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生完仔至可以用避孕套,是如何產生的思想?】
施永青在專欄表示,要解決發達地區的少子化問題,「可以待一個人完成最基本的生育責任,譬如生育兩個孩子後,才可以有權使用避孕產品」,看來令人嘩然,但立論其實充滿施氏的個人風格。回到施氏自述的早期經歷,據說他在中學時已接觸馬克思主義,也短暫加入過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文革結束之後才轉投地產業。
一般事業成功的香港社會賢達,通常對經濟、法律、政治的看法相對「保守」,順世論的,他們對令自己成功的「社會生境」抱持天然的敬畏,所以不管是法律、風俗、政治,能不動就不動,就不要說「革命」。對一般人而言,社會就好像一部複雜而充滿臭蟲的電腦,「if it works don't touch it」。系統肯定有漏洞,但主要不是自己承受,大家就會超邏輯地維護 status quo。舉例,雖然泛民議員多年來與政權磨擦一年比一年大,但有好多年要討論財政預算案,他們也會反對派錢聲音,並拋出很多「公共理財哲學」理據,有趣的是反對全民派錢的人,通常又不會反對退稅,但歸根究底,一個以前「運行良好」的社會就會附帶維護 status quo 的強烈傾向。人人錢是甩皮甩骨,太過「民粹」,退稅卻是精緻政策。
所謂小政府大市場,都是中產社會繼承自港英時代的 status quo。
雖然上一個 status quo 亦有很多臭蟲,但動手去大改然後搞到電腦系統崩潰,歷史上也經常發生。施氏雖然也是成功人士,但人類社會對很多人來說,是可以改動,也要勇於改動。如果人類生兒育女的速度減慢,就威脅到國家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的續存,所以就應該想想用雷霆手段,例如強制要生兩個兒女,才可以避孕。作為思想實驗,確實好像一下子就解決到困擾富裕地區的千年難題。然而這要如何執行?
避孕套是否要有一條法例去規管出售?是否要有一個部門,專門為市民辦理「已育有至少兩個兒女」認證?會不會有人未生仔而避孕搞到最終入獄?說到避孕套,很多人除了是避孕,更多是防範性病,鼓勵人用避孕套,也是一個公共衛生政策。鼓勵生仔和防治性病,孰輕孰重?如果為了鼓勵生仔,政策擾亂之下,令整體人口較難或較不願意戴套,而導致滿街性病橫行,會是一個好的結果?如果人口增加,但人口卻越來越不健康,這種國家會是強國還是弱國?
認為人類思想可以戰勝一切的想法,十分摩登,也十分馬克思。這種由 1789 年甚至更早就席捲世界的想法,中文的濃縮講法是「與天鬥其樂無窮」。這個「天」可以詮釋為自發、天然形成的人類社會秩序,革命就是用少數人類的意志,逆天改命,將世界改造成符合自己心意。安守本份的哲學家只會解釋世界,但有野心的哲學家都想改變世界。如果看見遍地窮人、富人剝削奴隸,這些現象,有人類以來就有,卻是罪惡而不公。哲學家有一天想通了來龍去脈,發現只要殺死富人和地主,將資源公有化,就可以達成「消滅剝削」的偉業。解決大問題,要有大權力,所以中間是不用談人權的,甚至某些人會被定義為不需要人權的 subhuman。
鼓勵生仔,是為了人類的續存,是大仁大義,但如果地球上有某個政府「貫徹執行」,可能會變成另一個 21 世紀的赤柬式災難。環保也是大仁大義。大部份人都會認同環保很重要,就算不是哀憐滅絕的其他物種,也會擔心長此下去,人類自己將面臨滅絕。於是就有人想出,如果有一個秦始皇不用講人權,不用尊重「一直以來」的人類政治經濟秩序,下令不能開冷氣,環保問題就彷彿彎道超車解決。
這就會變成特區政府為了防疫,禁止別人日間堂食,以為聰明解決問題,最終導致不少行業 (例如外賣步兵) 要在街上吃飯,日曬雨淋,連檯都冇張。政策可能還是 IQ 160 的人有份想出來,但你不要說荒謬,赤柬的高層大部份都是留法菁英知識份子。住劏房若沒有一點散熱工具,在香港恐怕並不人道。
