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偏離事實多遠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
答案可能很簡單,那就是只要世人不知道真實的版本,無論偏離多遠,大家應該都能接受。
.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無疑是《美麗境界 A Beautiful Mind》(2001),這部作品長期因為與事實偏離太大而遭到詬病,不過顯然一般觀眾並不在意,奧斯卡尤然,在當年授予其最佳影片、導演與最佳改編劇本等四項大獎。特別值得玩味的是,人生被大改的主角本人,竟也毫不在意。
.
如果今天要拍攝的是一個關於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傳記電影,很多人都自認為能插得上話,一個非關史實的小改動就可能面臨抵制。不過當主角是一個曾經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名為約翰.納許(John Nash)的數學家,一切就容易操作得多了。
.
在《美麗境界》問世以前,世人根本不知約翰.納許是何許人也,他對賽局理論的貢獻也當然只有學界的人才會清楚。好萊塢監製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是在偶然之下讀了西爾維亞.娜薩(Sylvia Nasar)與1998年出版的《美麗境界》原作,內容詳述了約翰.納許的人生故事,葛瑟很快從中嗅到發展的可能性。
.
當然不僅僅是約翰.納許對20世紀經濟學、電腦科學與軍事理論等領域的貢獻很值得為眾人所知,而是他在正值壯年期間深受思覺失調症所苦,經常妄想外星人傳遞訊息給他,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被逐出學界。葛瑟發現這簡直是現成的好萊塢題材。
.
他找來阿奇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來接手編劇,並請來朗.霍華(Ron Howard)負責執導工作。高斯曼大筆一揮,果然把約翰.納許的人生竄改得面目全非。在片中幾乎沒有認真提到太多他的學術貢獻,而是將故事重點聚焦在他與太太艾莉卡.納許(Alicia Nash)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他陷入瘋狂的種種行為。
.
因此《美麗境界》當中除了納許夫婦之外,所有的角色幾乎都是編劇虛構的,未提及他曾與妻子離婚38年。他是一直到他在1994年在諾貝爾獎折桂之後,才與太太復合,《美麗境界》上映的同年復婚。編導甚至為了避免觀眾以為思覺失調是可以透過藥物改善,所以將晚年的約翰.納許描寫成持續在服藥的狀態。就連「放筆」的儀式也是掰的,他本人也根本沒有去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致詞。
.
《美麗境界》的戲劇性大多聚焦在約翰.納許本人紊亂的精神狀況,監製與編導都表明立場,認為既然也沒有人知道他本人當時到底經歷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幻覺,那的確就有「竄改」空間。事實上,他們的確也不是第一個把名人故事拿來技術性重新改寫的人。
.
有趣的是,許多人誤以為納許夫婦可能會對這樣的改編感到不舒服。沒想到在2005年接受《愛爾蘭時報》訪問時,兩人的態度卻是一副輕鬆坦然,一點也不覺得不被尊重。
.
「我一開始只覺得配樂好吵。」約翰.納許說:「但在我進入狀況後,我發現這部電影做對了很多事,例如它給了觀眾一定的懸念與娛樂性。當然我不太能接受這部片對我的描述,但我想它畢竟不是紀錄片,以劇情片來說是很成功的。」
.
他承認自己只跟飾演他的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附圖)只在拍攝時見過一次面,而對方顯然無意效仿他的口音。不過他跟太太都愛極了他的演出,艾莉卡.納許說:「我們就是愛羅素.克洛,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雖然是純屬虛構。」她還為珍妮佛.康納莉(Jennifer Connelly)叫屈,認為她的戲份應屬主角(卻在奧斯卡得到最佳女配角)。
.
約翰.納許也澄清,自己對賽局理論的「納許均衡」所做出的突破,當然也不是在酒吧裡把妹想到的。但與許多嚴詞批評電影改編的名人不同,約翰.納許相當慷慨,也完全理解電影可能的侷限,他甚至說雖然電影的敘述不甚準確,但卻對他的一生的確試圖提出了一個解釋的角度。
.
「一般來說,思覺失調症患者不會看到幻覺。但電影是一個視覺媒介,所以角色能看到這種幻覺也是正常的。通常真正的患者不一定會看到什麼,但是卻會聽到一些聲音。但想也知道,電影很難這樣做出表現。」約翰.納許明白許多人會批評這部片對思覺失調症症狀的誇張化,但他顯然毫不在意。
.
