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宣布三級警戒將延長至6月28日,各級學校也直接停課至暑假,造成不少家長崩潰。有不少家長在網路上留言:「家人長時間待在同個空間真的容易感到鬱悶」、「擔心小孩會不會被我揍扁」、「氣到快吐血」等等。
疫情期間,其實孩子和家長都承擔了不少壓力。尤其有些家長的工作需要外出上班、很難長期請假在家陪伴孩子,而已經居家上班的家長不僅要邊工作邊顧小孩,同時還要張羅三餐、做家事,每天都過得相當疲憊。在家長身心俱疲的狀況下,如果和孩子之間剛好出現衝突或溝通不良等狀況,當下的情緒真的會難以排解或控制。
人本教育基金會在每年的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都提供了許多相關資源,讓家長們在疲憊、崩潰時可以嘗試看看一些不同的作法。例如在《父母百寶箱》的Podcast中,許多厲害的親職教育講師便會分享「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想打小孩怎麼辦」、「戒除惡言相向的秘訣」這些大家生活中會遇到的狀況,進而提供一些參考的方向。
當家長真的很生氣時,也可以嘗試「正向管教三法寶」
法寶1:迴避情緒風險(察覺負面情緒,深呼吸撐過90秒浪潮)
法寶2:隨時尋求支援,讓自己喘口氣
法寶3:以正向語言取代負向語言
(https://hef.org.tw/430-international-spankout-day/)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單位也有提供相關的資源與協助
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爸媽call-in教養專線」0800-532-880
可以與專業社工談談孩子的行為、情緒、人際關係、家庭問題等
2️⃣ 衛生福利部1925安心專線
當自己有心理壓力、情緒困擾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3️⃣ 113全國保護專線或110報案專線
如果發現有疑似家庭暴力事件,可以撥打這兩支電話尋求協助
親職教育這條路可能因為疫情影響而變得有點辛苦
但社會上有許多的資源與支持一直都在!
我們一起度過疫情期間的種種考驗💪🏻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67場 你打過小孩嗎】
「你有打過小孩嗎?」
「有。」
「什麼!」
我的回應,彷彿是一顆意外擊中她腹部的快速直球,我甚至可以感覺到她正在捂著肚子跟我說話。
對方是買了書聽過講座,持續追蹤粉專的讀者。單親,獨力撫養一個過動症的孩子,目前固定會談,十分信任我的專業。因此她的問句,不是為了確認答案,而是為了確認我對「打小孩」的看法,畢竟她正在這個行為裡掙扎。只是沒想到,她得到的卻是一顆快速直球,而這顆球正把我推向專業形象的懸崖,於是她露出某種「你最好給我解釋清楚」的眼神。
那是好幾年前的秋天,女兒將滿兩歲。
當時我們全家到沖繩旅行,那是女兒第一次出國,我第一次右駕,老婆第一次規劃國外自由行,太多的第一次,讓整趟旅程兵荒馬亂。右駕是很刺激的經驗,車子一開出租車公司就得繃緊神經,逼自己注意轉彎方向,適應用左手打檔。在異國的領土上,沒什麼犯錯的餘裕,意外車禍就賠得上億天價,轉錯彎可能就回不到原定路線,就在我不斷把方向燈打成雨刷桿時,女兒抓狂了。
毫無原因地抓狂。
她開始尖叫哭鬧,使勁地踹我的椅背,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腿要夠修長才能做到這件事。折騰持續了一整天,除了食物,任何語言與行為安撫都是枉然,女兒就像一頭執拗的獸,還是被附身的那種。尖叫聲癱瘓了整台車,雨刷不斷在車窗上來回猛劃,看著雨刷,我突然想起《七寶奇謀》(The Goonies,1985)這部電影。裡頭那七個孩子為了尋找寶藏,必須破解海盜設下的重重關卡,其中一幕,有個巨斧像鐘擺一樣,刀鋒對著一條細繩來來回回地猛劃,纖維一根根投降,只要繩索一斷,巨石就會應聲落下。在那當下,我覺得自己的理智線就跟那條細繩一樣脆弱,但女兒的尖叫聲卻比巨斧還犀利。
結果,它還真的斷掉了,在那間濱海燒烤餐廳裡。
混亂持續到夜晚,夜晚比想像得還漫長,女兒進了餐廳就開始亂丟餐具,一被制止就掙扎,把兒童座椅坐得跟電椅一樣。店員的眼神輪番打量,我們很明顯破壞了店裡的平衡,只能一邊使用陌生的語言點餐,一邊進行徒勞的按捺,理智線正在挨刀,身體的資源根本不敷使用。忽然間,桌上的告示牌筆直地飛了出去,滑行到鄰座的桌腳,對方露出善意且理解的笑容。就在那個瞬間,我的理智線斷了,而且是可以聽到啪地一聲的那種。
我隨即起身,用力抓住女兒丟東西的那隻手,直接送上一掌。不是為了教養,不是為了演戲,而是真的崩潰,理智的纖維完全斷裂!我只想停止這些鳥事,順便宣洩積壓了一整天的怒氣,然而沒想到,這一掌竟然產生了效果。因為,
桌上另一張告示牌,飛得比剛才那張更遠了。
這孩子居然偷藏了另一張,這讓我開始有點佩服她的手法,而且接了我一掌之後她並沒有哭,也不打算停手,只是看起來比剛才更火大而已。