中國人曾經為了「農業大躍進」而動員全國之力殺害麻雀,黨內的讚歌亦寫那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性偉大鬥爭」,結果當然是麻雀死光之後,各種害蟲都很開心,次年就糧食失收。如果大自然的平衡很脆弱,那麼人類社會又是否經得起各種「實驗」的折騰?這些「實驗」不一定是大範圍的仇殺或者軍事行動,實驗可以小至「用一個名詞代替另一個名詞」,例如將「母親」以「性別中立」的名義改稱「生育人」(birthing people),亦可以為將來的巨變製造蝴蝶效應。
那麼富裕地區少人生仔,或者氣候異變環境污染這類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或者最接近現實的看法是,這些問題並沒有劃一齊整的解決方案,只能紓緩,不能「解決」。 Karl Popper 說的「細步社會工程學」(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不會帶來大成果,也不會成為時髦的國際政治運動學說,而是避免有人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導致一個影響更大範圍、更多人口的人為災難。當人們面對一些維度超過自己的問題,分辨到自己當下無法即時解決,亦是一種智慧,也是人類必需有的戒慎。
自從人類「覺醒」之後,就越來越不接受世界有事情是人力難以解決,越來越不接受有問題是人類未能想透。當遇到大問題,有人會承認自己無法解決,有人會更加受誘惑,「這樣的大難題,我卻有獨家解決辦法,once and for all」,而且為人類續存奮鬥,就像消滅剝削,多麼無懈可擊的理由。很多世界上的大邪惡,初衷都是發乎善心,再加上一些哲學家的驕傲。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karl popper 中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生完仔至可以用避孕套,是如何產生的思想?】
施永青在專欄表示,要解決發達地區的少子化問題,「可以待一個人完成最基本的生育責任,譬如生育兩個孩子後,才可以有權使用避孕產品」,看來令人嘩然,但立論其實充滿施氏的個人風格。回到施氏自述的早期經歷,據說他在中學時已接觸馬克思主義,也短暫加入過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文革結束之後才轉投地產業。
一般事業成功的香港社會賢達,通常對經濟、法律、政治的看法相對「保守」,順世論的,他們對令自己成功的「社會生境」抱持天然的敬畏,所以不管是法律、風俗、政治,能不動就不動,就不要說「革命」。對一般人而言,社會就好像一部複雜而充滿臭蟲的電腦,「if it works don't touch it」。系統肯定有漏洞,但主要不是自己承受,大家就會超邏輯地維護 status quo。舉例,雖然泛民議員多年來與政權磨擦一年比一年大,但有好多年要討論財政預算案,他們也會反對派錢聲音,並拋出很多「公共理財哲學」理據,有趣的是反對全民派錢的人,通常又不會反對退稅,但歸根究底,一個以前「運行良好」的社會就會附帶維護 status quo 的強烈傾向。人人錢是甩皮甩骨,太過「民粹」,退稅卻是精緻政策。
所謂小政府大市場,都是中產社會繼承自港英時代的 status quo。
雖然上一個 status quo 亦有很多臭蟲,但動手去大改然後搞到電腦系統崩潰,歷史上也經常發生。施氏雖然也是成功人士,但人類社會對很多人來說,是可以改動,也要勇於改動。如果人類生兒育女的速度減慢,就威脅到國家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的續存,所以就應該想想用雷霆手段,例如強制要生兩個兒女,才可以避孕。作為思想實驗,確實好像一下子就解決到困擾富裕地區的千年難題。然而這要如何執行?
避孕套是否要有一條法例去規管出售?是否要有一個部門,專門為市民辦理「已育有至少兩個兒女」認證?會不會有人未生仔而避孕搞到最終入獄?說到避孕套,很多人除了是避孕,更多是防範性病,鼓勵人用避孕套,也是一個公共衛生政策。鼓勵生仔和防治性病,孰輕孰重?如果為了鼓勵生仔,政策擾亂之下,令整體人口較難或較不願意戴套,而導致滿街性病橫行,會是一個好的結果?如果人口增加,但人口卻越來越不健康,這種國家會是強國還是弱國?