不過約翰.納許也語出驚人,他首先承認自己的兒子也罹患了類似的精神疾病,同時指出「去除精神病的污名,只有在精神病被完全消除才可能見效」。但他也暗示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有些人總是必須要靠治療精神病患來牟利。
.
事實上,納許夫婦如此捍衛這部電影的理由,除了他們也許真的喜歡這部電影之外,說不定還有一個原因。在當時《美麗境界》作為奧斯卡得主熱門之後,突然出現了一些針對約翰.納許的攻擊,包括指控他有反猶太傾向等等,片廠親上火線,帶著約翰.納許受訪挽回聲譽。可說他的生涯成就幾乎與這部電影完全綁在一起了。
.
2015年,因為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式上的貢獻,約翰.納許與路易.尼倫伯格(Louis Nirenberg)共同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阿貝爾獎。
.
納許夫婦在遠赴挪威領獎後回國,因為改了航班提早返國,原訂的轎車不便接送,只好改攔了一輛計程車。怎料剛入行兩周的司機因為超車失控撞上護欄,納許夫婦被甩出車外,於同日謝世,結束傳奇一生。
.
.
myVideo 影音隨看 《美麗境界》線上看
7/31前可以免費兌換觀賞:
https://pse.is/3jzk4j
#美麗境界 #ABeautifulMind #羅素克洛 #RussellCrowe #約翰納許 #珍妮佛康納莉 #JenniferConnelly #JohnNas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講下John Nash 納殊平衡的問題,徐教授提我合作性博弈得致平衡不是納殊講的,而是由其他的人發展出來的。他未有這樣講的。他是對的。不過我也看過有些文章是這樣寫的。 第二,現實上事情是經過連橫博弈才會達致最終的效果。即是不停地撞,撞了很多次,直到有次巧合地撞中了。像囚徒困境中,總有一對是大家都...
john nash 兒子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學海迷津09] 希臘公投否決之後:博弈論與邊際策略的劇本
希臘債務危機進入關鍵期,債權人對希臘拋出方案後,來自激進左翼政黨的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宣布進行公投,出乎各國意料,進一步確立其「希臘狂人」形象。由於危機已超出希臘內部範疇,將影響到歐洲一體化進程、其他「歐豬國家」命運以至全球經濟,這場公投,自然成為國際關係焦點。然而,這場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公投,真的這麼重要嗎?對如此複雜的債務方案,民意又真的能迅速消化並表態嗎?
假如我們單從「正常」國際政治層面,是難以理解希臘公投決定的,卻不妨從純策略層面的博奕論解讀。博弈論(Game Theory)是大學社會科學課堂上經常接觸到的理論,齊普拉斯的主要智囊、希臘現任財長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正是博奕論高手。瓦魯法基斯讀數學出身、本身是經濟學教授,曾在雅典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學院任教。現時的希臘中央銀行行長斯圖納拉斯(Yannis Stournaras)於2000年時在雅典大學工作,亦曾邀請瓦魯法基斯客串課堂,講授博奕理論,認為瓦魯法基斯對博奕理論有重大貢獻。瓦魯法基斯的父親曾經在一所專門關押共產份子的監獄服刑,母親則是國內著名的女權份子,在家庭的影響下,瓦魯法基斯後來加入了左翼泛希臘社會主義黨,一直批判自由市場經濟體系。
這次公投的設計,乃至齊普拉斯上台後的種種舉措,都甚有博弈論影子。必須注意的是,設計並非讓齊普拉斯政府和歐洲債權人博弈,而是讓希臘民眾和債權人直接博弈,反而讓政府承擔(有強烈立場的)中介角色,目的是利用債權人和希臘群眾對對方的高度不信任,進行「囚徒博弈」,而且通過深化危機,來加強齊普拉斯政府的杠杆、影響力、不可取代性和話語權。
先看博弈的一方:債權人,他們不確切知道希臘甚麼時候會還錢,又或者是會否還錢。他們擔心如果希臘真的決定賴皮,無論是宣布破產或債務違約,還是脫離歐盟,都會打破歐盟「有入無出」的傳統,隨時引發骨牌效應,令其他歐盟經濟弱國傚法「脫歐走數」,最終釀成歐盟解體。雖然德國現任財長一派不在乎希臘脫離歐元區的姿態,乃至做了不少輿論工作,但作為歐盟領袖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卻是十分在乎的,因為她知道一旦希臘成為缺口,她的整個歐盟政績工程都會面臨崩潰。
