公司亞太區總經理柏森文還因而全家搬到台灣。
而CiP也在2017年10月6日成立台北辦公室。台灣區執行長不讓沃旭專美於前,起了個中文名字——侯奕愷,更帶著太太和三個小孩定居台灣,「今年的聖誕節,我們都在台灣過!」侯奕愷驕傲地說。
除了外商摩拳擦掌,本土商亦蠢蠢欲動。
據了解,包括上緯新能源、力麗、中鋼、台電和亞泥都已完成多座風場的環評,以開發商的角色,準備插旗。
至於供應鏈方面,工業局已整理出一系列有潛力的企業,組成「國家隊」,由中鋼、台船擔任領頭羊,將以「市場換技術」,鼓勵國外業者技轉。包括葉片、風機輪轂、機艙罩、齒輪箱、電器設備,以及塔架、水下基礎建設等,落實國產化。
彰化縣養金雞母 將打造運維中心
不僅產業界,地方政府更把離岸風場視為金雞母,野心不惶多讓,其中又以彰化縣最積極。由於4C Offshore所指稱的台灣16座世界級風場,通通在彰化,因此彰化縣除了與各大風商簽定MOU外,也積極部署離岸風電的運維碼頭,希望打造為台灣離岸風電的運維中心。
驅車來到彰化臨海的彰濱工業區,途經知名的秀傳醫院與廠房,再往濱海走,就能來到運維碼頭預定地。
過去這一年半來,這一片偏遠海邊,經常有風力開發業者造訪,常見外國人出沒。這裡長年吹著強勁的海風,總將人吹得滿頭散髮、衣衫不整,但好似風愈強,風力商機愈大似的,沒人抱怨,反倒大大讚許風很強。
以後在這一塊偌大海邊,就要興建碼頭,提供業者維修、培訓、行政等服務。
彰化縣新聞處長李俊德指出,去年縣府曾參觀一個英國小鎮——巴羅(Barrow),人口只有七、八萬,原是英國潛艇製造基地,後來產業沒落,北陸風力將巴羅當成運維基地,沒想到鎮民都成了NPI員工,顯見「運維碼頭就撐起了小鎮經濟,讓沒落小鎮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這洋洋灑灑的計劃案,並非「紙上談兵」。
繼全球第一座離岸風場商轉25年後,台灣也於2016年10月完成本土首座離岸風力機組,為台灣離岸風電立下重要里程碑。
這是由上緯新能源在苗栗外海的示範風場,2017年4月28日取得經濟部發出台灣首張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之電業執照,發電容量合計8MW(800萬瓦),是台灣首次商業運轉的離岸風機。
台灣海峽的寶藏,能不能在未來幾年為台灣帶來璀璨的未來?各界都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