認為人類思想可以戰勝一切的想法,十分摩登,也十分馬克思。這種由 1789 年甚至更早就席捲世界的想法,中文的濃縮講法是「與天鬥其樂無窮」。這個「天」可以詮釋為自發、天然形成的人類社會秩序,革命就是用少數人類的意志,逆天改命,將世界改造成符合自己心意。安守本份的哲學家只會解釋世界,但有野心的哲學家都想改變世界。如果看見遍地窮人、富人剝削奴隸,這些現象,有人類以來就有,卻是罪惡而不公。哲學家有一天想通了來龍去脈,發現只要殺死富人和地主,將資源公有化,就可以達成「消滅剝削」的偉業。解決大問題,要有大權力,所以中間是不用談人權的,甚至某些人會被定義為不需要人權的 subhuman。
鼓勵生仔,是為了人類的續存,是大仁大義,但如果地球上有某個政府「貫徹執行」,可能會變成另一個 21 世紀的赤柬式災難。環保也是大仁大義。大部份人都會認同環保很重要,就算不是哀憐滅絕的其他物種,也會擔心長此下去,人類自己將面臨滅絕。於是就有人想出,如果有一個秦始皇不用講人權,不用尊重「一直以來」的人類政治經濟秩序,下令不能開冷氣,環保問題就彷彿彎道超車解決。
這就會變成特區政府為了防疫,禁止別人日間堂食,以為聰明解決問題,最終導致不少行業 (例如外賣步兵) 要在街上吃飯,日曬雨淋,連檯都冇張。政策可能還是 IQ 160 的人有份想出來,但你不要說荒謬,赤柬的高層大部份都是留法菁英知識份子。住劏房若沒有一點散熱工具,在香港恐怕並不人道。
中國人曾經為了「農業大躍進」而動員全國之力殺害麻雀,黨內的讚歌亦寫那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性偉大鬥爭」,結果當然是麻雀死光之後,各種害蟲都很開心,次年就糧食失收。如果大自然的平衡很脆弱,那麼人類社會又是否經得起各種「實驗」的折騰?這些「實驗」不一定是大範圍的仇殺或者軍事行動,實驗可以小至「用一個名詞代替另一個名詞」,例如將「母親」以「性別中立」的名義改稱「生育人」(birthing people),亦可以為將來的巨變製造蝴蝶效應。
那麼富裕地區少人生仔,或者氣候異變環境污染這類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或者最接近現實的看法是,這些問題並沒有劃一齊整的解決方案,只能紓緩,不能「解決」。 Karl Popper 說的「細步社會工程學」(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不會帶來大成果,也不會成為時髦的國際政治運動學說,而是避免有人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導致一個影響更大範圍、更多人口的人為災難。當人們面對一些維度超過自己的問題,分辨到自己當下無法即時解決,亦是一種智慧,也是人類必需有的戒慎。
自從人類「覺醒」之後,就越來越不接受世界有事情是人力難以解決,越來越不接受有問題是人類未能想透。當遇到大問題,有人會承認自己無法解決,有人會更加受誘惑,「這樣的大難題,我卻有獨家解決辦法,once and for all」,而且為人類續存奮鬥,就像消滅剝削,多麼無懈可擊的理由。很多世界上的大邪惡,初衷都是發乎善心,再加上一些哲學家的驕傲。
karl popper 中文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龍應台深得國學精髓 只有最膚俗的「和平觀」】
在英殖末年,龍應台是在香港中文教育裡面被捧得很高的人物。良師益友都把她的東西視為知性讀物推介給後輩;在回歸中國前後的過渡懵懂時期,香港上一代知識青年對龍應台也是有一種懵懂的好感。所謂懵懂時期,就是心志還在孩童階段,對自己在世界的定位十分含糊,也因此對外部事物的鑑賞力,有著與年齡相稱的膚淺。也就是這種膚淺,才會覺得龍應台那種風格和定論人畜無害和知性。
依然是談論龍應台早前的「我反戰」貼文,這在台灣內部引出很多異議,而香港則只看到陶傑和李怡有談論的觸覺。無論如何,「和平」總是沒錯的。龍裝模作樣的反戰表述,就涉及一個中國學問的一個傳統問題——中國人在「西力東漸」以來,就自我定位為受害者,也因此錯誤以為自己向來是歡迎和平的;也接連將中國多年來的文化和歷史,解讀為多年來的平靜與和平被打破。