博弈另一方的希臘群眾,雖然對債務方案內容不太了解,但都對緊縮政策十分不滿,情願不斷以手上的籌碼,威脅債權人繼續借貸。但群眾不可能肯定債權人會繼續發放借款,擔心萬一債權人決定放棄希臘,只會陷入更大的財政危機,連公共開支亦難以支付。因此到了關鍵時刻,主流民意都傾向不脫離歐元區;至於如何既能不勒緊褲頭、又能享有歐元區的保護,就是政府的事了。
由於博弈雙方都不完全清楚對方的底線、卻又自以為懂得對方底線,形成博奕理論的另一個重點:相信主動開出底牌,對方只會得寸進尺。根據囚徒博弈,由於債權人和希臘都有意識地隱瞞自己的底牌,可能形成雙方最終的不合作,得到最不理性的結果:希臘被踢出歐元區,自身經濟無了期不能復興,同時債權人又未能收回貸款,其他歐豬國家紛紛效法,引來歐盟大風暴,這結局是多方都不願見的。
於是,齊普拉斯利用這種不確定性,搞一場公投,希望儘量加強對雙方的壓力,而又不用退出歐元區,或完全跟隨債權人的緊縮方案。他使用的策略是「邊際策略」(Brinksmanship):通過認為製造不存在的危機,不惜把雙方拉至戰爭的邊緣,卻在危機不可收拾前退讓,以謀求最大利益。例如瓦魯法基斯警告,希臘不再希望債權人減免超過三千億歐元的借款,而是建議換貸,以永久債券換取歐洲中央銀行手上的希臘債券;又聲稱如果被迫脫離歐元區,就會放大批非法移民進入歐洲國家;更提出向德國追討二戰賠償。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危機。危機並非只是恐嚇債權人,同樣也是恐嚇希臘群眾,讓他們對債權人的反彈加強戒備,加強反歐情緒,那樣即使現政府下台,民眾也不容易擁抱一個親歐政黨接班,同一路線很可能延續下去。
在國際舞台運用邊際策略最成功的專家,當首推北韓已故領導人金正日。當年北韓研發核武後,由於北韓、美國都極不信任對方,美國不知道北韓發展核武的原意、掌握了甚麼程度的核技術、擁有多少核設施,北韓則害怕美國會隨時出兵攻打自己,成為另一個伊拉克,原來只能進行「囚徒博弈」。幸好有中國作為「六方會談」的橋樑,把雙方的不透明性儘量降低,戰爭才不致爆發。
當金正日了解到有了中國的角色,戰爭不可能出現,就不斷在協議臨近達成之際製造新危機。例如在發表聯合聲名不足24小時內,北韓忽然要美國能提供輕水核電反應堆,作為放棄核計劃的條件;而在和平時候,他也會忽然製造導彈危機,去吸引國際注視,目的除了保障政權的生存,也是用另類方式爭取國際援助。金正日製造危機是火喉和分寸掌握得比較好,外間在資訊不透明的前提下,容易信以為真;相反他的兒子金正恩製造的危機則過份誇張,又要摧毀南韓、又要直搗美國,驚嚇效果反而失真,就失卻邊際策略的藝術。
與金正日不同的是,齊普拉斯並非獨裁者,不能完全代表希臘民眾為所欲為,他也受到民意的制約,所以他聰明地不把自己視作博弈的一方,而是直接把希臘群眾拿出來和債權人博弈。一方面,希臘政府目前就像金正日那樣,正在不斷製造危機;另一方面,又走回中介角色,說是代表民眾和債權人溝通,以便一旦方案拉倒,責任也由民意來承擔。無論公投結果是否接受債權人方案,這都只是齊普拉斯下一步博弈的棋子,並非危機終結的一步。要是否決,齊普拉斯會獲得民眾授權,「代表」群眾繼續博弈;即使贊成,乃至現任政府下台,他也有把握同一路線的政黨會在連串心理遊戲下,繼續主持希臘政局。至於這樣的計算有沒有偏差,理論能否真的實踐,就得走著瞧。
小詞典:博奕理論(Game Theory)
博奕理論原是應用數學的分支,後來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科學各學科,包括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軍事學等。博奕理論原意是預測個體的行為,並嘗試把之控制。在芸芸博奕理論的學說中,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最為著名,假設兩名原本一同犯事的犯人被警方分別問話,過程中兩人不可交流。如果兩人都同時不認罪,就可以立刻獲釋,但由於二人都不信任對方,卻會互相指證。剛車禍離世的著名學者John Nash,就是將博弈論發揚光大的代表人物。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7月6日
延伸閱讀:中國能拯救希臘嗎?