此時老婆伸出食指,指著大門,意思就是給我抱出去,後續殘局由她來收拾。入秋的南國沙灘,海天失去界線的夜晚,看不見盡頭的海面,只看得見淡淡的白浪,我們聽著堆疊的潮音,女兒終於安靜下來,而我的記憶也慢慢回來。
我想,這一整天她應該都很緊張,從下飛機後就睡不安穩,澈底水土不服,只好反覆唱著熟悉的兒歌。但我們正忙著摸索異國的輪廓,沒多放心思在她身上,她被困在安全座椅,只能透過肢體與叫聲傳送焦慮。當時,我的同理心就像一條被鎮壓的神經,麻木而無感,存在卻起不了作用。我突然感受到,家長在忍怒的過程中,根本不是在想辦法守住理智線,而是在理智線斷成兩截後,想辦法勉強打個結而已。
因此那一掌,除了洩憤,什麼目的都沒達到,什麼教育都沒完成。慚愧的是,並不是考到了那張執業執照,就能換到粗一點的理智線。我的同理心,也得經過大腦的冷卻,才能從身體深處慢慢浮出來。
這是我唯一動手的經驗。因為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那一掌是為了教養。
對孩子動粗的起因通常有兩種,洩憤或教養。若是洩憤,那是暴力。若是教養,那是白費力。然而一旦動手,最麻煩的不是肉體傷害,而是會養成習慣。
無論是家暴或霸凌,選擇動手,就會和情緒產生連結,次數一多,制約便隨之成形,最後演變成一種被身體使喚的習性。但這不是拿來脫罪的答辯,我們的隨手一掌,可能會讓孩子因疼痛或害怕而住嘴或收斂,問題暫時緩解。但它帶來的影響,卻是對體罰行為的麻木,以及拳腳相向的模仿。
畢竟,教職教養所著眼的,從來就不是當下的狀況排除,而是未來的影響。
衛福部曾在去年4月30號,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這天分享了「守住理智線」的四種招數,分別是:
● 第一招:「深呼吸 - 恢復冷靜」
● 第二招:「引導孩子 - 嘗試溝通」
● 第三招:「暫離場 - 請家人協助」
● 第四招:「解困境 - 尋求外援」
這四招當然都是可行之道,但若回到現實生活,某些孩子之所自幼受虐,正是因為他們當時缺乏「溝通能力」,導致溝通無效。此外,家長缺乏替手人力或奧援資源,也是讓理智線斷掉的主因。因此對象若是四歲之前的孩子,我最推薦的還是第一招,穩定自己的呼吸,終究是最可靠的。
當然,這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它可以和第三招混搭,也就是「直接抱離現場,順便恢復冷靜」,以隔離取代體罰。暫離現場的好處,除了能抒緩現場的關注壓力,亦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即便孩子持續哭鬧,也不會讓干擾波及群體。少了現場的壓力,家長換個場合調整呼吸,至少有機會提前恢復理智,重新整理情緒。
只要不動手,就不會讓局面雪上加霜,一旦形成連結,孩子就會明白離開現場的用意。也就是「當我無理取鬧時,我不會被打,但我必須待在外頭,和家長一起恢復冷靜」。根據我的經驗,孩子通常會恢復得比家長還快。
親子互動的品質與走向,會決定孩子干擾行為的持續度與嚴重性。這點我們都明白,然而所有的考量都在一念之間,漂亮話經常拯救不了現實。但只要經過練習,即便是一閃而過的念頭,也會慢慢固定成某種應對模式。
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只要動粗,留給孩子的就不會是一記重擊,而是一劑毒液。因為那不只是暴力的短暫印記,而是注入血脈的長久承繼。
#但願每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 Taïwan】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4/30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兒童節,你/妳帶孩子出去玩了嗎?
善待孩子的方式,除了買禮物、吃大餐、出去玩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可以每天落實的,就是「不打小孩」。
今天是 #國際不打小孩日。就像對母親好,不是只有母親節才做的事;不打小孩,也不會是只有一天的事;而是要提醒所有的「大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會是只有「打和罵」。
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應該反思「教育」的意義;而非威權壓迫和打罵的方式管教。
閔琳重視教育及兒童權益,努力爭取各校校園環境及設備改善,就是希望讓孩子們在校園中能適性發展、充分學習、快樂成長!
響應的系列活動,閔琳邀請各位爸爸媽媽和所有的大人「今天不要打小孩」~
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愛」有很多種模樣,讓我們一同攜手為孩子努力;用擁抱取代咆哮,打造兒童友善的環境!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
#SpankoutDay