例如孫文生平的最後一個公開演講,就是在神戶高等女子學校,題為《大亞洲主義》。孫文在死前還是有泛亞主義的夢想,希望日本和中國聯合起來「興亞」;他壟統地將東方文明視為講仁義道德的「王道」文明,而西方近代則是講物質和槍炮的「霸道」文明。在具體的歷史脈絡中,在歐帝國主義陰影下的人,自然要化解天朝瓦解導致的內心痛苦,於是便如此解讀自身的過去,所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說法真是永遠沒有錯。因此在往後的一百年,中國人即國共雙方,也抱持「中國是沒有帝國主義,一直都是和平」的歷史觀。
然而魯迅早就說過,在翻書的時候發現每一頁歷史書寫的都是「吃人」。這也不僅是隱喻,而是每凡打仗,人口大糧銳減、吃人遭吃的事情還是不絕於史。而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不斷輪迴出現,也似乎並沒有令這片土地有多「和平」。體制內的歷史學家葛劍雄曾寫過一篇很大膽的論文,從傳統的「正統王朝」數起,由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數到清,發現實際「統一」的時間只有一半時間,甚至更少的33%,打破了「統一是常態,分裂是異常」的傳統說法;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不發動「統一戰爭」,則統一時期「連33%都沒有」。
從具體觀察可知,中國一直以來未必很統一;過程絕不和平,則幾乎是肯定。然而由周人入主中原以來產生的中國學問,便是一種帝國主義學問,也就是對侵略的文飾和歌頌,令中國文化下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是和平的;不管是中國士大夫多數認為「三代」是和平、孫文認為東方是和平,或龍應台認為自己在反戰,也是一脈相承。例如儒家製造了堯禪讓給賢君、政權在聖王之間和平流轉的神話,莊子則針鋒相對地在《盜跖篇》予以瓦解,指出現實是「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一點也不和平,聖王全部是亂臣賊子出身。
一切侵略其實都是「內戰」
然而黃帝是「炎黃之孫」的象徵源頭,他和蚩尤等九黎部落尚且談不攏而導致戰爭,殺人無數;然而勝者為王,此極不和平的歷史事件,以蚩尤的傳說形象不斷妖魔化告終;非信史時代的傳說,預示了信史時代的歷史模型。秦朝攻打百越,又是殺人無數,但也被歌頌為「擴大中國疆域」的好戰爭;儒生比較愛漢朝,但漢武帝也主動攻打了一直維持「兩制」的南越國,以及其他鄰近地區。然而戰爭完結之後,天朝對外圍地區的內化和吸收,則被視為和平的推進;漢人佔據非漢人的土地,則是「王化」的擴展,亦可說是王道遍佈宇宙的進程。戰爭者同時是和平者,大戰爭等於大和平。中國傳統的歷史哲學,已經有一點馬克思式辯證法和「new speak」的味道。
所以這個邏輯推向極端的話,中國其實沒有戰爭過,因為寰宇一體,並無內外之分,一切侵略其實都是「內戰」,也是應然的,是一個支條綁成束棒、世界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因此事實上並沒有和平和戰爭之分。中國傳統學問中的道德心性,和大政治是截然而分的兩個層面。不殺人乃至仁義禮智,都是個人道德修養範圍,但如果是一族侵略一族,則反而是神聖的,是令國家擴大的好事;個人範圍的道德心性,對國家大事沒有指導和制約作用。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主權和統一,比起個人和人權更重要。這在西方國家的政治現實,也許亦是如此,但中國只是說得更赤裸,內部也沒有任何現代化孕育的制約機制。為了國家統一和擴大,殺多少人都是值得,仁義禮智的個人教誨在事關國家統一的場域下,不會發揮作用;正如蔣介石也是得人心的,為了不給日本人拿走他的統一,死多少人也是必需的代價。而古世以來,和平和戰爭是在一個你中有我的混沌概念之中。和平不是由和平而來的,而是鎮壓到沒有反抗之後的眾人衰弱狀態。也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和平觀並不一樣。中國解決「所有人與所有人戰爭」的那個自然狀態的方案,是聖王擁有一切權力,在國境之內只有一個人,只有一個公民,即皇帝本人,其他人民都是無權者,那就沒有爭端,那就是和平。而怎樣削弱所有人導致他們沒有權力?方法就是戰爭。
所以龍應台在說和平,用一堆歐洲的文化名詞來染出一個文青的文字氛圍,然而自由世界的敵人,何嘗不也是想要「和平」?只是對方觀念中的那個「和平」,是持續的戰爭、持續的鎮壓、持續的緊急狀態。龍應台的言論為何給人一種深刻的偽善感,並不只是她表層消費的那些歐陸文化名詞,不只這樣,那種偽善是來自中國傳統,是戰爭者以為自己是和平者的古老傳統。龍是在敗者那方,即中華民國那一方,所以她就像孫文一樣,認為自己是和平的、反戰的;然而這只是掠食者被更高的掠食者掠食之時,就開始講起仁義道德和小確幸。事實上中國人在台灣島內的鎮壓,亦異常慘烈。