https://www.facebook.com/…/a.7013360665672…/989982864369197/
john nash 兒子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講下John Nash 納殊平衡的問題,徐教授提我合作性博弈得致平衡不是納殊講的,而是由其他的人發展出來的。他未有這樣講的。他是對的。不過我也看過有些文章是這樣寫的。
第二,現實上事情是經過連橫博弈才會達致最終的效果。即是不停地撞,撞了很多次,直到有次巧合地撞中了。像囚徒困境中,總有一對是大家都不出賣,結果後果是最好。他們可以是因為友情的關係,所以總是不會供對方出來,結果坐監最少。其他人也會學這過程。連續博弈的結果和單一博弈也是不同的。
而所謂的演化,就是一種長期連橫博弈的結果。我再講講演化的問題,有些網友還不太明白。于非那日講,但我沒有時間作詳細解釋。甚麼叫做darwinism。其實演化不是由Darwin最先提出,很多人都有提出過。不過Darwin的evolution是有其獨特的六個特點。有些網友有講拉馬克,早達爾文幾十年,蕭伯特也是信拉馬克主義。演化是如何得出來,就是你用得多那東西便會較發達,而不用的東西便會廢棄,如一隻鹿食樹上的樹葉,不停伸長頸,結果頸便愈伸愈長,,它的後代的頸也長了,之後繼續伸長,結果變成長頸鹿。這一派認為後天的改變是造成先天的遺傳。這個就達爾文反對的。他主張先天遺傳不會因為後天的影響而改變,其實有人做了百幾代的測驗,每一隻老鼠出生便斬牠的尾,因為牠們生長得很快,幾個月便生一代,過一百代,那老鼠還是有尾巴的。後天遭遇是不會改變先天的遺傳的dna,無論如何努力都是如此。有些東西是會改變你身體的DNA而不是遺傳的DNA,飲酒吸煙會你的DNA產生一種突變,於是出現癌,但在兒子未必會出現,他要再吸煙飲酒才會再次陷入同一陷阱中。但這說法,那天我是沒有駁他。現在有些後天的遭遇也會改變遺傳,其中一種輻射。當人受到輻射影響,是會令到後代的DNA也會受到影響,可以生而致癌。但基本上大部分的東西都是不會改遺傳,這是達爾文主義的立足點。他所謂的survival of the fittest 。有個網友講納粹,但其實是錯的。因為fittest不是附壯金髮男人,選一個這樣的人,覺得他是fittest而不給其他人生育,那是不會增加survival rate,因為你不知環境如何變化。舉例,有地中海貧血症的人,平時是「大鑊」,但在某情況下,他可能令人少一些絕症。如果那絕症是流行的話,那他們也算是有其優勢。演化基本是一個盲目的鐘錶像,演變是沒有理由的,錯了一萬次。但剛好有一演變是適用,那麼他的後代便能夠生存到。所以話選強壯金髮藍眼的人,那和survival of the fittest無關,fittest就是能夠生存的,能夠生存是有一萬種理由,如對某種病毒的抵抗,又或者可以飲到污水但不死,又或者在沙漠中可以飲少一點水也能生存,但一個孤立的群眾是較易把一個演變遺傳下來,如果我們有一億人,如果那十個人有一變異,但他的變異也會被遺傳的海洋淹沒,最後失去。因為和一億人混合,結果也會溝淡了。但在一個孤立的地方,像海島中僅存的廿人,他們能夠適應的人的基因便成為主要。
至於質疑那些missing link的講法也很可笑,有很多覺得不存在的東西也陸續找了出來。恐龍和雀鳥的關係,現在也在遼寧出土一些有羽毛的雀鳥,介乎恐龍和雀鳥之間。而品種的改變是可以看到。所有生物如果去了一個島居住也會愈變愈細小,因為那些動物不需要大隻去抵抗其他生物,而島上因為少食物,所以細小的容易生存到,而牠們的後代也較細小,所以無數的生物也如此,一生出來就是較細小。日本人是其一。長毛象也是。最後滅亡的長毛象是四五千年前,牠去了海島會變縮小如牛般。那不是完全品種的改變,但那個形態和外貌的變化很大,像能不能想像到當牠們不能交配和生育,牠們已不是同一品種。敖犬和芝華華差別那麼大,是不能想像牠們是同一種類,但只不過是過了幾千年。又有人的狐狸養了兩代也有很大的變化,銀狐變了其他顏色,像狗一樣。
植物的演化也是的,因為用人工加速了那演化。這已證實了……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