禮讚墨索里尼
這不獨是中國文化的問題,任何深厚悠久的文明,都具有這種蠻性。在歐洲,例如龍應台帖文裡面充滿甜膩味道的維也納,或者奧地利本身,就充滿戰爭的古性。奧地利出了希特勒不說,在納粹德國崛起擴張的時候,奧地利人有很多都是熱烈歡迎,泛德意志主義只是表徵,更深層的是一種期待「王者帶來永久和平」的渴望。也因此,他們同時是戰爭和政治狂熱,但也是「和平主義者」。
奧地利也出了佛洛伊德,佛洛伊德的創見是開始觀察人類潛意識的混沌和原始一面,雖然他的表層也是用人文和理性將之克制,作為治療;而瑞士人榮格則是「反向地繼承」他,非常反感佛洛伊德那怕只是餘緒的理性主義;據說榮格認為希特拉是「是一位巫醫、一具神靈之器、一位半神半人,甚至根本就是一則神話」,認為他在世界的作用,就像巫師在原始社會一樣,引發出所有人的原始一面和潛意識本能。
這些都是歐陸的大學者、大文化人,但「絕對的戰爭亦即絕對的和平」的古老概念,對他們也是充滿誘惑。榮格這樣回顧:「當希特拉攫取了權力時,我非常清楚地看到,集體歇斯底里已經在德國發作了。但我還是情不自禁地對自己說:這畢竟是德國,一個具有道德感、遵守紀律的歐洲文明國家。因此,在我看來,這場明顯的群眾運動最終結果仍然是不確定的,正如元首的形象首先讓我感到,他僅僅是善惡兼具的存在⋯⋯像我的許多同時代人那樣,我有我的懷疑。」有趣的是身為猶太人的佛洛伊德,也禮讚墨索里尼是「統治者中的文化英雄」。
羅馬帝國和中華帝國的偉大意識,到了現代還是不斷發揮作用。例如活動到戰後的神秘主義兼納粹主義者 Savitri Devi,對希特拉便是頂禮膜拜,她用自身的文化信仰去解釋希特拉形象的方法,跟佛洛伊德和榮格也十分類似。Devi 簡單來說就是將印度教和納粹主義融合,在她的作品《The Lightning and the Sun》裡面,她根據印度教的說法,將歷史分為黃金時代、銀器時代、銅器時代乃至黑暗時代 (即現在)。基本上跟中國傳統認為世界是在一個不斷的衰竭狀態是一樣的;另外她將偉大的領袖分為三種,一種是「處於時間裡面」,代表是成吉思汗,即書題的「雷電」,帶來毀滅;第二種是「處於時間以外」,代表是埃及十八王朝法王阿肯那頓,代表書題的「太陽」,他的主要事跡是發起大改革,是一個抵抗時代衰竭宿命的仁慈形象,也很像中國古代「興滅繼絕」的那句話;第三種便是「抵抗時間者」,例子是希特拉, Devi 認為希特拉同時融合了雷電和太陽、毀滅與創造,是可以將世界由衰竭由拯救出來的神人。這跟榮格所說的希特拉「善惡兼具」的說法,竟然異常雷同。
從中國人到歐洲人,甚至非洲,這種深古的渴望都是共通,對一個無法用世俗道德 (仁義禮智) 解釋的強大領袖、一個神王,都是充滿了內心的渴望。歐洲乃至世界的統一,就是終極和平,基本上和共產主義認為要渡過血污海,到達天國的理想一樣。他們理性上知道他會帶來戰爭,但也渴望和平——即佛洛姆所說的人恐懼自己的自由,而「和平」就是自由被剝奪之後的坦然。聽來非常弔詭,但這就是人的民俗心靈。因此後來 Karl Popper 大力鞭韃的左派推崇的「劃一齊整解決方案」,便是古老文明所共享的異型,也是有一個追求大和平,同時在追求大戰爭的心理模式。
偽善的最高境界
於是回到龍應台。她肯定覺得自己被那麼多人炮轟很無辜,但又要保持優雅,不能表露出自己感到不快的實況。說到底,提倡和平有甚麼不對?然而偽善的最高境界,便是不知道自己偽善。而這種最高境界的偽善,不是單憑裝模作樣的天性就可以煉就,你必須承接古老世界的文化傳統,才能養出惡之華。就像要養出異型,必須有人類和抱臉蟲,缺一不可。她,或所有中國文人的問題,是不明白自己文化的好戰天性,誤以為自己十分和平,缺乏哪怕是一絲的反省。
一個文化長期在內部殖民邏輯之下孕養,對和平和戰爭的觀念都會變得極有辯證法味道,它的「和平觀」也只能是膚俗的——他們認為有一隻天真的貓、一張破沙發、有一堆「文明細節」、讀著書、喝著咖啡,就是和平——而事實上是被納粹佔領的巴黎,也做得到,也一樣具有法式文化風情,然而那是一個永久鎮壓的場景,而肯定當時法國也有很多人說不要打仗,邱吉爾底下的英國人也是,為甚麼要跟納粹地下反抗、打游擊,甚至是開戰,毀滅那麼多年累積的文明細節?事實上如果你只是想要喝咖啡和看書的話,來香港也能享受到,但沒有人可以說香港現在這個樣子就很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